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新教材的练习题设计(黄恕伯)
物理教学中怎样“重过程”(黄恕伯).ppt [只读] [兼容模式]
实际
是把
析论证
了
证据
和
历
认识和理解探究的
了
讲教师的观点
结果
结果 结果 把它作 的情况 解题的根据 的情况
然是当前教学中
遍的情
况
令.在新课教学中
句.在 许多特例的结论
题教学中
学生记
●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自由 种类型问题的许多结论
动的曲线轨迹问题
学生记
用教师总结出来的结论取代学生具体的分析过程,
学生解题的行 是回忆,而不是分析
四
过程 提出问题的过程 并 十 熟悉
过程
什
样难?
4.教师对相关的 发 问题
●例如
试题
考查
提出问题
要素
一测力计 动时 力 认识? 对
悬吊一个砝
置于电梯中
当电
梯由静 的
开始向
看到测力计的示数 你能提出一个什 问
明显大于砝 个问题有什
题?你对
标准 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些问题
关于提出问题的
本能力要求
●能发
静
开始向
砝
的
力
问题有什
学生 象 解答 的问题 实通过质疑形 的作用 并且根据牛 而 的形式 自 编题自 历在问题情境 发 某一 疑问
认识?
象或 客观 动定律来 是他们发 实质 没有体 实的 起 学生对本题的回答 析产 的
本题没有
过程
更没有对客观
到了
学生
无非是提出关于超
出超 的 本能力要求
的原因
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
书
人教
用一定的篇幅 设立小标题 进一 明确 度 化 概念
圆周 度
名师讲座:特级教师黄恕伯 3系列选修教材分析(共146张PPT)
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
选修3-1、3-2、3-3、3-4、3-5 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 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的内容,进一 步强调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黄恕伯 09.7
引言:教材分析的出发点
1. 模块3 系列课程要求的定位 《课程标准》关于选修 3-1 模块的说明: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 物理学有自己的实验基础和逻辑结构,有广泛的技 术应用,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深刻 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本模块中,学生将
黄恕伯 09.7
做一做 上图中,甲、乙、丙分别是电流表、欧姆表和电压表
的示意图。下图是一个单刀多掷开关,通过操作开关,接线柱 B 可以 接通1,也可以接通2或3。现在要使 B 接通1时,能像图甲那样成为电 流表,接通2时像乙那样成为电阻表,接通3时像丙那样成为电压表, 这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多用电表。讨论一下,这个多用电表的电路图是 怎样的?请对照两个图,把它在下图基础上画出来。
电势差
E数值等于沿 场强方向单位 距离的电势差
WAB=EpA-EpB
U=Ed
电场力的功
电场强度
电场力做 功与路径 无关
电场力
试探电荷在场中 某点受的电场力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E = F/q
黄恕伯 09.7
原教材中的 有关知识链 电 势
电势定义:单位正电荷 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 电势)电场力所做的功
黄恕伯 09.7
一、进一步完善了静电学中知识链
黄恕伯 09.7
试探电荷在电场 中某点的电势能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电场中两点电势 之差叫电势差
电 势
φ = Ep /q
UAB=φA-φB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3)怎样由实验得出结论
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 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这样的结论才能 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 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N
G
《力的分解》的教学目标设计
1. 目标要点
●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 ●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
(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
2. 设计上述目标的思考
●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 ●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
N
mg
v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的总思路
●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F 图象 作a-1/m 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怎样测量(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
△比较相同时间的位移之比
●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F △ F 是合外力,有多种测量方法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新
1 2 3 4 5 重力 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原
一、力
第一章 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二、重力
三、弹力 四、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
摩擦力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 ●全章结构基本上跟现行教材相同 ●新教材在弹力一节中,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内容和 F-x 图象,但没有安排 学生实验。 ●原教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新教材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 法”。 ●强调了矢量相加的法则,在“力的分解”一节中设立小标题,并对矢量做 出更明确的定义。
物理教学中怎样“重过程”(黄恕伯)
四、“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2.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教学“以知识为线索”演变成了“以知识为主” 以知识为线索” ●“以知识为线索”很容易演变成“以知识为 以知识为线索 很容易演变成“ 主”。
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 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知识与技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 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 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这就很 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 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意思考如 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 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目标。
二、为什么要“重过程”? 为什么要“重过程”
“习题训练”之所以在各地普遍重视,甚至于发展为 习题训练”之所以在各地普遍重视, 习题训练 “题海”,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过程。 题海” 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过程。 但是, 题海” 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盲目、 杂乱、 但是 , “ 题海 ” 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盲目 、 杂乱 、 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的过程。 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的过程。 如何把学生的“ 习题训练” 改进成一种目标合理、 如何把学生的 “ 习题训练 ” , 改进成一种目标合理 、 目的有序、 份量适度、 形式多样、高效创新的优化过程, 目的有序 、 份量适度 、 形式多样 、 高效创新的优化过程 ,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极有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 课题。 课题。
●教辅资料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求结果的问题。 教辅资料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求结果的问题。
四、“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重过程”为什么这样难?
