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日作家笔下的东北工人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日作家笔下的东北工人形象
作者:孙森吉莹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3期
内容摘要: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殖民者在中国东北境内大肆进行经济统制与资源掠夺,例如在被称为“大阪系资本的别动队”的沈阳铁西工业区以及曾是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的抚顺煤矿等地疯狂掠夺中国东北资源,残酷压迫东北工人。

然而在同时期的中日作家笔下的东北工人形象却大相径庭。

例如八木义德的小说《刘广福》(1944)塑造了一个安于贫困、献身于“王道乐土”的工人形象,而在王秋萤的小说《矿坑》(1940)中却描绘了一个在日伪统治下悲惨无助的工人形象。

本文基于原文文本将两者所塑造的不同工人形象加以阐释分析。

以期全面、客观地了解在日伪统治下已然成为惨不忍睹的修罗场的东北黑土地上中国工人的生活实态,揭示是奴役压迫而非“五族协和”的侵略实质。

关键词:五族协和中日作家东北工人形象
一.时代背景
日俄战争以后,大量的日本文人来到日本租借地“关东州(日据时期,将大连、旅顺、金州、普兰店以南地区统称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长春创办刊物、进行文学创作。

1931年“9.18”事变后,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3月9日,在关东军的撺掇下,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此后有更多的日本文人来到东北创作文学作品,开展文化活动。

日本当局为美化殖民侵略的行径,极力宣传所谓的“五族协和”、“王道乐土”。

在这自欺欺人的谎言背后却是日本人自称“天孙人种”理所当然地作为五族中的“指导者”,对汉、满、蒙等民族的民众进行奴役、压迫;打着经济“建设”和“开发”的幌子进行战略资源的掠夺等等。

在此背景下大部分日本作家顺应国策,扮演日本侵略战争的粉刷匠,积极杜撰“日满一心”“共存共荣”的神话。

与之相对,东北沦陷区有气节的中国作家们则以真实的笔触描写了殖民统治下的人间百态,表达了对受到剥削压迫的中国工人的深切同情,批判了日伪当局的残酷统治,揭露了日伪所宣传的“王道乐土”背后的侵略本质。

当时为保证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所需物资自给自足,伪满当局先后制定了两次“产业五年计划”(第一次“五年计划”是以1937-1941年为期,第二次“五年计划”是以1942-1946年为期),重点发展钢铁、煤炭、电力、液体燃料、电气化学工业等,对铁煤石油等重工业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

随着日本殖民地掠夺政策的实施,殖民者在东北地区不断开矿建厂,例如其中的抚顺煤矿、沈阳铁西工业区等便成为了当时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略战争的重要产业基地。

由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工被投入到工矿、军事工程等各个领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着悲苦辛酸的生活。

中国工人们的生活姿态随之映入了在“满”的中日作家的视野当中,比如获得第十九回芥川奖的八木义德的小说《刘广福》(1944年)的工人刘广福便是以勤劳劳作于
铁西工业区的“伪满洲理化学工业股份公司”的工人为原型塑造的,王秋萤的小说《矿坑》(1940年)中的所描写的关于工人张斌的故事情节则是取材于发生在当时抚顺煤矿的一些真人实事。

然而在中日作家的笔下却塑造了不同的东北地区的工人形象。

接下来以两者为例,比较分析其笔下描写的不同的中国工人形象。

以期全面、客观地了解在日伪统治下已然成为惨不忍睹的修罗场的东北黑土地上中国工人的生活实态,揭示是奴役压迫而非“五族协和”的侵略实质。

二.安贫乐“道”的工人形象
八木义德,1911年出生于北海道,十三岁起阅读了有岛武郎的《诞生的苦恼》等。

1929年入读于北海道帝国大学附属水产专门部制造科(现、北海道大学水产学部),入学第二年开始阅读《现代日本文学全集》、《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全十四巻》等。

