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有感

合集下载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

浅谈苏珊·朗格的艺术观作者:李阳灿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苏珊·朗格是20世纪以来公认的艺术符号论美学家,她将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艺术所呈现的就是情感本身。

朗格的艺术观是对表现说、形式说、幻象说等学说在符号论基础上的一种综合。

本文试图探讨苏珊·朗格艺术观的内涵,发掘其理论价值。

关键词:苏珊·朗格符号论艺术观作为美学史上少有的女性美学家及艺术符号论美学的主要代表,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在《哲学新解》中提出,在《情感与形式》中全面展开,在《心灵:论人类情感》中进行了追本溯源式的论证。

她的《艺术问题》与《情感与形式》共同揭示了朗格独创的最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这也是她对艺术的定义,虽然这一定义不能说包含了她的所有学说,但也已经足够凝练地包括了她的符号说、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幻象说等主张。

本文将先阐明作为朗格哲学基础的符号论,进而探讨朗格的艺术观。

一、朗格的符号论朗格曾在《情感与形式》一书的题词中记录了一位对她影响甚深的人物:“谨以此书纪念厄恩斯特·卡西尔。

”朗格在理论上与卡西尔的哲学有着直接继承关系,朗格接受了卡西尔的符号理论,继承了卡西尔“人是符号动物”的基本观点,用符号活动作为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标志。

在朗格看来,我们通常并不是在与感觉打交道,而是在与符号和意义打交道,我们通常并不直接拥有经验,而是只拥有被符号转化之后的经验。

关于这一点,朗格在《哲学新解》中,用“符号转化”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作为表示人类根本特征的概念。

朗格区分了三个概念:记号(sign)、信号(signal)和符号(symbol)。

所有信号和符号都是记号,但信号与符号属于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记号。

朗格认为,符号与信号的不同主要在于符号在三项之外有着第四项:概念(conception)。

以苏珊·朗格的理论为例分析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

以苏珊·朗格的理论为例分析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

以苏珊·朗格的理论为例分析艺术形式与情感的关系作者:郑天一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11期艺术形式与情感关系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学、美学争论的话题。

在20世纪,众多美学家們都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论体系对这一问题进行完美的解释。

其中,形式主义美学和表现主义美学是典型的代表。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克莱夫·贝尔和罗杰·佛莱,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情感或理智的内容,而在于线条、色彩、体积及它们的关系。

这些关系,即线条、色彩的排列把秩序与多样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以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后者则以克罗齐、卡里特和科林伍德为代表。

克罗齐首倡表现说,认为艺术即直觉,亦即抒情表现。

克罗齐把艺术的抒情表现看作心灵的纯直觉活动,情感必须通过直觉方式表现出来才能构成艺术。

因此艺术活动就是一种尽人皆有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表现。

卡里特和科林伍德紧步其后尘,宣称凡情感表现无一例外是美的,艺术就是一种先于逻辑判断的情感想像活动,把情感视为艺术的本质和表现的对象。

很明显,这两种理论各持一端,形式主义强调了审美过程中的形式因素,却不能就形式背后的实质性内容进行说明。

而表现主义则只注重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忽视了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致不可能回答艺术实践所带来的理论问题。

因此,两种理论均不全面。

如何将情感这种人的内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物理对象的外表特征达到统一,也就是如何将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苏珊·朗格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横沟,分别借助符号学、心理学、哲学、艺术学、逻辑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力图统一艺术的内部意味和外部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阐释艺术的本质。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形式创造”——这是苏珊·朗格对艺术的符号学总定义。

这里面的关键词,分别是“情感”、“符号”、“形式”和“创造”。

当然“,符号”无疑是该定义理念的内核,也是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最有别于以往美学形态的地方。

