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五章

合集下载

大学思修第五章之宪法

大学思修第五章之宪法

最高人民法院
行使审 判权
军事法院、铁路 运输法院等专门 法院
上下级是审 判监督关系
地 方
高级人民法院
在省、自治区、 直辖市设立

在直辖市内、
级 中级人民法院 自治州、设区
人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设立民 法 院在县、自治县、 基层人民法院 不设区的市、
市辖区设立
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和职权
最 高 人 民 检察 院
行使法律 监督权
4、“权利不得滥用”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 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 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 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这一规定,是防止滥用权利的限制性规范,也是公民正 确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指导原则。具体含义是:
➢ 自由和权利是社会的,个人自由应以社会权利为前 提和基础;
(一)公民
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 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国籍是确定公民资格的唯一条件,国籍是一个 人作为一个国家的成员的法律上的身份,它意味着 个人与国家的一种固定的法律联系。
血统主义
因出生 而取得
出生地主义
混合主义



我国不承认

双重国籍

▪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人, 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 籍; ▪ 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人, 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 籍;如果父母定居在外国,本人 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 具有中国国籍; ▪ 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 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 有中国国籍。
3、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特点
❖ 权利义务的平等性
➢ 平等性的内容是:其一,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和 平等的履行义务;其二,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对公 民一律平等;其三,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 权。

自考生思修: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自考生思修: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二、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其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其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 其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节 遵守社会公德
一、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的领域、公有的环境、公用的场 所中,彼此开放透明且相互关联的公共活动。在公共生活 中,人们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着。
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 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 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 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前人是一种“圆球状的”特殊物体, 他有四只手、四条腿,观察相反方向的 两副面孔,一颗头颅,四只耳朵。人的 胆大妄为使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忐忑不 安,众神之王的宙斯于是决定把人一分 两半,就像“在腌制花椒果之前把它分 开,或是用一根头发切开鸡蛋那样”, 使分开之后的每一个人不是四条腿,而 是用两条腿走路,这样人就变得软弱一 些了。在人的身体被分开两半以后, “每一半都急切地扑向另一半”,他们 “纠结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得希 望融为一体”,这样就产生了尘世的爱 情。
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本章学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职业道德 遵守家庭美德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思修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思修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第一节道德及其变化发展一、什么是道德1.道德的起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2.道德的本质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一)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是多元的,同时也是多层次的。

1.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2.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入们崇德向善。

从道德的特征来说,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发挥作用。

3.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二)道德的作用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入的白我完善、推动人的全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不是千古不变的。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的其他阶级的道德则处于从属地位。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这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思修-第五章

思修-第五章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重点提示一、公共生活及其主要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百接或间接的关系,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二、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的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保障。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其基本特征: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有: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2.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要珍惜和爱护,使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状态,这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

4.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目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

5.遵纪守法。

即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

四、大学生如何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思修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思修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1.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途径。

2.私人生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蔽性;公共生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3.当代公共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5.社会道德(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要求,体现这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助人为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7.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功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8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9.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10.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11.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12.如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13.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14.(1)婚姻:只有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家庭: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思修第五章

思修第五章

链接案例: 工人郑某于某日晚醉酒回家。途经街心公园,为了抄
近路,横穿公园草坪,由于步履不稳,在跨越草坪护栏时 摔到,并将随身携带的盛满油漆的玻璃瓶打碎,致使3平 方米草坪被践踏、污损。后被值勤的民警发现,将其带到 派出所。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理的规定,对郑某处以罚 款,并责令其修复被损坏的草坪。
(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
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您认为:现在社会上有哪些 公德缺失的现象呢?
社会公共生活七大不文明现象
社会公共生活 中的不
汽车维修市场秩序 混乱问题
非法小广告
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环境脏乱问题
户外广告、公共设施残缺不 全
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江泽民
不以 规矩 不成方圆
社会公共生活要 有共同的准则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案例:外国人的社会公德
(新加坡、朝鲜、韩国、瑞典 )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概念
4、保护环境
森耕水生沙水噪垃水大 中
林地源物漠土声圾域气 国
资资短多化流污围污污 环
源源缺样不失染城染染 境
供减 形断难普现问日 十
不少 减扩以遍象题益 大

少展遏超普突加 问

止标遍出重 题

4、遵纪守法 以以 违遵 法纪 乱守 纪法 为为 耻荣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公共生活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 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和广泛。

思修第五章(法律精神)

