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项核心制度--LB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

医疗机构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1医疗机构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二、病房管理制度三、抢救工作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护理交接班制度六、查对制度七、给药制度八、护理查房制度九、患者健康教育制度十、护理会诊制度十一、病房一般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十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十三、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十四、术前患者访视制度2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控制和管理。

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1级): 由2—3人组成, 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 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 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上一级质控组。

科护理质量控制组(Ⅱ级): 由3—5人组成, 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 填写3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护理部控制组, 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Ⅲ级): 由8—10人组成, 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 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 提出整改意见, 限期整改。

三、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察小组, 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 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四、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 实观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五、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 科及病区于每月30日以前报护理部, 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卫生部十四项核心制度

卫生部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查对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医生交接班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病历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新技术准入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2、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 2 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 1 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 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4、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 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 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 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医疗卫生14项核心制度

医疗卫生14项核心制度

医疗卫生14项核心制度一、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体系中,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采取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不同级别和类型,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拥有不同的治疗、床位和人员配置标准,以及特定的服务范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

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体系中,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遵守规范和标准,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一制度包括医疗质量评估、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调查等措施,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安全。

三、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医保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等不同类型。

通过缴纳医保费用,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到一定范围内的医疗服务报销和费用补偿。

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药品是医疗卫生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施了药品审评审批制度。

该制度通过药品注册、审评和监测,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符合标准。

同时,也对药品广告进行严格监管,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患者。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设备是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实施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医疗设备的注册备案、购置、验收、定期检测和维修保养等环节,以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有效的使用。

六、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力量,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实施了医务人员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医师、护士和技师等不同职业的准入资格、职称评定、执业注册和继续教育等要求,以确保医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达到一定标准。

七、传染病防控制度传染病的防控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实施了传染病防控制度。

医院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医院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1.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医院在诊疗过程中建立了规范的路径,确保患者能够按照标准化的流程接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2.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医院组织疑难病例的讨论会议,邀请多学科的专家对复杂和困难的病例进行讨论,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3.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护理工作符合规范要求,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

4.医疗质控制度:医院建立了医疗质控体系,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风险管理、医疗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等,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5.医疗费用核算制度:医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核算制度,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透明度,避免医疗费用过高或虚报现象。

6.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严格按照感染管理规范,加强感染监测、感染预防和感染处置工作,确保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受感染的风险。

7.药品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规范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和废弃等环节,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8.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严格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包括器械的采购、验收、维护、保养和清洁消毒等环节,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9.输血管理制度:医院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加强输血管理,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供血质量的合规性。

10.隐私保护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完备的患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隐私不被非法获取和使用,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11.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医院建立了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和纠纷,维护医院的声誉和公信力。

12.医疗继续教育制度:医院建立医疗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供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13.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医院建立了医疗信息管理制度,确保医疗信息的完整、准确、及时和安全,提高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能。

14.医患沟通制度:医院建立了医患沟通制度,强调医患间的良好沟通和互信,提高医患关系的和谐性和满意度。

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内容

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内容

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内容
1. 尊重患者权益制度:确保患者的隐私和自主权,尊重患者意愿。

2. 安全管理制度: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患者受伤或感染。

3.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4. 沟通协作制度:促进医疗团队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以提供连贯的护理。

5. 护理记录制度:对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病情、护理措施等。

6. 感染控制制度: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7. 医疗事故管理制度: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8. 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正确使用和储存,避免药物错误。

9. 器械设备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10. 售后服务制度:提供患者和家属的相关咨询和支持服务。

11. 继续教育制度:持续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

12. 报告与追踪制度:及时报告和追踪医疗意外事件和质量问题。

13. 紧急救治制度:建立急救制度和流程,确保对危急患者的及时救治。

14.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护理核心制度一、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二、查对制度。

三、护理交接班制度。

四、病历管理制度。

五、分级护理制度。

一、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要求:保持严肃、认真、积极而有序的工作态度,分秒必争,抢救病人。

做到思想、组织、药品、器械、技术五落实。

2.病情危重须抢救者,方可进入监护室或抢救室。

3.一切抢救物品、器材及药品必须完备,定人保管,定位放置,定量储存,所有抢救设施处于应急状态,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动或外借。

护士须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4.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器械、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和各种抢救操作技术,严密观察病情,准确及时记录用药剂量、方法及病人状况。

5.当病人出现生命危险时,医生未到前,护士应根据病情给予力所能及的抢救措施,如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6.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疾病的抢救规程。

7.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危重的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搬动。

8.及时、正确执行医嘱。

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所用药品的安瓿必须暂时保留,经两人核对记录后方弃去,并提醒医生立即据实补记医嘱。

