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挑战是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两个问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法治被视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它是一种治理方式,通过对权力的制约和规范,维护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权益。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律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法治建设是首要任务。
法治建设要求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实施的公正和公平。
此外,法治建设还需要加强司法体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法律的普及与教育。
只有建立起健全的法治机制,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社会治理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是指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有序与稳定发展。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要求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共治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紧密合作,实现权力、责任、利益在社会中的多元共享。
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对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现代化的转型中,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影响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法治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社会治理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同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也需要依靠法治建设来规范和引导社会行为。
在中国,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密不可分。
在法治建设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取得的成绩不可忽视,但也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取得更加卓越的成绩。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与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有着明显的不同。
最新《社会转型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 》
《社会工作概论》结课论文黄冈在职班姓名:吴豫欣学号:201106750017社会转型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影响摘要社会工作起源与西方,开始是一些富人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的社会救助和宗教的慈善事业。
西方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也带了许多社会问题。
社会工作在解决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面临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巨大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的社会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党中央面对现实,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我们的专业发展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上艰难重重。
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刺激社会工作的发展,力求实现个体利益、专业利益,社会利益及国家利益时间的平衡。
实现多方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转型引言8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90年代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到了今天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
我国社会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在这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我们的社会建设并没有能够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经济发展速度极快,而能源消耗加剧,生产环境恶化加剧。
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当白领或中产阶层开始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亚健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孤独症、精神病、自杀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妥善处理,势必影响经济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中央民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注重人的发展,确定了社会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媒体高呼社会工作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正文社会工作是一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为核心价值的专业化、职业化的专业。
社会工作行政的运行程序
社会工作行政的运行程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实施社会工作过程中所进行的行政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协调社会工作资源,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工作行政的运行程序是指社会工作者在进行行政工作时所需遵守的一系列规定和流程,包括组织和领导社会工作团队、制定和执行社会工作计划、监督和评估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
一、社会工作行政的组织和领导在社会工作行政的运行程序中,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和领导体系。
这包括确定社会工作机构的管理层次和职责分工,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确保社会工作行政的高效运行。
在社会工作行政的组织和领导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2. 建立健全的领导体系,确定各个管理层级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和决策科学。
3. 培养和激励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和绩效考核体系,提高社会工作行政人员的绩效和工作效率。
二、社会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工作行政的运行程序还包括社会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社会工作计划是指社会工作机构为达成一定的社会工作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包括社会工作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监督评估等各个环节。
1. 收集和分析社会工作信息,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确定社会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2. 制定社会工作计划,包括确定社会工作项目的内容、目标、任务、时间表和预算等各项要素,确保社会工作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组织和协调社会工作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确保社会工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有效运行。
4. 监督和评估社会工作项目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社会工作计划,确保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社会工作服务的监督和评估社会工作行政的运行程序还包括社会工作服务的监督和评估。
监督和评估是指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以检查和改进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社会工作导论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社会工作导论第三版课后题答案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考试参考重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被看作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2.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
3.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4.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5.人在情境中:提出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只有将遭遇问题的人放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并找到对症下药的地方。
