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上期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上期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计45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45分)1.《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继承制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王位世袭制2.“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这一主张来自A.儒家B.法家 C.墨家 D.道家3.“为人君者,取象于天”。

该语应出自A.《论语》B.《韩非子》C.《春秋繁露》D.《焚书》4.美国学者雷斯曾说:“构成近代犁的具有特征的部位,就是和犁铧结合在一起呈曲面状的铁制犁壁,它是古代东亚所发明的。

18世纪才从远东传入欧洲。

”犁壁出现在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5.下列各项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是①严格恩荫制②“相地而衰征”③“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④“尽地力之教”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④②①③6.在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为建立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改革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①商鞅变法②管仲改革③鲁国初税亩④吴起变法A.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7.右图所示的文物可以用于佐证商鞅变法的哪项措施A.“明尊卑爵秩等级”B.“集小乡邑聚为县”C.“为田开阡陌封疆”D.“平斗桶权衡丈尺”8. 古人认为商鞅变法具有“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的作用。

与之相应的措施是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③“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A.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B.什伍连坐,加强对百姓控制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奖励军功,按功受爵10.秦朝统治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其制度对于此后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京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北京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1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Ⅰ卷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2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 物阜.(fù)民安下载.(zài)神祗.(qí)玉枹.(fú)B. 影影绰.(chāo)绰怆.(huàn g)然迤.(yǐ)逦拘泥.(ní)C. 煊.(xuǎn)赫一时曲肱.(gōn g)仇雠.(chóu)舞雩.(lín)D. 应.(yìn g)运而生霰.(xiàn)雪罗裳.(chán g)玉砌.(qiè)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竹暄浣女核幅射一如继往榆关错毂B. 一剑双雕倒春寒山青水秀戍角饥馑C. 张皇失措赔小心枉废心机燎香弑君D. 秋毫无犯打前站铄石流金皎洁蓦然3.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国已经是“金砖五国”之一,广大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对相关的规则做到____________。

②在逐渐商业化的社会中,装饰是____________的手段。

舍弃装饰的虚幻,会丢失现实的利益,这需要勇气。

③高致病性瘟疫____________没有吓倒人们,____________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 胸有成竹必需不但/而且B. 心中有数必需非但/反而C. 胸有成竹必须非但/反而D. 心中有数必须不但/而且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爱情是一朵美丽的浪花,然而你生命的航船却要绕开它小心翼翼....行驶,因为你稚嫩的双桨运载不动如此神圣的职责。

B. 因人们价值观的改变,一些民间传统技艺传承困难,有的已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

C. 爱因斯坦凭借难以理喻....的、超凡绝伦的智慧,提出相对论,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详解

2023-2024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详解

2023北京首都师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一、单项选择题1.《左传·公年》记截:“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体现出()A.分封制是宗法制基础B.政权与族权的结合C.王权与神权相互影响D.内外服制度的推广2.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

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

由此可见,廷议制度()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

图中所示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政府分工的简约化B.中央官制的成熟化C.宰相权力的扩大化D.皇帝威势的隐形化4.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B.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C.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D.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5.李治安先生在其《元代行省制度》一书中认为:元代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

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A.是分权与集权的枢纽机构B.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极端化C.实现了权力的分置与制衡D.消除了地方势力的威胁6.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彻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担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教孝道、签仿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由此可知县制A.导致地方势力极力膨胀B.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权力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破坏了中央与地方的平衡7.下表是关于某国政体特征的学习笔记。

2017-2018学年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1.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大一统,这是在A. 公元前3世纪早期B. 公元前2世纪晚期C. 公元前2世纪早期D. 公元前3世纪晚期【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秦灭六国统一的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3世纪晚期,公元前和公元后纪年的说法有所差别,公元前纪年离我们越近,即为一个世纪的早期,比如公元前3世纪为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00年,则公元前221年为公元前3世纪晚期,公元3世纪为公元200年到公元299年,则公元221年为公元3世纪早期,故D项正确。

【点晴】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解题的基本思路一般为:百位数加一,就是多少世纪,公元后的若十位数较小,就是前期,反之就是后期。

