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吏:汝家有男丁否?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吏: 还有他人否? 老妪:室中更无人。 吏: 其真无人耶? 老妪:惟有乳下孙。 吏: 孙母现何在?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 汝家必征一人。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石壕吏》的内容看似多写老妇,实际上 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写 老妇,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藏问于答”。
小结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吏: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暗
妇: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明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 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从“独与老翁别”中可知老妇已被捉走。老 翁已经归家,那么那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 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 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 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 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 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 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 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 为皇上担忧。
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 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 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 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 夺之。”
háo 怒号
juàn 挂罥
wù 突兀
qīn 布衾
zhuǎn
qǐng sāng
飘转 俄顷 丧乱
shà 广厦
xiàn
cháng
chóng
ào bì
见此屋 长林梢 三重茅 沉塘坳 庇
歌行体为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 ,经过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 ,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 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 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 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 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 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 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做了含蓄的揭露, 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西川杜工部、草堂先生、浣花老翁 “我住锦官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故事情节? 伐薪烧炭——长安卖炭——被迫贱卖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能够进行诗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结合本诗人物描写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秋风之效:飞、渡、洒、 (侧面描写) 挂罥、飘转
情感基调:感伤无奈
屋外:茅屋破败,群童欺我 (愤怒、无奈)
茅 屋 破 屋内: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凄冷、哀伤)
长夜沾湿,丧乱无眠
成都的这间茅屋是诗人多年漂泊后难得的安居之 所,一朝被秋风无情吹破,茅草还被群童抱走,此 时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 象自己遭遇这样的情形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和愿 望。在此基础上,请从最后一个诗节中找出表达诗 人愿望的句子,将这一愿望与普通人的愿望作比较 ,说说自己的感受。
回车叱牛牵向北。
仗势欺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角度二:诗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
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 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 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 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 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 “黑”形成鲜明对照。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老妇之苦。
(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丧子之苦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困窘之苦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 得备晨炊。”--应征之苦
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她为何如此“致词”?请同学们把“吏 呼”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男生扮演差役,女生模仿老妇,进行角色扮演。
请同学们梳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音韵节律上的特点。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为七言,但 字数、句数没有明确限制。 ②用韵自由灵活,可以换韵。 ③对平仄、对仗也没什么要求,语言自由、 可俗可雅。 ④以七言为主,整齐而押韵,多用“二二一 二”的节奏。
秋风之声:怒号 (正面描写)
秋风之威:卷 秋 风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 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 炭车 辗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动作描写
白 居 易 (772--846) , 字 乐 天 , 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 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 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 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 首叙事讽喻诗。
bìn
niǎn
zhé
鬓
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
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 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 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 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 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 这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请 同 学 们 凭借已有知识,自行划分节奏,大声朗诵诗歌。思考 《石壕吏》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 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 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 的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在这样一个充满愤怒与无奈、凄冷与哀伤的长夜, 诗人却能超越自我,从一般人对不幸的感受中超 脱出来,推己及人,由个人思及社会,由自己的一 屋之破念及天下寒士的苦难,并表达了愿以“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条件,为天下寒士换来“广 厦千万间”的强烈愿望。这是何等博大的襟怀!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卖炭翁》白居易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 点。(重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 实,体会诗人情感。(难点)
3.品味三首诗中的环境和人物描写,体会其对表情 达意的作用。(难点)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请 同 学 们 边读边勾画,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时间:暮 地点:石壕村 人物:吏 老妇 作者(旁观者) 老翁(次要人物 ) 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妇前致词 结果:登前途,与翁别
再次读诗,说一说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
“妇啼一何苦”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 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苏联〕别林斯基Fra bibliotek炭翁白居易
请同学们把《卖炭翁》改编成一 则小故事,并尝试和组内成员合 作进行演绎。
辗
辙
qí
chì
chì
骑
敕
叱
jiāng
xì
将
系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 /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 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 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 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请 同 学 们 凭借已有知识,自行划分节奏,大声朗诵诗歌。思考 《石壕吏》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从结构上来看,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为:五字 一句,两句押韵,“二三”节奏。不同之处为:《春 望》《望岳》共8句,本诗共24句。从内容上来讲 ,《望岳》和《春望》的内容都有大量写景,而 本诗无景物描写,都在写人记事,是一首叙事诗。
