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语第12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学习习惯。

教学预备:学生预习课文,复习巩固以前学习过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教时一、导入新二、指导看图学习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1页的三幅插图。

⑴观察幅图。

①图上的同学看到这些古代的天文仪,会想些什么?②教师小结。

⑵观察第二幅图。

①指名学生说说图片上的内容。

②讨论:同学们应怎样才能揭开宇宙的奥秘呢?③教师小结。

⑶观察第三幅图。

①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②图上的同学这时会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③你欣赏过哪些碑刻?学到了哪些知识?指导学生观察第2~3页的插图。

⑴逐幅观察行的四幅图。

①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感受?②同学们会什么收获?组织讨论,汇报交流。

⑵观察第二行插图。

①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景象。

并指导说话。

②讨论:同学们游览了这些名胜会说些什么?组织讨论、交流。

⑶观察第三行的插图。

结合课外的积累,引导学生说话。

⑷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说说感受。

三、总结1、通过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该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呢?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预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四、作业1、进行课外阅读。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第二教时一、导入新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1、观察第4、5页行的两幅插图。

①讨论:图上的几位小朋友是怎样工作的?②指名学生说一说。

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二册语文全册教案

1、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诵读,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特点,伟岸高洁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

课文解读:全诗感情充沛,真挚热烈,从祖国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景色入手,展现了四幅形象鲜明的美丽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风雪、南国春色,让读者从四幅画面中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神奇。

接着,作者选择奇山秀水——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长江黄河,用简练传神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富有变化的山水画卷。

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大草原、戈壁滩……丰富的物产、各具风情的建筑、各具特色的风光,让读者心中升腾起一种自豪之情。

最后作者由祖国悠久的历史,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用饱蘸激情的笔大声歌唱——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过程:谈话切入:1、幻灯打出中华民族的版图,老师介绍中国国土面积、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地理风貌。

2、播放《配套光盘》中配乐朗诵,导入新课。

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小组练读,交流问题,组内讨论解决一些问题。

3、各小组汇报朗读情况,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

4、全班自由练读全诗。

5、指名读、齐读全诗。

品读体味:1、“我们爱你——”是全诗的一条情感主线,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2、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炙热情怀,你有没有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怀?自由交流。

3、再次练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4、进行朗读比赛。

5、老师做总结评价。

拓展探究:1、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收集祖国之最。

(如最长的河、最高的山、最长的铁路线等。

2、收集有关赞美祖国的古代、现代诗文,进行朗诵比赛。

2、暖流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对话理解“暖流”的含义,感受江泽民主席的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关心教育的领导风范。

课文解读:课文记叙了1994年年底,江泽民主席在天津视察期间,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使南开大学涌动着暖流。

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单元

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单元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板书设计
5.卢沟桥烽火
“咽喉”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课后记
本文条理清楚,按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学生能在通读课文之后疏通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但对这一部分历史学生了解不多,虽然补充了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的相关资料,但是感受不是很深刻。课后布置学生继续搜集相关资料,以加深印象和感受。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五、指导分段朗读。
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围绕半截蜡烛这一线索主要写了(什么时间),(谁)
(怎么样的)半截蜡烛被点燃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的故事。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长城路小学语文学科备课
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5.卢沟桥烽火6.半截蜡烛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习作1练习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围绕主题“爱国”这个大主题来组织,由5.卢沟桥烽火6.半截蜡烛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三篇课文组成。虽然表达的主题相同,但是写作方法却各有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并结合课文内容较好地理解与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1.读课文,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找出有关语句画出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7-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 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 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 1 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 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 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 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 1 节。指导背诵第 1 节。 6、精读第 2 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 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 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 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 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

苏教版小语第12册习作2 教案

苏教版小语第12册习作2 教案
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第二课时
一、交流习作,指导修改
1、指名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2、小结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二、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2
“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
“点”——抓住人物活动
“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预习要求
搜集有关故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知道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
2、交流
3、揭示本次习作要求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
1、整体观察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2、抓住局部观察插图,感知”点”的描写。
3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如果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况会怎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况又会怎样?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绘的场面大家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2、交流、评议。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
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
课题
习作2
课时2授课日期Fra bibliotek教学目标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创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为小学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并且是国家自主创新课程教材。