9.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等,应详细、及时、正确记录,因抢救病人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h内补记,并加以注明。

10.及时与病人家属或单位联系。

11.抢救结束后,做好抢救记录小结和整理器械清理消毒工作,及时补充抢救车药品、物品,并使抢救仪器处于备用状态。

二、查对制度1、开医嘱、处方或进行治疗时,应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

2、执行医嘱时要进行"三查七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时间、用法、浓度。

3、清点药品时和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质量、标签、失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

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护理核心制度主要内容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二、病房管理制度三、抢救工作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护理交接班制度六、查对制度七、给药制度八、护理查房制度九、患者健康教育制度十、护理会诊制度十一、病房一般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十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十三、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十四、术前患者访视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一、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 副主任 、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二、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控制和管理。

、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 级 :由 — 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上一级质控组。

、科护理质量控制组 Ⅱ级 :由 — 人组成,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护理部控制组,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 Ⅲ级 :由 — 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三、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四、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观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科及病区于每月 日以前报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十四项医院医疗核心制度

十四项医院医疗核心制度

十四项医院医疗核心制度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医疗核心制度,以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医院医疗核心制度的十四项内容。

1.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类疾病的诊疗流程,明确诊疗标准、流程和时间节点,减少无效检查和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2.患者隐私保护制度:制定患者信息保护政策和操作规范,保证患者个人信息安全,防止泄露和滥用。

3.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收费标准和费用监管系统,确保医疗费用透明、公正,并开展费用公示工作。

4.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护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5.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器械的采购、保养和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不良事件报告和分析机制、医疗事故处理和纠纷解决机制等,保障患者的安全。

7.药品管理制度:建立药品采购、配送和使用的规范,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加强药品的合理使用和监控。

8.检验质量管理制度:建立检验科室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规范的样本采集和分析流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9.医学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医学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推动医疗科技的进步。

10.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评估、内部审查和持续改进等,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11.人员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公平的人员考核制度,以促进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2.职业道德规范制度:制定和执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操守和医德医风的培养,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

13.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医疗技术和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

14.健康教育宣传制度:加强对患者和社会公众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这些医疗核心制度覆盖了医院的各个方面,涵盖了管理、质量、安全、伦理和服务等多个维度,可以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医疗服务的持续改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首科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对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十二项核心制度:首科首诊负责制度、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

1首科首诊负责制度1.门诊或急诊病人挂号就诊时,首科首诊医生应抱着高度的责任心为病人跟踪服务,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

2.首诊医生应认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书写好门诊病历。

3.若是非本专科的病人,由首诊医生负责请相应专业医师会诊。

4.危重病人或行动不方便的病人应由首诊医生负责请相关会诊医生到现场会诊,全程负责直至确定诊断方向和收治科室。

若诊治有困难,须按会诊制度或转院制度执行。

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查房是病区最重要的医疗活动之一,时各级医师对病人进行诊断治疗的一项基本措施。

各级医务人员必须重视查房工作,不断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新知识,提高查房的质量。

二、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二次;主治医师每日至少查房一次,住院医1.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内容主要时:解决下级医师诊治有困难的病例,抗感染药物应用是否合理,重点检查疑难病例、重危病员的诊断和治疗,决定重大手术和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疗护理质量,结合重点病例进行示教,培养指导下级医师。

护士长每周一次参加科主任查房,吸取意见,检查护理质量。

2.主治医师查房内容是:对所管的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重点对新入院、重危、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佳的病员进行检查与分析讨论,检查病历并纠正下级医师在诊断、治疗、记录方面的错误及不当之处,确定入院诊断,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治疗效果,抗感染药物应用是否合理,听取医护人员的反映和病人的陈述,了解病情变化,是否要进行会诊,决定出(转)院。

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术前病例讨论制度五、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六、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七、会诊制度八、查对制度九、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制度十、交接班制度十一、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医患沟通制度十四、临床输血管理制度2 3 5 6 6 6 7 11 141718 23 25 26十四项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1 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 (首诊医师)对所接诊病人,特殊是对急、危重病人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1.2 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病人应积极治疗或者收住院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病人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者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1.3 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人,必须及时收入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

1.4 如遇危重病人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科主任 (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迟延和拒绝抢救。

1.5 对已接诊的病人,需要会诊及转诊的,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检查后再转到有关科室会诊及治疗。

急诊病人特别是危重病人首诊医生应亲自或者指定护士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1.6 医务办对全院首诊负责制度实施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处理。

1.7 急诊病人由分诊鉴别台护士签署就诊科室,首诊医师应当做好病程记录,完善有关检查并赋予积极处理,若确属他科情况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直到会诊科室签署接受意见后方可转科。

