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课程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掌握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优化;3.能够进行采矿现场的管理和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工程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和质量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采矿工程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第一章:采矿学概述–采矿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采矿工程的基本任务和方法2.第二章:矿床地质–矿床的形成和分类–矿床的开采和勘探3.第三章:采矿设计–采矿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环保要求4.第四章:采矿机械设备–采矿机械的类型和性能–采矿机械的选择和应用5.第五章:采矿工程案例分析–采矿工程的实际案例介绍–采矿工程的优点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的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应用;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采矿机械的使用和操作技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如下: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采矿学相关的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4.实验设备:准备采矿机械模型和实验设备,供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践学习。

推荐-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精品

推荐-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精品

目录前言第一章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井概况1.2 井田地质特征1.3 煤层特征第二章采区、带边界及储量2.1 采区边界2.2 工业储量2.3 可采储量第三章采区、带区巷道布置3.1 采区煤层地质特性3.2 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3.3 采区车场形式选择3.4 采区采掘接替计划第四章采煤方法结束语参考文献前言采矿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一环,它是继我们学过《井巷工程》、《采矿学》、《爆破工程》等课程,以及通过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我们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我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计算,绘图,查阅资料的基本技能,为奠定基础。

依照老师精心设计的题目,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计算,绘图及编写说明书等全部工作。

煤层开采设计是煤炭开采重要环节,而煤矿开采技术根据煤层赋存条件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式不对会造成煤炭的极大浪费,甚至会造成伤亡事故的发生。

在21世纪,能源极为重要的时代,要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就必须优化开采技术,体现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合理的开采设计则能有效减少煤炭损失,将赋存在地下的煤炭高速度,高效率的回采出,满足祖国经济建设对能源的需求。

设计中要求严格遵守和认真贯彻《煤炭工业设计政策》、《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以及国家制定的其它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设计力争做到分析论证清楚,论据确凿,并积极采用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力争使自己的设计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之处,敬请老师指正。

第一章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井概况1.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位置郭二庄煤矿位于河北省邯郸武安市北部,以高村为中心,南距武安市约5km。

邯郸-长治公路横跨矿区南端,邢台-都党公路纵贯矿区东缘。

煤矿运煤专用线在上泉车站与褡午环形铁路接轨,交通十分便利(见图1-1)。

井田范围:北以第1地质剖面与郭二庄矿为界;南以第13地质剖面与上泉勘探区为界;西部以井田F4断层与地方煤矿为界;东部以F22断层及-550m水平切割各煤层为边界,地理坐标:北纬36°40′10″~36°43′47″,东径113°47′09″~113°48′32″。

矿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

矿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

1.2 选矿厂工作制度
设计该选矿厂工作制度与各车间设备作业率见表 1。 表1 车间 名称 磨磁 性质 连续 选矿厂工作制度与各车间设备作业率 工作制度 日/ 年 300 班/ 日 3 时/ 班 8 年运 转小时数 7200 设备 作业率/% 82.1
1.3.根据设计委托的要求及有关资料
①原矿石最大块度 Dmax=500mm ②要求粉矿最大粒度 d95≤12mm ③该磁铁矿矿石的物理性质:矿石密度 3.6g/cm3,中等硬度。
内蒙古科技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 程 名:矿物加选矿厂工艺设计
学生姓名: 学 专 班 号: 业: 级:
指导教师:
矿物加工工程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1.1 选矿厂设计规模及服务年限 ................................................................. 1 1.2 选矿厂工作制度 ..................................................................................... 1 1.3.根据设计委托的要求及有关资料 ......................................................... 1 第二章 工艺流程的设计...................................................................................... 2 2.1 工艺流程的确定 ..................................................................................... 2 2.2 工艺生产的过程 .................................................................................... 3 2.3 磨矿流程计算 ........................................................................................ 3 2.3.1 磨矿流程计算 ..................................................................................... 3 2.3.2 一段磨矿分级流程的计算 ................................................................. 5 2.3.2 二段磨矿分级流程的计算 ................................................................. 6 2.4 选别流程计算 ........................................................................................ 7 第三章 设备选择与计算.................................................................................... 11 3.1 磨矿分级设备的选择 ........................................................................... 11 3.1.1 一段磨矿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 12 3.1.2 二段磨矿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 15 3.2 分级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 18 3.2.1 螺旋分级机 ....................................................................................... 19 3.2.2 水力旋流器 ....................................................................................... 21 3.3 选别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 24 3.3.1 一段磁选机的选择 ........................................................................... 24 3.3.2 浓缩设备的选择和计算 .................................................................... 25 3.3.3 二段磁选机的选择 ........................................................................... 25 3.3.4 三段磁选机的选择 ............................................................................ 25 3.4 结论 ....................................................................................................... 26 3.4.1 磨矿选别设备 ................................................................................... 26 第四章 设备配置说明........................................................................................ 28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范本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学号:班级:采矿B101题目:《采矿学》课程设计评语:指导教师:段绪华职称:教授2013 年 7 月 12 日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1.1 矿区概述 (3)1.2 井田地质特征 (4)1.3 煤层特征 (8)2 井田境界和储量 (9)2.1 井田境界 (9)2.2 矿井工业储量 (9)2.3 矿井可采储量 (10)2.3.1永久煤柱留设 (10)3 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3.1 矿井工作制度 (12)3.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2)4矿井开拓方式 (13)4.1 确定井筒位置 (13)4.2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 (13)4.3 确定开采水平位置,标高及水平垂高 (14)4.4 确定运输大巷布置及位置 (14)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14)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14)5.11 可采煤层的基本概况 (15)5.12 煤层顶底板地质条件 (15)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6)5.21 区段斜长确定 (16)5.22 带区上山位置及布置方式 (16)5.23 带区内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16)5.24 带区内各种巷道的掘进方法 (16)5.25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16)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17)5.31 带区下部车场选型设计 (17)5.4 带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18)5.41 带区煤仓 (18)5.42 带区绞车房 (19)5.43 带区变电所 (19)6采煤方法 (20)6.1 采煤工艺方法的确定 (20)6.11 带区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条件 (20)6.12 回采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以及推进方向 (21)6.13 回采工作面的破,装,运煤方式及其设备选型 (21)6.14 劳动组织表 (26)6.15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图表 (27)6.2 回采巷道布置 (28)6.2.1 确定回采巷道布置形式 (28)6.2.2 回采巷道支护 (28)6.2.3 确定回采巷道断面及其具体施工技术要求 (28)7 设计矿井基本的技术经济指标 (29)总结 (30)1 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 矿区概述回坡底煤矿隶属于霍州煤电集团公司。

