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线索之三(1949—1976)(第八章—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线索之三(1949—1976)(第八章—第九章)2012-9-8(1949年—1956年)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两个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方面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另一方面,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面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总路线规定的任务而奋斗。
这条总路线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是完全正确的。
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针,中国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在这期间,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奉行和平外交方针,初步争取到一个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到1956年,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进展顺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重难点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重难点整理上编重难点整理(综述、第一章——第三章)综述、第一章重难点: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在近代史的始终,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又以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为最主要的矛盾。
(教材P 15)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大任务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创造必要的前提,开辟道路。
(教材P17)二、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军事科技的落后,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重难点: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历史教训:农民阶级无法带领人民完成近代中国解放、独立、富强的历史使命。
二、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管理具有腐朽性;历史教训:中国的地主阶级对中国早期出路探索失败说明此阶级不足以带领中国完成历史重任。
三、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历史教训:说明在当时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完成历史重任,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重难点:一、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围绕中国的出路探索时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主要围绕三个焦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的思想,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当然,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存在的一些弱点,如对“国民”的定位是指少数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广大人民。
这些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九章
6、简述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必然产生第二个飞跃,即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1)同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
(2)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
(3)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九章
本帖被 自考人 执行取消锁定操作(2008-12-19)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1)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09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 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主要论点。会议还决定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顾问 康生 副组长 江 青
组长 陈伯 达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刘少奇在八大的政治报 告中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 务进行了正确分析。
3、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
经济建设上 既反保 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 衡中稳步前 进的方针;
政治建设上 扩大社会 主义民主、健 全社会主义法 制,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政党建设上 健全党内 民主集中制, 坚持集体领导 制度,反对个 人崇拜。
(二)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1 2
1958.11-12 武昌会议: 着重纠正向 全民所有制 和向共产主 义过渡的倾 向;
3
1959.2第二 次郑州会议: 提出队为基 础、分级管 理、三级核 算、按劳分 配、承认差 别的方针;
4
1959.3-4上 海会议:制 定了《关于 人民公社的 18个问题》, 开始调整钢 产量的过高 指标。
2、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 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 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 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 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 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1958年1月和3月, 毛泽东先后在南宁和成 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 议,错误地改变了中共 八大确定的既反保守又 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的方针,严厉 批判反冒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 认识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
3. 晚清时期的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清革命思想。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历史事件。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晚清时期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政治制度。
3. 认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与过程:民族危机、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等。
2. 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颁布《临时约法》等。
3.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瓦解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民国成立的政治制度及其实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
第三章: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认识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过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等。
2. 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3. 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国民大革命的主要内容及成果。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国共合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启示。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9)
本章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
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本章提示
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
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怎样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面对新形势,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
社会主义的涵义以及怎样建设没有清晰认识
过于相信过去的阶级斗争经验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遭到严重破坏
对错误的科学分析: 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
没有改变
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
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 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席位、“乒乓外交”)
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贡献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以农业为基础、工
业为先导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统筹兼顾,适 当安排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扩大爱国 统一战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护生产力
国内主要矛盾:先进工业国的需求与落后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经济迅速发展的 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状况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路线: 经济建设上,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政治建设上,人民民主专政、民族团结、人民民主
的工业国
统一战线、健全的法制
政党建设上,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11,《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 彻底清理“一平二调”,纠正“共产风”
1961、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八字方针
1961、3,在广州起草了农业六十条 1961、9,庐山中央工作会议继续纠“左”的错误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天京事变的意义。
【教学内容】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 英国的殖民扩张和中国市场的需求2. 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2.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革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3.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四、天京事变的意义1. 天京事变的背景和过程2. 天京事变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和天京事变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天京事变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的质量。
课后作业: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媒体课件: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和天京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过程,了解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教学内容】一、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1. 洋务运动的背景2. 洋务运动的原因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2. 洋务运动的影响三、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和过程1.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2.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四、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2.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8月1日毛 泽东给他们写 信,表示对他 们的造反精神 的热烈的支持。
上海音乐学 院学生写大 字报,批判 院长贺绿汀。
清华大学红卫兵“从我做起”,首先砸烂本 校牌坊上的“清华园”的题字。
1966年8月至1967年初,上千万天真烂 漫的青年、少年被毛主席的号召鼓动起来, 冲出校门,走向社会,在全国范围内自由自 在地革命: •涌进北京晋见毛主席;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第一章 第二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为新中国而奋斗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苏 联 人 造 卫 星 上 天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 泽 东 在 八 大 上 作 报 告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内容: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①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实现国家工业化。
意义: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过渡时期: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 固新政权。 这一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 展社会生产力。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总 路 线 的 颁 布
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
1. 积极: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 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 众的愿望。 2. 消极: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 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 左”倾错误的泛滥。
大学公共课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册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部分)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联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晚清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件。
3. 讨论法:探讨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历史事实的掌握。
2. 评估学生对晚清社会变革的理解。
3. 分析学生对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联系的认识。
第二章:民国初年的政治与社会【教学目标】1. 了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3.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宪法、政治体制改革。
2. 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民主思想传播、社会矛盾加剧。