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 1.“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所形成的思维定势 解题是为了得到结果 高中物理课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 高中物理课中,习题教学是一种师生普遍重视、 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 实施频率很高的教学活动 。 解答题目的目的是为了 得到一个最终结果,解答的水平通常是以结果是否 得到一个最终结果, 正确来评价的。因此,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 正确来评价的 。 因此 , 追求一个正确的结果 , 不仅 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 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目标 , 也成了教师组织教学活 动的目标。 动的目标。
优化2014年高考物理总复习的思考(黄恕伯)
内 容
学史、基本测量
2013年Ⅰ卷
22
14 19 21 16 20 22 25 25 14 20
2013年Ⅱ卷
19
25 15 22 25
1.直线运动 2.相互作用 3.机械能 4.曲线运动
2012年 系列1 2013年 系列2
50 40 30 20 10 0
必修① 1 必修② 2 3-1 3 3-2 4
39 26 25 19 12 26 18 25
●2013年各模块内容权重更加合理
一、对2013年新课标理综(物理)卷的分析
1.关于必考题内容结构的分析
(2) 2013新课标理综(物理)必考题的内容结构特点 (小结)
横波
3 4
形成和图象
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
2
1
1
1
波动性
电磁波
光
反射、折射 干涉、衍射、偏振
1
2
2
2
相对论
动量守恒
3 5 原子结构 原子核 光电效应
2 1
2
2
2
1 1
1
新课标理综Ⅰ卷物理高考选考题内容分析 内 容
简谐运动
含共振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12年 13年
1 2 1 1 填空题(6分) 20.47 1 难度系数:
15 23
20 18
22
20 17 24 23 15 16
21
24
15 14 18 21 22
23
6.电场
7.电路 8.磁场 9.电磁感应 10.交变电流
《相互作用》单元教学设计(黄恕伯)
(1)从以下七个方面认识一个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大小、方向、作用点、产生原因、作用效果。以此贯穿着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教学。
(2)提前学习牛顿第三定律。 (3)在牛顿第三定律后面增加“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 内容。
(4)提升对有关概念的认识。如:动摩擦因数是同一接 触面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受力的比值。
●发挥练习题的“提升素养”功能
2.“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举例
知识应用
提升素养(新教材题)
如右图所示, 地铁列车在起动 后的某段加速过
程中,悬吊在车 θ
上的重垂线偏离 竖直方向的夹角 θ 等于30°,请计 算此时地铁加速 度的大小,并判 断加速度的方向。
某人把一根细绳的 下端绑着一支圆珠笔, 上端临时固定在地铁竖 直扶手上。地铁起动后 的某段加速过程中,细 绳偏离了竖直方向,他 用手机拍摄了当时的照 片,拍摄方向跟地铁前 进方向垂直。请根据照 片估算此时地铁加速度 大小,并判断加速度方 向,写明解答过程。
数据30°是随意编的, 数据是真实的,能了解地铁运行的实
理论与实际脱节
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发挥练习题的“提升素养”功能
2.“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举例 ●对两道练习题特点的分析:
培养用物理观念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增强证据意识;提升 设计方案、数据解释
等科学探究能力
养成联系实际、务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根据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
3. 各节内容中落实“运动与相互作用”的细化要求
(1)重力、弹力、摩擦力,从力从性质和特点来细化对 “受力分析”的要求。
(2) 牛顿第三定律,从力的相互作用来细化对“选择研 究对象”和“受力分析”的要求。