本册教材分为课外阅读、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写作等四个部分,共计18个单元。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让学生:1.学习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2.能够自主阅读课外书籍,提高阅读能力;3.熟练掌握常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自立开学课文:《想象》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想象》课文;2.掌握使用形象化、夸张手法表达事物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抽象的概念;2.如何使用形象化、夸张手法表达事物。

第二单元:童话故事课文:《奇妙的一分钱》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奇妙的一分钱》课文;2.学习童话故事的基本要素,包括奇异的情节、人物等;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童话故事的基本风格和特点;2.如何将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三单元:一片滋润的土地课文:《小桔灯》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小桔灯》课文;2.掌握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事物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表达方式;2.如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事物。

第四单元:启蒙史话课文:《民间故事奇谭》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民间故事奇谭》课文;2.学习民间故事的基本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等;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民间故事的基本风格和特点;2.如何将想象力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五至八单元:古代文学本部分共计四个单元,分别为《说文解字》、《诗经》、《楚辞》、《山海经》。

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不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授课。

第九至十六单元:现代文学本部分共计八个单元,分别为《钱钟书全集》、《鲁迅文集》、《阿Q正传》、《繁星·春水》、《棕色壳斗》、《远足》、《小良的故事》、《童年的故事》。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2篇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2篇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2篇(一)教材名称: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适用年级:六年级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理解、分析和推理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和思维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推理作者观点、分析文章结构等;2.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包括写景、写人、写事等;3. 开展口语训练,包括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4. 学习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教学方法: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 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解、小组合作、情景模仿等;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推理;4. 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2. 进行课堂讲解,介绍文本内容和写作技巧;3. 分组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4. 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等;5. 练习和巩固,进行课后习题和写作训练。

教学资源:1.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材;2. 阅读材料和练习题;3. 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评价方法: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 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3. 定期进行考试或测试,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教学计划精选2篇(二)教材: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和理解课文的意义和情感;2.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和思维能力;4.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内容:课时|教学内容---|---第1课|《一起游习》第2课|《一只先锋鸟》第3课|《溪边的玩伴》第4课|《小蚂蚁下乡》第5课|《最贴心的礼物》第6课|《小燕子找妈妈》第7课|《偷桃的小兔》第8课|《冬天里的一次捕鱼》第9课|《信鸽》第10课|《冬天里的雪人》第11课|《小花猫找主人》第12课|《小贩和狗》第13课|《来自树上的音乐会》第14课|《神奇的画笔》第15课|《去一趟海边》第16课|《春天的墙绘》第17课|《化不开的冰块》第18课|《谁捡到了它的帽子》第19课|《夜行的邮车》第20课|《有一对鞋子》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小视频、故事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课文导读:带领学生读课文,解读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3.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4.阅读理解: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细节理解、推理、归纳总结等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5.课文讲解:对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6.练习与巩固:通过各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如课文配套习题、课外阅读、写作练习等;7.拓展与创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探究活动,拓展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和思维领域;8.总结与评价: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最新小学语文第12册教案(苏教版)

最新小学语文第12册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第十二册语文全册教案1、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诵读,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的特点,伟岸高洁的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

课文解读:全诗感情充沛,真挚热烈,从祖国东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景色入手,展现了四幅形象鲜明的美丽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风雪、南国春色,让读者从四幅画面中感受祖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神奇。

接着,作者选择奇山秀水——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长江黄河,用简练传神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姿、富有变化的山水画卷。

龙井茶、茅台酒、江南丝绸、景德镇陶瓷、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大草原、戈壁滩……丰富的物产、各具风情的建筑、各具特色的风光,让读者心中升腾起一种自豪之情。

最后作者由祖国悠久的历史,看到充满希望的未来,用饱蘸激情的笔大声歌唱——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学过程:谈话切入:1、幻灯打出中华民族的版图,老师介绍中国国土面积、东南西北各具特色的地理风貌。

2、播放《配套光盘》中配乐朗诵,导入新课。

朗读感知:1、自由朗读全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2、小组练读,交流问题,组内讨论解决一些问题。

3、各小组汇报朗读情况,交流还未解决的问题。

4、全班自由练读全诗。

5、指名读、齐读全诗。

品读体味:1、‚我们爱你——‛是全诗的一条情感主线,作者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2、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炙热情怀,你有没有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怀?自由交流。

