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小说理论指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以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只关注他的作品的思想方面,忽视了他的艺术创新。

二是用欧洲传统的已经定型的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的模式来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了解作家已经创造了一种复调的小说,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和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

复调小说vs独白小说
一、复调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29页和50页)中有两处对复调小说作了集中的说明:
1、“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和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合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且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2、“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识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巴赫金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复调小说的三个方面:1、复调小说的人物不仅是作者描写的客体,同时是表现自己意识的主体;2、复调小说不只是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展现具有同等价值的各不相同的独立意识。

3、复调小说的作者不支配一切,作品的人物与作者都作为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参加对话;4、复调小说虽是由各自独立的声部构成的,但它仍然是个统一体,而且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二、独白
1、小说的是哪个角色、三个生命、三种死亡只有表面的外在联系,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展开对话。

马车夫的死,地主老太的死,大树的死,在表面上联系起来。

没有不同意识的内在联系和对话,他们对彼此的死一无所知。

在小说当中,马车夫给一个生病的地主太太赶马车,他的靴子破了,只好从驿站里另一个快要死的马车夫那里拿走一双靴子。

马车夫死后,他在林子里砍了一棵树,在坟前立了一个十字架。

三个角色的生与死只是在表面上联系起来。

2、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在这些人物之间是独白型的,给出全知全能的最终论定的评价。

即作者根据自己的真理来说明每一对象,而每个角色对自己的生与死的认识与理解是狭窄和有限的。

3、作者对自己小说的角色不采取对话态度,只是谈论和评价他们。

小说中的人物正如作者手中的提线木偶一样,用以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三、联系
巴赫金指出复调小说史长篇小说发展的长足进步,但复调小说的出现,并不能取消也丝毫不会限制独白小说进一步的发展。

在他看来,在人们的一些生存领域,需要有“一种面向客体的和完成论定的艺术认识形式,独白形式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只要有这种生存领域和这种需要,独白形式将会极度存在。

而复调小说所适应的生活领域,则是思考着的人的意识以及这一意识赖以生存的人们生活中的对话领域。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 1988年364页)
A 对话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中,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第344页)
巴赫金把对话性确立为复调小说的本质,他也同时指出对话性也是人类生活的本质和人类语言的本质。

人类生活中的自我与他人的对话性对应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主人公和主人公的对话性。

/ 日常交谈中语言的对话性对应于陀小说语言的对话性。

前者为大型对话,后者为微型对话。

→复调小说对话的具体形式
①大型对话
他认为作家是把整个小说当做一个“大型对话”来建构,其中包括人物对话和情节结构对话。

②微型对话
指对话还向内部深入,渗透进小说的语言当中,使得小说语言具有双重指向,变成了双声语。

指陀小说的语言风格特色,指小说语言的双声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每时每刻都紧张地面向别人,面向自己,在语言上形成双声语。

它是作者和人物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实现充分对话而产生的一种语言。

是语言的对话关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巴赫金谈到了《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一段内心对话。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穷大学生,因贫困已休学,他母亲早年守寡,靠极少的养老金生活,不可能供他上学,妹妹杜尼雅为了保证他的学业,决心做出牺牲,答应嫁给很有钱但是很自私的小人卢仁。

主人公在收到家里来信后,内心有一段独白:
“不让这门亲事成功,你有什么办法呢?你去阻止吗?你有什么权力?要获得这样的权力,你自己又能应许她们什么呢?等到你从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把自己的整个命运和整个前途都献给她们吗?这话我们都听到过了,这不过是一句空话,可是目前怎么办?目前应该想些办法,这你明白吗?你现在是干什么呢?你不是在剥削她们吗!”
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我们可以听到两种声音的对话:一种声音是反对妹妹出嫁,等自己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就好办了;另一种是如果妹妹不出嫁家里生活如何维持,自己如何完成学业。

这两种声音在他的内心进行生动、激烈的对话。

透过这两种声音,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善良和无奈,也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两种解决方法、两种思想立场的尖锐对话。

在他的内心世界中总是塞满了他人的语言,有母亲的来信,卢仁的话,也有他转述的索尼娅的声音。

他的心灵与这些话语进行着一连串生动而激烈的争辩。

主人
公内心活动的轨迹恰恰就延伸在与这些话语的激烈争辩之中,这就形成了他的双声语对话。

以《穷人》为例,主人公们最为重要的一些自白式的自我表述,无处不贯穿着他们对与他人语言的紧张揣测,要考虑到他人对这种自我表达会说什么,对这自白会有何反应。

自我肯定和自我意识具有深刻的对话性和争辩性。

“前两天在私人谈话中,叶夫斯塔菲·伊万诺维奇发表意见说,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

他开玩笑说(我知道他是开玩笑),一个人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这就是道德。

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


巴赫金做以改写:
他人:应该会挣钱,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可是你成了别人的累赘。

杰符什金: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

他人:这算什么有饭吃呀?!今天有面包,明天就会没有面包。

再说是块又干又硬的面包!
杰符什金: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

B 主体性→多声部性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主人公是同作者处于平等地位的独立的人物。