1.8 凡不认真执行本制度而造成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或者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2.1 科主任、教授(副教授)查房制度2.1.1 每周查房 1—2 次,应有主治医师、总住院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节假日必须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医生坚持查房。

2023年社区卫生服务十四项核心制度

2023年社区卫生服务十四项核心制度

2023年社区卫生服务十四项核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2023年社区卫生服务将推出十四项核心制度。

这些制度将会为人民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卫生服务,让大家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保健。

1. 一体化医疗服务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起与医院的无缝对接机制,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2. 预防保健制度:加强社区居民的健康宣传和教育,推行健康管理制度,培养良好的健康习惯,降低疾病发生率。

3. 医生团队制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起由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等组成的医疗团队,实现医疗资源的集约化和分工化。

4.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准确记录居民的健康信息,实施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和健康评估。

5.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每个家庭都有专属的医生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咨询。

6. 24小时急救制度:建立24小时急救系统,社区居民在遇到急危重症时能够及时得到紧急救助。

7. 慢性病管理制度: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8. 妇幼保健制度: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的保健服务,提供孕前、孕期、产后的全程医疗和护理。

9. 疫苗接种制度:建立疫苗接种服务体系,推广疫苗的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10. 中医药健康管理制度: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和康复服务。

11. 老年人健康管理制度: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提供老年人专属的医疗服务和社区护理。

12. 心理健康服务制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13. 健康扶贫制度: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医疗服务,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

14. 社区健身和康复服务制度:在社区建立健身设施和康复中心,为居民提供健身和康复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

通过这十四项核心制度的实施,2023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将更加全面、便利、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目前各大医院的医疗核心制度不完善,医务人员尤其医务管理者不熟知医疗核心制度,同时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不力。

为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也为了体现医务人员自律维权,需要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共十四项,即: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制度,7、手术前病例讨论制度,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9、分级护理制度,10、查对制度,11、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12、交接班制度,13、新技术准入制度,14、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患者首先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第一个接诊患者的医师为首诊医师,首诊医师必须认真做好患者的诊疗工作,并认真书写病历。

需请会诊的,要及时会诊。

需住院的,负责收住入院。

坚决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病人。

积极抢救急、危、重症患者。

复合伤或涉及多个科室的抢救,未明确哪个科室主管前,由首诊科室负责诊治,但有关科室应积极协同抢救,不得擅自离去。

首诊医师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和决定收住科室等的决定权。

需转院急、危、重症患者,须由二线医师亲自审查病情,决定要否转院。

病人病情稳定之前不得转院。

急、危、重症患者检查、住院、转院时,首诊医师或其他医务人员要陪同,并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

急、危、重症患者住院、转院时,与对方做好交接。

首诊医师对病人的去向或转归进行登记,备查。

首诊医师下班时,与接班医师详细交接,并做好交接记录。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根据病情变化随时查房,每日至少二次。

住院医师职责: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根据工作能力、年限、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

新毕业的医师实行三年二十四小时住院医师负责制。

担任住院、门诊、急诊的值班工作。

对病员进行的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做一些必要的检验和放射线检查工作。

书写病历,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于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检查和改正实习医师的病历记录,并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护理学基础学习指导: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考点(二)

护理学基础学习指导: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考点(二)

护理学基础学习指导:护理十四项核心制度考点(二)在事业单位医疗护理考试中,护理的十四项核心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很多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考生比较陌生。

在这里,给大家统一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有帮助。

十四项核心制度分别是:1.护理质量管理制度;2.病房管理制度;3.抢救工作制度;4.分级护理制度;5.护理交接班制度;6.查对制度;7.给药制度;8.护理查房制度;9.患者健康教育制度;10.护理会诊制度;11.病房一般消毒隔离管理制度;12.护理安全管理制度;13.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14.术前患者访视制度。

三、抢救工作制度1.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其抢救意识和抢救水平,抢救患者时做到人员到位、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

2.抢救时做到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3.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4.抢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必须处于应急状态。

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5.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正确执行医嘱。

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

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来不及记录的于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6.认真做好抢救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烦躁、昏迷及神志不清者,加床档并采取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护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

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一、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健全科室治理系统,依法执业。

按照安全、准确、及时、有效、经济、便民和爱护患者隐私的原则开展临床检验工作,不断提高检验质量和服务质量。

二、自觉抓好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不断加强医德医风修养,提高业务素养。

三、承担本院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临床检验任务;同意其它医院托付的检验项目,满足健康体检和保健需求。

四、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安静,每天工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打扫和整理。