上海民办新黄浦实验学校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测试(有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那么()A.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B.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C.在任意1s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D.在任意1s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2.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
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C.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D.汽车的速度是30m/s3.智能手机的导航软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如图是某驾驶员利用手机导航的界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1小时27分指的是时刻B.图中52.8公里指的是位移大小C.图中上午10:40到达指的是时间间隔D.交警在判断前方40米是否压线时,汽车不可看作质点4.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段时间的运动快慢B.平均速度是变速运动各部分速度的平均值C.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位移或哪一时刻的D.无限逼近某一位置附近的足够小位移内的平均速度,可看作质点在这位置的瞬时速度5.关于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快B.加速度越大,物体速度变化越大C.加速度就是物体增加的速度D.物体速度为0,加速度也必然为06.某校举行2020年度游泳运动会中,高一小明同学在50m自由泳比赛中游出了26.98s的成绩;高二小陈同学在100m蛙泳比赛中游出了70.84s的成绩,都获得了第一名,(学校泳池长度为25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的平均速度等于小陈的平均速度B.小明的速度一定比小陈的速度快C.在研究小陈和小明泳姿的时候,可以将他们俩当质点D.比赛过程中,以小明为参考系,他的对手一定向后运动7.从高出地面6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新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黄恕伯)
和大小
化特征简介
●电子束的磁偏转 ●初步了解相对论
原理
时空观
相比03版,17版必修内容的知识容量略有减少。
三、知识点的变化
2. 选择性必修课程知识点的变化
删去的知识
增加的知识
●惠更斯原理 ●用激光观察全息照相 ●电容器和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作用 ●认识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液晶的微观结构、主要性质及技术应用 ●饱和汽、未饱和汽,相对湿度 ●熵 ●康普顿效应 ●概率波 ●电子云,不确定关系 ●解释轻核与重核中子、质子数具有不同比例原因 ●链式反应条件,反应堆、核电站工作模式
第六章 圆周运动 1. 圆周运动 2. 向心力 3. 向心加速度 4.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 1. 行星的运动 2. 万有引力定律 3.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4. 宇宙航行 5. 相对论时空观与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第八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1. 功与功率 2. 重力势能 3. 动能和动能定理 4. 机械能守恒定律 5.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2热力学定律 3.3原子与原子
核 3.4 波粒二象性
●固体、液体和气体包括原3-3的分子动理论 和固体、液体和气体两部分内容。删去了 液晶、饱和汽和未饱和汽;
●热力学定律在原3-3基础上删去了熵;
●原子与原子核在原3-5基础上删去了解释轻 核和重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不同比例原因、 裂变反应条件和反应堆。增加了四种基本 相互作用;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结构
选择性必修1:
主题
说明
1.1 动量与动量守恒 定律
●动量和动量守恒的内容大体 跟原3-5相同;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在原3-4基
1.2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础上删去了费更斯原理;
高考备考思考(黄恕伯)
选考题的难度为次难题。
二、新课标理综(物理)卷必考题的内容
1.实验题 (实验题的内容:一力、一电)
年份
08 09 10 11 12 13Ⅰ 13Ⅱ 14Ⅰ 14Ⅱ 15Ⅰ 15Ⅱ
《力的分解》新课的教学,为什么学生总是
觉得很难?我们平时是怎样突破这个难点的?