采矿设计说明书

采矿设计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 (1)1.1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开采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采区概况及开采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采区地质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煤层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煤质 (4)3.3瓦斯、煤尘、自燃、地温等情况 (4)3.4地质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开采条件评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6水文地质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采区工业和可采储量.. (9)4.1采区工业储量计算 (9)4.2采区煤柱损失计算 (9)4.3采区可采储量计算 (10)第五章采区巷道布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06级课程设计说明书学校:河北工程大学学院:资源学院专业班级:采矿(1)班姓名:周万存指导教师:李新旺设计日期:2010.01.20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 (2)第二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3)第三章:采区工业和可采储量 (6)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8)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4)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8)第七章:采区巷道断面设计 (21)第八章:采区生产系统及设备 (27)第九章: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5)第十章:安全措施 (36)第一章课程设计大纲一、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一项实践性的教学环节。

是在“矿山压力及其控制”、“井巷工程”、“采煤方法”、“矿井设计”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采区设计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的综合性的教学过程。

通过采区设计要达到下列目的:1.系统地灵活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2.掌握采区开采设计的步骤和方法;3.提高和培养学生文字编写、绘图、计算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1.编写采区设计说明书一份(30~50页);2.设计图纸部分:①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平面图1:2000,剖面图1:1000);②工作面布置图(平面图1:100或1:200,剖面图1:100或1:50),其中附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及工人出勤表;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加深对采矿工程专业所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就业岗位的感性认识;2.使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独立完成教学要求,提高设计工作能力;3.使学生能熟练采区设计内容级步骤,提高和培养学生文字编写、绘图、计算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一. 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本采区位于河北某矿4采区(二水平),走向长度2125m,倾向长度1150m/cos13°=1185m。

煤层面积2518125m2.二. 采区地质1、地质构造:本井田储量丰富、地质构造中等,井田为单斜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

矿物加工工程毕业设计说明书

矿物加工工程毕业设计说明书

8000 t/d磁铁矿选矿厂设计摘要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进行了8000 t/d磁铁矿选矿厂设计,产品为铁精矿。

在包钢巴润矿业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周毕业实习,收集相关设计资料的基础上。

确定了各车间的工作制度,对设计工艺流程进行了选择和论证,确定了设计的工艺流程,即:破碎采用三段一闭路流程,磨矿采用两段全闭路流程,并采用阶段磁选,精矿用一段脱水。

