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合集下载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篇课文。

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通过小说,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边城》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

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

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给翠翠画像,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会人性之美在翠翠身上的体现。

2.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3.了解选文中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对小说结构和主题所起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脉络。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意图。

2.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4. 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理解。

5. 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小说《边城》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2. 教学难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和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关系等基础知识。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 鉴赏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 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关系。

3. 讲解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效果。

4. 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5. 探讨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联系现实意义。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阅读全文,深入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分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

2. 通过对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评价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探讨,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它作品,如《长河》、《湘行散记》等,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5.2《边城(节选)》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5.2《边城(节选)》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翠翠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天真活泼、乖巧善良,她爱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父,也爱自然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纯洁、天真的心里,逐渐萌发出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作者通过这种朦胧的情感描绘出一种纯洁美好的人类感情。翠翠这个没受城市污染、焕发着自然之美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生。
之所以称之为“京派”,是因为这些作家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有较为一致之处
“京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并对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发展,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充满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小说诗化的语言;鉴赏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把握小说的主题。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说的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审美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的风光美、风俗美、人性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3)语言典雅且富有生命力
《边城》的语言融和了方言、文言和中国古典自话小说的语式,因而具有一种涩生生的独特韵味: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即是。
汪曾祺说《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课堂小结
散文化小说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时间:课时:课型:教学目标: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重难点)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楚,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这副对联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丰富可感的画面,带我们走进了一段段感人的情感。

它也是对沈从文先生作品的一个最好的诠释。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副对联构建的世界,去体会此情此景。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初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翠翠的形象,感知沈从文作品的风格。

三、自学指导:1、学生自读课文P14--23,明确主要人物与情节,给各局部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2、重点赏读第四章,用笔画出翠翠的语言与心理的句子,感受她的心理活动,体会她对祖父的感情:(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来找来的。

'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2)当爷爷问翠翠敢不敢一个人看龙船时,“翠翠说:'怎么不敢?(3)翠翠找不到祖父,当“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翠翠望着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假假设爷爷死了?(4)当天色已晚爷爷还没出现,“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5)翠翠被人送回家,“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四、学生自学,独立思考:1、学生认真读巾、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

2、提问检测: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1、学生自读课文P14-23,明确主要人物与情节,给各局部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明确:第三章风情民俗第四章往事如梦第五章心事有谁知第六章心头涟漪2、重点赏读第四章,用笔画出翠翠的语言与心理的句子,感受她的心理活动,体会她对祖父的感情:(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来找来的。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及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

3. 学习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及情节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4. 语言特色鉴赏5. 阅读理解与思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

2. 难点: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等知识点。

2. 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鉴赏法: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的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以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为例。

4. 文学鉴赏: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5.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小说《边城》节选部分,了解故事背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 课堂讲解:结合小说节选部分,详细讲解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语言特色等知识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

5. 文学鉴赏:让学生朗读指定段落,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背景和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脉络。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对情节和人物性格的衬托作用。

3. 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体会作者运用地方方言和民间语言的表现力。

4. 领悟小说所传达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 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情节、人物性格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和主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小说语言特色。

3. 欣赏法:品味小说中的精彩片段,体会语言艺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和作者沈从文。

2. 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 讨论:分组讨论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4. 欣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艺术,体会地方方言和民间语言的魅力。

5. 总结:概括小说所传达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教案内容待完善,请根据实际需求继续编写。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节选)》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边城》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沈从文的作品集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教学内容1. 小说《边城》的背景知识介绍。

2. 小说情节的梳理和主要人物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和艺术特色。

4. 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地方色彩。

5. 小说所传达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的探讨。

八、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边城(节选)》文本,了解小说背景,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4. 语言艺术欣赏:挑选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品味语言艺术,体会地方方言和民间语言的魅力。

2《边城(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1

2《边城(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1

2《边城(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情节铺设上运用了顺叙、补叙的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环境描写了解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

难点:感受作者者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清新的氛围。

教具:多媒体一、导入播放“《航拍中国》凤凰古城,一座绕不开沈从文与小说《边城》的古镇”的视频。

教师总结:沈从文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如诗如画,如烟似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丽湘西世界,让我们走进课文《边城》。

