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16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室中学高2016届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
注意:
1.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答题时间150分钟。
2. 本试卷中单项选择题1~6题、13~15题的答案,请填涂在机读卡对应题号下面.主观题在答题卷上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①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几周前,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论文.它令公共卫生官员们和计算机科学家们感到震惊。
文中解释了谷歌为什么能够预测冬季流感的传播——不仅是全美范围的传播,而且可以具体到特定的地区和州。
谷歌通过观察人们在网上的搜索记录来完成这个预测,而这种方法以前一直是被忽略的.谷歌保存了多年来所有的搜索记录,而且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球超过30亿条的搜索指令,如此庞大的数据资源足以支撑和帮助它完成这项工作.
②发现能够通过人们在网上检索的词条辨别出其是否感染了流感后,谷歌公司把五千万条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词条和美国疾控中心在2003年至2008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其
他公司也曾试图确定这些相关的词条,但是他们缺乏像谷歌公司一样庞大的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和统计技术。
③虽然谷歌公司的员工猜测,特定的检索词条是为了在网络上得到关于流感的信息,如“哪些是治疗咳嗽和发热的药物",但是找出这些词条并不是重点,他们也不知道哪些词条更重要,更关键的是,他们建立的系统并不依赖于这样的语义理解。
他们设立的这个系统唯一关注的就是特定检索词条的频繁使用与流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之间的联系.谷歌公司为了测试这些检索词条,总共处理了4.5亿个不同的数字模型。
在将得出的预测与2007年、2008年美国疾控中心记录的实际流感病例进行对比后,谷歌公司发现,他们的软件发现了45条检索词条的组合,一旦将它们用于一个数学模型,他们的预测与官方数据的相关性高达97%。
这是一种可视化的呈现手段,和疾控中心一样,他们也能判断出流感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而且他们的判断非常及时,不会像疾控中心一样要在流感爆发一两周之后才可以做到。
④所以,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时候,与习惯性滞后的官方数据相比,谷歌成为了一个更有效、更及时的指示标。
公共卫生机构的官员获得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惊人的是,谷歌公司的方法甚至不需要分发口腔试纸和联系医生--它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
这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
基于这样的技术理念和数据储备,下一次流感来袭的时候,世界将会拥有一种更好的预测工具,以预防流感的传播。
⑤除了在公共卫生领域,大数据引起社会生活巨大变革的例子数不胜数,大数据(bigdata)一词也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
因为不再追求精确度,不再追求因果关系,而是承认混杂性,探索相关关系,数据被巧妙地用来激发新产品和新型服务。
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成为新世纪的矿产与石油,将带来全新的创业方向、商业模式和投资机会.因此,发达国家纷纷开发利用大数据来夺取新一轮的竞争制高点。
⑥正如《纽约时报》2012年2月的一篇专栏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来源于求实理论网,有增删)
1.下列对“大数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赋予当今社会一种新型能力,即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
务,或深刻的洞见。
B.“大数据”,就是指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它们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成为新世纪的
矿产和石油。
C.“大数据”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数据资源庞大,精确度较高,信息混杂,关注数据间的相关关
系。
D.“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决策都基于海量数据和分析作出,而不是基于经验、
直觉。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①段指出谷歌公司成功预测了2009年H1N1流感的传播,并说明这是大数据的支撑与帮助。
B.②③段紧承①段详细介绍了谷歌公司对庞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过程、处理方法、处理能力和统计技
术。
C.④段总结谷歌成功预测流感的巨大价值,同时指出这种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的方法前景无限.
D.⑤段阐述了大数据的概念、技术理念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前文呈分与总的关系。
⑥段卒章点题。
3.关于谷歌如何预测2009年H1N1型流感的传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谷歌把多年来保存的搜索记录和每天收到的30亿条以上的搜索指令作为数据资源。
B.通过人们在网上搜索的词条辨别出其是否感染流感,并关注病理状况及其所用药物。
C.把最频繁检索的特定词条和前几年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联系。
D.谷歌用数学模型之类的可视化手段呈现其相关性,从而判断流感的源头及传播范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
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
专机务。
B。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
专机务。
C。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
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
专机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卒谥
文,世称韩文公.
B。
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
“征"和“辟"。
C。
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
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
D。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
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学习,读书不为得到奖励。
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
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
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
郎。
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跟孟郊、张籍的友
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5分)
(2)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作者作此词时侨居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江城:指建康。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代养老之处。
8。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作简要赏析。
(5分)
9.词中寄寓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一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和世态变迁的怅惘。
(2)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器物的破裂与兵器的撞击声来表现音乐高昂激越的两句是:
, .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梅花,另一种乡愁
方华敏
记得儿时,我唱着“雪霁天晴朗,梅花处处香”,深一脚浅一脚地疯跑在落雪的三九,摘一朵盛开的梅,捧一团蓬松的雪,真就有了李渔“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小小的我哪知踏雪寻梅的情致啊。
初识梅,是在画上.