情感与形式_说_诗缘情而绮靡_

情感与形式_说_诗缘情而绮靡_
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这本是将《尧典》论诗和《礼记·乐记》论音乐揉和而成的。“情”在内心的激荡,可以用言语,用嗟叹,用
歌唱,用舞蹈去表现。而“志”存于心中,仅仅表达为诗。可见,“情”和“志”并非同一范畴。情感是诗
歌、音乐和舞蹈的起源,它的指向是审美,后来诗、乐、舞的发展也的确如此。在原始时代,诗和乐,舞
(《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邵《王弼传》)主张圣人有情。但是辩论的实际目的并非要论证那个玄虚的
圣人之情,实质是给个体,给“自我”情感找一个存在的落脚点。西晋向秀公开宣称:“有生则有情,称
情则自然得,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难养生论》)生命和情同在,拒绝了“情”,就
是否定了生命。辩论的结果自然是“情”之哲学本体的确立。魏晋之际,对人物品评之风有重大影响
“诗缘情而绮靡”的理论意义在于:首先,它明确提出诗歌源于主体情感的抒发,在理论上概括出
诗歌的本质;其次,它认为情感以审美表达为形式才能外化、凝定,情感与审美形式结合形成诗歌的文
10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体独立。下面就这两方面进行诠释。
(一)作为本体的情感
为什么“诗缘情”确立了诗歌本体论呢?!答案还得回到古人那里寻找:
使主体的心意和情欲导致实践的活动和行动,即不使主体性格表现于实际事迹。……”(《美学》第三
卷)很明显,诗歌的产生在于主体释放情感的需要,在于使心灵从动荡、汹涌的情感波涛中冷静观照,
获得自由的必需。“诗言志”恰恰越过了这种范围,而强调诗歌促使主体参与实践中,显然是一种错误
的导向。
我们不否认诗歌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是对社会现实一定程度的反映,并且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读书报告内容摘要:《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

全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符号论美学思想,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但是作者的符号论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和局限,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词:情感、形式、艺术、符号论当代西方美学理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却一直占据着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朗格师从厄恩斯特·卡西尔,但是和卡西尔的理论又不相同,她将艺术表现到各种具体的艺术活动中进行阐释,这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

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全书从把艺术问题、艺术符号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开始,接着探讨符号的创造,在这部分中,作者分章探讨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最后作者着重探讨了艺术符号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联系等问题,一个完整无缺的体系就这样被苏珊·朗格严密地构架起来。

一.艺术符号。

在本部分中,朗格开篇就指出,应该对艺术进行哲学的思考,艺术本身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统一性,为艺术能够成为系统的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对哲学的思考过程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括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而不是先入为主,以结论为出发。

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不确切的预先判断。

朗格还认为,这样的哲学是通过普遍原则得以建立的,它是一个整体。

接着她又对种种谬论进行了批判,从中她例举了各位美学家和哲学家的关于艺术、情感等问题的观点,尤其在书中重点指出的是巴恩斯把情感看成客观属性的观点。

本书接下来又以音乐为例,用音乐的音调结构和人类的情感形式相类比,得出了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的结论,而且她认为作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

在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上,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

浅论《情感与形式》与《乐记》音乐思想的异同

浅论《情感与形式》与《乐记》音乐思想的异同

、பைடு நூலகம்
了“ 实际的听” “ 和 内在 的听” 两种概 念 “ 际的听” 实 就是用感官 去听 , 它具有直接性 , 被动性 . 非整体性 的特点。直接性就是讲我 们用感官直接聆听到 的实际的音乐 , 音高 、 长 、 音 音量 、 音质等 因 素 。被动性主要是 区别于视觉而言 的 . 不想看 闭上 眼睛 即可 . 然 而音乐 对于听觉器官来说具有强大的侵 略性。不完整性 . 意在表 达 实际 的听 , 只能把握住 当下的“ 知声 ”“ 、 知音 ” 但是会遗漏 音 。 调 的前后逻辑关系 , 更把握不住音乐的整体形象。朗格又提 出了 “ 内在 的听” “ , 内在 的听” 是一种精神的听 . 它贯 穿于音乐欣 赏活 动 的始终 。“ 内在 的听 ” 具备 三个特点 。 一是想象性。朗格认为并 非所有 的都具有想象 性 .她认为这种想象性是建立在乐谱 的提 示 以及审美经验的基础 上的 二是 不确定性 朗格认为 同一作 品 每一次 演奏可能 由于演 唱者 . 质 , 器的不 同而具 有多样 性。 音 乐 三是整体性 。与 实际的听相 比, 内在 的听虽 然具有模 糊性 , 但是 可 以从整体上把握音乐 主题的呈现 、发展 、变化等音乐运 动趋 势 。音乐的世界是一种 听的世界 , 听是音乐的本质 中非常重要 的 特征之一。音乐 的审美需要“ 实际 的听” “ 的听” 与 内在 相结合 . 只 有这样既能 听到 当下 的音 . 又能把握音乐 的虚幻 的像 . 体验生命 的张力。 从 音乐 的审美来说 ,乐记 》 情感与 形式》 《 与《 都提 出了把握 音乐的 内在精神 ,乐记 》 出了“ 《 提 审声 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 ” 这 , 认 识基本符合音乐审美感受活动的心理特点 。因为, 人的听觉 器官将音声 的信号 ( 声波) 传递 到大脑, 的分析功能 由此不仅 脑 能感 受到乐音的运动 还能辨别 出乐音运动 的规律与特点 。《 情 感与形式 》 也讲到 了在音乐 审美 的过程 中既要把握感性 因素 , 又 要有理性认识 , 同体验音乐符号所表现 的情感概念。 共 《 乐记》 情感与形式 》 与《 在音乐 的产 生和审美 方面都提出了 情感 因素的重要性 .认为音乐不是空洞 的僵 硬的 .它是有 意味 的, 是可感 的。但是 , 两者 的观点在情感 的基础上 又朝 着不 同方 向发 展 ,乐记》 《 更加强调音乐 的功能性 , 也就 是“ 与政 通”《 乐 ,情 感 与形式》 则更 加注重艺术 的分类 。 首先 ,乐 记》 《 强调音乐的功用 。在 《 乐记》 ,乐“ 中 “ 的功能大 概应 包括三个 方面 : 一是具有愉 悦身心 的功能 。 即所谓 的“ 乐者 乐也 ” 。这也是乐的本质功能 二是具有“ ” 德 化功 能. 即所谓“ 德 音之为乐” “ ,德者 , 性之端也 : 乐者 , 德之华也 。” 把音乐教育 当成 道德教育 。三是具有教化功能 。 即所谓“ 乐也者 . 圣人 之所 乐也 , 而可 以善 民心 ” 它反映了儒家美学思想 中的真实观 。 它具有鲜 明 的社会 功利性特 点 , 《 记》 论哪一篇 中 , 在 乐 无 都把音 乐与治 国 , 治民形成一条不可分的纽带 . 它是一本音乐美学著作 . 但是归根 到底是为统治 阶级服务 的 其 目的和抱负都是为 了便让社会更 加安定 .避免重蹈秦王朝覆辙 的大问题 .在 当时是具有进步意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