工作人员上班必须衣帽整洁,佩戴胸牌。

五、实行首咨询负责制,对病人态度和气,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咨询题;不管在什么情形下,均不得与病人发生争吵。

即遇到个不无理取闹,也应向科主任反映进行处理。

六、建立样本采集操作程序,强调相关注意事项,并向患者和有关人员广泛宣传。

接收样本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样本,不得接收,并讲明缘故和采集要求,建议重新采集。

对不能赶忙检验的样本,必须妥善保管。

检验报告单应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要求字迹清晰,目的明确。

急诊报告单必须注明“急”字。

七、遵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优选检验方法,制定本科室作业指导书,并由科主任批准执行。

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不断验证及完善作业指导书,并定期修订作业指导书,以推动检验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八、定期检查各种临床诊断试剂的质量和所使用仪器的灵敏度、周密度,定期校准测试系统,以确保临床诊断质量。

九、建立完善报告审核制度,新毕业的检验人员必须经科主任考核后,才能具有签发报告权;对还不能独立工作的初级检验人员和进修、实习人员所填写报告,应由带教老师共同签发。

十、必须认真核对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单,作好常规登记,才可签名审核发出报告。

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或可疑时,必须及时与临床联系,重新检查;发觉检验项目以外的阳性检验结果必须主动报告。

院外检验报告,应由科主任审签。

十一、一般检验和一样检验的报告单应于当天下班前发出报告;急诊检验样本随时做完、随时发出报告,或即刻通知临床大夫;急诊项目发报告不得超过一小时。

十四项制度

十四项制度

第一部分十四项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1、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2、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控制和管理。

⑪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1级):由2—4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上一级质控组。

⑫科护理质量控制组(Ⅱ级):由3—5人组成,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护理部控制组,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⑬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Ⅲ级):由6—9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3、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4、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观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5、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科及病区于每月30日以前报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6、护理部随时向主管院长汇报全院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情况,每月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分析会,每年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总结并向全院护理人员通报。

7、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考评结果作为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内容。

二、病房管理制度1、病房管理由护士长负责,科主任积极协助,全体医护人员参加。

社区卫生服务十四项核心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2、三级查房制度3、会诊制度4、重危患者抢救制度5、疑难病历讨论制度6、术前讨论制度7、死亡病历讨论制度8、查对制度9、病历书写制度10、值班、交接班制度11、分级护理制度12、手术分级管理制度13、新技术准入审批制度14、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注: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不设床位的机构无需制定2、6、12、13、14项制度,其他制度顺序号顺延。

2、交接班制度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不设床位的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床位的医院依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

3、开展手术的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必须设6、12、13、14项。

首诊负责制一、首诊负责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急、危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到底。

医院实行首诊负责制度,对患者诊治全面负责,严禁推诿,贻误病情。

二、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病史、身体检查、化验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已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进一步治疗;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边对症治疗,边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或邀请有关科室医师会诊,诊断明确后即转有关科室治疗。

三、诊断明确需住院治疗的急、危、重病员,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按转院制度执行。

四、如遇危重患者需抢救时,首诊医师首先抢救并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科主任(门急诊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抢救。

五、对已接诊需会诊或转诊的患者,首诊医师应在初步检查并书写病历后,再请相关科室会诊或转诊治疗。

对于急诊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首诊医生应亲自或指定护士护送并做好交接手续。

六、涉及两科以上疾病的患者收治,由首诊科室(必要时应报请医务科和总值班)组织会诊,协调解决,有关科室均应服从。

七、首诊医师有事离岗时,应将负责患者交予其它医师负责。

三级查房制度一、科主任、高级职称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主治医师查房每天1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

十四项核心制度

十四项核心制度

医疗核心制度,分别为:
一、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四、会诊制度和分级会诊管理规定
五、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六、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七、术前病例讨论制度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九、查对制度
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十一、医师值班与交接班制度
十二、临床用血审核制度
十三、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
锄禾日当午,春运订票苦。

