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和失重(王焜)

合集下载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题 ,从 而 达 到 进 一 步 深刻 认 识超 重 与失 重 的本
教学 活 动 中体 现教师 为 主导 ,学 生为 主 体 ,
本 文 系西 南 大 学 2 0 1 2年 教 育 教 学改 革 研 究 项 目“ 物 理 免 费 师 范 生课 堂教 学技 能培 养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 0 1 2 J Y0 7 1 )
难点 : ( 1 ) 探究 产生 超重 和 失重 的条 件 ; ( 2 ) 运
用 牛顿 第 二 定 律 和 牛顿 第 三 定 律解 释超 重 和 失 重 现象 。
6 教 学 方 法
“ 失重” 就 是 失去 重 量 。这 就需 要 教师 通过 引 导 ,
让 学生观察现象 、 体 验生活 、 发 现 问题 、 解 决 问
巩 固受力 分 析 和牛 顿定 律 的知 识 , 同时让 学 生 明 白物 理和 生 活 的联 系 , 通过 对 宇宙 航 行方 面 的 了 解, 激 发 学 生学 习 的兴 趣 与 热 情 . 培养 学 生 爱 科 学、 学 科学 、 用 科学 的意识 。
3 学情 分析
在 学 习 本 节 之 前 学 生 已 经具 备 了初 步 的形
而, 通 过有 效 探 究 过 程 体现 《 新课标》 中“ 知 识 来
源 于 生活 , 服 务于 生活 ” 的要 求 。
2 教 材 分 析
( 1 ) 培养学 生 的观察 能力 和知识 的迁 移能力 , 体验 超重 和失 重现 象 ; ( 2 ) 经历 探究 产 生超 重和 失重 现象 的条件 的 过程 , 体 会科 学 探 究 的 方法 , 领 略运 用 牛顿 运 动 定律 解决 实 际问题 的方 法 。 3 . 情感 态度 与价值 观 ( 1 ) 通过 探究 性 学 习活动 , 培 养学 生 的兴趣 , 增 强 自信 心 : ( 2 ) 用科 学 的观点解 释 身边 的物理 现象 ; ( 3 ) 了解 一 些 我 国航 天 技 术 的 成 就 , 激 发 学 生对 科学 的兴 趣和 热情 。

《超重》阅读练习及答案

《超重》阅读练习及答案

《超重》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超重》阅读练习及答案《超重》阅读练习及答案超重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地挤在一起。

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

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

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

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豆蔻,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

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

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有这样肆无忌惮。

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

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

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了,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噘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

“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湖北省宜都市第一中学周运琼【教学内容】高一《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

学生通过“力”“直线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为本节内容的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创造了一些可利用的条件。

【教学流程】【研究提示】1.预习教材“超重和失重”内容,弄清下面几个问题:①什么是超重和失重?②超重和失重是不是指物体增加和减少了重力?③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是什么?2.课外探究完成下列任务①观察、体验、调查、收集生活中出现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自行设计一个演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自主探究任务,教师检查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课前按老师要求对超重和失重现象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这节课我们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让我们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更丰富一些。

二、进行新课1.体验交流,分析特点师:有没有同学亲身体验过超重和失重状态?先请这些同学介绍他们的体验经历。

生1:(介绍他暑期旅游时,在香港海洋公园玩“极速之旅”游戏的经历,并讲解“极速之旅”过程为自由落体运动,此运动过程中感到了失重。

)生2:(受生1的启发,介绍了他乘升降机上、下楼,在升降机开始启动和停止前一小段时间的感受,并说明了原因。

)生3:(通过向家长调查,他介绍了农民挑重担时,为了减轻对肩部的压力,让担子上下振动,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即利用了失重。

)师:前三位同学结合体验和调查,给我们分析了几例超重和失重的现象,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这两种现象的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超重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情况,叫失重师:从定义上看,我们能不能说超重和失重就是某一物体增加了重力和减少了重力?为什么?生:不能,因为重力大小由物体质量和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决定,与物体做什么运动无关。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展开,介绍它们的定义、原理、相关实验和应用等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理解物体在不同重力场中的状态变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实验现象,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介绍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与原理,展示相关实验现象。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他们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3.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展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分析: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并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的应用领域,让他们举例说明,并解释相关问题。

6.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超重与失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学依据和知识点。

2.实验器材:准备超重与失重相关实验所需的器材。

3.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与展示。

4.班级环境:确保课堂环境整洁、安全。

六、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高一物理组:王瑞林一、教材分析及处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从航天科技中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我通过学生亲身感受测量体重时人的下蹲运动,体重计示数的变化。

让学生切身地、直观地感受超重与失重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思路】利用普通的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及学生随处可见的饮料瓶、易拉罐设计一堂能够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新授课。

本节课在设计时,回避了动画演示超、失重现象,而是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得真实的体验。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的研究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为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感受超重、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浅谈“超重”和“失重”

浅谈“超重”和“失重”

大家谈D ISCUSSIONOCCUPATION2012 06144浅谈“超重”和“失重”文/张 丽摘要:超重、失重现象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是重要和典型的应用知识点。