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摘要:苏珊·朗格是二十世纪以来最著名的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她将艺术视为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认为艺术产生于情感的需要,是情感的逻辑转换形式。

相应地,情感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使艺术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通过了解苏珊·朗格的艺术与情感表现观,我们看到了艺术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特殊价值,也能够进一步地认识朗格的艺术哲学理论。

关键词:艺术情感符号生命形式一、朗格关于艺术情感内涵的界定在心理学中,情感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而朗格在心理学中对情感定义的基础上,对其赋予了更加广义的内涵,她将情感看为生命现象的一种,她认为情感是生命的浓缩和集中体现。

其中,朗格特别解释了艺术表现情感这一观点。

从朗格观点出发,她所说的情感中,个体的所有心理活动都被包括在内,是一个有机体在生理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全部感觉和感受。

“当然,这里所说的情感是指广义上的情感。

亦即任何可以被感觉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觉,舒适觉,躁动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还包括人类意识中那些稳定的情调。

”[1]根据文中引用的这段话我们能够看到,她所提到的情感是独特的、是广义的,这一情感无所不包,也包括了心理学中对情感的界定,比如个体的情绪、想象、对外界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甚至思想都包含在内。

她突破了以往对情感的狭隘定义,将感情称为生命有机体的主观经验或复杂情绪的统一概念,她因此也区分出了情感的高低等级及情感的单一性和复杂性。

她认为最基本的感觉是生命有机体与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生命节奏,即生命有机体本身的自由流动或者中断,而有专门感觉器官的高级有机体就会产生专门的感觉与确定的情绪,从而有更加敏感复杂的主观直觉能力,正如人类的高级生理结构产生的复杂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一样,它们仍然建立在最基本的感性知觉的基础之上。

总之,朗格认为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心理体验都属于情感的基本内涵。

舞蹈是情感与生命的艺术——读《情感与形式》有感

舞蹈是情感与生命的艺术——读《情感与形式》有感

舞蹈是情感与生命的艺术——读《情感与形式》有感作者:黄媛媛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本文以苏珊·朗格的艺术理论作为研究舞蹈艺术的支撑点,以朗格主要观点“艺术符号”出发,探讨舞蹈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对情感的需求,以及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对舞蹈作品情感方面的解读。

从舞蹈的角度,切入朗格的艺术理论,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揣摩“情感与生命”的概念对舞蹈的价值。

关键词:苏珊·朗格;舞蹈美学中图分类号:I71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076-01一、《情感与形式》的观点《情感与形式》的作者苏珊·朗格,是一位美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符号论美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卓越的女性美学家。

书中提出的观点“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的理论从艺术家的角度探讨艺术的本质与起源;从“艺术就像科学,首要目的在于被…理解‟”、“艺术即情感之客观化”探讨艺术产生的作用;“艺术是人类情感的形式与生命的投射”则突出了艺术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符号论美学出发,从朗格情感论角度入手,探讨舞蹈艺术在创作与审美中对情感的追求。

