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幼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编制考试模拟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幼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编
制考试模拟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社区教育活动一般在( )的基层社会中进行。

A.县
B.街道
C.市
D.区
答案::B
解析::
我国主要以街道为社区教育基地。

故选B。

2.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C
解析::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世界教育学史第一部冠名为“教育学”的专著:在西方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3.下列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身体健康,不属于教育活动
B.幼儿主要通过幼儿园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习,日常生活主要是保育
C.幼儿园一日生活属于保育范畴
D.幼儿园一日生活是为他们独立生活打基础
答案::D
解析::
幼儿园一日生活要遵循保教原则,一日生活既是保育,也是教育,因此AC选项错误。

日常生活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B选项错误。

4.下列不宜作为幼儿科学领域学习方式的是()。

A.直接感知
B.实际操作
C.亲身体验
D.概念解释
答案::D
解析::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故本题选D。

5.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

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答案::C
解析::
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的是()
A、焦虑症
B、多动症
C、自闭症
D、语言发育迟缓
答案::D
解析::
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有很多,例如多动症、自闭症、攻击性、焦虑症、语言发展障碍等等。

而选项中的语言发育迟缓属于生理发育现象。

7.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
A、稳定性较好
B、分配能力强
C、范围较大
D、选择性较强
答案::B
解析::
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5~6 岁幼儿就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并能和其他小朋友协调一致,说明注意的分配能力强。

8.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各种游戏属于()。

A.移情训练
B.角色扮演
C.模拟活动
D.玩耍活动
答案::B
解析::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9.我国当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

A.主动性
B.活动
C.兴趣
D.创造力
答案::D
解析::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启发儿童、解放儿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只有放开让儿童进行创造,才能培养真正的人才。

10.会用材料建造成简单的物体,能将物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这种结构游戏的要求是针对()。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答案::A
解析::
小班幼儿的特点是:①材料选用盲目而简单;②建构技能简单;③易中断,坚持性差;④无主题建构计划。

二、解析题
11.试述情绪对幼儿交往发展的作用。

解析::
情绪对人类适应环境有重要作用,在人类进化史上,情绪曾起过这种作用。

婴儿最初的情绪表现,有帮助他适应生存的作用。

婴儿生存靠成人,天生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他呼唤和影响成人,使其得到照顾。

儿童对环境的适应主要通过交往。

儿童的情绪在出生后日益社会化。

直到幼儿期,情绪仍然是适应环境的工具,即交往的工具。

成人对新生儿的了解,几乎完全依靠他的表情动作。

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在幼儿期,表情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其作用不下于语言。

幼儿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情绪表达的再现早于语言表达,婴幼儿主要通过面部表情及肢体活动,即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和活动,来表达情绪。

在言语发生后,则通过言语活动和表情动作一起来表达情绪。

情绪作为信息交流工具的特点是有感染性。

在婴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对婴幼儿的情绪感染,往往比语言的作用要大。

情绪能成为交往工具是因为情绪有信号作用,能够向别人提供信息交流。

情绪往往不是单向的表达,而大多数是有沟通对象的。

三、问答题
12.为什么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
解析::
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理解而进行的。

理解使记忆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以便于记忆,如人在记忆某个公式时,知道了公式所表达的含义,则记忆的时间会更长久,记忆效果会更好。

(2)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的、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

13.父母陪伴对幼儿健康成长有何意义?
解析::
【参考答案】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陪伴直接影响到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1)父母的陪伴教育有利于幼儿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如果在父母的陪伴下,就能够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进行引导,从而使幼儿形成与他们进项分享、换位思考的良好品质。

(2)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融洽,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信心、探索性等方面发展较好;在专制型家庭中培养的孩子或是变得顺从、缺乏生气或是变得自我中心和胆大妄为;在放任型家庭培养的孩子,往往形成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但也可能使孩子发展自主、少依赖性、创造性强等性格特点。

(3)安全的依恋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积极的探索以及同伴关系的发展。

14.简述怎样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解析::
(1)重视幼儿的自发性游戏; (2)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
(3)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15.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

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

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解析::
注意与感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的开始,是一个人知识的重要来源。