思修第五章(法律精神)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 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
1.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宪 法权利)
平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政治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有信教或不 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 那种宗教的自由等。
人身自由权。身体不受 非法侵犯,人格尊严、住宅 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 秘密受法律保护等。
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 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 用和教育作用。
社会作用。
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制度;
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 济制度;
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 会秩序;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 法律制定和运行的始终。
1.法律制定
国家对权利和义务,即 社会利益和负担进行的权威 性分配,是法律运行的起始 性和关键性环节。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 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 进性。
主要体现在:坚持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借鉴成功经验;与时俱进。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 律保障。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2.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人权保障原则 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一个国家的统 治阶级通过宪法、法律规定 的有关国家性质和国家形式 方面的制度的总称。它体现 国家政权特定的阶级本质, 而且为国家政权的运转、国 家职能的实现提供保障。
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第五章

大学思修授课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原则和基本要求,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教学难点: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2.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对依法治国有什么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依法治国?二、讲授新课1. 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原则- 依法治国的含义: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 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执政。

- 讲解依法治国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和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法治素养、推进法治实践。

3. 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依法治国原则。

- 讲解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包括:a.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b. 培养法治意识,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维护法律。

c.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一些与依法治国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思自己的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

五、布置作业1. 阅读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大学思修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第五章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2. 掌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节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2. 提出问题: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价值观?它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二、新课讲授1. 介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及内涵;a.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等方面;b.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事物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选择,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2. 分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a. 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b.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3. 讲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法;a.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b.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如何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到实际生活中?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中的体现;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及意义,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高了对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

思修第五章习题(含答案)

思修第五章习题(含答案)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重要知识点1.道德的起源和本质2.道德的功能和作用3.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4.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5.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6.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7.公共社会中的道德规范8.网络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9.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10.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1.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12.锤炼个人品德13.道德修养重在践行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自古以来,人们在探讨道德起源并提出了种种见解和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是()。

A.天意神启论B.先天人神论C.情感欲望论D.生产方式论2.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

A.实践B.自我意识C.社会关系D.劳动3.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A.社会关系B.自我意识C.生产方式D.生产力4.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A.人的自我意识B.人类语言C.思维能力D.判断能力5.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在本质上是()的特殊调节方式。

A.社会经济关系B.社会利益关系C.社会政治形态D.社会意识形态6.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反映()的特殊意识形态。

A.社会政治关系B.社会经济关系C.社会文化关系D.社会舆论关系7.道德是一种以指导人的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的正确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在本质上是()。

A.知行合一的B.主客观一致的C.实践认识和谐的D.现实未来发展的8. 中华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之一。

在中华传统道德的诸多论辩中,其核心和本质的论辩是()。

A.义利之辨B.理欲之辨C.公私之辨D.生死之辩9.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道德体系B.中国传统道德从整体上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和意义C. 必须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道德予以否定D. 要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出发,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导言:道德与道德建设。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言:通过讲解道德的定义、功能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道德建设的关注。

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

(1)讲解集体主义的含义:集体主义是一种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

(2)阐述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本准则。

(3)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社会公德:讲解社会公德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2)职业道德:讲解职业道德的含义、要求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3)家庭美德:讲解家庭美德的含义、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家庭美德。

4. 道德评价与道德选择。

(1)讲解道德评价的含义、方式和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道德评价。

(2)讲解道德选择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5.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1)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德建设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道德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道德选择。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最新版 思修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最新版 思修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思修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目录
绪论 第1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2章 坚定理想信念 第3章 弘扬中国精神 第4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5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6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第1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2节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第3节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第4节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假如社会没有了道德?
❖ 金子!黄黄的,光闪闪的; 只要有一点点, 就可以使黑变 成白, 使丑变成美, 使错变成对, 使懦夫变成英雄,使 老朽变得朝气蓬勃。 ——威廉 · 莎士比亚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 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 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 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 ②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监管滞后。强调致富光 荣,曾导致全民皆商,忽视致富手段的合理合法性, 有人为致富不择手段。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层出不 穷。
❖ ③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日益突出,出现“勤劳无法致 富”的现象。
26
❖2.道德的本质
❖C.经济基础决定道德发展水平,这是人类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特定 的历史时期,由于特殊原因,两者不一定 会同步发展,道德发展往往会滞后于经济 发展水平。
❖ 现在的问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电车难题
❖ 汤姆森(1985年)的电车难题:现在,你不 是电车司机,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当你站在跨 越电车轨道的天桥上时,发现电车失控,如果 阻止电车撞死前面轨道上的5个人,必须把重 物抛向轨道阻止电车;然而,周围无重物,只 有一个足够重的胖子在你身边(可怜的胖子), 你是否应该把胖子推下去挽救5个人的性命? 为什么?