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其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爱。

他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风的淳厚朴实,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主要作品:小说集《蜜柑》《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他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边城(节选)》:1923年沈从文带着理想和热情从湘西赶到北京。

然而,身处于充斥着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边城》发表于1934年,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5-2《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5-2《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概念。它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表现湘西地区风土人情的长篇小说。《边城》通过讲述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湘西地区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美好。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小说中的一个具体片段。这个片段展示了翠翠和傩送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
iii.撰写阅读心得,分享对作品的感悟和思考。
1.人物形象分析:通过阅读节选部分,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情节发展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节选部分,能够梳理出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并分析情节发展中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3.主题思想探讨:学生通过阅读节选部分,能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思和对人性美好的赞美。
4.文学手法鉴赏:学生通过阅读节选部分,能够分析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等文学手法,体会其在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5.语言特点品味:学生通过阅读节选部分,能够欣赏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如口语化、地方色彩等,理解其在表达情感和描绘场景方面的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边城(节选)》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i.沈从文是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
ii.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主要描绘了城市生活。
iii.《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
iv.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b)下列关于小说《边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i.小说以城市为背景。
ii.小说主要讲述了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
iii.小说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边城(节选)》,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描绘的湘西风光和风土人情。

2. 领会作者运用的一般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思考人性、人情、人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边城(节选)》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2. 掌握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的一般表现手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思考人性、人情、人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翠翠、爷爷、傩送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2.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的一般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

3. 将作品中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深入思考人性、人情、人心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作品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作品中具体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阅读《边城(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作品的主要人物和故事线索。

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的纯真、爷爷的慈爱、傩送的豪爽等,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观念,如人性、人情、人心等,思考这些观念在现实社会的意义。

4. 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使学生掌握作者在作品中运用的一般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边城(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熟悉主要人物和故事线索。

2. 课堂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边城(节选)》的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描绘。

3. 理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感受边城风光之美。

4.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情节,领会作者对命运、伦理、道德的探讨。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

4. 小说中的重要情节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小说《边城》的深层主题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 重要情节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边城》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自然环境描写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4. 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增强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作者、背景和创作特点。

2. 讲解小说主题思想:阐述小说对人性、人情的探讨,以及对命运、伦理、道德的关注。

3. 分析人物形象:选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4. 讲解自然环境描写:分析小说中对边城风光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对主题和人物形象的作用。

5. 分析重要情节:讲解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命运。

六、教学内容1. 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家族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技巧。

3. 探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4. 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七、教学步骤1. 分析人物关系和家族背景:通过解读小说中的描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关系,以及家族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 鉴赏语言风格和文学技巧:指导学生欣赏小说中的描绘细腻的语言风格,如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以及运用象征、暗示等文学技巧。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细节,如问:“作品中翠翠和傩送之间的感情是怎样的?”邀请学生回答,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作品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如:“作品中边城的自然环境对情节发展有何影响?”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练习(5分钟)
4.教学手段: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报告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湘西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城》所描绘的自然风光。提出问题:“你印象中的边城是什么样子?与现实中的边城有何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边城(节选)》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强调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人性、情感等主题。
4.同时,我将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确保课堂秩序,使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课后作业
1.请结合《边城(节选)》的情节,简要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案: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纯朴可爱的农村少女。她热爱家乡的自然风光,对傩送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感情问题上却显得有些迟钝。翠翠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赞美。
3.简洁明了:板书采用关键词和简洁的语言,突出重点,准确精炼地概括作品内容。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运用图形、颜色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示例:
作品情节:
-边城风光
-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变化
-人物关系:
-翠翠与爷爷
-翠翠与傩送
-写作风格:
-地方特色
-真实自然
-主题思想:
当堂检测: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边城纯朴美好的民风民俗,认识边城中美好的人物形象,领会《边城》的诗意美。

