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顺序理解算理《买文具》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买文具》说课稿
聚焦顺序理解算理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买文具》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旨在整理学生对四则运算的认识,认识并学会使用中括号,强化四则运算与解决问题的联系,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不是以单纯的计算形式呈现,而是通过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解决需要用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必然性,本课是本单元后续学习运算律的保障,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说目标
四则运算的顺序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显然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本课教学的重心应始终围绕着突出和强化学生对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的体验。

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式题,在解决问题中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含有中括号的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混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每一步计算的现实意义。

三、立足发展说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以谈话法、观察法为主,让学生对比综合算式“22×3+24÷4”正确与错误的解法,理解用两步计算的合理性与简洁性;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突出“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最后算括号外的”这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每一步的意义,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我
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法的指导。

我把学法确定为:观察法、探索法、讨论法等。

四、情境互动说流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开学了,学校门口新开了一家文具店,淘气、笑笑和聪聪正在文具店买文具,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帮他们?”出示教材17页的情境图。

从几位同学买文具导入,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研究的对象是文具,学生倍感亲切,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从而顺利地拉开本节课的序幕,揭示本课的课题并板书:买文具。

第二环节:体验新知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环节,我打算分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1、提出问题。

让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再提出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
2、独立列式。

给出独立学习的问题: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列出分步算式,再尝试列综合算式,保证每个学生有足够的动笔时间。

3、交流想法。

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列式的依据,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4、理解运算顺序。

指名让学生上黑板呈现不同的综合算式解答步骤:
学生根据阅读教材能够顺利完成①②两种综合算式解答板书,对于③,如果学生出现了就顺势让学生进行评价,如果没有出现就以淘气是这样解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进行对比运算顺序,引发学生聚焦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结合情境图帮助淘气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先算出22×3(买3个计算器的钱)和24÷4(买1支钢笔的钱),再相加就可以求出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要多少元?然后引导学生对比①②两种方法,找出计算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与相同的地方?哪种方法简便?启发学生结合问题情境图讲一讲这样计算的道理,再次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计算法则已了然于胸,但是对为什么
这样计算仅存在于认为这是一种规定,而没有深层次的探究这样计算的道理。

在这里,设计了让学生帮助他人“纠错”情境,转变了“学习者”的角色,让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也在为他人释疑、解惑中得以巩固与强化,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步:运用运算顺序计算。

1、独立计算。

先让学生用画横线的方法标出每一步计算,用画波浪线的方法标出第二步计算并计算,然后小组内说说发现了什么?
作为独立的学习个体,每个学生探索与发现的视角并不见得完全一致,在经历了独立计算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积累了自己的一些或正确或错误的认识。

因此,我首先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第一次交流讨论,旨在强化共性认识,突出个性认识,为全班交流奠定基础。

2、全班交流。

在这里,除了交流各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书写格式、是否在草稿本上列竖式、有没有及时检查等。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第三步:认识中括号。

出示教材48页:你能添上括号使9÷3×5-2=1成立吗?
启发学生思考:按照算式现在的顺序(除--乘--减)计算,等式不成立,就应添上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而先算乘法时结果也不会是1,所以就先算减,再算乘,最后算除,这样就发现只用小括号还是不能
使等式成立,从而产生想要引进一种新的改变运算顺序符号的需要,这时我适时出示中括号,介绍中括号的作用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第四步: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首先提出学习任务:回忆已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可以分为几种情况,运算顺序怎样?各举一个例子。

让学生在小组内回顾整理。

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全面地梳理和有条理地表达,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第三环节:拓展应用。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合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目的。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1、看算式说故事。

利用教材17页情境图说说“100-(22+5×4)”这个算式背后的故事。

2、凑24点。

教材49页第5题第(1)小题。

3、符号号去哪儿了?
请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数学练习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本环节“透过算式想故事”,让计算学习
不再是为算而算,在坚守“数学味”同时给予学生个体发挥的空间,使他们体会到生硬的算式背后的丰富内涵与魅力。

其后的“凑24点”融入游戏元素,将枯燥乏味的计算训练巧妙地转化为紧张刺激的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中括号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同时也调动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最后的“符号号去哪儿了?”属开放练习,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巩固新知,还能纠正新知的易错点,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的培养。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反思这节课,说说自己的收获有哪些?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