他们之所以能同作者平起平坐,关键在于他们是思想式的人物,有自己的独立价值,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有很强的主体性。

在小说中,主人公不是作者描写的客体,而是表现自己独立思想的主体。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重要的不是主人公在世界是什么,而首先是世界在主人公心目中是什么,他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Ian,第82页)复调的实质在于“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的不相融和的意识和声音”,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揭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多层次性。

C 未完成性
“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际。

对话结束之时,也是一切终结之日。

因此,实际上对话不可能也不应该结束”“在长篇小说里,这表现为对话的不可完成性。

”343-344页
①主人公内在的未完成性,同时这种未完成性也是人的存在的特性。

“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引用地下室人和社会党人辩论时提出的“人不是据之进行精确计算的有限数、固定数;人是自由的,因之能够打破任何强加于他的规律。

”→人是自由的,人永远处在发展中
②小说语言也是“未完成”的语言,在陀的作品中,没有终结的,完成的,一次论定的语言。

对话的具体形式
1、大型对话
他认为作家是把整个小说当做一个“大型对话”来建构,其中包括人物对话和情节结构对话。

2、微型对话
指对话还向内部深入,渗透进小说的语言当中,使得小说语言具有双重指向,变成了双声语。

双声语指陀小说的语言风格特色,指小说语言的双声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每时每刻都紧张地面向别人,面向自己,在语言上形成双声语。

它是作者和人物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实现充分对话而产生的一种语言。

是语言的对话关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巴赫金谈到了《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一段内心对话。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穷大学生,因贫困已休学,他母亲早年守寡,靠极少的养老金生活,不可能供他上学,妹妹杜尼雅为了保证他的学业,决心做出牺牲,答应嫁给很有钱但是很自私的小人卢仁。

主人公在收到家里来信后,内心有一段独白:
“不让这门亲事成功,你有什么办法呢?你去阻止吗?你有什么权力?要获得这样的权力,你自己又能应许她们什么呢?等到你从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把自己的整个命运和整个前途都献给她们吗?这话我们都听到过了,这不过是一句空
话,可是目前怎么办?目前应该想些办法,这你明白吗?你现在是干什么呢?你不是在剥削她们吗!”
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中,我们可以听到两种声音的对话:一种声音是反对妹妹出嫁,等自己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就好办了;另一种是如果妹妹不出嫁家里生活如何维持,自己如何完成学业。

这两种声音在他的内心进行生动、激烈的对话。

透过这两种声音,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善良和无奈,也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两种解决方法、两种思想立场的尖锐对话。

在他的内心世界中总是塞满了他人的语言,有母亲的来信,卢仁的话,也有他转述的索尼娅的声音。

他的心灵与这些话语进行着一连串生动而激烈的争辩。

主人公内心活动的轨迹恰恰就延伸在与这些话语的激烈争辩之中,这就形成了他的双声语对话。

以《穷人》为例,主人公们最为重要的一些自白式的自我表述,无处不贯穿着他们对与他人语言的紧张揣测,要考虑到他人对这种自我表达会说什么,对这自白会有何反应。

自我肯定和自我意识具有深刻的对话性和争辩性。

“前两天在私人谈话中,叶夫斯塔菲·伊万诺维奇发表意见说,公民最重要的美德就是会赚钱。

他开玩笑说(我知道他是开玩笑),一个人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这就是道德。

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


巴赫金做以改写:
他人:应该会挣钱,不应成为任何人的累赘。

可是你成了别人的累赘。

杰符什金:我没有成为任何人的累赘!我这口面包是我自己的。

他人:这算什么有饭吃呀?!今天有面包,明天就会没有面包。

再说是块又干又硬的面包!
杰符什金:它虽然只是块普普通通的面包,有时候甚至又干又硬,但总还是有吃的,它是我劳动挣来的,是合法的,我吃它无可指摘。

狂欢化理论
①狂欢化的渊源为狂欢节本身,具有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

他认为狂欢式世界感受是具体感性的思想,是以生活方式加以体验了的,表现为游艺形式的关于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而这一感受本身给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影响是“观察世界观察人的种种形式本身给予的影响,对待世界人的那种确乎神圣的自由给予的影响。


借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分析道出自己人文精神的最高理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己的宗教乌托邦的世界观方面,把对话看成为永恒,而永恒在他的思想里便是共欢、共赏、共话。


②《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狂欢化理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已有论述,在《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作了全面的阐释。

巴赫金认为,拉伯雷的创作是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它不被人们理解,主要是人们已习惯于文艺复兴以后的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艺术形式。

如几百年来,人们强调了理性以至唯理性、理想以至乌托邦、高扬精神、提倡狭义的人民性、高雅、规范、标准语言等等,并极大地发展了这些方面。

但是这样一来,就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方面的现实生活、一种世界感受、一种文化遗产遗忘掉了;而这些方面,恰恰深深地蕴藏于拉伯雷的创作之中。