3. 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 对比分析法:分析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民国初年社会的主要特点。
【教学评估】1. 考查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制度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民国初年社会特点的认识。
3. 分析学生对民国初年政治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三章: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
3. 认识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2.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觉醒的主要表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3. 抗日战争与民族觉醒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PPT学习教案
4、挫败“四人帮”“组阁” 图谋
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决定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 挫败了江青等人的“组阁”图谋。
第37页/共55页
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 束
1975年,邓小平着手对各方面的工作进 行整顿,形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随着整顿的 深入发展,逐步涉及“文革”的指导思想及其 政策本身。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的纠正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1975年底发动了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第11页/共55页
第12页/共55页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 的指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 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人们提出各种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的,当时确 实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 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对极少数右派分子的进攻实行坚 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 重地扩大化了。导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八大关 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1、错误的性质
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 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 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是依靠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 正的。
第42页/共55页
2、犯错误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 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共产党过去 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 ,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 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 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会计学
1
良好的开局
探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九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单选]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单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最先发表于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单选]在中共八大上陈支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单选]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单选]中国八大坚持的我国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8、[单选]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单选]1957年春夏一蔬菜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单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单选]八届九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单选]毛泽东在国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一年是1961年。
13、[单选]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单选]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5、[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民菜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6、[多选]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方针有(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建立健全法制17、[多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多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有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九章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一、“大跃进”及其纠正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4、国民经济的调整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的发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力图抓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有利于国内和平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开创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
但是忽视了客观规律,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毛泽东是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觉察并实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但是这种纠“左”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当时国内的高层领导对1958年以后的工作和当前形势的估计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场争斗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错误延长了更长时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由于把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当作阶级斗争来处理,这就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升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什么是左倾?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2.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3. 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课件: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的相关图片、图表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鸦片战争:详细讲述战争的过程,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讲解晚清社会变革:介绍变革的原因、过程,分析其历史意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2.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3.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课件: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图片、图表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详细讲述运动的过程,分析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内容:介绍运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历史意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特点。
3. 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文革‛十年
由于全党和广大干部群 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 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 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 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 取得了进展。人民解放军 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 安全。对外工作打开了新 局面。
三、严重的曲折
深刻的教训
1、错误的性质
2、犯错误的原因
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1、错误的性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错 误,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中尚未得到彻底 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 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和绝对化。
3、 对‚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评价
虽然遭到过严 重挫折,但仍取得 了很大成就。取得 的成就和经验是这 个时期党的工作的 主导方面。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 整风运动的指示》, 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 官僚主义、宗派主义 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 动。
人们提出各种意见, 绝大多数是诚恳的,当 时确实有极少数资产阶 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 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 动进攻。对极少数右派 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 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 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 严重地扩大化了。导致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改变 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 盾的正确判断。
‚大跃进‛的发 动表明,中国共产 党力图抓住20世纪 50年代中期出现的 有利于国内和平建 设的不可多得的历 史机遇,在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上开创 一个跨越式发展的 局面。
但是忽视 了客观规律, 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 动,结果使得 以高指标、瞎 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 ‚左‛倾错误 严重地泛滥开 来。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
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的题目是(C)。
A.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2、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A)。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3、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予以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
A、彭德怀
B、邓小平
C、薄一波
D、刘少奇
4、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B、“改革、稳定、充实、完善”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改革、发展、创新、提高”
5、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是(C)。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6、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是(C)。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7、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概括为(A)。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一化三改”
C、“一体两翼”
D、“三步走”
8、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讲话,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B)。
A、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充分保证人民依法享受人权
D、“高增长,低通胀”
9、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在全党具有指导地位的理论是(A)。
A、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0、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是(C)。
A、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多种经济体制转变
B、从多种经济体制向单一经济体制转变
C、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的时间是(B)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12、(C)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A、十六大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13、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坚持高举(D)的旗帜。
A、和平、发展、开放
B、共商、共建、共享
C、发展、合作、共赢
D、和平、发展、合作
(二)多选题
1、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有( ABCD )
A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B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
C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D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思想
2、下列哪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ACD)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政社合一
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政企分开
3、根据科学发展观,发展应该是包括下列哪几点的发展?(ABD)
A.全面的
B.协调的
C.迅速的
D.可持续的
4、“一带一路”建设遵循(ABD)原则,将为欧亚大陆的振兴开辟新的广阔前景。
A.共商
B.共建
C.共赢
D.共享
(三)判断题
1、特区精神是指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
(A)
2、1976年,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