《力的分解》新课的教学,学生的困惑
教师:如右图,悬吊的球由于重力的作
用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拉绳子,二是压墙。
因此可以把重力按效果分解为 T 和 N 。
学生:分力和合力是指同一物体上两次
受力的的等效替换,但T、N 和 G 并不作用
理解:对某一物理规律的理解
推理:用两个物理规律推出结论
分析综合:运用多个物理规律综合起来分析问题
2013年也只有一道“分析综合”题,多数是“推理”
2014年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
难
度 0.9
0.8
系 0.8 0.71 数 0.7
0.67
0.6
0.5
0.4
0.63
0.67
0.48 0.39
红字为第25题。2013年起打破了压轴题的命题惯例。
二、新课标理综(物理)卷必考题的内容分析
3.选考题
选考模块的考试内容
选修 3-3
●分子动理论 ●固体与液体 ●气体定律 ●热力学定律 ●单位制 ●实验(1)
选修 3-4
●简谐运动 ●机械波 ●干涉衍射 ●电磁波 ●几何光学 ●相对论 ●实验(3)
力学 打点计时器测动摩擦因素 游标卡、螺旋测微器 验证机械能守恒 用平均速度图象求加速度 螺旋测微器测 用光电门测动摩擦因数 用平抛运动研究弹性势能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探究弹簧圈数与劲度的关系 用托盘秤测通过凹形桥底速度 斜面上用打点计时器测μ动
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黄恕伯)
把表述转化为物理条件:
结点O 到达原来地方 B固定,O到达原位置 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 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
A
O
绳OC 悬吊一个砝码 改变定滑轮的位置
是否还能找到另一处
另一分力的大小不变
C
B
另一分力的方向可变
是否还有另一个解
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
合力的大小 方向不变 一个分力的 方向不变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的长度、位置一定 平行四边形一边和 对角线的夹角一定
●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需要对该类个例的共性进行抽 象得出,而不是一个问题一种方法。 ●方法的掌握,贵在能自觉运用,它需要通过不断渗透、 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来达到,而不是灌输。 ●方法的掌握,需要把它灵活运用于新的情景,以巩固 和加深对其理解,并拓展其含义。
个例渗透
抽象概括
运用巩固
拓展提高
一、习题教学的目标
物理教学中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方法概述+应用举例”。
即:先用准确、概括的语言介绍某种方法的意义和 步骤,然后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它,再用相似的练习题
来巩固它。
这种做法的基本特征是“记住”和“套用”,其教 学效果值得怀疑。
一、习题教学的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对某一方法的建立需要有具体的感性认识作为基
础,而不是来自抽象条文。
二、不同阶段习题教学的目的
1.存在的问题
不同教学阶段习题讲练的目的无序、重复、杂乱,这是 当前习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全面性。 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
考复习等不同阶段的习题教学,都定位在“理解知识、熟练各种试题类型” 这单一目的上,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
●忽视了习题教学目的的层次性。 把新课、阶段性复习、高
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练习题设计(黄恕伯)
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练习题设计(黄恕伯)7月29日江西省南昌三中黄恕伯老师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为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展开线上培训。
黄恕伯老师,国培专家,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教科书编者,江西省教育学会特级教师分会理事长。
黄老师培训的主题是《高中2017版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黄老师从三个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
首先是新课标内容的简介,分析新课程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内容结构,与旧教材进行对比,指出知识点上的变化,重点提出物理实验的变化,指出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其次对物理核心素养的结构和水平描述进行分析、对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概念和结构进行分析。
最后指出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路——物理观念,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物理课本上的例题分析,完善知识构建是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视频展示——互感自感,电磁感应的应用,气球碰撞的体验,吸管插土豆,强化了物理知识与实际情景的关联。
强调教学中要重视理想模型的建构和应用,通过例题分析指出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推理结论,更要重视推理过程。
黄老师为参训教师带来《基于提升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实例剖析》讲座。
先以必修一“相互作用和力”这一单元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从教材地位看本单元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本章内容构架,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过程,全面布局课外练习题,设计本章节单元评价,通过一系列设计研究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接着通过观看课堂视频实录,对课标要求、规律教学、概念教学和课堂巩固进行实例剖析。