2.探寻《边城》的内在意蕴和现代价值,由文及人,感悟沈从文诗意而又悲悯的情怀。

教学重点及难点:1.边城的民风民俗之美。

2.边城中的人性之美。

3.翠翠的形象及命运。

4.沈从文的诗意而悲悯的情怀。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边城》节选部分,标出自然段序号,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完成预习思考:(1)赏读文中对边城民风民俗的描写,思考:作者写出了一个怎样的边城世界?沈从文先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边城?(2)从文中看,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姑娘?查查资料,看看翠翠的爱情结局如何?为什么会这样?3. 查找资料,了解沈从文的传奇人生经历及文学成就。

4.阅读补充资料,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边城》全文。

教学实施:一、了解学情,导入新课:你喜欢《边城》吗?你从《边城》中读出了什么?……有人说,《边城》是充满乡土风情的田园牧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我想,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再读边城,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文学世界,也走进沈从文的心灵世界。

二、感受作者笔下的边城之美1.作者以“边城”二字命名有什么意味?1.地域概念:“两省接壤处”,偏僻,与世隔绝2.主观感受:有一种不被打扰的宁静和美好。

重点诵读1、2自然段。

2.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节日和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和性格?端午节:喝雄黄酒看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表现出官民同乐的和谐氛围,表现出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过年:月下对歌、舞狮子龙灯、放烟花炮仗——表现出边城人民的自然、和谐、安宁与真率。

小结:美国学者金介甫说,“不靠日历时间来记录岁月的消逝,而是靠收获庄稼,靠民间节日,人的纪念日来说明季节的到来”。

边城是一个不为外界所干扰的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的所在,这里的人民过着自然、健康、安宁的生活。

《边城(节选)》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阅读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拓展课内知识:在学习选择性必修阶段完成《边城》的阅读,实现对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课内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2.促进教学相长:师生共读《边城》,在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3.提高语文能力:通过对《边城》的人物、语言、艺术、主旨等方面的探究,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4.形成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我督促与相互监督中,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掌握点评、批注、随感等适合自己的阅读整本书的方法,提升阅读品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培养探究精神: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活动准备(一)了解学情通过平时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心态,了解他们对《边城》的印象,如有已经读过的同学,询问他们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书目《边城》沈从文著(纪念版)。

(三)阅读程序1.基本程序:先师生自由读,再小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

前两周以随感形式(批注、点评或随感片段),让学生随读随记,并上交周记本,由老师检查督促阅读进度。

第三周让学生上交800字以上的阅读心得一篇,第四周在班级展示交流,评出阅读达人。

2.人员分组:每6--8人为一组,全班分为8个阅读小组。

3.课时安排:时间总长1个月,每周1节阅读课,共4节。

4.活动形式:分别为阅读启动课、阅读指导课、阅读探讨课、阅读分享课几种形式。

(四)活动计划活动过程(一)阅读起始课(课外进行)1.对学生提出课外阅读《边城》的建议。

2.公布此次阅读活动的目的、阅读方法、阅读计划及相关要求,并要求学生选书自读。

(二)阅读指导课(1课时)1.师生一起绘制人物关系图。

2.在课外阅读《边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整呈现故事情节,交流对小说的印象,并进行指导。

3.补充与作者、写作背景相关的阅读材料。

4.布置阅读任务。

(三)完美的桃花源,不完美的世界——《边城》的思想内容。

(1课时)1.明确活动主题: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学目标【感知层次】1.了解作者作品;2.通过节选内容,简要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

【感受层次】1.阅读作品,认识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物美;2.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感悟层次】1.结合文本内容,赏析翠翠人物形象特点;2.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重点感受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物美,赏析翠翠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对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主旨的理解。

教学设想教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法:讨论法、点拨法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秋背景,对故乡人民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请问这位大家是谁?对,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苗族人。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今天,我们就欣赏他的小说《边城》中的片断。

【感知层次】创作动机:《边城》完成于是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作者的创作动是:“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中篇小说《边城》完成于1939年,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边城(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品读对话,把握翠翠的心理,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教学难点:探究主题,理解作者在爱与温暖背后希望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的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二、情节梳理,情感探究任务一:金介甫先生在他的《凤凰之子:沈从文传》中说:“翠翠的感情成熟是靠一年一度的端阳划龙船来显示的。

