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经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全球竞争格局与日本科技战略认知
1.1当前国际关系与全球科技格局
当前国际格局从美国独大的单极格局向以中美竞争为主的多极格局转变。
然而,新国际秩序的重构还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在此期间,混乱和无序将成为国际社会的常态。
随着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必然将日益加剧。
当前,美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最大变量,美国在全球地缘政治敏感区域采取的新政策和新行动,对世界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科技合作带来了较大冲击。
世界大国日益重视科技发展,积极发挥科技力量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大国之间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2020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严重,疫情也促使世界大国进一步强化科技自主权。
美国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滑32.9%,是自1947年公布季度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
全球经济衰退促使西方国家重新审视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问题,加快制造业产业链回流,这将导致美欧等发达国家占据高科技产业链高端、中国处于中高端加工制造环节的科技产业分工格局被打破,使得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战略效应受到严重影响。
在世界贸易持续低迷、传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际环境
全球竞争格局下的日本科技人才发展战略及
经验启示
邓子立
(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州 510033)
摘 要 当前,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军事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美战略竞争及全球疫情新格局下,日本意图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保持中美之外“第三极”的角色。
近年来,日本提出“全球人才”战略,明确了基本方针与政策措施,健全了科技人才资助体系。
本文从日本科研经费、科研人员、诺贝尔奖获奖情况,以及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横向对比等角度,分析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特点及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人才战略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人才战略;科技人才战略;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 C964;D73/77
本研究得到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三评’背景下广东省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9A101002114)支持。
修改稿收到日期:2021-2-23
46
2021年04月
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世界大国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争取战略优势,着力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后疫情时代美国对大国竞争焦虑加深,很可能动用外交、司法、行政等多重手段对中国科技进行打击,欧盟也将强化“科技主权”以平衡来自于中美的竞争[1]。
1.2日本科技产业发展战略
在当前国际格局中,日本意图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保持中美之外“第三极”的角色。
日本尝试最大限度强化已有优势,在涉及经济产业竞争力乃至国际安全的关键领域,进一步确保自主性及领先地位[2]。
特别是2020年全球经历新冠疫情及经济衰退以来,日本科技发展战略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概而言之,日本一方面意图摆脱严重依赖“中国制造”的困境,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另一方面试图紧紧抓住率先取得经济复苏的中国市场,继续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
2020年以来,在中美战略竞争及全球疫情新格局下,日本政府多次提及“减少对华依赖”。
去年3月,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曾表示:“由于中国等国向我国供应的产品减少,对我国供应链的影响令人担忧……谋求生产据点回归我国……让生产据点分散到东南亚等地以实现多元化。
”同年 4月,日本政府出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紧急经济对策”,分为“针对在国内投资的补贴”和“海外供应链多元化支援”两大部分,旨在改革目前脆弱供应链,对愿意回到本土的企业共提供2435亿日元的财政预算支援。
东京大学教授伊藤亚圣认为,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导致关税提高,加上新冠病毒疫情带来的冲击,使得日本重新认识国内生产的重要性,日本企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3]。
然而,由于2020年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日本企业并没有大规模撤离中国,而是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意欲分享中国经济复苏红利。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对在华日企的调查报告,2015~2019年,在华日企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2020年4月,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广州代表处对华南地区约3500家日企进行了调查,其中91.7%的日企表示并没有计划转移在华业务[4]。
2 日本“全球人才”战略内涵与政策举措
在日本年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提升日本科技创新人才的质量变得尤为重要。
2016年,日本政府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实力,加强对人才的开发和利用,确保人才多样性,促进人才流动,并落实到每年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中。
2.1日本“全球人才”战略的提出
日本于2012年提出了《全球化人才培养战略》政府报告,确立了培养“全球化人才”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以下简称“全球人才”战略),从人口减少、经济发展、产业竞争力出发,提出全球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路径及其未来环境,旨在为全球人才培养和使用确立方向。
