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西省晋中市北左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山西省晋中市北左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
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一部网络小说中曾经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时代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参考答案:
A
2.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
这说明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
参考答案:
C
材料中“农产品统派统购”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说明农产品的收购的市场化,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松动的反映,C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农业生产是针对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所以不能说明生产实现了商品化,A项错误。
材料经济体制改革开始1978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项错误。
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于1992年十四大后,D项错误。
3. 18世纪前,德国工人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
到20世纪初,德国工人的工资中平均支出25%来缴房租,25%—30%为饭费。
这表明德国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B.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C.国内外各种矛盾相对缓和
D.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参考答案:
D
【详解】材料反映不出德国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信息,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德国在18世纪与20世纪工人收入的消费分配比例的变化,无法体现工资增长的速度,排除B;20世纪初德国国内阶级矛盾较为尖锐,国际上与英法俄矛盾日益尖锐,排除C;由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德国工人基本生活费用在工资中的比例已大大下降,表明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故选D。
4.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史实与此论断无关的是
A.宋都东京高度繁华
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海外贸易空前活跃
D.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
参考答案:
D
根据所学,明清时期形成晋商徽商等大商帮,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5. 隋唐绘画风格多姿多彩,主要表现不包括()
A.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B.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神志C.山水花鸟湖成为绘画主题 D.风俗画盛行
参考答案:
D
6.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
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 D.明朝
参考答案:
C
7.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是始于新文化运动,但从那时起,中国人才把它们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
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它们作为实现救亡图存的手段。
这可以佐证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救亡与启蒙的结合
B.使国人对社会认识更加深入
C.促进了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群众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
参考答案:
8.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参考答案:
A
9. 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
诗咏关雎,雅歌麟趾。
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
互助精减,共盟鸳鸯之誓。
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依据题干提供的结婚证词可以看出,证词使用的仍是文言文,故A项错误;由结婚证词中“同心同德”“相敬如宾”“互助精诚”等可知,婚姻强调的男女平等,故B项正确;民国三十六年即1947年,此时日本早已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1947年,全面内战已爆发,陕甘宁边区政府已不复存在,故D项错误。
10. “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罗斯福新政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国家对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的计划控制,说明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有关,故选D。
11.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参考答案:
C
12. 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
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
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和而不同
参考答案:
C
13.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
制 D、行省制
参考答案:
A
14. 史料记载,在1710年至1759年新旧东印度公司合并以后的50年中,英国向东方的出口,计有金银26,833,614镑,货物仅9,248,306镑;美国的对华贸易也以白银为支付手段。
这表明()
A、英美在对华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B、殖民掠夺成为英美发展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D、英美大量输出白银以平衡贸易收支
参考答案:
D
考点:商业的发展,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中处于逆差状态,为了缓解贸易逆差,英美在对华贸易中输出白银,以弥补贸易差额,故D项正确。
英美在对华贸易中居于逆差地位,排除A。
殖民掠夺与材料的正常贸易不符,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C。
所以选D
15. 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
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
这项措施是
A.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B.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参考答案:
C
从“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选择A选项。
B选项主要针对的是个人;C选项是农业方面;D选项是金融方面。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点,四个选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们要根据材料选择具体的措施和内容。
结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和“决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强调的是社会救助,社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6. “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参考答案:
B
17. 下表为玉米来华时间的研究分析:
提到过“玉米面
鹅油蒸饼”做
法
A.解读玉米来华首先要甄别史料真伪
B.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进行实证
C.史料来源广得出的结论更接近真相
D.玉米来华的历史解释不够严谨
参考答案:
B
【详解】表格解读的是玉米来华的时间,史料有科技类的《农政全书》,有文学类的《金瓶梅》,有古代的记录,也有现代的评论,可知,历史结论需多个史料多个方面来进行实证,故选B。
表格没有涉及“甄别史料真伪”的信息,只是提供了不同史料中关于玉米来华时间的记载,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
玉米来华是史实,表格探讨的是玉米来华时间,故“结论更接近真相”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历史解释”,只是提供了不同史料中关于玉米来华时间的记载,故排除D。
18.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参考答案:
C
19.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该时期我国
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参考答案:
D
【详解】到1965年,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民教育系统,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并不等于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排除B;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才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排除C;材料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就为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宪法保障,故选D。
20. 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这说明
A.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
B.汉承秦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C.汉时曾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
D.至汉武帝时方设列侯爵位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可知体现的是郡县制;根据材料“……列侯所食县曰国”可知体现的是侯国,可以判断出当时汉朝曾经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C选项符合题意。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汉朝全面推行郡县制不符合史实,在地方也有封国制,B选项排除。
列侯爵在西汉立国之初就有,D选项排除。
【点睛】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
后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酬金夺爵的方式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出现的问题。
21. 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
”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A.本质是科学的
B.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
C.强调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
参考答案: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
22. 历史教科书总结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对此某学生提出:“毛泽东出身农民,他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书上明显错误。
”对上述观点最合适的理解是