6.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7.汤恩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8.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9.同理心: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简言之,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与现代所流行的“理解万岁”、“换位思考”等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
10.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是英国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济贫立法。
11.人本治疗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情绪和心理,与他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等都式受自我概念影响的,由自我概念决定的。
我国现代化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的变革新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改革都有一个相 同或相似的基本取向,这就是以采用工商 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 机制,强调顾客导向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为 特征的“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 或“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的新范式。
●“新公共管理”有不同的名称,如 “公共管理主义”(或“管理主义”)、 “企业化政府”、“后官僚体制模式”、 “以市场导向的公共行政”等。它往往被 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y,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即经济、 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
——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 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 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存在的问题。同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要求相比,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 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管制仍然较多,市场机制作用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对经济领域的 干预仍然较多,政府职能‘越位’、 ‘错位’、‘缺位’现象仍然存在;政 府内部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不明确,致 使一些部门忙于具体事务、疏于决策, 重审批、轻监管,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 员,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地方或部门 利益观念强,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不 强等等。
●改革的经验。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 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做机构改革方案说 明时,总结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五条经 验:
——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 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 革的关键;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 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 的重要任务;
——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 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 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 进改革;
社会工作导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本质)—助人自助 二、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微观)和解决社会问题(宏观)的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是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个人、群体和社会,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技巧. 三、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1、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2、受助者:个体、群体、社区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4、助人活动:专业的方法四、社会工作面对的两类社会问题 1.结构性或制度性的问题 2.社会性的问题 五、社会工作的特征①专业属性 ②实务属性 ③价值属性 ④福利制度属性 六、社会工作的功能 1、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 提供物质帮助 ● 给予心理支持 ● 促进能力发展 ● 维护合法权益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人道主义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产生与发展最直接的思想渊源.思想渊源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 古罗马时期。
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 3、人道主义价值观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1、影响:(意义):教材30页【重点内容】⑴ 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模式及其行政精神——王锋教授《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评介
社会转型中的政府模式及其行政精神——王锋教授《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评介韩兆柱 当人类由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后,建基于公共权力基础之上的政府逐步生成。
进入工业社会,为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围绕建构“好政府”的行政改革实践从未中断,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塑政府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
通过考察行政发展史,不难发现,有关重塑政府的思想观点和理论学说大体围绕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两条主线展开。
前者着眼于政府行政的价值性,关注公平、平等、民主等;后者着眼于政府行政的技术性,关注规则、效率等。
如果从精神的角度理解行政的技术性和价值性,可以认为,行政的技术性追求的是理性精神,一种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科学精神、专业精神和客观精神;行政的价值性追求的是一种伦理精神、价值精神。
在工业社会形态之下,无论是理论研究派,还是改革实践派,相比于行政的价值性,都更加重视行政的技术性。
这样一来,作为行政灵魂的价值性被冷落,尤其对于价值性的核心追求——行政伦理精神——来说更是如此。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王锋教授的新著《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从实现“好政府”与“善治”的目标出发,站在行政精神的理论高度,深入而系统地回答了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期以及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什么样的行政精神以及如何重构所需要的行政精神等一系列重大命题。
《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一书凝结了王锋教授多年的研究心血,是社会转型背景下服务型政府和行政精神研究的一部力作。
除引言外,该著共分为七章,从具体的研究内容看,紧紧围绕不同社会类型的特征及其塑造的社会关系对政府模式和行政精神的影响,逻辑地导出了后工业社会背景下建构服务型政府及其超理性行政精神的必然性,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
在继承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走向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精神》一书再次明确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依次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正在迈向后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研究:回顾与反思
1 3 4/
认为社会: 亡 作恢复重建 以来经历 了一个 “ 政府主导下
政治经济体制 , 社会 工作如一 味地 强调嵌 入 , 势必 成为
的专业弱 自主性嵌入”到 “ 政府一专业合作 的深度嵌
入” 。 “ 社会工作恢 复重建 以来 , 它基本上是一个 由政府
现行社 会 制度 的功 能性 护手 。而 不是 制度转 变 的推
作之 间关 系的 问题 。“ 嵌 入说 ” 主张 专业社会 工作 嵌入 当前的行 政体 制谋 求发展 : “ 转型说 ” 既 包括行 政社 会工作 向专 业方 向的转 变, 也 包括 专业 社会 工作 的本 土化 ; “ 分 立说 ” 认 为两类 社会 工作 在价 值 理念 、 方 法技 术等 方 面
主导 、 专业 主导 、 还是二者的合作建构 。关 于两类社会
工作的关系 ,当前学术界的最有影响力 的观点 是王思
斌 的“ 嵌 入说” 。事实上 还有“ 转 型说 ” 、 “ 分 立说 ” 等 观
点。 笔者认 为有必要对这些观点进行系统梳理 . 在分析
入当前 的政治话语体系 。在政府的强势建构 和社工界
值 融合 、 方 法融合 , 其 最终 的 目标是 构 建兼具本 土特 色和专 业理念 的社会 工作模 式
[ 关键 词 ]社会 工作 ; 发展 路径 ; 嵌 入说 ; 转型说 ; 分立说 ; 融合说