3、再次练读,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

4、进行朗读比赛。

5、老师做总结评价。

拓展探究:1、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收集祖国之最。

(如最长的河、最高的山、最长的铁路线等。

2、收集有关赞美祖国的古代、现代诗文,进行朗诵比赛。

2、暖流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对话理解‚暖流‛的含义,感受江泽民主席的平易近人、知识丰富、关心教育的领导风范。

课文解读:课文记叙了1994年年底,江泽民主席在天津视察期间,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使南开大学涌动着暖流。

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单元

苏教版语文12册第二单元
教学重、
难点
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教法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教具准备
一、导人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3、揭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看到“烽火”这个词,老师想到了杜甫的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学习新知1、自学课文目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①“开火车”读。②指名读。③齐读。④去掉拼音读。(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指导分段: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练读课文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学生理解“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5、你还哦有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五、指导分段朗读。
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围绕半截蜡烛这一线索主要写了 (什么时间), (谁)

苏教版第12册语文全册教案

苏教版第12册语文全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十二册)一、任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本班学生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

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4、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三、教材重点难点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主要教学措施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改设想和教研专题教改设想:在教学生习作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表达真情实感。

教研专题:农村小学语言积累训练的探索。

六、教学进度第1~3周: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②第一单元(第1课至练习1)第4~5周:第二单元(第4课至练习2)第6~7周:第三单元(第8课至练习3)第8~9周:第四单元(第12课至练习4)第10~11周:①期中复习②期中测试③期中分析、总结第12~13周:第五单元(第16课至练习5)第14~15周:第六单元(第19课至练习6)第16~17周:第七单元(第23课至练习7)第18~21周:①期终系统复习②毕业测试六年级习作教学计划一、学生习作基础情况分析:本班学生经过几年的习作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写较通顺的语句,字数能达到要求,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部分学生能用一定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内容新颖,有独创性。

优品课件之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

优品课件之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整册教案(苏教版)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一)指导观察第一页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

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有什么意义?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三、教师小结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1、自由练习2、台前介绍3、教师评价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语文教学反思教案
苏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教学思考
反复研读教材《卢沟桥烽火》后,我发现本课词汇量丰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因此,我抓住了描写敌我双方激战的词语展开教学。

先让学生分别找一找、圈一圈这些词语,再来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重点是对“偷偷地”与“悄悄地”、“摸来”与“进发”进行区别,体会到不同的感情色彩具有不同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最后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品读,进一步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学以致用。

在学习了《半截蜡烛》后,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

苏教版第十二册《习作2》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十二册《习作2》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十二册《习作2》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明白的故事, 自拟问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适应.重难点、关键借助插图探究写法,捕捉细节完成习作.课前预备制造一个老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1 前几天,老师有一次因故不在课堂,老师想明白没有老师在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

不要怕在老师面前暴露缺点而羞于表达,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情形,不管是好事,趣事依旧错事都能够说。

2 交流3 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场时,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不管是好事,趣事依旧错事,都能够写下来。

二、借助插图,探究写法1 整体观看插图,感知”面”的描述。

讨论:画面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当时的情形如何样?2 抓住局部观看插图,感知”点”的描写从插图中选择你最感爱好的某个人或几个人进行细致的观看,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由人物的动作.表情想象出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 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展开想象:假如教室门猛然被推开,情形会如何样?或者突然有人说”老师来了”,情形又会如何样?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1、日常学习生活中,插图中描画的场面大伙儿一定也经历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场时,自己曾经扮演过如何样的角色?2、交流、评议引导学生不仅抓住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3、各自梳理,确定本次习作材料四、写法迁移,尝试习作1、运用插图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2、组织评议,指导修改。

3、抄写习作板书设计:习作2“面”——把握记叙文六要素“点”——抓住人物活动“细节”——插入突发事件。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一)指导观察第一页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

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有什么意义?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三、教师小结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书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ē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4)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课时
2-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2、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与测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题
6、半截蜡烛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练习
当___时,伯诺德夫人___(怎么做)___(结果怎样)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楼梯虽然绝妙微弱
摇曳强盗秘密厄运绝密镇定琳琅满目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òu xiāo diē
日寇硝烟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预习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旁注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课题
5、卢沟桥烽火
课时
2-1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要求
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万籁俱寂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lk"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泸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发抗敌的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
课件
预备课、教学反思
一、复习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咽喉挑衅日寇控制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