二、舞蹈是“情感”的艺术按照卡西尔的符号学归类,所有艺术门类都可以归到非逻辑符号里面。

舞蹈艺术更是其中最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和美术艺术不同,无需图像符号;和表演艺术不同,无需语言符号;和文学不同,无需文字符号。

舞蹈和其他艺术门类都大有不同,因为舞蹈凭借人体本身作为表现工具,由编舞的理性构思,通过舞者身体的感情表现呈现作品,打动观众。

观众从观赏舞者优美的肢体语汇、面部表情,体会舞蹈背后意义和人物表达的内心情感。

舞蹈是最贴近生命的艺术,通过最直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一)“情感共识”的普遍性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符号,“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

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

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

论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摘要苏珊·朗格是美国著名的符号论美学家,她出生于1895年,生前对哲学、文学、美学做了深入的研究,是符号论美学的开山鼻祖。

《情感与形式》是苏珊·朗格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堪称符号主义美学史上的顶级之作。

本著作以“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为核心,涵盖了逻辑和人类文化符号论,包含了近代社会所有的艺术创作种类,为读者打开了美学思想的新天地。

书中多提出的符号论美学思想,对后人的艺术作品创作以及对美学思想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符号情感形式意义引言艺术符号论由苏珊·朗格首次提出,她区分了“表现”和“自我表现”,这种概念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得到淋漓尽致得表现与完善。

在著作中,作者结合各类艺术类、文学类实例,从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对该观念做了系统的阐述,进而提出了人类情感符号论。

同为美学领域内的著名学者,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在其主要观点中,强调了苏珊·朗格提出的符号理论,并明确了该理论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在人类艺术的表达层面,“情感”与“形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中形式是情感宣泄的载体,而情感正是依靠各种形式来展现与诠释。

苏珊·朗格通过《情感与形式》这本书,对“情感”与“形式”进行了更为逻辑性的分析,并由此总结出了人们在情感符号形式上的创造缔造了艺术,艺术则被归类到形式之下,成为展现人类丰富情感的载体。

一、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艺术形式符号论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以文字为主要形式所形成的语言则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符号。

但语言所表达的人类情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做到对人类情感的全面诠释。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得以产生。

艺术形式的出现,为人类情感的深度渲染与刻画找到了解决方案。

(一)艺术表现形式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生命的一种体现,在整个创意、构思、创作的过程中,它被缔造者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

室内设计中的情感与形式解析——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之感

室内设计中的情感与形式解析——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之感
第l 】卷 第 4期
21 0 2年 8 月
淮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0URNAL 0F HUAI IP BE ROF SONAL AND TECHNI ES I CAL C0LLE GE
Vo _ 1 No 4 l1 .
Aug. 01 2 2
室 内设 计 中 的情 感 与 形 式解 析
和 内容 的 表 现 性 符 号 , 具有 一定 的 文 化 内 涵 。 是
苏 珊 ・ 格 在 《 感 与 形 式 》 中 阐述 了 两 个 要 点 : 朗 情 书 一
是 符 号 是 一 个 抽 象 的 活 动 , 是 由具 象 到 抽 象 的 过 程 , 它 它
并 不 是 单 一 存 在 的 , 是 相 对 统 一 的 形 态 出 现 的 ; 是 指 而 二 人 们 在 设 计 生 活 本 能 中运 用 自然 界 存 在 形 状 进 行 设 计 变 化 的 活 动 ( 花 形 、 牙 形 、 浪 形 的 普 遍 运 用 ) 人 类 进 行 如 月 波 , 设 计 的 抽 象 思 维 就 是 脑 内 活 动 本 能 从 具 象 到 抽 象 的 象 征
书 中主 要 论 述 的 就 是 艺 术 。 她 认 为 :艺 术 就 是 将 人 类 “
去传 达情 感 和 审 美 信 息 , 是 简 单 和 简 化 而 是 概 括 , 用 不 利 艺术 的 多样 性 去 简单 化地 统 一 。 室 内 设计 中 人 类感 情 表 现 深 刻 的 、 见 的 东 西 似 乎 都 常 是 简 单 概 括 的 。因此 , 感 空 间 的概 括 化 设 计 理 念 必 须 是 情 我 们 设计 的 重 点 , 不 仅 涉 及 个 人 空 间 , 涉 及 到 使 用 人 这 也 私 密 的 室 内 空 间 。 室 内 空 间设 计 过 程 中 的 情 感 因 素 , 须 必 首先 满 足 空 间 中人 与物 和环 境 以及 文 化 之 间 的 和 谐 。 人 ” “ 是 指 建 筑 空 间 的 使 用 者 ,“ ” 指 建 筑 空 间 本 身 , 环 境 ” 物 是 “ 是 指 人 们 自然 生 存 空 间 , 化 ” 指 设 计 师 要 考 虑 到 文 “ 是

