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边城》优质课教案
语文《边城》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诗一般的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的民俗及其丰富的,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解决办法】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品读重点段落
要求:1、勾画出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语句。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品味小说中的淳朴的人性
4、勾画出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体会这些民俗的特点以及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6、明确小说的人物、情节,用自己的话复述,补充相关的其他情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
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
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
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二、文本解读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明确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
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学生讨论完成。
端午节:赛龙舟、穿彩衣、画王字、捉鸭子。
中秋节:赏月、男女青年对歌。
新年:舞龙灯、耍狮子、放鞭炮。
婚嫁:小轿子、羊、男孩、糍粑。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
意的氛围。
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4、小说情节的归纳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
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主角:翠翠围绕主角相关的人物有:祖父、傩送、天保、顺顺。
情节:
第一年赛龙舟——翠翠傩送邂逅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二年赛龙舟——翠翠与天保相识引来天宝的爱意
第三年赛龙舟——祖孙二人在家各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总结: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
下面我们就分
析小说的人
物性格特点
5、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
学分组讨论解决
明确:
翠翠:单纯、多情、腼腆-------语言心理描写细节刻画
祖父:善良、忠诚、慈爱、热情、朴素-----行为语言描写
天保:坦荡------行为语言描写侧面描写
傩送:热心、正派、幽默------正面侧面结合细节刻画
顺顺:富有、热心、正直-------侧面描写
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
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
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
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
下面我们就来看生活在边城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是怎样的
爱情---走山路走马路方式的表达爱情,不因为磨房也不会因为地位
而放弃自己的爱情。
不受物质名利的干扰影响是纯洁的爱情
亲情---爷爷疼爱翠翠,翠翠依赖爷爷;彼此相依为命。
哥哥让弟弟,
哥哥为弟弟而出走闯滩。
弟弟又因哥哥的出险而内疚离开。
不管是祖孙间
的情还是手足间的情都是那么的深挚感人,令人唏嘘不已。
乡情---人与人之间和善友爱互助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军民情----端午节捉鸭子;春节放鞭炮;爷爷可以去军营中喝酒。
军民
和谐亲密相处,有着鱼水一样的情意。
三、探究交流
有人认为翠翠的爱情悲剧,是由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中人们精神的孤
寂导致的,可以从相关人物和情节中印证这样的观点。
学生自由发言,谈
自己的看法。
言之成理即可。
2、在边城中,我们看到的是这里人的善,这里情的真,这里景的美,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边城》写作时交代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
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这里的民情、民俗以及人性、人情的美就是沈先生要表现的边城的人
生形式。
小结:湘西之于沈从文,正仿佛桃花源之于五柳先生,是一种精神意志的象征,是自我意识的一种移情外化。
理想中的湘西是沈从文先生永久的依恋。
四、作业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以下问题研读:
2、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倾向。
探讨本文的写作风格。
边城的人生形式――与中心城市相对
五、板书设计
边城
民情: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民俗:古老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人性:至善
爱情:至纯
人情:亲情:至深
乡情:至真
军民情:和谐
语文《边城》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略湘西边远小城神奇秀美的风光。
2、感悟边城淳朴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赏小说朴素、饱满、不雕饰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目标
2、概括小说的情节,领会小说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同学们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引导
学生分析文章的各方面。
在课前充分预习,反复朗读的前提下,课堂上着
重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手法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在同学充分预习的前提下,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感知情节
1、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边城”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
2、由两个学生合作(补充)概括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
3、教师结合“边城”全篇来概括小说的整体情节。
三、分析环境:
(1)风景美:
《边城》课文很长,布置了同学们扎扎实实的预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这些景物突出了边城的什么特点明确:P16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
(欣赏沱江风景,突出水的豆绿色,给人一种纯天然无污染的感觉)青天碧水,落日白云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边城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
(2)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
P14.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
(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P19.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2、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
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3)人情美: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与儿子……
下面我们分三大组一起来探究边城的人情美。
一、二、三组探究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四、五组探究翠翠与爷爷的感情;六、七、八组探究爷爷与乡邻的感情。
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
A、翠翠与傩送:(爱情)先请是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地、悖时砍脑壳的)。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傩送:(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后主动询问,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这里等不行,到我家里去)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傩送:(动作、神态:笑)心地宽厚,热情开朗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
明确: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还是有几分羞涩的,几分难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
心理描写,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
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B、翠翠与爷爷:(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爷爷非常疼爱翠翠。
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四次)
然后,我们来看一看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
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语言)
Q:不过,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事吗
明确:P20。
爷爷不理解翠翠的内心状态。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几句对话:“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语言)这都是话中有话啊。
第一句翠翠对爷爷有抱怨,因为在爷爷的
话中,居然没有说翠翠惦记着的傩送。
第二句话,是因为这只鸭子是大老
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几根鸭毛,翠翠也会爱如珍宝吧。
3、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祖父不说什么,还是唱着。
两人都记起顺顺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滩过节,但谁也不明白另
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这句话里说“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怎么理解