但公元钱恰好相反。

2. 确定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顺序A. ②①③④B. ④①②③C. ④①③②D. ②①④③【答案】C【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片的准确解读与分析,依据已学知识及图片信息分析,据图①中“齐鲁宋周”可判断出应该是西周时期,都城在镐,图②中是战国七雄,图③中周的都城在洛邑,据“韩赵魏”可得出应该战国时期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应该是春秋时期,据图④中的“殷”,可判断应该是商超,据此分析正确的先后顺序为④①③②,故C项正确。

3. 关于夏商西周的时代特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金石并用,生产力相对落后B. 是家国一体的部族国家C. 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 官学居主导地位,私学出现【答案】D【解析】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夏商西周的时代”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了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的青铜工具,到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夏商西周时期使家国同构,另外先秦时期通知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BC的表述均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官学居主导地位,私学出现”中“私学”的创立者是春秋末期的孔子,而活跃更应该是孔子以后的事,而题干要求的是“夏商西周”,故D项排除。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2-2023年高二上半期入学检测历史免费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北京市首都师大附中2022-2023年高二上半期入学检测历史免费试题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推行推恩令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最终威胁了中央集权,C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西汉初年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

选择题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在国民政府得到基本贯彻,直到A.九一八事变B.七七卢沟桥事变C.淞沪会战D.南京陷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局部抗争时期,蒋介石主要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直至七七卢沟桥事变,国民统治受到威胁后,逐渐改变消极抵抗政策,故B选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时期,蒋介石主要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故A选项错误;淞沪会战和南京陷落时期,蒋介石已经改变以往消极抵抗的政策,采取积极抵抗的政策,故C、D选项错误。

选择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根本原因是A. 中外反动势力破坏B. 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C. 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答案】C【解析】政治根源于经济。

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这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故排除D,C 符合题意;中外反动势力破坏是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客观原因,A不符合题意;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如图为苏联时代反美宣传画,图中正义女神被美元蒙蔽了眼睛。

此漫画意在说明A.美苏冷战产生的背景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弊端C.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D.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必然【答案】B【解析】考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北京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后有答案

北京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后有答案

北京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试卷说明:1.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 对夏商周三代生产力水平的概括,最为准确的是A. 石器时代B. 金石并用时代C. 铜器时代D. 铁器时代2.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下采取集体耕作的方式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消失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3.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 商代金文中有犁字(见下图)4. 以下四幅图片中,与商朝经济活动相关的有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工商食官,生产不计成本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6. 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A. 导致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 通过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C. 国家维护土地自由买卖D. 促进生产方式由旧向新转变7. 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音:确杯),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水利工程位于A. 成都平原B. 河北地区C. 渭河流域D. 淮河流域8. 从《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出土情况表》中你能获得的相关信息有③铁制工具的类型多种多样④铁器使用的区域广阔A. ①②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9.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的有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②土地私有制的出现③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④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10. 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

北京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北京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4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I卷(共7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徽章是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物,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状态、文化潮流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广州亚运会徽章全集内容涵盖了广州亚运会发行的6大主题18个系列的1112款徽章,寓意着广州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开幕。

徽章全集内容丰富,涉及题材广泛,为本届亚运会留下一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此回答1—2题。

1. 图1是广州亚运会徽。

其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把跑道、五羊、“海上丝路,广州是起点”等代表着广州2200多年深厚的历史文明积淀的元素结合起来,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反映了A. 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 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C. 用一种标识概括多样性的文化,会制约文化的发展D. 辩证否定在“扬弃”中实现了事物的联系与发展2. 图2是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

标志的原型取自粤剧脸谱,标志传神地演绎了花旦唱念间的飞扬神采和眼神回转的动人瞬间,具有浓厚的岭南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岭南文化内涵和国际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

标志设计表达了广州亚运会不仅成为亚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会,也将为国内外来宾展示独特精彩的岭南文化活动。

这表明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③精神产品要通过物质载体来体现④正确把握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3. “文”的本义是“纹理”,引申为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意义;“化”字是倒立的两个人,象征着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

2010-2023历年北京市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0-2023历年北京市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010-2023历年北京市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0题)1.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古代智慧的中国人民修建了不少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