该战略将“全球人才”定义为“具有良好的教养、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力和领导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具有“国际对话和沟通能力”“挑战精神、协调性、灵活性、责任感和使命感”“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作为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5]。
2.2日本“全球人才”战略的基本方针与政策措施
“全球人才”战略基本措施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基础教育。
初高中应强化英语教育,加大初高中生中海外留学比例。
二是高等教育。
大力推进大学改革、大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18岁至20岁的留学生人数,扩大海外留学生人数,转变入境管理和停居留制度。
三是经济与社会。
47
主要是雇佣制度变革,形成大学、产业界和国家的新产官学综合培养网络。
总体而言,“全球人才”战略是一个集日本政府人才培养政策为一体的综合性战略,并成为日本近几届政府综合增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战略是在各省厅人才培养、任用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国情和未来预期所制定的一个长期人才战略,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等都制定了相关的详细规划和战略。
2.3日本科技人才资助体系
日本对人才科研项目资助主要通过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1和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2来实施。
人才项目资助体系主要分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等3个层次[6]。
(1)顶尖人才。
2007年起,日本学术振兴会开始实施“世界顶尖研究基地计划”(WPI),通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究制度和环境,为日本打造一流的研究基地,吸引世界顶尖级人才、战略科技人才。
截至2019年12月,日本共建有13个“世界顶尖研究基地”,吸引了全球13位战略科技人才作为“世界顶尖研究基地”负责人。
(2)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国家战略导向项目,如日本科技振兴机构的“战略基础研究计划”(CREST)、“创造科学推进事业计划”(ERATO)等,都是面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的项目。
以“战略基础研究计划”为例,根据面向实现社会经济需求的战略目标设定课题,每个团队项目资助额度为每年4000万至2亿日元不等,资助年限为5年以内。
201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及其团队曾于2003~2015年间,获“战略基础研究计划”项目资助,为其获得诱导多能干细胞的重要成果奠定了基础。
(3)青年人才。
日本学术振兴会对优秀青年人才资助项目包括特别研究员和海外特别研究员。
特别研究员项目支持在读博士生和已取得博士学位人员,选拔、聘请在读博士生和已取得博士学位人员中优秀的年轻学者为“特别研究员”,并给予研究奖励,资助他们在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研究。
海外特别研究员项目自1982年开始推行,对优秀的年轻研究人员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派遣他们到海外特定学术研究机构从事一定时期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担负未来日本学术研究、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人员。
3 从关键指标对比分析日本科技人才战略
以下重点分析日本科研经费、科研人员、诺贝尔奖获奖情况,并与世界主要科技大国横向对比,分析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特点。
3.1研发投入强度最大,企业研发贡献突出
日本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占GDP比例始终保持在世界前列。
2018年日本研发经费投入为17.9万亿日元,1990年以来平均年增长率1.4%,仅次于中国(14%)和美国(2.7%),位列第三(详见图1)。
2018年日本研发经费总量占GDP比例高达3.27%,领先于德国3.13%、美国2.83%及中国2.19%(详见图2)。
1 日本学术振兴会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基金机构,属于科学研究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其涉及人才资助的主要内容为:资助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基础科研人才以及他们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其中,在“创造有利的国际合作网络”和“培养未来人才、提高大学的教育研究能力”中提出了有关日本科技人才的发展规划。
2 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是日本具有独立行政法人地位的基金资助机构,在业务上受文部科学省的指导,涉及人才资助的主要内容为:在“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中关于“建设创新人才平台”提出了有关日本科技人才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改善来自海外科技人才的生活条件。
48
2021年04月
图1 研发费用投入额(按OECD购买力平价计算,1990~2018年,单位:100万日元)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本科学技术指标2020》。
图2 各国研究开发费用占GDP比例(1990~2018年)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本科学技术指标2020》。
日本企业对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最大。
从研发费用部门分布情况来看,2018年日本企业研发费用高达14.2万亿日元,占研发费用总量的79.4%,这一比例在主要科技强国中占比最高。
高校研发费用达2.1万亿日元,占比11.6%,主要国家中仅高于中国(7.4%),详见图3。
3.2科研人员密度较高,女性占比偏低
日本在科研人员总量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但每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高居世界首位。
2018年日本研发人员总量达到67.3万人,仅次于中国(186.6万人)和美国(143.4万人,2017年数据)。
然而,从每万人口中研发人员数量来看,2018年日本达到
49
50
图3 各国研究开发费用部门分布情况(2018年)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本科学技术指标2020》。
图4 各国科技人员数量(1990~2018年)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本科学技术指标2020》。
53.2人,高居世界首位,高于美国(44.1人)和德国(52.3人)。
详见图4、图5。
从女性研发人员比例来看,日本在世界科技强国中占比偏低。
2019年日本女性研发人员总量占比为16.6%,低于德国(27.9%)、英国(38.7%)及
韩国(20.4%)。
其中,日本企业中女性研发人员比例仅为10.0%,远低于德国(14.7%)、英国(21.1%)及韩国(16.3%);日本高校女性研发人员比例为27.5%,低于德国(39.1%)、英国(45.5%)及韩国(32.0%)。