《石壕吏》的内容看似多写老妇,实际上 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写 老妇,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藏问于答”。
小结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吏: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暗
妇: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明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 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从“独与老翁别”中可知老妇已被捉走。老 翁已经归家,那么那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 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和家破人亡的老翁。 还有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还有杜甫。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 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 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 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 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 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 为皇上担忧。
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 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 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 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 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 夺之。”
háo 怒号
juàn 挂罥
wù 突兀
qīn 布衾
zhuǎn
qǐng sāng
飘转 俄顷 丧乱
shà 广厦
xiàn
cháng
chóng
ào bì
见此屋 长林梢 三重茅 沉塘坳 庇
歌行体为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 ,经过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 ,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 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 ,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 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 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 申诉,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 叛战争的渴望,同时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 神,也对统治者爪牙的残暴做了含蓄的揭露, 对劳动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西川杜工部、草堂先生、浣花老翁 “我住锦官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故事情节? 伐薪烧炭——长安卖炭——被迫贱卖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能够进行诗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主旨情感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结合本诗人物描写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秋风之效:飞、渡、洒、 (侧面描写) 挂罥、飘转
情感基调:感伤无奈
屋外:茅屋破败,群童欺我 (愤怒、无奈)
茅 屋 破 屋内: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凄冷、哀伤)
长夜沾湿,丧乱无眠
成都的这间茅屋是诗人多年漂泊后难得的安居之 所,一朝被秋风无情吹破,茅草还被群童抱走,此 时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 象自己遭遇这样的情形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和愿 望。在此基础上,请从最后一个诗节中找出表达诗 人愿望的句子,将这一愿望与普通人的愿望作比较 ,说说自己的感受。
回车叱牛牵向北。
仗势欺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角度二:诗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
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 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 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 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 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 “黑”形成鲜明对照。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老妇之苦。
(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丧子之苦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困窘之苦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 得备晨炊。”--应征之苦
全诗大多数语句都是老妇哭诉其“苦”,她为何如此“致词”?请同学们把“吏 呼”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男生扮演差役,女生模仿老妇,进行角色扮演。
请同学们梳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音韵节律上的特点。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为七言,但 字数、句数没有明确限制。 ②用韵自由灵活,可以换韵。 ③对平仄、对仗也没什么要求,语言自由、 可俗可雅。 ④以七言为主,整齐而押韵,多用“二二一 二”的节奏。
秋风之声:怒号 (正面描写)
秋风之威:卷 秋 风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 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 炭车 辗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动作描写
白 居 易 (772--846) , 字 乐 天 , 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 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 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 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 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 首叙事讽喻诗。
bìn
niǎn
zhé
鬓
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
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 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 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 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 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 这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
——成都杜甫草堂对联
请 同 学 们 凭借已有知识,自行划分节奏,大声朗诵诗歌。思考 《石壕吏》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 韵也相当自由,但每句五个字的句式却是固定不变 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 的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在这样一个充满愤怒与无奈、凄冷与哀伤的长夜, 诗人却能超越自我,从一般人对不幸的感受中超 脱出来,推己及人,由个人思及社会,由自己的一 屋之破念及天下寒士的苦难,并表达了愿以“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作为条件,为天下寒士换来“广 厦千万间”的强烈愿望。这是何等博大的襟怀!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卖炭翁》白居易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 点。(重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 实,体会诗人情感。(难点)
3.品味三首诗中的环境和人物描写,体会其对表情 达意的作用。(难点)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请 同 学 们 边读边勾画,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时间:暮 地点:石壕村 人物:吏 老妇 作者(旁观者) 老翁(次要人物 ) 起因:有吏夜捉人 经过: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老妇前致词 结果:登前途,与翁别
再次读诗,说一说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妇的境遇。
“妇啼一何苦”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 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苏联〕别林斯基Fra bibliotek炭翁白居易
请同学们把《卖炭翁》改编成一 则小故事,并尝试和组内成员合 作进行演绎。
辗
辙
qí
chì
chì
骑
敕
叱
jiāng
xì
将
系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 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 /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 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 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 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请 同 学 们 凭借已有知识,自行划分节奏,大声朗诵诗歌。思考 《石壕吏》与《望岳》《春望》等律诗在体裁和内容上的异同。
从结构上来看,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为:五字 一句,两句押韵,“二三”节奏。不同之处为:《春 望》《望岳》共8句,本诗共24句。从内容上来讲 ,《望岳》和《春望》的内容都有大量写景,而 本诗无景物描写,都在写人记事,是一首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