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重读经典《情感与形式》

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重读经典《情感与形式》

75审美与艺术学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涌现出众多美学学派。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新型学科也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格局当中,人们对美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

20世纪是美学发展的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就是其中的一朵迎春花,不仅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各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还对诸多西方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文中多次提起的“有机”一词,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更和艺术生命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有机形式”历史渊源关于“有机论”,最早可以追朔到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把其他学科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中,其中就有生物学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

19世纪生物科学和浪漫主义不断发展,这促使专家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生物有机论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为有机论美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

一般认为,德国超验主义哲学是浪漫主义有机论的哲学基础。

这里不得不提及康德和谢林,两人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谈到文艺有机形式这一观点。

谢林认为,艺术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绝对统一;康德认为有机物和机械物的根本区别是所有的有机物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是先验决定的。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认为诗与有机物一样,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感情、一般概念与特殊意象对立统一的有机实体。

在他看来,有机体是可以自己吸收、调整、消化、平衡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达到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列举了著名德国理论家奥·威·施莱格尔提出的一个观点:有机的形式是固有的,是由内向外将自己展开,各种艺术形式如同在自然领域中,所有真正的形式都是有机形式,可以说是直接提出了“有机形式”这一概念。

卡西尔在《人论》中引用了歌德的一个例证:“而这种独特的艺术正是唯一的真正艺术,当它出于内在的,单一的,个别的,独立的情感,对一切异于它的东西全然不管,甚至不知。

浅谈从苏珊朗格音乐美学理论中看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浅谈从苏珊朗格音乐美学理论中看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

浅谈从苏珊朗格音乐美学理论中看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摘要:苏珊?朗格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哲学家,其独特的艺术情感符号理论在20世纪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以苏珊?朗格的哲学理论观点为据,运用辩证的原理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苏珊?朗格音乐哲学情感符号苏珊?朗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哲学家。

她通过自己的符号美学理论探讨艺术哲学问题,对艺术本质的独特见解为音乐哲学向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2年出版的重要著作《哲学新解》奠定了其学术地位,这本著作首先提出了艺术符号论的概念,继而于1953年出版《情感与形式》。

《哲学新解》从符号形式哲学的一般意义引出艺术亦是符号,《情感与形式》则将这一理论进行了阐述、论证以及全面的推广。

苏珊朗格在其音乐美学理论中指出“音乐是情感的符号表现”,她认为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必须是有着某种共同逻辑形式的,这是符号及其代表事物之间第一位且不可或缺的关系。

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而这一逻辑关系符合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关系的必要条件。

音乐作为情感表现的艺术形式,它应该是一种永恒经典的形式。

它是非推理性的、非系统的符号,是情感形式的意境所在。

音乐中的音符、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都在说明其情感之表达所在。

而人类的情感特征最奇妙就在于时时都具有未知和矛盾交织,各种条件因素互相相似沟通又互相区别,一切都好似是一种没有绝对界限的状态中。

语言对其的描述只能把它们的区别强调出来,却没有办法将其转变为同一状态所对应的形式。

而这其中只有音乐既是包含多种复杂含义的整体,又能直接呈现在人类的感知面前。

准确地讲,音乐就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把人类情感转化为同一状态所对应的可感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

为什么我们所欣赏到的很多音乐作品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愈加经典又经久不衰?为什么这些经典永流传的作品能感染无数人?在中国古时就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种向经典致敬的效果,一是因为音乐作品本就是活生生的艺术品,二是因为每一个音乐作品出自不同的演奏者就会有不同的音乐作品的形象。

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理论2009级艺术学研

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理论2009级艺术学研

苏珊朗格的符号学美学理论2009级艺术学研李磊1045809012摘要:苏珊朗格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美学理论家之一,在今天她的学说依然广泛的影响着全世界的美学理论工作者。

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美学家,为人类的美学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她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情感与形式》一书。

本文主要是关于这本书的一点认识,因为笔者能力有限,只能粗浅的描摹苏珊朗格的学说,希望与同行探讨一二。

关键词:苏珊朗格符号学美学情感形式逻辑类似同构苏珊朗格(susan lange)1895年生于美国纽约。

没有人能够否认,她是迄今为止美学史上女性美学研究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

美国一位评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艺术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

”一直到朗格以90岁高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已出版了《哲学实践》、《哲学新解》、《符号逻辑导论》、《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等多部精深的美学专著。