详见图6。
51
2021年04月
3.3新世纪以来日本诺贝尔奖“井喷”,呈欧美日三足鼎立
日本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至此,日本荣获诺贝尔奖的人数攀升至24人,其中19人是在进入新世纪后获奖的。
日本新世纪19名诺奖得主中,8人获物理学奖,7人获化学奖,另外4人获生理学或医学奖[7]。
日本早在2001年实施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时就提出:“日本应在以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级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与欧洲主要国家保持同等水平,力争在未来50年里使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达到30人。
”对照2001年提出的“50年30人获奖”目标,日本已经在前三分之一时间实现过半。
同时,在2000年到2019年期间,日本获得诺贝尔奖数量
图6 各国科技人员女性比例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本科学技术指标2020》。
图5 各国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量(1990~2018年)
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日本科学技术指标2020》。
超过德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英国,居于第3位(详见图7),打破了二战之后“欧美为主,美国领先”的世界诺贝尔奖获奖格局,进入“欧美日”三足鼎立的竞争时代[8]。
4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经验借鉴
4.1研发经费保持高强度投入和增长
日本科技飞跃式发展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及研发经费持续投入。
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可见,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态势,60年代、7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均年增长率分别高达16.82%、14.13%,80年代有所回落降至6.2%。
与此同时,日本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断提高,1970年,日本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首次达到2%并得以保持。
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及研发投入加大,为日本科技人才提供了充足稳定的支持经费,为人才潜心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重大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翻看21世纪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要贡献可以发现,重要突破成就取得时间主要集中在70年代以后,正是日本经济发展及研发投入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
此外,日本政府研发费用预算中,稳定支持经费占比始终保持绝对多数,远多于竞争性研究经费,这为高校或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潜心开展自主研究奠定了基础,科研人员不需要为获得竞争性研究经费而选择改变研究方向。
4.2重视中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重要经验之一是重视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突破性成果取得时间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可见40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才是取得创新突破潜力较大的人群队伍。
在日本,有利于中青年人才取得创新突破的因素有三方面。
第一,没有设立太多人才评价或选拔机制。
从日本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研究经历可以看出,有不少人在做出获奖奠基性成果之前表现平平,如田中耕一大学读书留过级、无研究生学历
图7 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获得者国籍统计(2000~2019年)数据来源:根据历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整理,不含中村修二和南部阳一郎(获奖时为美国籍)。
52
残酷性和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和体会,因此他们有强烈的科学救国、科技兴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这种家国情怀与科学家精神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1964年,东京奥运会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日本的科技实力;1965年,朝永振一郎又继汤川秀树之后再度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桂冠。
这些成功极大地提振了日本科技人才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有可能做出世界一流的科技贡献。
因此,他们不愿意再继续简单地模仿西方学者,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大胆地向无人区挺进。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大学学风开明自由,学校注重引进培养有志潜心研究人才,在人才选拔上不拘一格,不设定过多评价标准及考核制度,这给很多中青年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宝贵机会。
5 对我国科技人才战略的政策启示
5.1持续高强度的科研经费投入
一切重要科技成果取得均离不开科研经费的保障。
日本标志性科技成果的取得,特别是获诺贝尔奖的重要发明创造,依赖于日本上世纪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及研发投入。
为实现原始创新及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需要持续高强度的科研经费投入。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143.6亿元,比上年增加2465.7亿元,增长12.5%;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3%,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这一数字达到历史新高,超过2018年欧盟15国平均水平[10]。
虽然我国近年来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及投入强度均得到显著提高,但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还需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适当提高政府对高校财政拨款中稳定支持研发经费的比例。