按时间先后,下列水利工程排序正确的是A. ①③④②B. ④②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①④2.史书记载,某人为平民时常因向人借书而碰壁。

他感叹道:“余恨贫不能致,他日稍达,愿刻板印之,庶几天下学者。

”待显贵后,他果然兑现了诺言。

此事应该发生在A.秦朝B.汉代C.北魏D.唐代3.该图描绘了我国古代的播种工具,下列现象与其发明者无关的是A.耦犁的推广B.翻车的发明C.代田法的推行D.条播机雏形的出现4.唐太宗说:“隋末无道,上下相蒙,主则骄矜,臣惟谄佞。

上不闻过,下不尽忠,至使社稷倾危,身死匹夫之手,朕拨乱反正,志在安人,平乱任武臣,守成委文吏,庶得各展器能,以匡不逮。

”这段材料说明唐朝统治者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②重视人才的选拔任用③鼓励群臣直言进谏④重文轻武以拨乱反正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西周时,“天子之豆(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西周天子大权独揽,至高无上B. 西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c. 西周奴隶主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D. 西周的饮食礼俗体现了贵贱有序的思想6.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最能对中华民族形成稳定的共同体起到推动作用的是A.创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C.以秦小篆为通用全国的字体D.北筑长城,南凿灵渠,设四郡7.历史是复杂的。

有时错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初无为而治,轻徭薄赋B.秦二世而亡,汉初部分恢复西周旧制C.隋二世而亡,唐任贤纳谏,以民为本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的法令8.在汉代,某人要修建储存粮食的仓窖,他可以参考的书籍是A.《黄帝内经》B.《九章算术》C.《氾胜之书》D.《石氏星表》9.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和秦朝相比,中央权力机构最大的变化是A.出现了内外相制的权力结构B.扩大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C.加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体系D.增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枢机构权力10.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城市商品经济飞速发展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状态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D.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1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北京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北京师大附中1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北京师大附中2011年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l.5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其措施有①实行财产等级制度②建立十个部落区③建立民众陪审法庭④实行陶片放逐法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 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

有一天,他去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

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 梭伦执政时期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C.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D.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3. 下列各组文献中,产生于古代并对西方政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 《理想国》《法律篇》《政府论》B. 《法律篇》《政治学》《社会契约论》C. 《十二铜表法》《法律篇》《论法的精神》D. 《理想国》《政治学》《查士丁尼民法大全》4. 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写道:在古罗马的法律中,包含着“自然法”的思想,“具体体现为正义和公正的理性自然的思想。

他们断言,所有的人在本性上都是平等的,都有权享受一些基本权利,对这些权利政府无权侵犯。

这一法律优先于国家本身,任何擅自亵渎它的统治者必然成为暴君。

”这种自然法的思想在近代政治思想中应该体现为A. 主权在民B. 社会契约C. 天赋人权D. 反抗暴政5. 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

这反映了当时A.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B.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C.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6. 举行过2010年男足世界杯的南非九大城市之一开普敦,因好望角而建城。

最先到达该地的航海家及支持国是A. 迪亚士葡萄牙B. 达·伽马西班牙C. 哥伦布葡萄牙D. 麦哲伦西班牙7.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考试(文)

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政治期中考试(文)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政治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因为害怕天地崩坠而不吃不睡固然可笑,但是每一个正常的人从童年时代起,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类似的追问和思考。

追问和思考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已经不自觉地与哲学发生了联系。

据此回答第1题。

1. 之所以得出上述的结论,原因在于①哲学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哲学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广阔的自然界③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④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2. 苏格拉底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

他回答了男人、女人、老人、青年人的美德,苏格拉底则说: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美德。

对美德的哲学回答,是要寻找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的共同美德。

这体现了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 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C. 哲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D. 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将大自然当做主宰和神灵,就会去敬畏自然;将大自然当做资源和材料,就会去征服自然;认识到人能改造自然但首先是依存于自然,就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建设生态文明。