1931年5月,由于当局对于左翼学生的镇压遂主动退学。

之后参加在神田御茶水文化学院的教室里举行的夜间的俄语讲习会,听讲了讲习会中由小林多喜二、宮本百合子、佐多稻子等主持的“普罗文学讲座”。

同年10月,在一个参加左翼运动的伙伴被逮捕后,八木义德匆忙逃到了哈尔滨。

在哈尔滨的一家旅店里一时冲动企图自杀,被住在同一家旅店的两名慰安妇救起,最终自杀未遂。

其后作为思想嫌疑犯被收容到监狱中,后又被押送回了日本,在室兰警察署接受检察官的讯问,“转向”之后被释放。

1933年4月,八木义德入读于第二早稻田高等学院文科Ⅰ組,6月,参与创办了同人杂志《くらるて》(意为光明),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小说《槛》等。

1934年10月,参与创办了同人杂志《默示》,并先后在此杂志上发表了《设计》、《感想》等。

12月,并拜横光利一为师。

1935年10月,与久保田りよ结婚。

1936年,在《行动文学》上发表《青年的人道主义─生命的图式》。

1937年,在《早稻田文学》上发表《海豹》等。

1938年,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并作为先遣社员到伪满洲国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新设立的“伪满洲理化学工业股份公司”工作。

1939年,在《早稻田文学》上发表《奉天通信》。

1943年,从“伪满洲理化学工业股份公司”辞职。

1944年小说《刘广福》获得第十九回芥川奖。

其后发表作品《母子镇魂》(1946)、《摩周湖》(1971)、《风祭》(1976、第二年获读卖文学奖)等。

晩年时获较高评价,1990年被评为室兰市名誉市民。

1998年因病去世。

在应征入伍之前八木义德创作了《刘广福》,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日本人“我”与刘广福之间建立起的超越民族区别的友谊与信赖的故事。

《刘广福》中的“我”是一名就职于一家工厂的日本职员,作为担保人雇佣了一名干勤杂工的中国工人刘广福。

刘广福拿着最低的工资做着最脏最累的活,却依然能够任劳任怨。

每次发工资的时候,“我”的桌子周围总会有争先恐后伸手的工人们,而且一旦出现哪怕是一小时加班费算错的情况,他们便会大吵大闹,而与之相反,刘广福总是最后一个来领他那最少的工资,并且领到工资后,“多谢、多谢”嘴上挂着感谢的话,微笑着开心地回去了。

有时“我”也想,像刘广福这样身体强壮的人,与其在这种工厂做勤杂工被人差遣还不如去车站、码头等地方做一个自由劳动者,收入也会有成倍的增加,为啥他安心于在这工作呢。

一旦哪儿要是给的钱多或是活轻松,中国工人就会毫无留恋的离开当前工作的地方跳槽到那,对于这种现象“我”也是见惯了的,因此“我”很纳闷,不知道他的心里到
底在想什么,也许不久之后他也会逃出工厂吧。

后来当“我”见到了刘广福的未婚妻,心中的疑惑被解开了。

或许是因为在米店里招待客人时刘广福的未婚妻不知从谁那儿听到了“我”们公司的名字,于是告诉了刘广福,而头脑单纯的刘广福一定没想过有其他的方法工作赚钱。

文中作者用“单纯”两个字来形容刘广福,本意应该是在夸奖其“忠厚老实、敬岗爱业”,然而与其说其“单纯”,不如说其已经变成一个丧失了民族意识、自我意识,一味出卖血汗而逆来顺受的工人,由此才安于贫困的生活。