对设计工艺流程进行了工艺指标计算,包括破碎、筛分、磨矿、磁选和脱水流程。

对破碎、筛分、磨矿、分级、磁选及脱水设备进行了选择计算和方案比较,确定了工艺所需的工艺设备。

进行了厂房总体布置,并进行了厂房内的设备配置。

根据选厂房的地形条件,沿山坡地布置,其中,粗碎、中碎、细碎、筛分厂房分开布置,磨矿和磁选共厂房配置。

过滤机与精矿仓配置在厂房内。

完成了粗碎、中碎、细碎、筛分、磨磁、脱水车间平断面图、数质量及矿浆流程图和设备联系图共9张。

关键词:选矿厂设计;磁铁矿;磁选8000 t/d Magnetite Concentrator Design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est of the intruction of plant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d, the design of 8,000 t/d magnetite concentrator, and the product is iron ore.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in Barun Mining Co.,Baotou Iron and Steel Group for three weeks, and the collection of data. The work institutions of each workshop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technological process was also chosed and reasoned .The process of crushing is three sections with one close circuit, the grinding process is two sections with closed circuit, grinding stage by stage another election process, and a process with one section dewatering circiut which filtion was adopted.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crushing, screening, grinding, magnetic and dewatering were computed, respectively. Then the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equipments were computed and the schemes of equipments were compared and the optimal equipments were determined.The general arrangement of concentrator plant and the allocation of equipments in diferent workshop we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topography of plant site, plants were arranged along the slope of mountain. The workshops of coarse crushing, middle crushing ,fine crushing and screening were aloted independent.The workshops of grinding and magnetic were put togather. The filitering workshop and concentrate bins were aloted inside. 9 pieces drawing, such as the workshop of coarse crushing, middle crushing, fine crushing, screening, grinding, magnetic, dewatering and so on, were finished.Key words: concentrator design;magnetite;magnetic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 建厂地区概况 (1)1.2 选厂厂址基本特点 (2)1.2.1 厂址选择 (2)1.2.2 供电和供水 (2)1.2.3 尾矿输送与处理 (3)1.2.4 原矿和精矿产品运输 (3)1.3 采矿基本情况 (3)1.4 选矿设计指标和产品 (4)1.5 其它情况 (5)第二章设计流程论述 (6)2.1 矿床性质 (6)2.2 原矿基本性质 (6)2.2.1 矿石类型 (6)2.2.2 矿石矿物组成 (6)2.2.3矿石结构构造 (6)2.2.4矿石化学成分 (7)2.2.5矿石物理特性 (7)2.3 流程论述 (7)2.3.1 破碎流程论述 (7)2.3.2 磨矿流程论述 (9)2.3.3 选别流程论述 (9)2.3.4 设计的工艺流程 (21)第三章车间工作制度和生产能力 (22)3.1 车间工作制度 (22)3.2 车间生产能力 (22)第四章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 (23)4.1 破碎流程和破碎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23)4.1.1 破碎流程计算 (23)4.1.2 破碎、筛分设备选择和计算 (25)4.2 磨选流程和磨选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29)4.2.1磨选流程的计算 (30)4.2.2磨选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32)4.2.3矿浆流程的计算 (38)4.3 辅助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41)4.3.1 给矿机的选择与计算 (41)4.3.2起重设备的选择与计算 (41)4.3.3 胶带机的选择与计算 (41)第五章总体布置与设备配置 (51)5.1 厂房的总体布置 (51)5.2 厂内设备配置 (51)5.2.1 破碎厂房的设备配置 (51)5.2.2 磨矿磁选车间设备配置 (52)5.2.3 脱水车间设备配置 (52)第六章环境保护与安全 (53)6.1环境保护 (53)6.2劳动安全 (53)6.2.1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53)6.2.2主要的防范措施 (54)6.3消防 (54)6.3.1火灾危害因素分析 (54)6.3.2消防技术措施 (54)第七章选矿厂劳动定员 (56)总结 (58)参考文献 (59)附:英文翻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书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了解采矿工程的安全技术和环境保护措施;4.熟悉采矿工程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设计和计算;3.能够分析采矿工程的安全和经济效益;4.能够进行采矿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采矿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和遵守;3.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行动;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如下:1.采矿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分布;采矿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采矿工程原理:矿床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矿井设计和施工技术;矿井通风和安全技术。

3.采矿工程流程:矿石开采和运输技术;矿石处理和选矿技术;矿渣处理和利用技术。

4.采矿关键技术:矿井支护和岩土工程;矿井水防治和环境保护;矿山机械和自动化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采矿工程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4.实验法: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实践过程。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采矿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采矿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采区说明书范本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采区说明书范本
表1-7勘探程度表
时间
施工单位
勘探程度
钻孔
利用钻孔
孔数
米数
孔数
米数
2008
204勘探队
精查
18
7091.68
18
7091.68
2008
204勘探队
精查
48
14189.11
44
12708.68
总计
245
89270.61
234
85435.30
1.2.4
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6m3/min,根据邻井查询,该井属低瓦斯矿井。煤的自燃发火期为6~8个月。
序号
煤层名称
层间距(m)
围岩
煤的牌号
硬度
视密度
稳定性
煤厚
(m)
倾角
顶板
底板
1
94#
20
泥岩
粉沙岩
焦煤
中硬
1.4
较稳定
2.6
14
2
95#
粉沙岩
粉沙岩
焦煤
中硬
1.4
较稳定
2.4
14
95

109#
中细岩
细砂岩
焦煤
中硬
1.4
较稳定
1.4
14
20
4
110#
中细岩
细砂岩
焦煤
中硬
1.4
较稳定
1.1
14
1.2.2
各煤层顶底板的厚度一般都大于8m,煤层顶板多为粉砂岩,细砂岩;底板多为砾岩及粉砂岩。
1.
1.2.1
本设计井田的地层走向为EW,倾向为S,平均倾角为17°。地层厚度为125m。表土及风化带厚度约20m,表土中无流沙岩。岩层多由细砂岩及中砂岩构成。详见图1-2煤层综合柱状图。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

釆矿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采矿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采矿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采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命观,认识到采矿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关注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将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指出教材的章节和列举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采矿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采矿工程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矿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采矿工程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和发展思考,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实验法用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采矿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采矿学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以拓宽知识面和深入理解。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采矿工程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实验设备将用于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采矿工程的技术和操作。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将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开采设计课程设计

开采设计课程设计

开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开采设计的概念,掌握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学生能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开采利用的基本情况。

3. 学生能够掌握开采设计中涉及的数学、物理和工程技术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矿产资源的特点,进行初步的开采设计。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开采设计中的数据处理、计算和绘图技能。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完成开采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对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工程技术类课程,旨在通过开采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科学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综合性,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矿产资源概述:介绍矿产资源的概念、分类及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产资源概述2. 开采设计基本原理:讲解开采设计的定义、目的、原则及基本步骤。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开采设计基本原理3. 开采设计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矿产的开采方法、工艺及其适用条件。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开采设计方法4. 开采设计数学模型:学习开采设计中涉及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开采设计数学模型5. 开采设计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开采设计操作练习。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开采设计实践6.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探讨矿产资源保护的意义、措施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 教材章节:第六章 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矿产资源概述第二周:开采设计基本原理第三周:开采设计方法第四周:开采设计数学模型第五周:开采设计实践第六周: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开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内蒙古科技大学露天金属矿采矿毕业设计