与日本国立综合大学相比,我国高校获得科研经费中稳定支持经费比例偏低,这可能导致过于重视短期研究绩效、轻视长期研究积累等弊端,不利于实现原始创新及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9年获得的政府财政拨款54.1亿元(占总收入18.2%),事业收入116.1亿元(其中竞争性科研收入约为86.9亿元);2020年获得政府财政拨款46.0亿元(占总收入14.8%),事业收入121.2亿元(其中竞争性科研收入约为90.6亿元)。
财政拨款经费占比均不到20%,远远低于日本的国立综合大学比例。
在稳定支持研发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竞争性研发经费支持,科研人员不得不紧跟热点,更多更快取得研究成果,研究注意力较为分散,很难在某个基础性、原创性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首次提出,支持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此次探索意义重大。
5.2重视基础研究,聚焦中青年科研人员
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
日本历年的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均包含加强基础研究,日本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成功转变与其开展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密不可分。
我国目前对外技术依存度仍然较高,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力量较为薄弱,应给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等程度的重视,保证两者平衡发展。
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占R&D经费比重为6.03%,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首次突破6%,然而与发达国家普遍15%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企业作为研发经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其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占比非常低。
2019年,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50.8亿元,虽较上年增长51.6%,但占企业研发总经费的
54
2021年04月
比重仅为0.3%,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11]。
科研资源分配进一步向中青年科研人员倾斜。
在中国,大量科研经费和资源仍然掌握在50岁以上“大腕”们的手中。
副教授招收博士生时,不仅会遇到博士生导师资格问题,还会受到博士生招生指标限制。
虽然处于创造力高峰期,但由于既缺钱又缺人,这些年轻学者很难做出具有高冲击力的科研业绩。
有必要借鉴日本的做法,将科研资源的分配向处于创造力高峰期的40岁左右的年轻学者倾斜[12]。
2020年1月,国家科技部牵头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国科发基〔2020〕46号)提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加大对35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实施青年科学家长期项目,支持一批30~40岁优秀青年科学家,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
但是有关青年人才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落细。
5.3政府牵头协作创新,明确企业关键角色
政府牵头推动产学研深度协作创新。
日本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灵活调度创新体系中分散的各部门,而且可保证产学官之间资源的良性流通。
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一直难以突破,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脱轨,企业基础研究力量薄弱且知识传播性不强,仅仅通过合作项目或政策补贴激励难以持续推动产学研发展,政府应在产学研合作中建立更为高效运转的合作交流平台,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良好运转[13]。
进一步明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地位。
日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研发体系,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技术引进、鼓励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扶持企业等研发主体开展基础性研发工作,并鼓励企业大胆开展新兴技术领域的研发,有力推动了日本科技创新的发展及现实生产力的提升。
我国企业当前研发投入仍然不足,应深刻认识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消化、吸收到再创新这一过程中,企业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应高度重视培育企业创新精神,提升企业研发能力,推动及完善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建设。
推动大型创新型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中的“链主”企业,推进产业链上的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促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制订并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提高独角兽企业孵化水平。
5.4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日本科技人才战略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注重营造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强化科学家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果说研发经费投入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基础物质保障,那么作风学风则是科学家们潜心研究大胆创新的最根本内在驱动力。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并没有设立较多竞争性研究经费,没有设立各类人才资助计划予以特殊支持,也没有通过行政力量过多干预评价标准及频繁进行考核。
较长时间内较为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和稳定支持经费、师生相传的科学救国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日本科学家们潜心研究的驱动力。
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科学家作风学风尚有待进一步加强,甚至出现“要帽子-要待遇-要项目-发论文-提职称-再要更大帽子”的怪圈,优秀科技人才与团队未能得到稳定支持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着手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
2019年5月,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4]。
当然,作风学风建设并非一蹴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