[ DOI 编号 ]1 0 . 1 4 1 8 o  ̄ . c n k i . 1 0 0 4 — 0 5 4 4 . 2 0 1 5 . 1 0 . 0 2 4
几乎对社 会管理 和社会 服务实现 了“ 包揽 包办 ” , 同时 体现 出了重管理 、 轻服务和单一治理主体 的特点 。 专业 社会工作被边缘化 , 游离于政府工作之外 , 生存空 间狭 小 。后来 , 随着政府执政理念 的转变 、 专业社会工 作功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及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摘要:中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政府包揽、“差序格局”、非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模式,因在社会快速转型期遭遇严峻挑战而开始了自身的转型进程。
这种转型因适应了社会变迁的需要与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业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由于实际社会工作的制度惯性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不足,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尚存在着两种模式并存、过渡性、不平衡性和民间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在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通则、克服自身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转型发展一、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研究的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有着许多面孔的综合助人专业,它同时具有实践、专业和制度三个层次的意义。
[②]首先,社会工作是一种制度。
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制度设置。
社会工作强调提供服务、解决具体问题,是整个社会福利体系的一个层面,它直接决定了社会福利制度目标的达成;其次,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具有实践属性。
西方社会工作,最初起源于XX团体和上层人士的慈善救助活动,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仍以其助人活动发挥了巨大功能,在实务领域,社会工作包括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一系列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之所以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发送体系,也是由其实践取向决定的,没有社会工作的助人行动,社会福利资源就无法通达地输送到社会成员那里;第三,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具有完整而科学的专业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伦理、专业团体和专业技能等。
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结果,西方社会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对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慈善救助活动无法适应这种要求,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随即趋于专业化。
本文主要立足于社会工作制度层面进行探讨,其它两个方面则较少涉及。
制度(Institution)是新制度主义的基本X畴。
新制度主义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在形式上是人为设计的构造人类行为互动的约束,是一系列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X”。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历经数十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社会工作逐渐呈现出一种行政化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政府逐渐成为了社会工作行业的主要管理者和资助者,通过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监管管理等手段对社会工作行业进行规范和管理。
行政化发展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更好地对社会工作行业进行规范和管理,保障社会工作者的权益,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为稳定和有保障的工作环境。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行政化发展模式在某些方面已经趋于失效。
首先,由于政府对社会工作行业的资助局限,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经费支持,很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尽如人意。
其次,政府对社会工作行业的管理和监管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容易形成“一刀切”的管理模式,限制了社会工作者发挥创意和自主性,也减弱了社会工作行业与社会群体的互动和互动影响。
因此,中国社会工作行业需要从行政化发展模式向多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转型模式方向发展。
这意味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群体之间应该建立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网络联系,通过市场化的机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资金支持,提高服务质量和丰富服务内容。
同时,政府也应该坚持“最小化干预、最大化支持”的原则,在重大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方面发挥更加灵活和包容的作用,为社会工作行业提供更为宽松和自由的工作环境。
总之,中国社会工作行业需要在转型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群体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社会群体服务。
中国社会转型
二、地方政府作为国有资本产权主体的特殊地位
6、妨碍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我国对国有部门职工的社会保障长期以来存在“欠账”的问题,对于巨额的社保资金缺口,各级政府都不可能通过一般财政预算来解决,惟一可行的办法是出售国有股来弥补社保资金的不足。当然,这里的出售国有股并不仅仅同于证券市场的国有股减持。如果地方上不拥有包括转让权在内的国有资产的产权,他们的大多数就不能筹集足够的社保资金,必然就会拖延健全社保体系的进程,甚至或明或暗地向中央政府推诿社保责任。这就是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按现有形势分析,即使在以后,中国基本上都不可能建立中央统筹的社保体系,连省一级的统筹都难以实现。所以,现实的出路是让省、地(市)一级政府能够拥有包括转让权在内的国有资产的产权,使他们能够在国家规定的程序下自主地出售国有股,从而筹集足够的资金来建立比较健全的社保体系。
C+I+Gc+Gr=C+S+Tc+Tr(3)
等式(1)调整后则有:
(C-C)+(I-S)+(Gr-Tr)=(Tc-Gc)(4)
(C-C)+(I-S)+(Gc-Tc)=(Tr-Gr)(5)
(C-C)+(I-S)=(Tc-Gc)+(Tr-Gr)(6)
等式(4)表示消费供求逆差、投资供求逆差、地方政府收支逆差之和等于中央政府收支差额;等式(5)表示消费供求逆差、投资供求逆差、中央政府收支逆差之和等于地方政府收支差额;等式(6)表示消费供求逆差、投资供求逆差之和等于中央政府收支差额与地方政府收支差额之和。从等式(4)、(5)、(6)不难看出,不仅中央政府,就是地方政府的收支关系对于社会总供求平衡也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我国行政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与转型1、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行政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和转型过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实践,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行政化倾向的重大影响。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社会工作行政化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分析了行政化转型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中的驱动作用及其局限性。
随后,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行政措施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工作行政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推动社会工作向专业化、大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文章强调了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了中国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行政模式转变,实现社会工作更加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的背景与过程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事务国家管理模式。
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为人民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逐渐融入行政体系,形成了一条行政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逐步下放权力,社会组织发展起来,社会工作开始脱离行政体制,走向专业化、专业化。
由于历史的惯性和现实条件的局限,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已开始重视社会工作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形成了多样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的行政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行政管理模式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低。