A.教科书只是出自某些专家的“一家之言”,结论不合理
B.教科书只是就一般规律作出判断,毛泽东是个特殊现象
C.该学生对“农民阶级”这一概念理解片面,结论错误
D.太平天国运动和毛泽东所处的时代不同,结论差异合理
参考答案:
C
23.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
……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
度 D.官营专卖
参考答案:
D
24. 《宋书》记载:“(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反映了当时
A.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B.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发展
C.南方物资供给全国各地
D.南方政治清明带动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B
2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的最大变化
是()
A.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B.以俄国十月革命夺权方式为革命道路
C.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D.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参考答案:
C
26.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灿烂辉煌,对下列著作的成就或历史地位的表述,准确地是A.《农书》——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
B.《授时历》——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C.《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D.《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故C项正确;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故A项错误;《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故B项错误;《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D项错误。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识记基本史实。
27. 1957—1978年,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如农村集体经济下的“小自由”、社队企业,城市中的个体经济、中小国有企业等。
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未真正建立
B.经济活动完全纳入国家计划体
C.两种经济形式共存和竞争
D.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市场行为
参考答案:
D
根据材料中的“但也存在着一部分非计划经济因素”,说明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由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存在,也存在着市场行为。
故答案为D项。
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就确立起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8. 下图为武汉大学哲学系赵林教授在论文《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中的论述,由此可见
A.人文主义者通过宣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教会彻底决裂
B.宗教改革家试图用古代权威取代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人文主义者运用进化论改造基督教,使之更具世俗色彩
D.启蒙思想家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努力构建新的理性王国
参考答案: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者通过宣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达到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作用,并没有与教会彻底决裂,故A项说法违背史实,可以排除;宗教改革家试主张世俗权威高于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故可排除B;人文主义者利用进化论批判了封建教会的权威,而不改造基督教,故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批判矛头也从罗马天主教转向了基督教信仰本身”这一信息体现了启蒙思想家不满足于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努力构建新的理性王国,故选D。
29. 明朝文官钱宰有诗写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从根本上反映了
A.封建官僚的勤政和从善如流 B.君主专制强化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危机
C.封建官场的腐败和官僚的交恶D.封建文人安贫乐道、崇尚自然的志趣
参考答案:
B
30. 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C.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D.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参考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
——[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三:“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四: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
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末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
(2分)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4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7分)
(4)据材料四,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2分)原因:小农经济,物资匮乏(或生产力水平低)。
(2分)
(2)崇尚奢侈;(2分)
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分)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或儒学轻商思想影响(2分);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任意1点2分)
(3)原因:①世界市场(扩大)逐渐形成,英国可以消费世界各地的商品;
②英国殖民扩张,成为殖民帝国,能掠夺到世界各地的廉价产品;
③资本主义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④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⑤商业宣传。
(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4)趋势:①1958—1978年:变化不大(或基本稳定或略有减少);(1分)
②1978—2008年:迅速提高。
(1分)
原因:1958—1978:①计划经济制约了经济发展活力(或生产力水平低)②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限制了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勤俭节约。
(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说法也可得分)
1978—2008: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提高。
②市场经济体制活跃了经济。
③消费者观念变化,追求生活质量。
(每点2分,满分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朱熹的消费观;资本主义萌芽;工业革命影响下的消费观;建国以来消费观的演变及其原因。
(1)第一小问主张据材料信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要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来谈。
当时小农经济之下,物资匮乏,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因此出现了这种勤俭节约的观点。
(2)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
从材料
“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可以看出江南士大夫的消费观。
明清士大夫的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江南士大夫经商致富后会买田置地,从而有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注意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时间为“17 世纪末至18 世纪中叶”,这与这个时间段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是有关系的,考虑时从这些方面来着手。
英国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都推动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
(4)从表格数据中可直接分析得出中国建国后经济发展的趋势,从三个大的阶段进行分析;结合所学内容这背后隐藏的重要社会背景和原因。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论题: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阐述: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外交观念,也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而是将所有中国以外的国家通通视为朝贡国来对待。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列强压力,清政府于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有利于保护侨民利益。
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后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外交的近代化。
总而言之,在外力的逼迫下“朝贡外交”体制被打破,清政府开始接受近代外交观念,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材料反映了1861年至1946年近代中国外交的相关史实,解题时首先通过阅读材料信息,紧扣设问要求“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概括主题。
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政府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等可概括主题为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根据主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前的外交史实(朝贡外交、没有外交机构)、鸦片战争后的外交史实(设立总理衙门、设立领事馆、外务部)等方面论证主题即可。
阐述过程中要求史论结合、语言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3.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端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标志,率先以治理的“高端策略”摆脱了“低端策略”,即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这是东方文明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第一次赶超西方世界,并最终在隋唐时期领先世界,并为人类文明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制度创新遗产。
材料二、以公元11世纪的文艺复兴为标志,西方再次逐步“赶超”中华文明。
直到19世纪,西方开始统治世界。
西方的优势在于它在长期的赶超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自19世纪开始,西方的治理体系不仅被视为有效的,而且还被视为普适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