最后重点对练习题设计就行分析,先介绍了提升素养跟知识应用的练习题的不同,又指出试题与习题的功能不同,一个好的试题不一定是一个好习题。
通过习题的改变,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一天的学习,参训教师对物理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练习题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学员纷纷表示会将本次培训内容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知识融入到以后的实际教学中。
黄恕伯3-4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sp
1 波的形成和传播
2 波的图象 增加 3 波长、频率和波速 4 波的反射和折射 5 波的衍射 6 波的干涉 7 多普勒效应
四、波的衍射 五、波的干涉 *六、驻波 七、多普勒效应 八、次声波和超声波
用费更斯原理讲解波的反射和折射
黄恕伯 07.7
„新‟选修3-4模块
第十三章 光
„原‟必加选第三册
第十九章 一、光的直线传播 二、光的折射 光的传播
系中位于运动反向位置的事件先发生。
这说明:“同时” 是相对的。
黄恕伯 07.7
五、关于“相对论简介”的教学建 议
5. “长度”的相对性
A
甲(运动系上观察者) 乙(静止系上观察者)
B
甲 乙
v
C
A、B 是运动系上两个事件,B 位于运动方向一端,A 位于运动反向一端
甲认为:A、B 同时; 乙认为:A 先、B 后 运动系观察者认为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静止系观察者认为运动
●先认识运动学特点 ●再了解动力学条件
2.新教材关于简谐运动定义的教学线索
定性描述振动 介绍弹簧振子 实验作出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
黄恕伯 07.7
黄恕伯 07.7
也可以用数码照相机拍摄竖直方向弹簧振子的运动录像, 得到分帧照片,依次排列得到图象。
黄恕伯 07.7
一、从运动学的角度定义简谐运动 1.学生对各种类别运动的认识
2l 0 c
x1
vΔt1
l vt1 ct1 l vt 2 ct 2
t=t1 t 2 得 t=
t l v2
l0 1 c2
2l
v2 c 1 c2
vΔt2
x2
由 t=
人教社物理教科书特点及使用建议(黄恕伯)(2)
E = F/ q
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
1.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 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 2. 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
概括和引伸进行了规划,使之更加符合科学的认
知规律。 3. 把“方法”作为教材知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强化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过程。 例:力学中功与能的关系 静电场中功与能的关系
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它是功能 印证了实验探究的结果。动能定理 关系的的有一次渗透 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是功能关系的再一次渗透
●类比重力与重力势能的关系,明确弹性势能表达式取决于弹力做功的表达式。 ●对弹力做功的表达式进行理论探究。
重力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是 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功能关系的 ●背景:已知重力功跟重力势能、弹力功跟弹性势能的变化关系,若不考虑势能,外 例子,功能关系的知识从此开始 力对物体做将功产生什么效果? 弹簧的弹力做功也跟路径无 渗透。因此,对重力势能的学习, ●实验探究后初步得出:外力对静止物体做的功跟物体获得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关,用相同的思路分析弹力功 需要比较系统和深入。 跟弹性势能的关系,是对功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 关系的一次渗透。
4.联系生产、生活,体现STS思想
●在正文、栏目、习题中全面体现STS思想
5.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
●版式新颖、图片精美、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6.设置不同功能的各种栏目
●不同栏目不同功能,各种栏目功能互补
除此之外,人教版物理教科书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具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系统
1. 进一步优化了有关物理知识的结构,使之更能反 映知识之间合理关系。 2. 进一步理顺了知识展开的线索,对知识的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必修第1章A组题
4. 质量为 0.5 kg 的金属小球,以 6 m/s 的速度水平抛出,抛出 后经过0.8 s落地,g 取 10 m/s 2 。
(1) 小球抛出时和刚落地时,动量的大小、方向如何? (2)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动量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如何? (3)小球在空中运动的 0.8 s 内所受重力的冲量的大小和方向如 何? (4)说出你解答上述问题后的认识。
E
点的电势能是负值,E、F两点哪点电势 线垂直的直线,则M、P
P
高?
两点哪点电势高?
B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② 对跨章节的知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
分类,在大范围内搭建物理知识的框架,为形成物 理观念打下基础。
必修第6章 A组题
1. 请根据加速度的特点,对以下七种运动进行 分类,并画出分类的树状结构图 :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平抛 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变速圆周运动。
A
(2)如果把斜梁加长一点,仍保持连接点O
O
的位置不变,横梁仍然水平,这时横梁和斜梁
B
所受的力如何变化?