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政府资源也限制了社会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非正式状态,其由宗族、村落、宗教、慈善等多重力量构成,发展主要靠社会组织的基础设施和职业化的创立,对政府的对接则取决于相关机构的政策调整和管理结果。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实现宏观控制和指导,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因此,社会工作的行政化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社会工作行政化是指政府在社会工作方面的投入和干预达到一定程度,通过立法、财政、行政手段等方式进行管理和服务,以唤起社会工作在社会改革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它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阶段是政府参与。
在这个阶段,政府通过发布相关政策和实施管理,进行社会工作的优化和整合,强化了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促进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把握也变得更为准确,对行业地位的认可和扶持也逐渐提高。
第二阶段是政府主导。
在这个阶段,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推动社会工作发展。
政府加强了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成立政府机构部门,牵头推动社会工作的实践和服务,同时扩大了经费投入,为社会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阶段是市场化发展。
在这个阶段,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工作,推广社会工作的市场化发展,以实现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角色转变成了政府引导和监管,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开展社会工作。
从政府参与——政府主导——市场化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社会工作的行政化发展模式在的确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提高了社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政府过于掌控、缺乏市场化机制的发展难以实现、重视性质忽视质量等问题。
因此,应该在保持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的同时,注重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竞争性,全面整合社会力量,为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中国社会工作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怎样促进中国现有的实际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是一个自社会工作在中国重建以来一直不断讨论的问题。
那些在20世纪上半叶曾经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专家一开始就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目标。
随着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出现,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就更加直接地提上议事日程。
在专业化的途径方面有如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及做法:在职培训论。
在职培训论的观点是通过对现在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进行专业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而促使他们走向专业化。
按着这种观点,实际社会工作者部分地不适应现代社会工作要求,既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工作方法方面的问题,但是只要通过适当的培训,就能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补充,就可以使中国的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
更何况,至今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马上代替这些实际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因此,必须通过专业培训使他们逐渐过渡,逐步实现专业化。
专业替代论。
专业替代论把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寄希望于专业社会工作者对原有社会工作模式的替代。
这种观点特别注意现有的实际社会工作在价值观、服务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特征,指出这种服务实践上具有管理和控制的基本职能,二者又是与政治体制、社会福利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只要这些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仍生活于政治性的行政框架之内,受官本位、行政化的影响,他们就不可能走向专业化。
因此,中国总体上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可能要靠专业社会工作队伍的成长,靠专业人士对非专业人士的逐渐替代来完成。
专业转化论。
专业转化论是指这样一种看法和做法:在社会转型中根据需要设计一些社会工作岗位,来承担某些原有的和新出现的社会服务工作,并对这些从业者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从而在局部即某些社会工作系统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
由于这些岗位上的工作包括了一些原来的、传统的工作,因此,对这些新岗位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也包含了对原来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转化。
专业转化与在职培训的不同之处是:专业转化是以新岗位的设计为基础的,并对那些欲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进行专业准入衡量,在进入该专业岗位之后进一步对他们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
最新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社区是现代城市的一个基本细胞,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
要想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没有社区的和谐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工作的发展目标,政府将很快退出杜区管理的舞台,逐步形成真正的社区自治。
本文将对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字:社区工作发展趋势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 4个时期:①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
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
以都市的邻里等为对象,协调各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通过合作方法解决社区问题。
②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
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的基本职责开始由志愿团体转移到政府部门;公共福利大量引用“社区组织过程”的方法。
但其基本职责的转移仅属开始,与政府专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志愿团体和个人,仍负主要责任。
小城镇中社区组织的整个工作仍由志愿人员负责,社区组织的形式和方法还没有统一。
③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
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福利方面处于主动、领导地位。
社区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日趋成熟,成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分支学科,内容和观念等渐趋统一。
④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
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主要特征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专业得到了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联合国成立“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倡导和推进社区发展工作,改善社区生活条件,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福利。
1955年以后,在进一步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许多增进福利、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如社会福利服务、合作服务、就业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康乐服务等有较大发展,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
社会工作四大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模式)
社会工作四大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社会计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模式)一、社区发展模式社区发展模式的定义:是指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上级政府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