其中朗格的符号论思想、艺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美学思想、以及逻辑形式、生命形式、逻辑类似、艺术幻象、审美直觉等理论,揭示了她的“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命题的理论内涵。

尤其是在《情感与形式》中,她审视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全面地阐释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之创造的理论。

她指出,语言的确是人类诞生以来最为辉煌的符号体系,是它赋予了人类以交流的可能。

但是它毕竟不能表达人类情感微妙万端的变化过程,于是,艺术才得以成为表达情感最为合适的方式。

一、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的主要观点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

她在本文(《情感与形式》以下同)中的主要观点有:1艺术是一种逻辑形式。

2艺术是一种生命形式(逻辑意义上的生命形式)。

3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其中,苏珊朗格强调了艺术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并且认为它们统一于逻辑类似(logical analogy),艺术作品的形式与人类的情感之间的逻辑意义上的类似性。

(完整版)情感与形式

(完整版)情感与形式

《情感与形式》导读苏珊.朗格作为符号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她的观点仍沿袭这一派的思想。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但是在研究探讨这一问题上,朗格与她的老师卡西尔所侧重的却不同。

卡西尔把符号上升到本体论的位置,认为符号不是反映客观世界而是构成客观世界.符号行为的进行给了人类一切经验材料以一定秩序,符号表现是人类意识的基本功能。

朗格的贡献在于她并不是从大而话之的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而是具体到艺术活动的个别,从而使符号创造活动和理解活动给人以更为清晰的印记。

朗格认为人的本能的智力活动就是符号活动,但是智力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别。

对此她重点探讨了语言与艺术。

她认为语言是一种推理形式的符号体系,它的逻辑结构中所包含的对象之间是同一性关系,这种明确与固定排除了情感的混沌,矛盾状态,而艺术是表现符号体系,它包含了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必须直接呈现与人类知觉面前。

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所以留给了人类更大的余地,并使其本身的包容量和承载能力均发展到最大程度.在朗格看来艺术比语言更能呈现符号的最基本功能:将经验客观地呈现出来供人们观照、认识和理解。

在艺术本质问题上,朗格认为艺术非自我表现,而是人类普遍情感地表现。

虽然艺术作品脱离不了个人情感,但这并说明不了什么。

这是因为个人情感是把握普遍情感地媒介,在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借用具体真实的情感,借助于知觉和想象,进行情感概念的抽象,抽象出的形式使成为情感符号。

这是从真实到虚幻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从个别到普遍的过程。

朗格认为艺术的抽象不同于语言的抽象—-不是概念,也不是某一类相似事物中的共同形式,而是体现情感结构的可感形式。

这种可感形式虽然仍是具体事物,但却包含了比现实某物多得多的内容,强烈地透露着人类地情感。

如何使具体事物表现为艺术抽象呢?其途径是制造虚象。

断绝这个某物与现实的一切关系,并使其外观表象达到高度的自我完满,成为一个不用分析解释便可直观把握的概念性形式。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

从苏珊·朗格艺术形式观谈感性广告

从苏珊·朗格艺术形式观谈感性广告

从苏珊·朗格艺术形式观谈感性广告广告从进入人类的生活中就带有审美的倾向。

本文从苏珊·朗格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这一观点出发,谈广告主题的选择和创作。

感性广告是以情感为中心,塑造某种形式或形象来达到广告主的传播目的,接受者对广告的理解也与艺术并无二致,是对广告形象的直觉感受,在广告设计中就有必要把握广告作品的整体性和生命性,以期待给接受者完整的情感体验,也能更好地达到广告目的。

标签:广告美学;符号美学;感性广告苏珊·朗格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美学家,她是艺术符号理论的集大成者,她提出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表现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苏珊·朗格十分关注对艺术形式的研究,认为艺术表现的是一种关于情感的概念,是某种情感概念的形象性表达,表达的是一种我们称之为“内在生命”的东西。

因而,“艺术成为一种表达意味的符号,运用全球通用的形式,表现着情感经验”。

她的这种艺术形式观不仅对艺术的各门类影响深远,对于基于人类某种情感的感性诉求广告的创作和欣赏也有着启示和指导的意义。

一、“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发现感性广告的主题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已不再基于产品的质量,而逐渐看重消费产品时的感觉、气氛、品位,以及这种产品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

感性诉求广告正是通过能表达某一情感概念的某种形式或形象,来引起消费者的某种情感共鸣,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这正符合苏珊·朗格的“人类情感”观念。