每年除夕,老屋厅堂正墙早早换上匾额和字画.这古旧的字画与门楣新帖的春联相映,透着玄幻的前世色彩.然而这匾额和字画每年只能“显身”半月,待到正月十五过后,外公就取下卷好包藏,来年春节再挂,循环往复。
我那时小,踮脚凝望画上的朵朵小花,思忖那花儿笑盈盈地开在枯老的枝干上,怎么总也不凋落呢?长大后才知这画是有名的《九九消寒图》.图中有诗云:“试数窗间九九图,
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哦,原来在描述民俗中的“画九"吧?说是旧时的闺中女画素梅一枝,枝上共有白梅八十一朵,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
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描红,待到白梅红遍,就出了“九",九尽春来。
真是奇了,那时的女孩儿虽然身置寒冬,却是日日与洋溢春意的花儿相视,看似寻常的细微,也有意义的品赏,应为梅花最有美感的记载了.我想,老屋那宽条幅画中风霜已过,描红者和写诗人是否早就化身为香如故的一朵寒梅呢?
在我的童年,无论是画里静止的梅,还是院埂上凌寒的梅,都开在我心里.外婆针线活做得极好。
她在我的浅色衬衣前胸处,绣一簇粉的梅,带着一团团的喜气,仿佛要从衣裳上跳跃下来,惹得小伙伴用小手摩挲,痴痴羡慕,怜惜不已。
我的书包搭盖上檐的梅花瓣是外婆剪纸后再以细毛线缝制的,淡黄的底色突兀出炫耀的朱红,那个妖娆啊,背起书包飞跑起来,真是热闹,把少时的岁月都染红了.似乎每个日子都过得像班上同学名字中嵌有的“梅”字一样,含苞的美梅呀。
清清浅浅的心,盛满了生命之初点点碎碎的幸福和快乐。
哪里还念想只有春节才能看到悬挂的梅花图,只有三九才能采撷到的雪梅?
夜晚,一灯如豆,外婆纺线织布。
雪白的棉线从她手中均匀地抽出,细细袅袅;棉线穿梭在她织机经纬里,像是把早春的希望也织进光洁的线条里.我每天聆听织布纺线声音如梦,吱吱哑哑,声声寒霜意,丝丝梅花香。
外婆用粗布温暖我,换钱养活我,用粗布成衣绣出好看的梅花,保存她对一棵棉的感恩。
她说,有梅在侧的老屋,有
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待我学会识文断字,再看那书里的梅,分明是染着乡愁的。
明末张岱在西湖大雪三日、鸟声俱绝之时,独往湖心亭观雪,并青梅煮酒,酒意诗情,写下如水墨画般的西湖冬景,那份岑寂中的干净百媚多像他天府故国的梅花。
《红楼梦》第五十回,贾宝玉“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诗中的踏雪寻梅,则是禅心与梅心的天然合一,有藏在梅里无人知晓的春愁。
除此还有北宋林和靖、民国才女石评梅等,他们倚窗凝思,看梅著花忆故乡的惆怅总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读着读着直到怅然若思,他们带给我的那种感觉,就像《梅花三弄》的第四拍,是那么值得挽留。
待我离开故乡定居南京,这一年一度的梅花之约,俨然成为既定的仪式,怀旧而亲切。
悠悠穿行梅林,细碎的花瓣寥寥地落在脸上,抬头细看,朵朵含苞的梅尖上也噙着盈盈的雨露,默默泪珠样的就是不落下,纯净透明得像回不去的少年,含了粉色香的乡愁。
触梅思旧,故乡《九九消寒图》中描红的梅,细腻也好,精致也罢,却只是锁在老屋里的山水,只可想象不能触摸。
儿时衣裳、书包上的簇簇梅花,楚楚盛开在岁月深处也好,鲜活灵动也罢,它却只是一幅疏朗的水墨,墨色晕开染成墨梅,才能风神绰约,梅魂隐现.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当我走过南京梅花山长长的神道和蜿蜒的陵前路,那尽头便是连着儿时的春天.“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梅花花开烂漫,又有
多少随一夕风雨,洒落石阶.“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眼前这般情景?
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
梅花于我,是另外一种乡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我儿时唱着咏梅歌,在雪中摘梅玩乐,感受“雪点寒梅横小院”的意境作用是为了衬
托长大后我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B.文章写画作《九九消寒图》和“画九”民俗,想象闺中女子画梅的情景,写出了儿时初识梅花时
的美好印象,也表达了对老屋和外公的思念.
C.“有梅在侧的老屋,有纺车轻摇的夜,便有端然的厚度,守得轮回始终”一句写出了外婆面对艰
苦生活的坚韧和迷信思想。
D.文章第六段引用了与梅有关的情节和诗句,还写到了林和靖和石评梅,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增添
文章的古典韵味和文化底蕴.
E.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
意,耐人寻味.
(2)文章以“梅花,另一种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理解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6分)
①从我童稚起,外婆的纺机一直织成我离乡的明月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此时斜斜的一枝梅红,仿佛从一曲纺机吱吱哑哑里漾出,细针密线地把我织进童年的月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作者第九段为什么说“梅花于我,是相遇故知,寻一丝慰藉,细水长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生活体验,谈谈你类似的感受。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
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
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
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
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失去快乐的成功没有多大意义,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
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林清玄喜欢周作人的文章,却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是因为周作人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
影响,周作人太喜欢掉书袋.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而一旦忽视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生活中深
刻的部分,就会没自信。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慢生活"
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
(2)这篇访谈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