2.引导知识与实践关联,以物理视角剖析实际问题
例④ 物理知识和文体活动的关联
必修第5章A组题
1. 右图是中国象棋棋盘,相当于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横坐标标有数 字,纵坐标标有字母。利用它可以记录各棋子的位置和位移。例如,棋子 “帅”位于 y=J、x=5 的位置,可以简述为 J5 ;棋子“象”从y=A、x= 3 的位置运动到 y=C、x=5 的位置,就可以简述为 A3C5。
二、基于提升素养的高中物理练习题举例
内容提要(按核心素养排列)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2.引导知识与实践关联,以物理视角剖析实际问题 3.认识物理模型特点,会把现实原型转换为理想模型 4.经历多种思维形式的科学推理过程 5.用证据表达观点和证明物理结论 6.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发明 7.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检验猜想 8.合理设计研究方案 9.用恰当形式对事实进行解释 10.正确认识物理学,增强掌握科学知识的责任感
题。 章后 B 组题尽量以《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 4 要求。但 节后题、章后A组题的难度不一刀切,也有意安排少量有思考性 的问题,供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有进一步思考。
一、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练习题的编写思路
3. 习题的编写要领
(5)份量:为适应《课程标准》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
和等级考)的要求,新教材的习题份量比现行教材增加了很多。 但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确保知识和素养在有良好 覆盖的情况下,对练习题总量做了合理控制,使学生有一定的时 间仔细审题和深入分析,为此,教材对练习题进行了严格的筛选, 杜绝简单重复的机械训练题。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⑤ A
新授课的节后练习题,重视知识的有序建构。例如 电容器的充、放电,练习题从电流方向、电流大小变化、 电压变化、能量转换等各方面完善关于电容器充、放电 的知识建构。
必修第10章第四节“电容器的电容”
1. 用右图电路给电容器充、放电。开关 S 接通 1, 稳定后改接 2,稳定后又改接1,如此往复。下表记录 了充、放电过程中某两个时刻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方向, 试根据该信息,在表格内各空格处填上合理答案
能用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现象、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这是“物理观念”的关键要素。要达到该目标, 首先需要把物理知识与实践情境进行关联。
例 ① 物理知识和日常语言的关联
必修第一章A组题:
以下对话,其含义是指时刻还是指时间间隔?写在括号内。 问 :这车什么时候开? ( ) 答 :过一会儿就要开了。 ( ) 问 :我离开一下,10 min 就赶回来,行不?( ) 答 :你不能晚过车票上的开车时间。( )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③ C
“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的运动模型是学生 难懂的知识。以下练习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科技 视野,同时为建构该运动模型做了具体解读。
必修第2章第三节“匀变速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滑跃式起飞是一种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方式。飞机跑道的 前一部分是水平的,跑道尾段略微向上翘起。飞机在尾段翘起 跑道上的运动虽然会使加速度略有减小,但能使飞机具有斜向 上的速度,有利于飞机的起飞。假设某飞机滑跃式起飞过程是 两段连续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一段的加速度为7.8 m/s2 ,位移 为180 m,后一段的加速度为5.2 m/s2 ,路程为15 m,求飞机离 舰时的速度有多大?
低?
(1) q在A点的电势能比在B点的大,
(1) M、N是匀强电场中同一条电场线上的两
A、B两点哪点电势高?
点,哪点电势高?
A
(2) -q在C点的电势能比在D点的大,
(2) M、P是匀强电场
C、D两点哪点电势高?
中不在同一条电场线上的 M
N
(3) q在E点的电势能为负值,-q在F 两点,AB是过M点与电场
2.引导知识与实践关联,以物理视角剖析实际问题
例⑤ 物理知识与旅游观光的关联
必修第8章第四节“机械能守恒”
右图是某市喷泉群中的一个 主喷泉喷出水柱的场景。从远处 看 , 喷 泉 喷 出 的 水 柱 超 过 了 40 层 楼的高度,从近处看,主喷管的 直径约为10cm。由此请你估计: 用于给主喷管喷水的电动机输出 功率至少有多大?