据此回答第3题。

3. 如何看待自然反映了不同的世界观。

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世界观的是①水是万物的本原②万有引力理论③神灵创造了世界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⑤黄果树瀑布是重要的旅游资源A. ①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③④⑤4. 一位伟人说过:“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某些人所想像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这段话说明①先进的思想力量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础②正确的意识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③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④哲学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5. 泰纳说:“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

2019-2020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试题数:35,满分:1001.(单选题,1.5分)读图,序号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A. ① 诞生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B. ② 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C. ③ 诞生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D. ④ 创作了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离骚》2.(单选题,1.5分)下列先秦时期出现的思想主张,法家倡导的是()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3.(单选题,1.5分)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4.(单选题,1.5分)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5.(单选题,1.5分)率先提出性善论的儒家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子思C.孟子D.荀子6.(单选题,1.5分)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7.(单选题,1.5分)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8.(单选题,1.5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9.(单选题,1.5分)《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

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0.(单选题,1.5分)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B.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政C.荀子主张“仁义”“王道”D.新儒学适应了时代需要11.(单选题,1.5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

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北京市师大附中1011上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

请在第Ⅱ卷上直接作答。

2.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禁用铅笔作答。

禁用涂改液、胶带修改答案。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

共48分)1.下图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

其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B.商周时期C.周秦时期D.秦汉时期2.韩非子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A.是战国时期各阶层追求平等的体现B.说明韩非子具有一定的民主的思想C.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建立官僚制度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3.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造成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4.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位列三公”。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负责管理军事B.监察国家事务C.执掌群臣奏章D.帮助皇帝理政5.下侧交通图应是A.东周B.东汉C.秦朝D.西汉6.“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反映了秦朝的历史。

但诗中没有提到的是A.以吏为师B.坑儒C.焚书D.农民起义7.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六辅渠D.白渠8.关于文景之治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秦亡教训B.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C.以儒学为指导力求缓和社会矛盾D.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9.下面是汉朝丝绸之路经过的几个地点,如果从长安出发,排序正确的是①大秦②西亚③河西走廊④今新疆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②③①10.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突出地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使者和商人的有好往来B.中国丝绸等货物的输出C.中国造纸术等技术的西传D.道教传入西域11.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从人才选拔的角度看,是因为A.采用察举、征召等制度,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B.在地方设立中正官,注重“唯才是举”C.创立“自荐”求官制度,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D.完善了考试制度,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12.《汉书》记载“过能代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

请将第Ⅰ卷答案涂在机读卡上。

请在第Ⅱ卷上直接作答。

2.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禁用铅笔作答。

禁用涂改液、胶带修改答案。

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

共48分)1.下图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

其风格虽迥异于中原,但其工艺可媲美于中原青铜器最鼎盛的A.夏商时期B.商周时期C.周秦时期D.秦汉时期2.韩非子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A.是战国时期各阶层追求平等的体现B.说明韩非子具有一定的民主的思想C.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建立官僚制度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3.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造成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4.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位列三公”。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丞相的是A.负责管理军事B.监察国家事务C.执掌群臣奏章D.帮助皇帝理政5.下侧交通图应是A.东周B.东汉C.秦朝D.西汉6.“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反映了秦朝的历史。

但诗中没有提到的是A.以吏为师B.坑儒C.焚书D.农民起义7.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郑国渠C.六辅渠D.白渠8.关于文景之治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秦亡教训B.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C.以儒学为指导力求缓和社会矛盾D.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9.下面是汉朝丝绸之路经过的几个地点,如果从长安出发,排序正确的是①大秦②西亚③河西走廊④今新疆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②③①10.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

突出地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使者和商人的有好往来B.中国丝绸等货物的输出C.中国造纸术等技术的西传D.道教传入西域11.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从人才选拔的角度看,是因为A.采用察举、征召等制度,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B.在地方设立中正官,注重“唯才是举”C.创立“自荐”求官制度,许多有才能的庶人被破格录用D.完善了考试制度,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12.《汉书》记载“过能代田。