大学思修讲义: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大学思修讲义: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一、教学目的学习公共生活的特征,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掌握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并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认识法律在公共生活中作用,了解公共生活的相关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游行示威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规范,促使学生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

二、教学重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三、教学难点1.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2.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四、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1. 公共生活社会公共生活是相对于职业和家庭生活来说的。

私人生活是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独处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公共生活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介入的公共活动内容及其生活方式。

公共生活作为一定的公共生活平台和生活范围,任何人都可以涉足,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公共生活包括娱乐、求知、旅游、体育、饮食、买卖等在户内外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其范围包括公园、影剧院、商场、图书馆、教室、食堂、宿舍、休闲娱乐场所等等。

公共生活的质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提高人们理性生存程度的重要条件。

没有高质量的社会公共生活就没有完善的人类生存样态。

社会公共生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

2. 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公共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集体宿舍等到新兴的证券交易所、人才市场等,特别是网络使人们的公共生活进一步扩展到虚拟世界。

人们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介入社会公共生活。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活动,交往圈子很小;当今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则更像一个“陌生人社会”。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熟识的人,而是进入公共场所的任何人。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大学思修课第五章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如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什么是思想道德修养?什么是法律基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 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

- 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 分析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如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质等。

2. 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解释法律基础的定义。

- 阐述法律基础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分析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 比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异同。

- 分析两者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相互作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入到日常生活中?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二、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2.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大一思修知识点第五章全

大一思修知识点第五章全

大一思修知识点第五章全第五章:自由与责任自由是人类长期追求的价值观念之一。

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拥有许多权利,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行动自由等。

然而,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它必须与责任相结合。

在人际关系、社会活动以及民主政治中,自由都需要在一定的限度内受到约束和制约。

一、自由与责任的关系自由与责任是相互制约的。

如果个体过分强调自由而忽视责任,那么社会秩序将难以维持,社会将陷入无序与混乱之中。

相反,只强调责任而不重视自由,个体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社会也将缺乏活力。

因此,自由与责任需要相互补充,只有在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带来和谐与进步。

二、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个人自由是每个成年人的权利,它包括个人思想、言论、信仰等方面。

个人自由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相应的保障和空间,而个人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不可分割,个体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需要为社会福祉和公共利益负责。

三、言论自由与社会责任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它保障了人们对于各种问题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

然而,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侮辱、诽谤或者恶意攻击他人。

在言论自由的时候,个体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并且必须对言论的后果负起责任。

四、经济自由与社会责任经济自由是指个体在经济活动中不受限制、不受操纵的权利。

然而,经济自由并不等于剥夺他人的权益,个体在行使经济自由的同时,也应当遵守诚信原则,承担社会责任。

只有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追求经济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五、自由与责任的局限性自由与责任并非绝对,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社会安全与公共利益面临威胁时,政府可能会对某些自由权利做出一定的限制。

虽然这种限制有时会引起争议,但在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方面是必要的。

六、全球视野下的自由与责任自由与责任不仅仅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需要建立在平等、互利和负责任的基础上。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

大学思修教案第五章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2. 道德观念的树立3. 理想追求的明确教学难点:1. 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2. 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道德和理想有什么关系?2.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1. 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 道德是理想实现的保障,理想是道德发展的动力。

- 道德与理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 道德观念的树立- 学习道德规范,明确道德标准。

- 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友善等。

- 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不断修正和提高。

3. 理想追求的明确-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 制定实现理想的计划,付诸实际行动。

-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三、案例分析1.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道德与理想的关系。

2.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如何将理想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课堂讨论1.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 如何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五、总结1. 强调道德与理想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道德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道德的指引。

2. 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努力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与理想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确自己的理想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道德与理想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思修 第5章

思修 第5章
大陆法系:男孩自己摸高压线,电力 公司有警示牌不用赔偿,律师按法律条款 为当事人争取权益;
英美法系:律师让男孩出庭展现被电 击后的惨况,只要得到陪审团的同情,电 力公司就要赔偿。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立法):包括法律的制定、 修改和废止。
法律执行(执法):广义指国家机关及 其公职人员执法活动,狭义指行政执法。 我国大多属于行政执法。
案例:公民居住自由
2007年,广州农民工王登辉下班途中 遭遇车祸,对方负全责。据规定,上下班 途中发生车祸依法属于工伤,社保局为他 开出工伤认定书。但公司认为一直为员工 提供食宿安排,王登辉违反规定外宿,且 事故发生在公司外面,不属工伤。
公民有居住自由,企业禁止员工外宿 违宪,公司必须支付医疗费、误工费等。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 成年人、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 人。只能代理。
思考:民事权利能力
一个被剥夺政治权利终生的犯人还有 民事权利吗?(有,只是被剥夺政治权利)
儿子犯罪气死老爹,家人在分割遗产 时一致认为不分给他。
(不可以。继承权因以下情形之一即会 丧失:①故意杀害被继承人;②为争夺遗 产杀害其他继承人;③遗弃或虐待被继承 人;④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
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1955年12月1日,42岁美国黑人女裁 缝帕克斯在蒙哥马利市坐公车。当时美国 南部还实行种族隔离,她拒绝给白人男子 让座而被捕,引发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长 达381天的抵制运动,美国最高法院最后 裁决禁止公车黑白隔离。
帕克斯因此被尊为“民权运动之母”。 50年后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没有她,我不 可能站在这里”。当然更不会有奥巴马。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三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思修第五章