内蒙古科技大学露天金属矿采矿毕业设计

目录目录 (I)摘要........................................................................................................................... V II Abstract .. (VIII)第一章矿区概况 .......................................................................................................... - 1 -1.1 矿区的地理及其交通情况 ............................................................................. - 1 -1.2 气候条件 ......................................................................................................... - 1 -1.3 地质概况 ......................................................................................................... - 1 -1.4 水文条件 ......................................................................................................... - 1 -1.5位置地图 .......................................................................................................... - 2 - 第二章矿床地质特征 .......................................................................................... - 3 -2.1矿床地质 .......................................................................................................... - 3 -2.1.1地层 ....................................................................................................... - 3 -2.1.2地质构造 ............................................................................................... - 3 -2.1.3岩浆岩 ................................................................................................... - 3 -2.2矿山地质 .......................................................................................................... - 4 -2.2.1矿体规模产状 ....................................................................................... - 4 -2.2.2矿体构造 ............................................................................................... - 4 -2.2.3矿石质量 ............................................................................................... - 4 -2.2.3.1矿石的物质成分及其特征 ........................................................ - 4 -2.2.3.2矿石化学成分及其特征 ............................................................ - 5 -2.2.4矿石的结构构造 ................................................................................... - 6 -2.2.4.1矿石的结构 ................................................................................ - 6 -2.2.4.2矿石的构造 ................................................................................ - 6 -2.2.5矿石的类型及品级 ............................................................................... - 6 -2.2.5.1矿石自然类型 ............................................................................ - 6 -2.2.5.2矿石工业类型 ............................................................................ - 6 -2.2.5.3矿石的工业品级 ........................................................................ - 7 -2.3矿石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 - 7 - 第三章露天矿合理帮坡角确定 ................................................................................ - 8 -3.1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 - 8 -3.2边坡稳定计算及合理帮坡角确定 .................................................................. - 8 - 第四章露天开采境界 ................................................................................................ - 10 -4.1 露天开采境界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 - 10 -4.2 确定境界所需的技术经济指标 ................................................................... - 10 -4.2.1 经济合理剥采比的选定 .................................................................... - 10 -4.2.2露天矿的最小底宽 ............................................................................. - 10 -4.2.3最终边坡角 ......................................................................................... - 11 -4.2.4台阶最终坡面角和台阶高度 ............................................................. - 11 -4.2.5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及运输平台 ..................................................... - 12 -4.3最终开采深度的确定 .................................................................................... - 12 -4.3.1 开采深度的初步确定 ........................................................................ - 12 -4.3.2 露天矿底部标高的调整 .................................................................... - 14 -4.4露天开采境界的参数 .................................................................................... - 15 -4.4.1露天采场的构成要素 ........................................................................... - 15 -4.4.2境界内的矿岩量及服务年限的计算 ................................................. - 16 - 第五章矿床开拓运输 ...................................................................................... - 18 -5.1 开拓方式的选择 ........................................................................................... - 18 -5.1.1开拓方法选择的原则 ......................................................................... - 18 -5.1.2影响本矿开拓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 ................................................. - 18 -5.2 运输线路的技术条件 ................................................................................... - 20 -5.2.1运输线路布置方式 ............................................................................. - 20 -5.2.2设备选型及有关计算 ......................................................................... - 20 -5.2.3初定平均运距 ..................................................................................... - 21 -5.2.4时间利用系数 ..................................................................................... - 21 -5.2.5不均衡系数 ......................................................................................... - 21 -5.2.6装车时间 ............................................................................................. - 21 -5.2.7卸载时间 ............................................................................................. - 22 -5.2.8调头及停留时间 ................................................................................. - 22 -5.2.9自卸汽车出车率 ................................................................................. - 22 -5.2.10 汽车数量计算 .................................................................................. - 23 - 第六章开采参数与开采程序 .................................................................................... - 27 -6.1 掘沟工程 ....................................................................................................... - 27 -6.1.1沟道的类型,断面形状及其规格 ..................................................... - 27 -6.1.1.1 沟底宽度 ................................................................................. - 27 -6.1.1.2沟深度 ...................................................................................... - 28 -6.1.1.3沟帮坡面角 .............................................................................. - 28 -6.1.1.4沟的纵向坡度 .......................................................................... - 28 -6.1.1.5沟的长度 .................................................................................. - 28 -6.2掘沟方法选择 ................................................................................................ - 29 -6.2.1 计算掘沟工程量和掘沟速度 ............................................................ - 30 -6.2.1.1掘沟工程量 .............................................................................. - 30 -6.2.1.2电铲的选择 .............................................................................. - 32 -6.3新水平准备工作 ............................................................................................ - 35 -6.3.1确定新水平准备工程量和各项工程所需时间 ................................. - 35 -6.3.2各项工程所需的时间 ......................................................................... - 35 -6.3.3计算最大可能的矿山工程延深速度 ................................................. - 36 - 第七章露天矿生产能力及采掘进度计划 .............................................................. - 37 -7.1 矿山生产能力验算 ....................................................................................... - 37 -7.1.1 按可能有的采矿工作面数目验算生产能力 .................................... - 37 -7.1.2根据年服务年限论证生产能力的经济合理性 ................................. - 38 -7.2采掘进度计划的编制 .................................................................................... - 38 -7.2.1编制采掘进度计划的依据资料 ......................................................... - 38 -7.2.2采掘进度计划 ..................................................................................... - 39 -7.2.3矿山工作计划 ..................................................................................... - 39 -7.2.4矿山全年、昼夜及班岩产量计算 ..................................................... - 39 - 第八章穿孔爆破 .................................................................................................. - 41 -8.1概述 ................................................................................................................ - 41 -8.2穿孔工作 ........................................................................................................ - 41 -8.2.1穿孔设备的选择 ................................................................................. - 41 -8.2.2设备生产能力的确定 ......................................................................... - 42 -8.2.4二次破碎方法和所需的设备数量 ....................................................... - 44 -8.3爆破工作 ........................................................................................................ - 45 -8.3.1爆破方法的选择 ................................................................................... - 45 -8.3.2起爆方法及网路 ................................................................................... - 45 -8.3.3爆破参数的确定 ................................................................................... - 46 -8.3.3.1底盘抵抗线W1 ........................................................................... - 46 -8.3.3.2孔距a和排距b ........................................................................... - 48 -8.3.3.3孔径d和孔深h ........................................................................... - 48 -8.3.3.4填塞长度L2 ................................................................................. - 48 -8.3.3.5单孔装药量 .................................................................................. - 49 -8.4炸药混装设备 ................................................................................................ - 49 - 第九章采装工作 .............................................................................................. - 51 -9.1采装设备的选型 ............................................................................................ - 51 -9.2采装工作面参数 ............................................................................................ - 51 -9.2.1台阶高度 ............................................................................................. - 51 -9.2.2 采区长度 (51)9.2.3采掘带宽度bc .................................................................................... - 51 -9.3工作平盘的配线方式 .................................................................................. - 51 -9.3.1最小工作平盘宽度及工作平盘宽度 ................................................. - 51 - 第十章排土工作 ............................................................................................ - 53 -10.1排土场位置的选择及排土容积的计算 ................................................ - 53 -10.1.1排土场位置的选择 ....................................................................... - 53 -10.2排土方法的选择及堆置要素的确定 .......................................................... - 54 -10.2.1选择排土场方法 ............................................................................. - 54 -10.2.2排土工序 ......................................................................................... - 54 -10.2.3确定排土场参数 ............................................................................. - 56 -10.2.3.1排土段高 .............................................................................. - 56 -10.2.3.2岩堆安息角 .......................................................................... - 56 -10.2.3.3最小平台宽度 ...................................................................... - 56 -10.2.3.4排土线长度 .......................................................................... - 56 -10.3 排土线生产能力 ....................................................................................... - 57 - 第十一章露天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59 -11.1 采境界的主要尺寸 ................................................................................. - 59 -11.2露天开采境界内矿岩量 ............................................................................ - 59 -11.3平均剥采比 ................................................................................................ - 59 -11.4生产剥采比 ................................................................................................ - 59 -11.5露天矿生产能力 ........................................................................................ - 59 -11.6露天矿的服务年限 .................................................................................... - 60 -11.7矿山基建工程量 ........................................................................................ - 60 -11.8露天矿基建期 ............................................................................................ - 60 -11.9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期限 ............................................................................ - 60 -11.10 主要设备 ................................................................................................. - 60 - 参考文献...................................................................................................................... - 61 - 致谢.............................................................................................................................. - 72 -摘要本次设计为鞍山许东沟露天铁矿年产量为110万吨开采设计。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井通风设计说明书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井通风设计说明书