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

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代田法先进之处为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C.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D.革新了耕作工具13.下图中获取历史信息是:农耕区①由中原逐步向北推移②北移与对匈奴战争获胜有关③北移处多有水源条件④农耕区北移有利于开发边疆与促进民族融合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14.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隋唐时期15.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16.下图为汉代长安,有关“市”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严格开闭市时间规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依据表格内容,正确的结论是A.小农家庭的收支平衡B.汉代的兵役是必须亲身应役C.赋税是支出的主要部分D.农妇会于农闲纺织贴补家用18.两汉科技成就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包括①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②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③成熟的造纸技术④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A.④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9.魏晋时期,马钧改进了翻车,主要用于.A.谷物加工B.水田耕作C.农业灌溉D.鼓风冶铁20.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南北朝21.范缜在《神灭论》中说:“浮屠(佛教的别称)害政,桑门(僧侣)蠢俗……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赴佛,不恤亲戚,不怜穷匮。

……家家弃亲戚,人人绝其嗣。

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货殚与土木(指修建寺院)。

”材料中范缜反对佛教的理由不包括A.佛教破坏了亲属关系B.佛教造成了社会的经济负担C.佛教妨碍了政府的行政活动D.佛教导致了社会的分裂战乱22.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封建城市商品经济飞速发展B.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状态C.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D.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广泛种植23.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对后世统治者最具有启迪性的是A.以关中为基地进而统一全国B.开凿了人工运河C.二世而亡但极具开创性D.被农民起义推翻24.唐太宗时期,政府要发动反击东突厥的战争,这项工作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兵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兵部25.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反映他这一观点的有①戒奢从简②轻徭薄赋③革新政治④知人善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6.“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

”右图砖刻反映了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刘邦消灭秦末割据势力D.汉武帝开拓疆土27.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经验的是A.《兰亭集序》B.《氾胜之书》C.《齐民要术》D.《女史箴图》28.右图为在河北省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两个陶俑。

两种陶俑同出一墓,形象地反映了A .服饰的变化B .汉族习武之风C .少数民族汉化D .民族大融合 29.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唐科举制最大的不同是 A .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扩大了官吏来源 B .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更为全面 C .公开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更为公正 D .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30.“翻倒,翻倒,唱得醉来吐掉。

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

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

”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 .耧车B .曲辕犁C .筒车D .水排 31.关于秦币和唐朝开元通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 .都是圆形方孔钱B .都是在全国统一发行的货币C .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 .都是以重量命名的32.德国哲学家康德在题为《中国》的口授记录中介绍中国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就其长度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起讫地应该是A .北京到广州B .扬州至杭州C .北京至杭州D .杭州至广州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第Ⅱ卷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分数______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道题,共计52分。

第1题28分;第2题24分)3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长。

观察下列历史地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______朝代,管理地方的制度是______;图二,______朝代,管理地方的制度是_____。

(4分)(2)朝代管理地方的制度后来分别导致了哪些恶果?(4分)后来是如何从军事、政治等两方面加以解决的?(6分)(3)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结合儒家学说在上述历史时期的主张,分析说明其地位变化的原因。

(9分)(4)秦皇汉武的措施对后世中国有何意义?(4分)34.改革是促进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材料一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公元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材料三南朝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世纪)(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使北方“荒土”、“夷狄”变为“礼义富盛,人物殷阜”的?(17分)材料四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公元前350年商鞅进行了第二次变法,“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三年,百姓便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乡邑大治。

”一一摘编自《史记·商鞅列传》(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两次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

(6分)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

共48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道题,共计52分。

第1题27分;第2题25分)33.(1)西周:分封制;西汉:郡国并行制(4分)(2)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3分);西汉初年,酿成七国之乱。

(1分)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3分)汉景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削弱王国势力。

(3分)(3)秦朝压制儒家的原因:儒生非议郡县制、秦始皇,不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

(2分)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董仲舒主张“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2分)增添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等内容(3分),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分)(4)开创了统一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4分)34.(1)按人口分配土地(2分)。

(2)推崇儒学,仿效建立汉族典章制度;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三长制;(5分)迁都洛阳;通过令鲜卑人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5分)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3分),实现了礼义富盛。

实行均田制、租调制(2分),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2分),实现了人物殷阜。

(3)措施全面的改革:先进的文明制度取代落后的文明制度(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适应历史发展潮流);成效显著而取信于民。

(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