在感性广告中多以亲情、爱情、友情等普遍性人类情感为主题。

在每逢中国春节的时候,以回家过年、亲人团聚为主题的广告几乎占据了中国全部的广告空间。

这也表达出了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亲情。

广告作为商品信息的传播载体,是有一定目的性的。

因而广告艺术便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是一门“戴着脚镣跳舞”的艺术形式。

但广告艺术也同其他艺术一样,是表现符号体系的。

它经过艺术处理后的广告形象,带给消费者强烈的、有意味的审美视听感受。

论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

论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

论苏珊朗格美学观中的普遍情感
于雷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 苏珊·朗格的美学专著<情感与形式>专门就艺术行为过程中的普遍情感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艺术情感应当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化的、客观化的情感,而绝非艺术活动中的个人情感.当然,个人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成为表现普遍情感的媒介,与普遍情感存在-定的心理距离;普遍情感则可以表现为对个人情感的抽象化的移植与借用.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于雷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英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
【相关文献】
1.情感帝国:苏珊·朗格美学中的情感理论 [J], 王妍慧
2.论诗歌中的幻象建立与情感符号--评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J], 安忆萱;张凯成
3.室内设计中的情感与形式解析——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之感 [J], 吴静
4.书法的情感与形式研究--谈苏珊·朗格的情感形式理论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J],
陈曦
5.浅析苏珊·朗格艺术情感理论中的局限性 [J], 王宁;苏丹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有感

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有感

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有感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有感苏珊·朗格德裔美国人,著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她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校任教,《情感与形式》这本书是她的主要著作之一。

本文主要是在阅读此书后针对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浅谈一些感想。

“音乐是情感的符号表现”是朗格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音乐美学的理论领域里,苏珊·朗格可谓是最有资质的。

“也没有人能够否认,她是迄今为止美学史上女性美学研究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1。

美国一位评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艺术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

”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朗格对于音乐的论述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书中也占有较多的篇幅,因为对音乐的分析是朗格展开艺术符号理论的前导理论。

朗格在音乐美学上所展现的思想值得引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和音乐教育这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第一,在音乐表演方面,朗格将听分成内在的听与实际的听,但并不是说是将两者分开,而是“在音乐上,内在的听与实际的听相结合,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完整状态,这就是演奏者的作品”2。

也就是说,演奏者的作品是内在的听与实际的听的对象的结合体,这对音乐的表演是有一定的启示的。

第二,在音乐欣赏方面,其实像我这种不太懂得如何欣赏音乐的人一直都有着疑惑:该听什么,该怎么听,怎样才算听懂。

在《情感与形式》中我找到了答案。

苏珊·朗格说:“真正欣赏音乐,是对音乐的积极思考”3,她强调从音乐本身来欣赏而不是离开音乐做自由联想。

第三,在音乐教育方面,朗格认为艺术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学校艺术教育被重视的程度及其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其它方面的教育。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音乐与其姊妹艺术的关系。

对此,朗格的同化原则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读书报告内容摘要:《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这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

全书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符号论美学思想,核心观点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但是作者的符号论美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存在着一定的缺憾和局限,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关键词:情感、形式、艺术、符号论当代西方美学理论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却一直占据着属于它的一席之地。

朗格师从厄恩斯特·卡西尔,但是和卡西尔的理论又不相同,她将艺术表现到各种具体的艺术活动中进行阐释,这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情感与形式》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符号、符号的创造、符号的力量。

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全书从把艺术问题、艺术符号上升到哲学的角度开始,接着探讨符号的创造,在这部分中,作者分章探讨了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艺术,最后作者着重探讨了艺术符号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联系等问题,一个完整无缺的体系就这样被苏珊·朗格严密地构架起来。

一.艺术符号。

在本部分中,朗格开篇就指出,应该对艺术进行哲学的思考,艺术本身具有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统一性,为艺术能够成为系统的理论,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对哲学的思考过程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概括过程,又是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而不是先入为主,以结论为出发。

这样会导致盲目的,不确切的预先判断。

朗格还认为,这样的哲学是通过普遍原则得以建立的,它是一个整体。

接着她又对种种谬论进行了批判,从中她例举了各位美学家和哲学家的关于艺术、情感等问题的观点,尤其在书中重点指出的是巴恩斯把情感看成客观属性的观点。

本书接下来又以音乐为例,用音乐的音调结构和人类的情感形式相类比,得出了符号与其象征事物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逻辑形式的结论,而且她认为作符号的要比被表示的更容易感觉和把握。

在艺术和情感的关系上,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不是主宰着艺术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情感与形式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名师悄悄在做的事》读书笔记牛武小学高红玉以往读专业书籍,都是读一些教学方法之类的,从未曾涉及此类读物,这次我精心挑选了这本读物,我利用空闲的时间细心品读,从中受益良多,《名师悄悄在做的事》是名师工程的系列丛书,也是教师成长读本。