感知觉还是一个人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活动过程。

但感知觉为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其他各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提供了材料,也是情绪、意志、需要、动机及个性形成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是客观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属性的,如形状、颜色、味道、软硬等。

当这些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一个人充分调动过去的知识经验对由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各种属性所产生的感觉信息进行适当的组织和解释的结果。

但离开知觉的纯感觉是不存在的。

(1)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

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

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2)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

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

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3)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最后。

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

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16.《中班主题案例——竹子》
设计意图:我园是所农村幼儿园,地处山区,随处可见竹子、竹林。

同时还盛产竹凉席,
个别小朋友的家里便是从事这一产业。

一天,幼儿在室外活动,一个小朋友看到附近的一个阿姨正在穿竹凉席,便跑过去说:“阿姨我帮你拉线吧。

”那个阿姨笑着拒绝了,他还不死心,就站在那看。

其他小朋友看到了,都跑了过去,还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

我连忙走过去,一个小朋友看我过来,便拉着我跟我说:“老师,你看,阿姨在穿竹凉席,跟我妈妈一样。

”其他人也跟着喊起来,“我妈也是哦。

”这时我便提出来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做的吗?”有的小朋友摇摇头,有的小朋友说:“我知道,我知道,是竹子。

”“那你们知道竹子是怎样变成这样的吗?”小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

“老师你来告诉我们吧。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因此,我开展了主题活动:竹子。

(1)认识竹子:带幼儿到对面山上的竹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探索。

教师锯开竹子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感知竹子的形状特征、结构。

并请看管竹林的叔叔向幼儿介绍竹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小结竹子的种类。

(2)认识竹制品: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设置竹制品展览会。

让幼儿自由欣赏、观察,请幼儿说一说:你认识哪些竹制品,它们有什么用?教师重点介绍竹凉席的制作与用途。

谈谈你还见过哪些竹制品.它可以用来做什么?请幼儿回家后找找还有什么竹制品,它有什么用?
(3)竹凉席的制作过程:与竹凉席制作厂联系,带幼儿到厂里去看看。

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到处乱跑,不到处乱摸。

请厂里的叔叔为幼儿介绍竹凉席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

让幼儿欣赏制作完成的竹凉席。

(4)织竹编织请一位会编织的阿姨来班上为幼儿表演编织。

让幼儿讨论阿姨是怎么编的。

提供竹条,让幼儿学习编织,重点学习一上一下的编织方法。

(5)好玩的竹子。

把这些日子所收集的竹子、竹制品,做一个展览会。

提供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并对所收集的竹制品,材料进行分类,形成区域活动。

如:竹凉席厂、编织店、乐器坊等。

案例里面给出的主题教学过程,请根据案例教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解析::
(1)幼儿对竹子的认识活动兴趣浓厚,但是由于知识面较窄,词汇掌握量较贫乏,因此在刚认识竹子的时候,幼儿不能用丰富的词语表达出竹子的结构特征,对竹子的种类也一无所
知。

(2)幼儿与老师共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在竹制品展览会上,幼儿能认真观赏各种竹制品,在欣赏的同时,还懂得主动跟伙伴们商讨竹制品的用途。

竹凉席是当地一种特色工艺品,因此。

教师把它作为重点来向幼儿介绍。

这一活动下来,幼儿的知识面丰富了,对竹子的用途也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

(3)本活动主要是立足于对竹子有较深刻的认识后,再进行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的综合活动。

由于它是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孩子的兴趣十分浓厚。

本次活动,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鼓励幼儿观察、讨论、操作,让每个幼儿都有看、说、做的机会。

在这样的情境下,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丰富了经验,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和操作能力,整个活动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所有的知识、经验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整合、迁移和运用,才能转化为人内在的、自我的知识结构。

在孩子的探索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调动幼儿原有的各种经验,让他们在投身于各种活动的同时整合运用已有经验,并不断提升个体的经验。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内化,就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为其提供一个机会,使幼儿乐于参与,有要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已有经验进行整合、迁移与运用。

案例中,教师面对孩子们开始的“牛角尖”并没有失去耐心,而是一步步引导、帮助孩子提升经验,使孩子始终保持探索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