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井通风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武家塔煤矿(60万吨/年)矿井通风系统设计学生姓名:吴福喜学号:1172135208专业:安全工程班级:安全2011-2班指导教师:任玉辉刘进才目录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开拓设计 (1)1.1矿井地质条件和煤层条件 (1)1.1.1地质条件 (1)1.1.2煤层条件 (3)1.2开拓设计 (5)1.2.1开拓方案 (5)1.2.2通风系统介绍 (6)1.3 通风系统方案比较 (7)第二章计算和分配矿井总风量 (8)2.1计算总风量 (8)2.1.1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 (8)2.1.2按采煤、掘进、硐室等处实际需风量计算 (8)2.2风量的分配 (14)2.2.1风量的分配 (14)2.2.2风速的校验 (15)第三章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17)3.1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的确定 (17)3.1.1容易时期的确定 (17)3.1.2困难时期的确定 (17)3.2计算矿井通风阻力 (17)3.2.1选择通风路线 (17)3.2.2计算矿井通风阻力内容 (17)3.2.3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 (19)3.3矿井通风难易程度评价 (21)3.3.1等积孔计算 (21)3.3.2通风难易程度评价 (21)第四章通风设备的选型 (22)4.1通风机的风压风量计算 (22)第五章通风机的安全高效运转 (26)5.1 矿井主要通风机房场所要遵循规定 (26)5.2 矿井主要通风机司机岗位责任制要求 (26)5.3停机处理及设备检查 (27)参考文献 (28)第一章矿井概况及开拓设计1.1矿井地质条件和煤层条件1.1.1地质条件1)地理位置武家塔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煤田北部伊金霍洛旗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57″~110°11′11″;北纬:39°16′27″~39°17′17″。

