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脓腔引流方法_徐发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证如病人感腹部不适,体温升高,可放管观察,适当减少夹管时间。

尤其是化脓性胆管炎,因Oddi括约肌受炎症的影响早期功能不能恢复,夹管时机可推迟,夹管时间适当缩短。

夹管后胆管在一段时间内呈正压,减少肠内容物逆入胆管引起感染的机会。

重要的是胆汁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参入消化。

放开时胆管由正压突然降低,起到定期冲洗胆道作用,同时可使胆管内小的结石顺流而下,由T管排出。

特别是胆汁进入肠道,缓解了由于胆盐的丢失,胆盐肠肝循环紊乱所致的肠属菌异常。

本组有8例术后第四天出现腹泻,应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夹管24小时后腹泻得以缓解,可能与肠道菌群异常有关。

T管间断引流能不断地恢复胆道的正压,尤其饭后夹管更合乎生理要求,有利于胆道及Oddi括约肌功能的恢复,引流成功,可以提前闭管,尽早结束T管旁路,恢复胆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T管间断引流使本组病人拔管时间较常规提前2~3天。

(1997-11-14收稿)肝内外胆管引流249例分析
安徽省宣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42000)
吴梓星 吴 江
作者对249例肝内外胆管引流手术进行分析。

其中外引流101例,内引流加外引流24例,内引流105例,再次手术后内引流为20例。

认为各种肝内外胆管引流术具有各自优点,主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而选择术式。

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外引流101例;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前壁侧侧吻合21例;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30例;Oddi括约肌切开活瓣成形抗返流加胆总管切开T管外引流25例;胆总管十二指肠间置空肠吻合10例;胆总管与空肠Roux-Y吻合20例;肝面与空肠吻合4例;切开肝管1~2级分支加以缝合整形作为吻合口后壁与空肠作Roux-Y吻合6例。

原先已作过胆肠内引流术,因反复发作重症胆管炎再次作内引流者20例。

此20例中,原先作的术式为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侧侧吻合10例,O ddi括约肌切开成形4例,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6例。

内引流术后距再次手术时间最短1年,最长13年。

再次手术的术式为大口径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11例,切开肝管1~2级分支加以缝合整形作为吻合口后壁与空肠段作Roux-en-Y吻合2例;肝叶切除4例;肝断面与空肠Roux-en-Y吻合3例。

本组病人并发症:胆肠吻合口瘘2例,胆瘘1例,肠粘连2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急性中毒性胆管炎、肝肾综合征、多器官衰竭。

(1997-12-18收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流分析
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46003)
张启林 王心存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如同开腹胆囊切除术(O C)一样,放置引流不仅是观察而且有时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行LC200例,42例放引流管。

方法:选择软橡胶管或硅胶管,粗细接近于腹腔镜细套管(直径5mm),这样正好便于从腹壁D孔(腋前线与右肋缘下切口)引出。

手术结束前于剑突下戳孔(B孔)取出胆囊后,于粗套管(直径10mm)内送入引流管的出端,于D孔拉出,此时可将D孔细套管一并取出,使引流管的另一端(剪有侧孔)置于肝下间隙。