9 5 1 0 5,一拔一上午。

拔了一上午,车票还没谱。

过年回不回,心里很痛苦。

为何会这样,只能问政府。

作者:白交易
政府摇摇头,为何要问吾?
全国老百姓,皆当家作主!
在哪都过年,何必自寻苦!
作者: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病例讨论制度
一、术前讨论
(一)对所有择期手术,尤其是中大型手术、疑难、致残、重要器官 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或者高级职称医师主持,分专业组的科室, 本专业组所有医师参加;未分专业组的科室,科内所有医师参加。另外 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讨论时间一般在手术前1天, 管床医师对中大型手术、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 须详细记录术前讨论记录。 (三)讨论内容包括:诊断及其依据;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要点 及注意事项;手术可能发生的危险、意外、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是否 履行了手术同意书签字手续(需本院主管医师负责谈话签字);麻醉方 式的选择;手术室的配合要求;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思想情况与要求等; 检查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完成情况。讨论情况记入病历。 (四)对于疑难、复杂、重大手术,病情复杂需相关科室配合者,应 提前2-3天邀请麻醉科及有关科室人员会诊,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 三、死亡病例讨论
(一)病人死亡后,必须在死亡后一周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 (二)涉及纠纷和刑事案件的死亡病例必需在 6小时内完成死亡病例讨 论。须尸检的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2周。 (三)参加死亡病例讨论的人员由科室负责人根据情况决定。 (四)死亡病例讨论程序: 1、讨论前经治医师必须完成死亡记录。 2、讨论时经治医师汇报病情摘要、治疗经过、死亡原因。 3、讨论内容应包括:(1)诊断;(2)治疗;(3)死亡原因;(4)应吸取 的经验教训。 (五)死亡讨论记录: 1、各科建立专用死亡讨论记录本,在进行死亡病例讨论时,指定 人员在死亡讨论记录本上按要求进行记录。 2、死亡讨论记录本应指定专人保管,未经主管院长或医务科同意, 科室外任何人员不得查阅或摘录。 3、经治医师根据讨论发言内容进行综合整理,经科主任或主持人 审阅签字后,附在病历上。
(二)手术医师分级 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 业地点在本院。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 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1、住院医师 2、主治医师 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 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2)高年资副主任 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 4、主任医师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 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 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 负责实施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报 告,请上级医师现场指导抢救。如为非所属专 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 告医院医务部门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 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 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 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 转院。
• 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
(一)凡遇疑难病例、入院3天内未明确诊断,5天内治疗效果 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科内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 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全院会诊由业务院长或者医务科长主持,特殊情况下可委托科主 任主持。 (三)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 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四)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 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 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 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六、手术分级及分类管理与 审批制度
(一)手术分类 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 四类: 1、一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 通常见小手术。 2、二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 的各种中等手术; 3、三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 度的各种重大手术; 4、四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 种手术。
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 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 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 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 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 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 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 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 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 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 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 1、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 掌握一类手术。 2、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一、二类手术,并在上级医 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类手术。 3、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一、二、三类手术, 在上级医师参与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类手术。 4、高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完成一、二、三类手术, 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四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 况单独完成部分四类手术、开展新的手术。 5、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各类手术,特别是完成开 展新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 手术。
(四)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 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 无误。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 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 遍。在抢救过程中要做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 时间应具体到分钟。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 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 6 小时内据实补记, 并加以说明。 (五)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 能良好。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 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 期检查维修。
(四)确定患者的护理级别,应当以患者病 情和生活自理能力为依据,并根据患者的情况 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 特级护理: 1、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 行抢救的患者; 2、重症监护患者; 3、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 4、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 5、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 情的患者;
6 、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CRRT ), 并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险,需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 的患者。 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 一级护理: 1、病情趋向稳定的重症患者; 2、手术后或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卧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 患者。
五、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 一)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各专业制定本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 并建立院科两级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二)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 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 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 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 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务部门或院领导参加组 织。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 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请主治医师、主 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 8 小 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24小时内查看患 者并提出查房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 处理提出指导意见。对病情危重和不稳定患者, 住院医师应立即查看患者并进行处理,主治医 师应在1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诊疗措施,主 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24小时内查看患者 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 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 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 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 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 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 师查房制度。若科室没有高级职称医师,科主任可代 替三级医师。 (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 查房,应有管床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和实习医师参加, 对危重患者查房还须护士长和相关人员参加。科主任、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 房每日1次。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 实行早晚查房。
(四)手术审批权限 1、正常手术:原则上经科室术前讨论, 由 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权的科副主任审批。 2 、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 手术,须经科室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经科主任 签字后,报医务部门备案,必要时经院内会诊 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但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 为抢救患者生命,主管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 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 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医疗核心制度解读
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 防范医疗纠纷的保证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 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 治疗、抢救、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 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 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 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 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七)对二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 下要点: 1 、每 2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 施; 4、根据患者病情,正确实施护理措施 和安全措施; 5、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八)对三级护理患者的护理包括以下 要点: 1 、每 3 小时巡视患者,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 2、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 3、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 施; 4、提供护理相关的健康指导。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 历、 X 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 查器材等。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 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 题。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 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上级医师直接管床的,其病程记录可 以代替同级别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但在签名前 必须注明技术职称。 (七)查房内容: 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 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 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