2)水系井田内无地表水系,区内的主要沟谷为位于井田南部的忽吉图沟,基本为常年流水,受季节影响较大,其它各沟谷为间歇性溪流,其旺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张学义学号:200910014125班级:采B09-1 题目:《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评语:指导教师:刘玉德职称:教授2012年07月12日目录设计感受 (7)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9)1.1矿区概述 (9)1.1.1矿井位置,范围: (9)1.1.2交通条件: (9)1.1.3 地形地貌: (9)1.1.4 矿区交通位置图: (10)1.1.5 工农业生产情况: (10)1.1.6 矿区气候: (10)1.2 井田地质特征 (10)1.2.1井田地质构造: (10)1.2.2井田地形及勘探程度: (11)1.2.3 井田煤系地层概述: (12)1.2.4 岩浆侵入活动和岩溶塌陷现象: (13)1.2.5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 (13)1.3煤层特征 (20)1.3.1煤层埋藏条件: (20)1.3.2煤层群的层数: (20)1.3.3 煤层的围岩性质: (23)2 采区、带边界及储量 (24)2.1 井田境界 (24)2.1.1 井田四周境界 (24)2.1.2 开采上限的确定: (24)2.1.3 井田长度: (26)2.2 矿井工业储量 (26)2.2.1 井田勘探类型,钻孔及勘探线分布情况,储量等级的圈定 (26)3采区参数 (27)3.1 倾斜长度 (27)3.2 走向长度 (28)3.3 生产能力 (28)3.4 采出率 (29)3.5 煤柱尺寸 (29)3.5.1 煤柱的分类 (29)3.5.2 各类煤柱的尺寸 (29)3.6 煤仓储量 (30)4 采区巷道布置 (30)4.1 采区巷道布置 (30)4.1.1 采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0)4.1.2 工作面推进方向的确定 (30)4.1.3 采区开采顺序 (30)4.2 生产系统 (31)4.2.1 运煤系统 (31)4.2.2 辅助运输系统 (31)4.2.3 通风系统 (31)4.2.4 排矸系统 (31)4.2.5 排水系统 (31)4.2.6 巷道掘进 (31)4.2.7供电系统 (31)4.3 采区车场形式选择 (31)4.3.1采区车场布置及尺寸的一般要求 (31)4.3.2采区上部车场形式选择 (32)4.3.3采区中部车场形式选择 (32)4.3.4采区下部车场形式选择 (32)5 采煤方法 (33)5.1采煤方法的选择 (33)5.2采煤工艺与机械配备 (33)5.2.1采煤机的工作方式和进刀方式 (33)5.2.2 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及端头支架 (34)5.2.3综采面组织循环作业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34)5.2.4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36)5.2.5液压支架选型 (37)5.3顶板管理措施 (38)6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9)参考文献 (41)设计感受通过两星期的学习,在刘玉德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圆满完成了《采矿学》的课程设计。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工程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 计 人 : 贾志明 指导教师 : 孙海波 班 级 : 采矿10 完成日期 : 2013年6月18日黑龙江科技大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摘要 (1)第一章读图 (2)1.1回采工作面配套设备 (2)第二章分析 (2)2.1图形组成分析 (2)第三章回采工作面布置图绘制 (3)3.1绘图顺序 (3)3.2绘图步骤 (3)3.2.1新建文件 (3)3.2.2设置绘图环境 (3)3.2.3建立图层 (3)3.2.4设置文字样式 (4)3.2.5绘制图框、图签 (4)3.2.6绘制回采工作面和顺槽 (4)3.2.7绘制工作面设备 (5)3.2.8绘制顺槽设备 (5)3.2.9绘制剖面图 (6)3.2.10绘制顺槽支护 (6)3.2.11绘制工作面劳动组织表、主要设备表和技术经济指标表并填写文字 (6)3.2.12绘制工作面循环图表 (7)3.2.13保存图形 (8)结论 (9)摘要矿图是采矿工程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是采矿工程进行日常工程设计和管理的重要资料。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我们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的掌握应用计算机绘图的方法和步骤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设备布置、采矿学、绘图黑龙江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第一章读图1.1回采工作面配套设备回采工作面图是用于说明工作面回采工艺方式、工序安排、支护设施、设备布置以及各项经济指标等的图纸,采煤工作面的配套设备如下:采煤机:MG200一BW刮板输送机:SGW一730/180单体支柱:DZ28一25/100转载机:SZW一730/120胶带输送机:SSJ一1000/2×110乳化液泵:PRB5一80/20移动变电站:STL一1800/6喷雾泵站:KPB一315/16集中控制台:TK200铰接顶梁:DJB800/420第二章分析2.1图形组成分析图形包括:图框、图签、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轨道顺槽、控顶距图、顺槽断面、工作循环图表、主要设备表、工作面劳动组织表、和工作面技术经济指标表。

东圪堵露天煤矿初步开采设计-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10级蔡肖楚

东圪堵露天煤矿初步开采设计-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10级蔡肖楚

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东圪堵露天煤矿年产90万吨初步设计学生姓名:蔡肖楚学号:1072101206专业:采矿工程班级:采矿工程(10-2)班指导教师:侯殿坤摘要本毕业设计为东圪堵露天煤矿年产90万吨初步设计。

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露天矿合理帮坡角的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确定、露天矿生产能力的确定、爆破、采装、运输、排土、矿山工程进度计划、总平面布置等。

东圪堵矿田开采面积约为3.67km2,开采保有储量约为2972.3万吨,可采储量约为1908万吨。

本设计平均剥采比为9.3m3/t,最终帮坡角为38°,外排土场最终帮坡角为20°。

服务年限为35年。

设计选用27台KQ—150型潜孔钻机穿孔,10台WK-4型电铲采装,22台YT3621型自卸卡车运输,12台T2—120SH型推土机排土。

关键词:露天矿、爆破、采装、运输、排土AbstractThe subject is a design of Donggedu surface coal mining with an annual output of 0.9 Mt. The design includes some contents as follow:determining the slope safety angle of open-cut mine, the boundary of surface mining, productivity of open cut mine, drilling and blasting operation,open-pit mine development, the schedule of mine engineering , loading operation, hauling operation, spoil dispoal , the site planning of mine。

The area of the coal mine is 3.67 square kilometers, the gross reserves is amount to 29.72 million ton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19.079 million tons.The stripping ratio of this design is about 9.3m3/t , the final slope angle of mining field is 38°, the final slope angle for the dump is 20°. The service length of the coal mine is 35years.Appling three KQ—150 rotary rigs for downhole drill, ten WK—4 electric shovel for filling mining equipment, twenty two YT3621 self discharging cars for transportation and twelve T2—120SH bulldozers for dumping.Key words: blasting,surface mining, filling, transportation, dump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姓名:张欢学号:311002010521班级:采矿10-5指导教师:李宝富第一章.带区巷道布置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第二节.带区内的再划分第三节.确定带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第四节.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序论一、目的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某带区自上而下开采Kl和K2煤层,煤层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如下表所示。