思修第五章

3、资本主义法律
基本原则: 一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 三是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制度可以分为大陆法系 和英美法系两大类。
•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 典法系等,是承袭古罗马法律传统建立。 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和 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 •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 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 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包 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综上所述,法律可定义为: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 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 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 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 行为规范体系。
三、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有了法
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4.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 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
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执行(执法) 法律适用(司法) 法律遵守(守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三节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 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重要的实体法 律制度以及程序法律制度,使学生能够 对生活中的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做 到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从而 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大学生思修课件第五章

大学生思修课件第五章
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来德国三周了,几乎没看到过随地吐痰的现象。一 天赶去火车站,前面一中年男子使劲咳嗽了几下,我下 意识地躲远几步,没想到人家掏出一张餐巾纸,吐完之 后仔细地包好,看看周围没有垃圾箱,很自然地放进了 自己的口袋。保持公共场合的卫生,德国人已经养成了 习惯。不仅仅在公共场合,据说私人聚会上,德国人擦 拭脏东西的纸巾都要自己带走。 身穿黄色马甲的交通协管员是国内街头的特色,他 们主要职责就是制止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不过在德国街 头,从来都看不见这样的人。大路口的交通秩序就不用 说了,小路口只要碰到红灯,行人一律停下等候。 ——转引自一个留学生的日记
1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1.公共秩序的定义和涉及的范围
(1)定义: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 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当代公共生活秩序涉及的范围:工作 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 乐秩序、网络秩序等。(视频2)
2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德缺失的现象在今天实在普遍:自己家中打扫得一尘 不染,出门就乱扔东西;西装革履在身,满嘴污言秽语; 为了个人获益,不惜损害他人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假农 药、假种子等随处可见,假文凭、假证件等屡禁不止。 最让人心悸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中竟然充斥着色 素菜、注水肉、敌敌畏醋、化石粉豆腐等等。奶粉事件 让许多无辜的婴儿成为“大头娃”甚至死亡……这些让 人震惊让人痛恨的事实有的发生在我们身边,有的就在 我们身上。当我们慨叹和谴责时,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地 进行思索和自我检讨呢?(视频4 5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首要在于()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
C、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D、法律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2.以下不属于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的是()
A、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B、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C、维护专制皇权
D、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3.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等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中央及地方各级的立法机关
D、中央军委
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A、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政府规章
5.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

A、行政法规
B、部门规章
C、地方性法规
D、地方政府规章
6.()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A、法律制定
B、法律执行
C、法律适用
D、法律遵守
7.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

A、公安局
B、监狱
C、人民政府
D、人民法院和人们检察院
8.确认了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辉煌成果,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根本制度,明确了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总的目标的法律是()。

A、民法
B、社会法
C、诉讼法
D、宪法
9.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关于宪法第三条第三款中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国家机关增加的内容是()。

A、行政机关
B、监察机关
C、检察机关
D、审判机关
10.()是我国的国体。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D、多党合作制
11.下列不属于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制度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2.我国现行宪法是()年制定的。

A、1949
B、1954
C、1978
D、1982
13.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每一法律部门均由一系列调整相同类型社会关系的众多法律、法规所构成。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立法律部门的是()。

A、知识产权法
B、商法
C、公司法
D、民法商法
14.()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A、民法
B、宪法
C、刑法
D、行政法
15.下列原则中不属于民法的基本原则的是()。

A、公序良俗原则
B、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C、罪刑法定原则
D、公平原则
16.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由六个法律部门组成。

《婚姻法》、《继承法》属于其中的()法律部门。

A、民法商法
B、经济法
C、社会法
D、行政法
1.以下各项中,关于法律的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是最高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D、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
2.法律运行的过程主要包括()。

A、法律制定
B、法律执行
C、法律适用
D、法律遵守
3.我国行政执法的主体包括()。

A、中国共产党
B、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C、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D、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
4.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有()。

A、党的领导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D、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5.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

A、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的有()。

A、宪法相关法
B、民法商法
C、经济法
D、诉讼法
7.以下国家机关中,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的有()。

A、行政机关
B、监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检察机关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包括()。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9.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法。

关于德治和法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B、德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
C、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
D、法治主要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
10.以下属于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的有()。

A、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B、遵守宪法和法律
C、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D、依法服兵役
1.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所以统治阶级的成员也必须遵守法律。

2.道德和法律都具有四种历史类型。

3.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4.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等。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

此外,公安局、司法局也是属于司法机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6.帮扶弱者、见义勇为只是一种道德诉求,不是一种法律规范,不为我国法律所规定和保护。

7.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8.在法治国家中,不存在只享受权利的主体,也不存在之承担义务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