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中详细介绍了24位名师的课堂故事。

丛书的编写采用了案例解读的形式,引用了名师的几个课堂教学的范例,结合了“延伸与思考”环节,最后的总结与借鉴篇,想来是引发读者思考的。

细细读来,收获不少。

书中的名师,有中学,有小学,有语文、数学,也有其他学科的。

虽然没有音乐学科的,但是通过举一反三,对我们音乐老师还是大有帮助的。

窦桂梅老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来自激情教学”。

一语中的,道出了窦老师的课堂特点:充满激情。

的确,凡是听过窦老师的语文课,总是能被富有情感的窦老师深深感染。

窦老师告诉我们,课堂上,教师都没有情绪讲课,又怎么能怪学生“沉睡呢”,要知道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老师!说得真好!音乐课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不是满怀激情的去教唱,同学们又怎能感同身受呢?同样地,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的对话教学,也曾经在不同的语文教学杂志上学习过,阅读此书中的《对话教学,简单方法教出不简单的学生》一文,再次聆听孙老师的教诲:对话教学中,让学生享有“话语权”固然重要,让学生真正“有话可说”才是关键,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又有什么和老师“沟通”的呢?由此,我们教师必须设法为学生对话做好“牵线搭桥”的准备。

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让学生爱上课堂的融汇教学法”一文,为我们揭示了黄老师课堂的无穷智慧。

文章中,为我们展示了他的经典课《循环小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断,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别,如果套用固定不变的模式,达到的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创新的的教育理念,才可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对《情感与形式》一书中音乐美学思想的重新解读

对《情感与形式》一书中音乐美学思想的重新解读

对《情感与形式》一书中音乐美学思想的重新解读
韩啸
【期刊名称】《音乐探索》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文章以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一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理论出发点,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语言性、音乐的时间性、音乐的幻象性、音乐的三要素(作曲家、演奏或演唱者、欣赏者)等方面对音乐的特性进行解读与诠释,试图扩展朗格的符号美学对音乐的理论性诠释,从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出发,朝向音乐本身,从而使音乐概念更加具体和完善.
【总页数】5页(P114-118)
【作者】韩啸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1
【相关文献】
1.室内设计中的情感与形式解析——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之感 [J], 吴静
2.儒道音乐美学思想统摄下的音乐情感论①--以《溪山琴况》为个案的研究 [J], 于亮
3.书法的情感与形式研究--谈苏珊·朗格的情感形式理论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 [J], 陈曦
4.对陶渊明音乐美学思想的重新解读 [J], 王维
5.文艺复兴时期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 [J], 杨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有感
苏珊·朗格德裔美国人,著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之一,她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校任教,《情感与形式》这本书是她的主要著作之一。

本文主要是在阅读此书后针对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浅谈一些感想。

“音乐是情感的符号表现”是朗格音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在音乐美学的理论领域里,苏珊·朗格可谓是最有资质的。

“也没有人能够否认,她是迄今为止美学史上女性美学研究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1。

美国一位评论家说:“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艺术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


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朗格对于音乐的论述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全书中也占有较多的篇幅,因为对音乐的分析是朗格展开艺术符号理论的前导理论。

朗格在音乐美学上所展现的思想值得引发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在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和音乐教育这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第一,在音乐表演方面,朗格将听分成内在的听与实际的听,但并不是说是将两者分开,而是“在音乐上,内在的听与实际的听相结合,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完整状态,这就是演奏者的作品”2。

也就是说,演奏者的作品是内在的听与实际的听的对象的结合体,这对音乐的表演是有一定的启示的。

第二,在音乐欣赏方面,其实像我这种不太懂得如何欣赏音乐的人一直都有着疑惑:该听什么,该怎么听,怎样才算听懂。

在《情感与形式》中我找到了答案。

苏珊·朗格说:“真正欣赏音乐,是对音乐的积极思考”3,她强调从音乐本身来欣赏而不是离开音乐做自由联想。

第三,在音乐教育方面,朗格认为艺术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中,学校艺术教育被重视的程度及其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其它方面的教育。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音乐与其姊妹艺术的关系。

对此,朗格的同化原则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苏珊·朗格在音乐美学上的见解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研究、学习。

我对于苏珊·朗格及其《情感与形式》中的音乐美学的感悟是很浅薄的。

但是最深刻的是,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和学习,我对音乐美学的了解和认知有了很大一部分的提升,尤其是在音乐表演、欣赏和教育方面,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

参考文献
[1]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 左洁.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读后浅谈[J].音乐荣誉,2011.
1左洁.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读后浅谈[J].音乐荣誉,2011:5.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55.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