该带区走向长度3000m,倾斜长度1100m,带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f=2,K2煤层属中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带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2煤层底板下方20m处的稳定岩层中。

煤层平均倾角为8°。

设计带区煤层及顶底板情况厚岩性描述度(m)8.60 灰色泥质页岩,砂页岩互层8.40 泥质细砂岩,碳质页岩互层0.20 碳质页岩,松软6.9 K1煤层,γ=1.30t/m³4.20 灰色砂质泥岩,细砂岩互层,坚硬7.80 灰色砂质泥岩2.50 K2煤层,煤质中硬,γ=γ=1.30t/m³3.20 灰白色粗砂岩、坚硬24.6灰色中、细砂岩互层8第一章带区巷道布置第一节带区储量与服务年限1、带区生产能力选定根据要求带区上部煤柱为20m下部煤柱留30m,故剩余倾斜长度为: 1100-50=1050m分三个带区,每个带区分六个分带。

采煤工艺选取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长度取16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斜沟煤矿8号煤层13采区设计学生姓名:史晨飞学号:1179202105专业:采矿工程班级:采矿2011-4班指导教师:郭灵飞目录第一章矿井概况 (1)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1)1.1.1 矿井地形 (1)1.1.2 矿井地貌 (1)1.1.3 矿井地物 (1)1.1.4 矿井水系 (1)1.1.5 气象及地震 (2)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2)1.3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3)1.4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4)1.5矿井工作制度 (4)第二章开采技术条件 (5)2.1采区的位置及与相邻采区的关系 (5)2.2构造形态 (5)2.2.1区域地层与地质构造 (5)2.3煤层厚度、倾角、稳定性、结构 (6)2.4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及坚固性 (7)2.5其它开采条件 (7)2.5.1瓦斯含量 (7)2.5.2自燃发火性 (7)2.5.3煤尘 (7)2.5.4水文地质条件 (8)第三章采煤方法的选择 (9)3.1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 (9)3.2采煤方法的技术与经济分析 (9)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13)4.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3)4.2采准巷道布置 (13)4.3采区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16)4.5采区生产系统 (17)4.6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 (17)第五章回采工艺设计 (18)5.1回采工作面参数选择 (18)5.1.1工作面长度 (18)5.1.3作面产量 (19)5.1.5作面回采率 (21)5.1.6作业面煤柱尺寸 (21)5.2回采巷道布置 (21)5.2.1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21)5.2.2断面形状及断面积 (22)5.2.3支护方式 (22)5.2.4巷道断面图 (22)5.3回采工作面设备选择 (24)5.4回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过程 (30)5.4.1回采工作面的作业形式 (30)5.4.2回采工作面劳动组织形式 (30)5.4.3工作面循环方式、昼夜循环数、循环进度 (30)5.4.4回采工作面工艺 (31)5.4.5绘制回采工作面布置图 (31)5.4.6绘制回采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31)第六章安全 (34)6.1.1顶板事故的预防措施 (34)6.1.2防尘降尘措施 (34)6.1.3防灭火措施 (35)6.1.4防治水措施 (36)6.1.5预防瓦斯煤尘爆炸措施 (37)6.2安全操作规程 (38)6.2.1液压支架工操作规程 (38)6.2.2掘进机司机操作规程 (39)6.2.3采煤机司机操作规程 (39)参考文献 (41)第一章矿井概况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1.1.1 矿井地形山西西山晋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斜沟煤矿位于山西省兴县县城北直距20km处,行政区划隶属于兴县魏家滩镇和保德县南河沟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5′30″~111°08′33″,北纬:38°32′40″~38°44′39″,井田南北长约22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为88.6435km2,开采深度为1046米---350米标高。

煤炭总资源/储量2401.18Mt。

煤类为气煤。

1.1.2 矿井地貌井田属吕梁山脉的西北端,山河交错,沟壑纵横,山川层叠,侵蚀冲刷剧烈,地势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角寨则卯村西,海拔高程+1254.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中东部的岚漪河谷地,海拔高程+924.0m,最大相对高差330.0m,区内大面积为第三、四系松散层所覆盖。

1.1.3 矿井地物岢瓦铁路和县级公路从井田中部沿岚漪河通过,岢瓦铁路目前已基本建成,铁路装车站设在石吉塔沟口西侧附近的河滩地。

从节省投资,减少运营费用的角度出发,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应尽量靠近铁路装车站。

岚漪河上游有一座设计蓄水能力2400万m3的天古崖水库。

为文革期间所建,目前坝体已出现渗漏,水利部门定性为危库,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选择需注意这一因素的影响。

1.1.4 矿井水系井田内主要河流为岚漪河,属黄河水系。

发源于岢岚县马跑泉,全长120km,经魏家滩至裴家川口注入黄河,流域面积2167km2,多年平均流量2.83m3/s,最大洪峰发生在1967年8月,平均洪流量达81.6m3/s。

河内长年有流水,天古崖水库位于井田河段上游1.5km处,入库清水流量0.7~1.10m3/s。

1.1.5 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

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旱风大升温较快,夏季短暂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天气晴朗。

据《兴县志》记载,年平均气温为8.1℃~12.8℃,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9.4℃,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2℃;极端最低气温为-29.3℃(1958年1月1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8.4℃(1961年6月11日),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559080J/cm2。