爷爷:记忆所止处:让天保娶翠翠;项原则翠翠:记忆所止处:思恋
二老。
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
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
的感情。
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这份纯真的
祖孙情怎不令人感动呢
C、爷爷与乡邻:(友情)
①爷爷与“老熟人”: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呢
P16:“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
”(白描)“两人一面谈些端午旧事,一面喝酒,不到一会儿,那人却在岩石上
被烧酒醉倒了”。
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
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
②、爷爷与过渡人:(友情)
P21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语言、动作)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
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
还起了争执。
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③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
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四、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参考答案:例如:“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纯”边城民风
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自然”
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
最美的一面。
五、拓展深化: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总结主题)
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主题是: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六、通读全文探究:除了以上分析的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的哪些其他人情美
参考答案::1、P14、15:军民同乐;2、P15:顺顺与儿子之间的父子情;3、《边城》中显示的天保与傩送的兄弟情。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七.课外拓展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
么渣滓,透明烛明,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
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
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这时节我
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家书)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生于湘西长于湘西,21岁时抱
着对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的热烈追求与向往才来到北京,然而迎接他的是
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们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他每日每时目睹的
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
“五四”运动创造的精神使他愈来愈坚信:目前这个黑暗社会旧有的一切实在不能
也不应继续存在下去了。
我们这个老大的国家要脱离目前的苦难,惟有重
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
因此,重造国家、重造民族品德成了沈从文
最热切、最坚决的追求。
为此,他一面以愤怒、颤栗的感情,选择男女关
系为解剖的切入点,对都市上流社会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众生相进行了细
致入微地描画,另一方面他又把探寻的目光转而投向他早年生活过的每那
个“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浪漫与严肃的”湘西社会,凭着他对故乡下层人民怀有的那份“无可言说的温爱”之请,用热情、迷
醉的歌喉对那里的风物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而《边城》正是其
中美动听的一支。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所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
--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他在《长河。
题记》中说:“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
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
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
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惟利的人生观。
”
由此,不难看出,他创作《边城》的用意在于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种是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
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二是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惟利的人生观”相对照。
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
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
极端憎恶的感情”。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它既是现实
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生活是真实的,又是理想化的。
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从文小说习作选。
代序》)他主张: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
”
八、延伸拓展
1、运用课件展示两首古诗:《蒹葭》《上邪》
2、启发同学结合翠翠的爱情,体会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忠贞。
九、布置作业
1、把课文节选部分改编成剧本,并试着排演。
2、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并尽量找来沈从文的其他作品阅读。
十、板书设计
一种优美、自然、健康而又
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傩送
翠翠
爷爷
顺顺
朦胧的爱情
祖孙之情
天保
语文《边城》教案三
教学目的: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重点:
1、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把握翠翠的形象。
3、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难点;
1、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2、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第一节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
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无限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
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边城》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朗;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纯朴善良,辛苦摆渡,热情助人。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清纯的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解题:
“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
而沈从文是这样解释“边城”这个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因为从湘西农村走出去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自己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四、预习检测:
安辑(jí)秩(zhì)序绊(bàn)倒
蘸(zhàn)酒茶峒(dòng)翘(qiào)起
擂(léi)鼓鹳(guàn)河颈(jǐng)脖
泅(qiú)水傩(nuó)送氽(tǔn)着
牛犊(dú)蚱(zhà)蜢(měng)鞶(pán)鼓
踹(chuài)水碧溪(某ī)岨(jū)悖(bèi)时
埋(mán)怨喧阗(tián)镇筸(gān)
棕榈(lǘ)俨(yǎn)然角隅(yú)
喽(lóu)啰(luó)拮据(jū)强横(hèng)
歇憩(qì)睨(nì)着糍(cí)粑(bā)
宋家堡(pù)
五、文章结构:
1、节选部分主要内容:
课文节选自《边城》第三至六节。
第三节:边城龙舟赛。
为了庆祝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场面热闹非凡。
第四节:翠傩初相会。
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英俊勇敢又关心体贴人的傩送占据了翠翠的心。
她和傩送相识,傩送说的“大鱼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地印在她的心里,从此,象征着爱情的“鱼”的意象维系着傩送与翠翠的关系。
第五节:端午看龙舟,大老夸翠翠。
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
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但翠翠心系傩送,以至魂不守舍。
祖父猜到了翠翠的心思,看到了翠翠对爱情的执着。
这种情感上的执着,以及对其他选择和外来诱惑的拒绝态度,让爷爷担心会导致不幸。
第六节:喜轿渡河,翠翠心动。
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2、情节结构特点:
节选部分写了三个端午节,按照“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的顺序展开情节。
时间上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
作用: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第二节
一、《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生活环境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