”阅读文章并梳理:文中写了几次端午节?翠翠的感情是如何一步步显示的?1.文中写了几次端午节?明确:三次端午节两年前的端午(第四章)翠翠傩送邂逅上年的端午(第五章)天保翠翠相识今年端午(第三、六章)边城赛龙舟、祖孙看迎婚送亲2.品读对话,体味情感翠翠的感情是如何一步步显示的?①第四部分:(傩送):“你不愿意上去,要待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你了,可不要喊救命!”(36)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37)翠翠与傩送初次相见的一番谈话提到了鱼。

②第四部分:老船夫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46)翠翠嗔怪爷爷没有去接她的一番话中提到了鱼。

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傩送的惦记。

暗示情愫的增长。

③第五部分:“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

(54)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着嘴唇笑着。

(55)当年护送翠翠回家的人看到翠翠时,一番玩笑话提到了鱼。

翠翠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的感情涟漪。

④第六部分:“前年还更有趣,……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81)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82)“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翠翠嗤地笑了,表明对傩送有好感,是少女情窦初开时害羞又憧憬的心理小结:对话显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边城》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单元),同时也是新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的推荐书目,是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大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小说。

以培养学生的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探究部编版教材中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价值和意义,结合《边城》人物简单、情节淡化、篇幅适中的特点,我尝试以《边城》作为师生整本书阅读的作品。

【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已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人物分析和概括能力;鉴于《边城》的篇幅较短,所以把阅读任务放到刚开学的两周来完成。

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生整本书阅读。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小说优美的文字画卷,尝试以读促写,书写自己故乡的风俗美和人情美;2.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沈从文构建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树立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真正走进整本书阅读,并分小组探讨出不同特色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在“以学生展示”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展示课上,老师要巧妙的连接起三个小组的展示成果,并且充分调动其他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阅读,全员参与。

【学习方法】采取“五步法”助推学生整本书阅读。

方法一:阅读指导:圈点精彩段落,批注感悟方法二:阅读思考:在阅读中记录阅读体会,形成自我认知方法三:读书报告:将体会诉诸笔墨,形成读书报告方法四:阅读展示:整合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方法五:读书总结:总结点评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奖励,激励学生养成读书好习惯。

【课堂类型】阅读展示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堂导入: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文学重镇《边城》,由同学们来亲手揭开她神秘悠长、自然古朴的面纱。

经过上周充分的阅读、交流、拓展资料,我们本节课以同学们为主角,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解读《边城》。

二、《边城》阅读成果展示:(一)第一组1.导语设计: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

——沈从文《致张兆和情书》对张兆和的万般情思,都化作沈从文笔下的一个个集“爱”与“美”于一身的人物。

首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赏析《边城》里的主要人物。

2.学生展示:时有序爱可期——《边城》主要人物分析(1)翠翠——爱与美的化身①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

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

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边城》第一节②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第一阶段:相遇和情窦初开。

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是谁?”“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岨撑渡船的孙女。

”“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

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

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

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邀他进屋里去那个人的好意,正记着水手说的妇人丑事,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的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边城》第四节(课本)图片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

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

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

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

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

——《边城》第七节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

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

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

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

③翠翠是坚强勇敢的。

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总结:我们觉得翠翠不同于为爱肝肠寸断的林黛玉,也不同于热烈奔放的朱丽叶,她野性天真,像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精灵,是优美、健康的。

(2)爷爷——传统美德的化身爷爷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

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

①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

②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③他也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交错。

老师总结:沈从文曾在《一种态度》中说:“中国人有儒家的严肃,墨家的朴实,道家的潇洒。

”在老船夫和顺顺身上所体现的热忱质朴、仗义疏财的精神;大老、二老身上所体现的热情正直的品格;翠翠身上所体现的自然、健康的生命形式;都与中国原始的儒、墨、道哲学精神中所强调的人性观一脉相承。

(二)第二组1.导语设计: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静坐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林清玄《玄想》沈从文生笔下的边城是一个名叫“茶峒”的湘西边境小山城,它宛如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水写意画,承载了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对故乡的情思。

