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钠、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作用机制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法林钠、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作用机制的区别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
我们正常的心脏跳动是60-100次/分,
并且是有节律的跳动。
而发生心房颤动时,心房不再规律的搏动,而是变成了颤动,每分钟
300-600次。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8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30%以上。
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最严重
的并发症,年发病率约为5%。
口服华法林钠、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可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
这三种药物有什么区别?
一、作用机制不同
华法林钠,属于维生素K拮抗剂;达比加群,属于凝血酶抑制剂;利伐沙班,属于Ⅹa因子抑制
剂。
——过量时解救剂:凝血酶原复合物。
3、达比加群
达比加群酯在体内转化为达比加群,达比加群直接抑制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活性中心发挥抗
凝作用。
——过量时解救剂:利尿,透析,凝血酶原复合物。
二、适应症不同
房颤可分为:瓣膜病房颤和非瓣膜病房颤。
其中,非瓣膜病房颤占房颤患者的绝大多数。
1、瓣膜病房颤推荐选用:华法林钠。
——主要原因:尚无证据支持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用于瓣膜病房颤患者。
2、非瓣膜病房颤推荐选用:NOACs。
——主要原因:①疗效不劣于华法林钠;②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③不需要常规监测抗凝
强度;④相互作用少等。
特别提醒:
对于所有稳定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均推荐口服抗凝药单药治疗;若患者冠状动脉事件风险
非常高,且出血风险较低,可联合阿司匹林。
三、药代动力学不同
1、华法林钠
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VII、IX、X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对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无作用。
凝血因子Ⅱ的半衰期长达60~72小
时,因此需2-7日才达到最大药效。
2、NOACs
达比加群,属于凝血酶(凝血因子Ⅱa)抑制剂;利伐沙班,属于Ⅹa因子抑制剂。
——口服后吸收快,血药浓度较快达到峰值并发挥抗凝作用;半衰期较短,停药后抗凝作用消
失较快。
四、漏服药后如何补救
1、华法林钠
每日1次口服,若漏服一次,无需补服,只需在第二天按原计划、原剂量服用即可;若漏服数
天,须按照停药后重新开始服药处理。
2、达比加群
每日2次口服,若漏服时间≤6小时以内,应该立即补服;若漏服时间>6小时,无需补服,按原
计划、且原剂量服下一次药。
3、利伐沙班
每日1次用药,若药物漏服≤12小时,应该立即补服;若漏服时间>12小时,无需补服,按原计划、且原剂量服下一次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指不像华法林等传统抗凝药那样作用于多个凝血因子,而是仅抑制某一个凝血因子,其中凝血瀑布中最重要的两个靶点分别为Ⅹa和Ⅱa。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特指新研发上市的口服Ⅹa因子和Ⅱa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
这两类药物都是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口服使用无需监测常规凝血指标,可以减少或者尽量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疗效下降或者出血不良事件,且剂量个体差异小只需固定剂量服用,对医生及患者均极为方便。
剂量推荐
1.达比加群酯:150 mg bid 适用于出血危险低的患者。
110 mg、bid适用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如:HAS—BLED评分≥3分、年龄≥75岁、中度肾功能不全(CrCl 30~50 mWmin)、联用相互作用的药物等。
2.利伐沙班:建议多数患者20mg qd。
下列患者可选择15mg qd:高龄、HAS—BLED评分>3分、CrCl 30~49 ml/min的患者;CrCl 15~29 ml/min患者,抗凝治疗应慎重,如需要可给予15mg qd。
3.阿哌沙班:推荐剂量是5mg bid,满足以下情况中任意2项的患者,推荐使用阿哌沙班2.5mg bid:年龄≥80岁;体质量≤60 kg;血清肌酐≥132.6 umoL/L。
Stroke:新型口服抗凝剂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较高
使用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来控制房颤的主要原因是假设它们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方面与华法林同样有效,同时使患者出血风险较低。
近日,卒中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对服用NOACs的患者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的卒中相对发生率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比值比和Fisher精确检验对两组患者的相对卒中发生率进行了比较,所使用的NOAC数据集包含71365名服用NOACs和59546名服用华法林的患者。
此外,将同时服用华法林和NOAC的7033名患者作为单独的队列进行分析。
与华法林相比,NOAC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频率更高(比值比为1.29,P<0.001)。
与华法林相比,服用NOAC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对频率也更高(这些更高的频率在服用达比加群和阿哌沙班的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服用依替沙班和利伐沙班的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
一般服用NOAC的患者颅内出血和非创伤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与已发表的文献一致。
将服用NOAC与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人口统计学指标和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未发现NOAC患者的卒中风险显著增高; 事实上,对于缺血性卒中,服用NOAC的患者风险往往较低。
由于NOAC的使用与较高的缺血性卒中风险相关,并且出血风险低于使用华法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华法林患者的抗凝效果更强。
观察到的效果可能是剂量控制的次要结局,或者是不同药物之间不同抗凝效果的结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