高中物理 新教材练习题的设计
黄恕伯 2019.11.28
一、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练习题的编写思路 1.“习题”跟“试题”的功能不同
(1)试题(高考、中考题)的功能 ●甄别(招生选拔) ●引导(指导教学)
(2)习题的功能 ●建构(建立概念规律,构筑知识构架) ●培养(培育各种能力、养成良好态度)
一、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练习题的编写思路 2.“习题”跟“试题”编写思路的区别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①
对小范围内的问题情境进行概括和小结,形
成局部的知识架构。
必修第10章第一节“电势能和电势”:
3. 回答下列题目后小结:如何根据
4. 根据下图解答以下题目,然后进行小结:
试探电荷的电势能来判断电场中两点电 如何根据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来判断两点电势的高
势的高低?
例 ③ 物理知识和生活器具的关联
必修第3章 B 组题
一台空调外机用两个三角形支架固定在外
墙上,空调外机对其中一个三角形支架的压力
恰好作用在支架横梁和斜梁的连接点O上,大小
为 200 N。横梁 AO 水平,斜梁 BO 跟横梁的夹
角为 37 °,sin 37°=0.6。求:
(1)横梁所受拉力和斜梁所受压力有多大?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④ B
把费懂的光电效应实验原理,提前在“带电粒子 在电场中的运动”练习题中进行布局,用刚学的物理 规律进行分析,为构建光电效应知识进行深度伏笔。
必修第10章第五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2. 某种金属板M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不停地发 射电子,射出的电子速度大小和方向并不相同。在 M旁放置一个金属网N。如果用导线将M、N连起来, 从M射出的电子落到N上便会沿导线返回M,从而形 成电流。现在不把M、N直接相连,而按右图那样 在M、N之间加电压U,发现当U>12.5 V 时电流表 中就没有电流。问:被这束紫外线照射出的电子, 最大速度是多少?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以上5个实例,从练习题对局部知识的小结 与概括、对全局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对重要知识 的解读和认识、对难点内容的渗透与伏笔、对知 识要求的进阶与拓展等各个方面,体现练习题对 所学物理知识的建构功能,为形成系统的物理观 念奠定基础。
2.引导知识与实践关联,以物理视角剖析实际问题
(1) 还未开局时,甲方的马在 J2 和 J8 位置、 炮在 H2 和 H8 的位置,请你在棋盘上标明这四 个棋子的位置。
(2) 甲方开局用“当头炮”,即H8H5,而 乙方的应变则是“马来跳”,即A2C3。请你用 带箭头的线段画出这两个位移,并指出这两个位 移在 x、y 方向上的分位移各是多少?已知每个 小方格都是边长为3 cm 的正方形。
3. 习题的编写要领
(1)知识:节后题根据本节知识点布局,确保知识点不遗漏。 (2)素养:把核心素养可纸笔测验评价的部分,细化为具体
的“解题素养”,布局在相关习题中;但习题的总体编排不局限 于仅提升纸笔测验能力。
(3)综合:节后题不进行知识综合,章后题一般不跨章综合。 (4)难度:分为三个层次:节后题、章后 A 组题、章后 B 组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③ A
分压电路在教材中有广泛应用,教材限于篇 幅未能介绍,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建构关于 分压电路的知识。
必修第11章第四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构建知识:分压电 路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③ B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动量定理问题,对学生正确 理解动量定理公式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限于篇幅未 能介绍,通过以下练习题,让学生完善关于动量定 理公式矢量性的知识建构。
2.引导知识与实践关联,以物理视角剖析实际问题
例 ② 物理知识和产品规格的关联
必修第11章第一节“电源和电流”
3. 右表标明了某手机的产品 规格。请估算:
(1)该手机待机电流有多大? (2)说明书还标明,用该手机 播放视频的时间是 17 h,请估 算播放视频的电流大约是待机电 流的几倍。
2.引导知识与实践关联,以物理视角剖析实际问题
1.完善知识构建,为形成物理观念奠定基础
例④ A
为构建平抛运动的有关知识,在“运动的合成和 分解”练习题中,提前设计了平面坐标系匀速运动与 匀加速运动合成的练习题,为学习平抛运动伏笔。
必修第5章第二节“运动的合成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