1、在拉伯雷的小说中,对物质、肉体因素,如奇怪的身体本身,饮食、排泄、性生活有大量的买鞋,并占了“绝对压倒的地位”。

这是一种感性的民间文化,是一种对官方文化的消解和颠覆。

拉伯雷的创作是一种特殊审美观念的产物,即“怪诞现实主义”。

这种怪诞现实主义源于几千年的笑文化,是笑文化审视现实的最基本观念。

它表现为宇宙万物,包括社会、人的肉身,浑然一体。

作品中的巨人是“人民大众”自身。

“在这里,物质和肉体因素是作为包括万象的全民的东西被看待,……同一切脱离世界物质和肉体本源的东西相对立,同一切自我隔离和封闭相对立,同一切抽象的理想相对立”(《》第六卷)
在小说里,拉伯雷大量地描写了巨人的种种世俗的需求、本相,使用了“贬低化”的艺术手段。

贬低化就是“把一切崇高的、精神性的、理想的和抽象的东西移到不可分割的物质和肉体层次,即大地(人世)和身体的层次”。

由于这一原则,所以在语言方面使用了“逆向”、“反向”“颠倒”的逻辑,即上下不断换位、“各种戏仿和滑稽改编、戏弄、贬低、亵渎、打诨式的加冕和废黜”。

小说中充满了广场语言,亲昵的骂人字眼、脏话等。

他们既贬低,又显示出再生性。

狂欢化式的活动,显示了中世纪民间生活、文化的活力。

2、它体现了民间笑文化的特征,在形式上是非官方的,非教会的,是生活的实际存在,是生活本身的形式。

在其中人形成了一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人在其中充分展现存在的自由。

笑文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于各种仪式和演出形式,如狂欢节类型的节庆活动、玩乐的广场表演。

有各种笑的语言作品,包括口头、书面的语言作品。

有各种体裁的不拘形式的广场语言,如骂人话、顺口溜、神咒等。

从一个侧面再现了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情状以及它们的文化风貌。

他揭示了存在的一种曾经有过的自由的生活方式。

也借此建立建立起文学与文化的牢固联系
·藉此,巴赫金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反对传统诗学理论重“高雅”文学(如史诗等),轻低俗文学(如小说等)的美学立场。

评价
一、互文性
(一)艾伦《互文性》
“今天,巴赫金的著作不同寻常地影响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语言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理论、哲学和其它学科等很多领域。


“在我看来,与其说互文性概念源自于巴赫金的概念,毋宁说巴赫金本人即是一位重要的互文性理论家。


(二)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
“(巴赫金)从未用过诸如“互文性”或“互文”一类的词。

然而在他研究小说的时候(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为了阐明兼容文体及其语言学、社会和文化分支的可能性,巴赫金提出了通过词语来承担多重言语的思想。

故而文本变成各式表述片段的交汇处,它将这些片段重新分配和互换,在现存文本的基础上,得出一篇新文本。

既然凡是文本都有互文,那么从此,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识别哪一类互文现象,而是衡量由词、文、言语片段引入的对话的分量。


“从巴赫金到克里斯特娃,从对话主义到互文性,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描绘的是相同的现象。


(三)王瑾《互文性》
第一章《巴赫金:走向互文性》
二、人文精神
巴赫金将陀小说艺术形式的意义阐发为“解放人和使人摆脱物化”。

他说:“这里很有必要强调一下,陀全部创作的主要激情,无论从形式或内容方面来看,
都是同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物化,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一切价值的物化进行斗争。

”这一评价也适用于巴赫金自身的对话理论。

巴赫金通过他的理论肯定了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意味着建立相互关系,我为他人而存在,这意味着我被他人听到、看到,而他人亦进入我的视野,因我而实现其自身,进而形成交往。

而交往则通过言语的交往被实现,在相互的表述中被实现。

人类生活本身的对话性,在言语的交往中显现了出来。

从而言语、话语与表述,确证了人的具体的存在方式,确证了人是一种言语交往中的存在、对话的存在。

三、小说艺术
长期以来,小说语言被人们看作是大杂烩它的审美特性也一直被排斥在文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在这种情况下,维克多·日尔蒙斯基干脆断言小说语言不具有任何艺术价值,甚至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也放弃了对小说语言的研究,而试图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探讨小说艺术的特征。

巴赫金的独特贡献,就在于揭示了小说话语的修辞特点,充分肯定了杂语现象和多语现象在建构小说艺术中所起的作用。

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尤其是他关于“微型对话”的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艺术特征,而且对我们深入理解小说艺术,也是一个极好的启示。

四、问题
我们肯定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却难以认可作者与主人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的说法。

无论如何,小说主人公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尽管他不是任作者随意摆布的奴隶,他的议论也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但他的自由毕竟是在艺术构思范围内的自由,他的自我意识也是从属于作者的创作意识的。

倘若一位主人公能够不同意作者的见解,甚至能够反驳作者的见解,这些说法显然是夸大其词。

难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果真没有作者的完整意识吗?难道叙述视角的变化果真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性质吗?难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他笔下的人物,果真就没有自己的爱憎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