在吉林省新挖掘的日本侵华档案中记录了有关铁西工业区中国工人的生存实态。

据档案显示,在小说《刘广福》发表后的同年11月奉天宪兵队内部公布了铁西区第七补给厂是年四月到十月期间强行摊派劳工实情调查结果。

“档案记载,强行摊派劳工逃走以及无故缺勤的原因主要为工资低廉、劳役沉重、外出受限制、被殴打谩骂。

”①由此可见,与历史真相相比,安于贫困、任劳任怨的东北工人形象是如此的虚假荒诞,充分体现了作者顺应国策、为殖民者摇旗呐喊的创作意图。

有一次在“我”出差回来之后看不到刘广福的身影了,打听后得知其已被捕入狱了。

工厂仓库里的电石罐被盗,仓库的屋顶上留下了巨大的足迹,以此推断盗贼应该是刘广福,因而其被捕入狱。

“我”得到警察署司法主人的批准,多次去监狱探望刘广福,最终在其未婚妻的帮助下从刘那里得知了线索。

原来刘广福当天上夜班的时候不小心被金属罐砸到了脚,于是他回宿舍包扎伤口,将沾满鲜血的胶底袜搁在铺位前头之后便又去上班了。

再次去上班的时候,恰巧同事赵玉成上完厕所回来。

之后通过对全体工人的搜查,果然从赵玉成那里搜出不少治花柳病的药和医院的发票。

赵玉成被捕后承认了自己穿刘广福的胶底袜儿行窃,有意栽赃刘广福的事实,因此洗清了刘广福的冤情。

无罪释放之后刘广福正常上班,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对于陷害自己的同事以及未能秉公处理的公司领导的怨恨。

并且在之后的一场火灾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奋起救火,最终灭火有功,挽回了工厂的重大损失,自己因公受了重伤。

所谓安贫乐“道”,笔者用此处的“道”代指“王道乐土”的宣传口号。

“我”为刘广福调查取证、洗清冤情,体现了“我”与“朴素、善良、顺从”的刘广福建立起的超越民族的友谊和信赖,而刘广福不计前嫌,依然与人为善,为工厂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

描绘了一幅“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美好画面,没有亡国奴意识的刘广福也乐在其中。

三.悲惨无助的工人形象
王秋萤1914年出生于辽宁抚顺的乡村。

其父曾买下的一块地被当地的一个士绅盗卖给了日本煤矿,其父状告士绅,反遭陷害多次入狱,因此从童年开始,王秋萤便在邪恶势力的压迫下生活,渐渐地萌发了心中对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愤恨之情,为其以笔讨伐黑暗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思想基础。

1928年,进入初中后,以接触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为起点,开始阅读包括鲁迅、郭沫若、冰心、巴金、丁玲等人的文学作品。

在五四新文学作品的影响下,1929年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将一些短诗、散文发表在抚顺的《抚商日报》和沈阳的《新民晚报》上。

1934年,王秋萤进入沈阳《民声晚报》之后开始了他的编辑生涯。

1940年以后,相继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去故集》(收录包括《矿坑》在内的9篇小说)、短篇集《小工车》(收录包括《小工车》在内的8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河流的底层》。

1995年因病去世。

王秋萤的中篇小说《矿坑》,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下的抚顺煤矿为背景,描写了日伪相互勾结,被奴役遭迫害的旷工及其一家人所经受的悲苦命运。

文中主人公张斌是一个41岁的老旷工,“职务正是照管着翻车,把矿坑边推送来的小煤车,翻送到下面那电车里,然后再由电车送到火车上转送到外埠”②,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盼望着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然而拖着日渐衰弱的身体劳苦半生换来的却是未曾改变的贫困如洗的生活。

如今当他翻倒了十几辆煤车的时候,身体便没了力气,头昏眼花像是要倒下去了。

“不过初来的时候,自己不也是与他们一样精强力足的能做么?但这十几年来的旷工生活却吹干了他的血液,抽尽了他的精力,现在确实快成了无用的废人了。

”③有一次,9岁的女儿招弟捡煤渣时不慎被“干子”④砸中头部造成重伤,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无奈之下张斌到煤矿经营的小卖店进行偷窃,被人发现后关进监狱,并最终死于狱中。

绝望中的妻子被迫接受了心怀鬼胎的监工孙富的金钱援助,由此渐渐地落入孙富手中,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