全年风向以东风为主,西风次之,历年平均风速2.4m/s,最大风速可达20m/s。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25mm,年最大降雨量为844.6mm(1964年),其中1967年8月20日最大降水量达104.1mm;年最小降雨量为181.1mm(1965年),其中1969年11月29日至1970年2月18日连续82天无降水,降雨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于每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占全年的66.2%。

年平均蒸发量为2090.8mm,最大蒸发量为2541.0mm(1972年)。

年平均无霜期为174d,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至10月13日之间,终霜一般在翌年的4月3日至4月20日之间。

最大冻土深度130cm左右。

本区最早有记载的一次地震为1331年4月,地震波及全县,裂地尺余,民房倾塌甚多,尔后至2004年的600余年间共发生过地震40余次,其中破坏性地震5次,其强度为4.0~5.5级。

根据《中国地震裂度区划图(1990年)》中<山西地震裂度区划图(1:400万)>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本区基本地震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矿井工业场地及井口布置在井田中部岢瓦铁路南侧的石吉塔沟内及沟口附近。

采用沟内外结合布置方式,场地标高+940.0~+992.0m。

根据工业场地附近煤层埋藏较浅的特点,井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矿井初期形成五条井筒,其中一、二号主斜井布置在石吉塔沟内400m处的坡地上,井口标高+980.0m,其中一号主斜井的方式掘至8号煤层+660m标高,一号主斜井倾角15°,斜长1236m,铺设带式输送机,通过煤仓与1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8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

二号主斜井掘进至13号煤层+585m标高,通过煤仓与21采区带式输送机上山及13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相接,二号主斜井倾角17°,斜长1351m,铺设胶带输送机。

副斜井井口及辅助生产系统布置在石吉塔沟沟口东侧,岢瓦铁路南侧的河滩地上,井口标高+945.0m,以斜井的方式掘进至8号煤层+763m标高,副斜井倾角5.5°,斜长2011m,利用无轨胶轮车担负辅助运输。

矿井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一号回风斜井布置在石吉塔沟深部主斜井南侧550m附近坡地上,倾角25°,斜长653m。

在其东侧约150m处的台阶上布置有一号回风立井。

井口标高+1010m,垂深365m。

全井田划分为两个水平上下山开采,一水平标高确定为+700m,二水平标高确定为+640m。

设计采用分煤组布置大巷方式。

上组煤开拓大巷沿井田中央南北向布置在8号煤层+700m标高处,采用采区上下山开采,为便于实现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上下山均伪斜布置,伪斜后,上下山倾角5-6度。

4、5、6号煤层各区段巷道通过石门与位于8号煤层中的上下山联系。

下组煤大巷沿井田中央南北向在13号煤层+640m标高处布置一组大巷,采用采区上下山开采,10号、12号煤通过区段石门与位于13号煤层中的采区上下山联系。

8、13号煤层大巷之间通过集中上山联系。

各煤组大巷分别布置两条,即带式输送机大巷和辅助运输大巷。

全井田共划分为16个采区,其中上组煤区为6个采区,下组煤区为10个采区,移交生产的采区为11、21采区。

矿井主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

1.3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矿井移交生产初期开采上山采区时为低瓦斯矿井,后期接续开采下山采区时上升为高瓦斯矿井。

设计矿井投产时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抽出式通风方式,一号主斜井、二号主斜井、副斜井进风,一号回风斜井和一号回风立井回风。

根据采区及工作面接续,为了满足矿井后期风量的增加,一号回风斜井在投产后第7年时改为进风井。

由于本矿井井田面积大,生产能力高,因此矿井后期均采用分区式通风系统,新开凿一、二号进风立井和二、三号回风立井。

矿井风量:一号回风斜井: 130/s。

一号回风立井:容易时期130m3/s,困难时期329m3/s。

矿井负压:一号回风斜井:容易时期2170Pa,困难时期2787.9Pa。

一号回风立井:容易时期2246.8Pa,困难时期2848.2Pa。

通风设备:一号回风斜井选用GAF23.7-13.3-1型轴流式矿井通风机2台,一号回风立井选用GAF35.5-18-2型轴流式矿井通风机2台。

均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1.4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矿井生产期间,按照开拓开采状况变化,适时调整无轨胶轮车辆数量。

一号主斜井装备一台胶带输送机,L=1230m,倾角15°。

B=1600mm,Q=3000t/h,V=4.5m/s,ST=4500N/mm (阻燃型钢绳芯胶带),选配电动机3台(3³1600kW),3套ML3PSF140Ⅰ减速系统。

二号主斜井装备一台胶带输送机,L=1390m,倾角17°。

B=1600mm,Q=3000t/h,V=4.8m/s,ST=5000N/mm(阻燃型钢绳芯胶带),选配电动机3台(3³2000kW),3套ML3PSF150Ⅰ减速系统。

井下辅助运输选用无轨胶轮车系统,为满足矿井生产规模15.0Mt/a辅助运输需要,选用各型无轨胶轮车辆总计41辆,其中:WCQ-3B型无轨胶轮人车10辆(其中维修备用1辆);WCQ-3B型平板式无轨胶轮材料车10辆(其中维修备用1辆);WCQ-5B型自卸车厢式无轨胶轮车7辆(其中维修备用2辆);WQC2J(2A)型生产指挥防爆胶轮车5辆;FBZL16型防爆装载机5辆;DBT 10&CHT-50型多功能运输车(支架拖车)2辆;DBT FBL-55型支架铲车2辆1.5矿井工作制度《矿井设计规范》第2.2.3条规定:“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按年工作日330d每日净提升16h”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