该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守区发展过程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
(二)社区发展模式的特点:1、该模式起源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展,之后被发达国家的城市社区工作借鉴,成为世界上促进社区发展和开发的主要模式。
2、该模式对社区硬件环境建设和社区中的人的发展双重目标并重,而且认为社区发展中人的能力提高、公德意识培养、社区归属和认同感的培养比简单的物质环境的建设更重要。
3、该模式所用的工作思路基本上是引导居民参与、和各级各个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通过协作来解决社区问题,尽量化解矛盾,不太注重冲突和抗争。
4、该模式因为强调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开展工作起来难度较磊,不如简单的社区物质环境建设,只要有钱就可以。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其工作成效才会更加持久,也才会更有利于基层民主的建设和培养(三)该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中国当前的社区建设提倡的基本思想是和社区发展模式相一致的。
比如在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2000年23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出“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大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中国社会有着和谐共识的传统文化基础,注重乡土意识和邻里互助,又加上新中国政府对基层社区高度重视居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这些都是适合社区发展模式的有利条件。
当然,因为我国传统的高度统一的单位制组织结构还未转化为功能分化的多元组织结构,政府部门习惯于对基层社区下命令,实行行政领导,又加上市场经济机制的扩大侵对影响居民关心参与社区公共发展。
王金华司长:社工服务支持社会转型
王金华司长:社工服务支持社会转型作者:暂无来源:《社会与公益》 2015年第4期文本刊记者黄逊国家民政部社工司司长王金华亲切接见李丽团队时表示,社工们的工作对社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昭示和感化作用。
2015 年3 月13 日,雨后的北京城一扫雾霾的笼罩,阳光明媚。
对于在“李丽中心”社工们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一天,因为社工们跟随李丽老师拜访了国家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王金华,现在回忆起来心情依旧是激动不已。
国家需要专业化、职业化的公益人与王司长的约在下午两点,午饭过后,李丽老师就带着小伙伴们早早到达了国家民政部大院内。
由于怕打扰司长午休,大家坐在车里静静看着手表上的时间一分一秒的划过,满心期待着与司长见面。
让社工们惊喜的是,不到两点就接到了司长身边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亲切询问社工们是否已经到达,得知正在等候时,他立马下来直接把社工们带到了司长办公室。
“李丽你好,大家好,好久不见!”司长亲切的跟大家打招呼,作为一名一线的小社工见到行业最高直接领导,虽是身经百战的社工心里其实还是有点紧张的,但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司长平易近人的笑容,稍显拥挤又朴素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大大的“为人民服务”的题字,社工们的心瞬间萌化了。
司长和李丽老师是多年的老朋友,很快便畅聊起来。
李丽老师代表中心团队对司长多年来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你寄过来资料我都看了,你们的工作很扎实啊,让我很感动! 我们国家正需要像你们这样专业化、职业化的公益人士。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关爱农村留守人员,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你们在这方面有些什么项目吗?”司长对于“李丽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都很受鼓舞。
李丽老师也将中心正在力推的“富心工程”项目向司长做了详细汇报,得知芒果V 基金也是该项目的发起方之一时,王司长非常开心地说道:“我对他们有些了解,做得相当好!”他还笑着说自己曾经还在湖南卫视做过直播嘉宾。
社工服务需要新方法新理念谈到社工服务,司长言辞恳切地说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非常强大了,但是即使再强大,也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和新的服务理念。
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导论》考试试卷(314)
工商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导论》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 女权主义答案:女权主义是指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
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解析:空2. 社会福利[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研;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兰州大学2019年研;浙江理工大学2019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研;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武大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西南大学2010年研]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
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一般作狭义理解。
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即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解析:空3. 个案管理[内蒙古大学2019年研;云南大学2019年研;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答案:个案管理是指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为一群或某一案主统整协助活动,不同机构的工作人员相互沟通协调,以团队合作方式为案主提供所需的服务,达到扩大服务成效的主要目的的过程。
在个案管理过程中,个案管理者使得各种不同福利及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扩大服务的效果为其主要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
社会工作是指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改善而进行的各种专业服务活动的总称。
中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是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转型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及其转型的角度展开讨论。
1. 政策导向的推动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受到政策导向的推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如《社会工作法》的颁布实施,建立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资格制度等,为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2. 社会需求的驱动
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形成也是受到社会需求的驱动的。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老龄化、精神卫生问题、儿童福利等,这些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和解决,因此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3. 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壮大
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壮大也是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社会工作者队伍逐渐壮大,其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意识也得到了提升,为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1. 政府主导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主导。
政府在社会工作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还承担着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责任。
政府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快速发展。
2. 专业化服务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突出了专业化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政府通过设立社会工作机构和培养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改善。
3. 社会资本参与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注重社会资本的参与。
政府通过引入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1. 增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
2. 推动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和市场化
3. 完善社会工作制度和机制
社会工作行政化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完善社会工作制度和机制。
要加强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工作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工作的转型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