此法引流无需另戳孔,正好利用D孔,放置极为方便。

引流管可外接负压球或引流袋。

本组42例,平均引流时间2天,最长达14天。

引流物:1例为胆汁样液体;1例为小肠液体样物;2例为鲜血,量均<100ml。

其余38例均为淡红色血水样物,其中引流量>50ml者6例,<50ml者32例。

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

作者认为,LC手术放置引流适应证宜宽不宜严,应据术中情况决定。

对初开展LC者,或对手术把握不大者,放引流为好。

(1997-12-16收稿)介绍一种脓腔引流方法
解放军546医院(新疆马兰,841700) 徐发良
切开引流和脓腔填塞纱布换药是临床上治疗脓肿的常用方法。

这种传统方法疗程长、愈合差,有的还需再次手术才能治愈。

作者采用脓腔持续滴注抗生素加负压引流的方法治疗脓肿1例,效果较好。

病儿女,11岁。

因左腹股沟痛性包块伴高热14
天入院。

查体:左腹股沟压痛包块6cm×6cm,左髋关节屈曲挛缩。

B超探及液性暗区,穿刺抽到脓液而确诊髂窝脓肿。

在硬膜外麻醉下切开引流出200ml脓液,分开脓腔内间隔,以3%过氧化氢、1‰洗必泰、0.9%盐水冲洗脓腔后吸尽积液。

脓腔底部置两根带侧孔的胶管引流,按层缝合腹壁组织(针距稍大)。

缝合腹横肌腹内斜肌时再置一浅部引流管。

三管均从切口引出并以皮肤缝线固定。

术后用敏感抗生素配成液体24小时连续从深部引流管滴入,浅部引流管接负压引流。

术后3~4天引流液澄清,含血性脓性物减少而停滴抗生素,各引流管均行负压吸引。

每日换药时各外拔1cm直至拔除,是为渐进拔管。

术后7天拆除皮肤缝线,9天拔除最后一根引流管,12天痊愈出院,切口愈合。

(1997-12-15收稿)
S形管灌洗引流在深部脓肿中
的应用
江西省宜春地区医院(336000) 刘长山 袁晓英
自1987年以来采用置S形管灌洗引流的方法治疗多部位的深部脓肿共120例。

102例为单房脓肿, 18例为多房脓肿。

脓肿最大为18cm×17cm,最小为5cm×5cm。

全组均有发热、畏寒,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

其中12例伴有感染性休克,5例伴有脓毒败血症。

置管方法:术前均行A或B超检查,确定脓腔大小及探查脓腔最低点。

常规消毒置巾,局麻(小儿可采用基础麻醉),先用7号针头穿刺抽出脓液证实为脓肿后,于已探定之脓腔最低点切开皮肤1.5~2.0cm,用血管钳钝性分离撑开脓腔,放出脓液。

再用血管钳夹持小纱块探入脓腔,钝性分开脓腔间隔;用血管钳自该切口再次探入,尽量向脓腔另一端相应部位皮肤切一小口,约1.0~1.5cm,按脓腔大小选择适当型号及长度的橡皮管或硅胶管(管中间段弯成S形,且在其间剪数个侧孔,此S段埋入脓腔中)。

S形管两端分别自切口上下引出并缝合固定于皮肤,外用无菌纱布覆盖。

术后即可从灌洗管一端用生理盐水加α-糜白酶及敏感抗生素持续点滴灌洗;另一端接引流袋,每天灌洗量视脓腔大小为1000~4000ml,根据情况逐日减少灌洗液量。

结果:120例经S形管灌洗引流后,自觉症状均明显改善,体温多于引流后1~3天即降至正常。

本组仅3例伴有脓毒血症者经灌洗引流后分别于6天、8天体温才降至正常。

合并休克的12例病人经灌洗引流后症状迅速好转,仅1例坐骨直肠窝脓肿的病人术后1年并发肛瘘,余全部治愈。

引流时间最长为11天,最短为3天,平均灌洗引流时间为5天。

S形管置管灌洗引流术前、术中、术后应注意以下方面:①置管前应常规行A或B超检查,确定脓腔的大小及最低点,以便选择恰当的灌洗管及置管时切口的位置。

②术前应常规穿刺证实为脓肿后始能行切口。

③切口应尽量选择在炎症较轻的地方,以利切口早日愈合。

④术中应注意尽量分开脓腔间隔,以利通畅引流,S形管侧孔部分应埋没在脓腔内,以免灌洗液漏出。

⑤对于坐骨直肠窝脓肿病人,术中术者应用一指探入直肠内以免置管时误伤直肠壁。

⑥术毕即可用生理盐水加敏感抗生素灌洗,以利稀释脓液,防止导管堵塞,控制感染,促进脓腔愈合。

⑦若脓液粘稠可用α-糜蛋白酶灌洗,以利于脓汁液化,若导管堵塞时可用注射器抽吸及采用换向灌洗的方法(即进、出灌洗液的两端可互换)。

⑧灌洗管出水管一端可接负压瓶,以免灌洗液潴留在脓腔内,影响脓腔的闭合,必要时可于脓腔外挤压,将潴留在脓腔内液体排出。

⑨术后应加强灌洗管的护理,以免灌洗管脱出,尤其是小儿。

灌洗引流管的拔除时机:①全身症状好转,体温正常2~3天。

②局部无压痛,无硬结,脓腔压之无空虚感。

③挤压脓腔,无分泌物自引流管流出。

④无脓液及坏死组织流出,引出之灌洗液清亮。

⑤A超或B超复查脓腔已基本愈合(直径≤2cm)。

(1997-12-25收稿)
经皮置管引流治疗乳房脓肿
13例报告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3000)
冯文明 陈秋强 郑 滔
近4年来作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双腔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乳房脓肿13例,取得良好效果。

双腔引流管的制作:双腔引流管的外管为膀胱造瘘管,内管用硬脊膜外麻醉导管。

5号针头针尖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内,再一起置于外管中,外管接负压引流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