接着,请第二组的同学鉴赏《边城》里关于“水”的描写。

2、学生展示:万水有情温柔草木——《边城》里关于“水”的描写分析(1)文章中描写“水”的片段:我们找到了《边城》中一段关于“白河”的描写: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根据沈从文先生关于“白河”的描写,我们小组设计了(山水画、书签)其实文章中关于“水”的描写还有很多,如:翠翠和爷爷去城里看赛龙舟碰上大雨,于是在二老家的吊脚楼下躲雨;二老给老船夫送酒回来,正下着大雨,翠翠不顾爷爷的呼喊冒雨渡二老过河;爷爷去世那一夜,瓢泼的大雨……(2)“水”的意义:①象征如“水”一样纯洁的人性;(举一个细节例子:兄弟二人走水路公平竞争)②象征如水一样无情逝去的生命。

(如:爷爷的死,天保的死)老师总结:水的包容,水的清澈、水的柔韧,构成了边城中一个个生动的个体。

天宝、傩送都是水中的健儿,而翠翠又是水的精灵。

他们诗意的栖居于酉水边上,演绎了这样鲜活的、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忧伤的水边的故事。

(三)第三组1.导语设计: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沈从文《边城》《边城》里山美、水美、人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抱着最美好的最纯洁的目的去爱去成全,结果每一个善良的人又都成了悲剧的制造者。

最后,有请第三组的同学带来《边城》的悲剧美分析。

2.学生展示:“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边城》里的悲剧美分析(1)《边城》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分析:①爷爷爱护疼惜孙女,为孙女能有个好的归宿而日夜操劳,在大老、二老和顺顺面前奔波,而最终不能如愿,他又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带着深深的忧虑、遗憾在雷雨交加之夜心力交瘁溘然逝去。

②大老、二老两兄弟,勤劳能干,性情豪爽、慷慨。

大老因爱愿难成,只能孤独的外出闯滩不幸而亡;二老也爱翠翠,他最后陷于“爱情”和“亲情”的两难选择中,孤独出走,远下桃源。

③翠翠的父亲和母亲也为了相爱相守而选择双双殉情。

《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而翠翠处于悲剧的中心。

特别是她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沈从文在最后写到: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2)翠翠的“等待”赏析:如果结局是傩送回来会怎么样,如果不回来呢?我们大都认为如果傩送不回来,会让《边城》保留一种悲剧美,这种美的体验会唤醒我们对文学作品永恒的品味。

最后,我们组的同学写了一段话送给还在等待中的翠翠。

学生配乐朗读《千帆过尽只此心》翠翠,终于有一天我走了你曾走过的桥去看了你曾看过的云守在你曾等待过的地方等到最后竟忘了有尽头在这笃定孤独的等待之间幽思潜夜流,荣辱尽抛洒情到深处,一眼万年我终于读懂了你虽沧海桑田尽变千帆过尽只此心老师总结:同学们从《边城》中的人物分析、“水”的解读、悲剧美的分析三个角度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非常精彩!在这节课上,你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大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希望今天的阅读课是一个起点,它可以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文学的种子,你我都能成为这文学乐园里诗意的栖居者。

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共同思考:沈从文在谈到《边城》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基于此,不管是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习俗等各个层面,《边城》都堪称一曲“乡土牧歌”,那么,同学们认为刚才所分析到的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乡土牧歌的主题是否相违背?图片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乡土牧歌的主题是否相悖?翠翠在吊脚楼下听两个水手议论卖唱的妓女:“她的爸爸在棉花坡被人杀了十七刀。

”需要多大的夙怨,要将仇人杀十七刀!这触目惊心的事件尽管以如此平淡的调子谈论出来,对现代读者仍是一个强烈的刺激。

在黄昏的河边,当翠翠暂时一个人在岸上时,她猛然想到:“假若爷爷死了?”她莫名其妙地害怕起来,大叫爷爷,执意让爷爷上岸来。

翠翠,还有爷爷,这种对当前和未来的不祥预感,在小说中十分强烈。

1.哀怨凄楚的挽歌成了乡土牧歌的天然组成部分。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

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