然而张斌的遗孤小二却被孙富折磨致死,张斌的妻子便带着招弟离家出走了。

文中当张斌面临家破人亡的悲剧时,着重展现出遭遇不幸时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恨谁呢?这忿怒发泄在谁的身上呢?究竟这周围的人谁是他的敌人?他不知道。

他紧握着粗大的老拳,想要向空中挥击,可是阴暗的空间没有什么是他的对象,他茫然了。

”⑤“一生没有做过欺心事,只是出卖劳力与血汗,不怨天,不尤人,咬紧牙关强硬地忍受下去,但是现在得到什么呢?⑥这其中表达着作家对造成社会黑暗和民众苦难的根源的反思和批判。

《矿坑》以悲愤的笔触展现了在日伪统治下悲惨无助的工人形象,记述了东北工人充满血泪的无异于人间地狱的生活惨状。

揭露当时日本侵略者用“民族协和”粉饰民族压迫,用“王道乐土”装点人间地狱的丑恶行径。

作品如同黑暗中的萤火一样,让身处黑暗统治当中的人们看到一点点光亮,因而能够认清现实,鼓足勇气,挺直腰杆,与敌人做坚决的斗争。

与《刘广福》中所塑造的安贫乐“道”的相比,更能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八木义德笔下塑造的顺民形象不过是作者作为殖民者一员顺应国策所杜撰出来的,谎言之下的中国东北工人却是在日伪统治下过着悲惨无助的生活。

四.结语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大肆进行经济统制与资源掠夺,例如出于掠夺资源的目的破坏性地经营着作为海外最大的工业地基沈阳铁西工业区;前前后后从抚顺煤矿疯狂地掠走的两亿多吨优质煤炭,等等。

而处于被奴役状态下的东北工人始终处于饥寒困苦之中,在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记录了充满着东北工人们的血泪的悲痛的历史,也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

《刘广福》中所塑造的安于贫穷、为殖民者建立的工厂舍身奉献,没有国家意识与反抗精神,活在“王道乐土”的神话中自得其乐的东北工人形象,无异于在宣传日本殖民者所需要的顺民形象。

文学评论家川村凑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广福》这部作品“遵从‘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的伪满洲国的标语,没有背叛国策的作品。

”⑦揭示了这部小说内容的实质。

而在中国东北作家王秋萤的小说《矿坑》中,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的铁蹄下悲惨无助的东北工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谁是我的敌人?虽然文中没有具体回答,但已然可以让读者从其作品中所描绘的矿工的悲惨命运里得出造成东北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那便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侵略。

作者无情的揭露日本侵略者罄竹难书的罪行,满含血泪对敌人残酷统治进行控诉,撕
下敌人所粉饰的“王道乐土”、“共存共荣”的虚伪面纱,唤醒人民同仇敌忾、与侵略者进行不懈地反抗与斗争。

现如今面对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宣扬皇国史观,否定侵略拒绝反省等一系列缺乏历史担当的行为我们要予以予以抨击。

同时我们要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段历史,珍爱和平,共筑美好未来。

注释
①庄严编.铁证如山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04.394页
②张毓茂主编.东北现代文学大系 1919-1949第5集中篇小说卷[M].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 385页
③同上.387页
④干子:又名油母页岩,弃于道者为制油蒸馏后的渣滓
⑤同②.406页
⑥同②.408页
⑦川村湊著.異鄉の昭和文學:「滿州」と近代日本[M].岩波書店.1990.152页
参考文献
[1]柴红梅,郭丹,金慧莲.沈阳题材日本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7,5(04):66-71.
[2]李琳.伪满时期日满文人笔下的满洲形象[D].山西大学,2011.
[3]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编委会,日本殖民地文化研究会编.伪满洲国的真相中日学者共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八木義徳.劉広福[A].杉村友一編.芥川賞全集第三巻[C].東京:文藝春秋. 1982.
本文为2017年度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日本转向作家笔下的中国东北题材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以为中心》(YJSCX2017-1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孙森,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吉莹,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