随着航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超重和失重的话题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关键词:超重 失重 牛顿第二定律超重、失重现象是常见的物理现象,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是重要和典型的应用知识点。

但是,由于学生们对超重和失重缺乏直接的感性认识,因而不容易建立正确的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对超重和失重概念作如下理解。

一、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也许大家都见过“激流探险”——从很高的坡顶滑下的,颇为刺激的娱乐游戏。

滑下时,人会感到整颗心悬于空中,事实上并不是心脏位置提高,而是自身的重心位置相对于平衡位置提高,产生了向下的加速度,出现“失重现象”。

反之,若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可以是竖直向上,也可以是某加速度的竖直向上的分量)就产生“超重现象”。

当人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其向心加速度等于卫星所处高度的重力加速度,则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下面给出教材的定义:视重:人们习惯上用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反映物体重力的大小,称为物体的视重。

实重:物体的真实重力,G =mg 。

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即视重大于实重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即视重小于实重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零,即视重=0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

二、对超重和失重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容易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超重和失重,被超重和失重字面意思所误导,想当然地认为超重就是物体的重量增加了,此时物体很重,应该向下运动。

失重就是物体的重量减少了,此时物体很轻,应该向上运动。

实际上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的物体其重力没有变化,处于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根本原因是物体处于不平衡的状态造成的。

超重与失重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

超重与失重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

教法学法教学参考第50卷第2期2021年2月超重与失重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丁江华(大荔县城郊中学陕西渭南715100)文章编号:1002-218X(2021)02-0020-02 中图分类号:G632. 4 文献标识码:B摘要:以人教版•‘超重与失重”新课教学为例,对学生学习的迷思概念的研究,可促使教师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在给出超重与失重迷思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学生产生迷思概念的成因,提出了迷思概念的转变策略3关键词:迷思概念;超重与失重;转变策略一、迷思概念 验时,体重计示数变化看不清楚,故而得出错误结论。

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持有一些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即为“迷思概念”。

杜伊特认为迷思概念常常源于感官的印象、日常的言语、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堂教学及大脑内部的构造等。

关于概念的转变,杜伊特根据建构主义思想,提出了连续和不连续两条途径。

连续途径类似于同化过程,是以原有概念为基础进行扩展或者重建;不连续途径则类似于顺应过程,是当新概念与已有概念不相适应时,经由认知冲突而获得新概念。

即迷思概念的转变是概念的发展和生长或新旧概念的同化和顺应。

二、 超重与失重迷思概念的转变方法生活中超重与失重现象非常普遍。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通过让学生在体重计上站起和蹲下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超重现象是视重大于重力,物体的加速度方面向上;失重现象是视重小于重力,物体加速度方向向下。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迷思概念,下面谈谈转变这些迷思概念的策略。

三、 迷思概念转变策略迷思概念1在学习教材演示实验(人在体重计上下蹲)时,学生认为人在体重计上运动,重力发生了变化。

成因分析学生刚接触超重失重现象,还没有了 解它们的原理.只是根据观感和字面判断,认为超重就是超出重力、失重就是失去重力而得出错误结论。

转变策略学生还没有学习万有引力定律,但教 材第一段话只要学生认真阅读,便能得出重力不变这个结论.体重计示数变化是视重变化。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

超重和失重的实验探究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王永元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虽然课堂上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科学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包含的原理都作为基础知识列入教材中。

不过,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则是新的、未知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巧妙抓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设计相应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再次发现与探索的学习观念、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下面以“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教学为例,阐述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探究出发点,以实验为探究突破口,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进行的一点尝试。

探究问题一:向上运动超重吗?学生在初次认识超重和失重概念时,通常会得出:向上运动——超重;向下运动——失重片面的错误观点。

针对这个值得探究怕问题,设计在超重失重情况下,探究运动方向与超重失重有无必然关系的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认识超重失重的概念,自己发现规律。

实验器材选择:选择1米长的木条或为米尺一把;50克的钩码一个;50厘米长的单股橡皮筋(要求50克钩码能让它伸长30厘米左右为宜)一根;图钉一颗。

实验器材组装:如图所示,把单股橡皮筋的一端,用图钉固定在1米长的木条上,另一端系上50克的钩码。

放手后,以竖直悬挂伸长至80厘米长为宜,过长或短过应适当调节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探究方法:首先用手握住木条使其处于竖直位置,并保持静止,同时记下钩码的位置,此时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等于钩码的重力G(F=G);然后用手握住木条使其在竖直方向运动,若实验中出现悬绳的长度变短,则说明钩码对悬绳的拉力F小于钩码的重力G(F<G),即出现失重现象;若变长则F>G,即出现超重现象。

学生可利用这样的简单关系,探究在怎样的运动状态下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规律。

探究问题二,失重超重时压力真得变了吗?显示压力的变化是说明超重失重现象最直接的实验,本实验使用简易的装置产生对比度较为强烈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建立超重失重的概念。

超重和失重王焜

超重和失重王焜
卫星轨道
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会经历超重 和失重状态,这对其轨道稳定性和 寿命有一定影响。
电梯中的应用
电梯升降
电梯在升降过程中,乘客会经历超重和失重状态,电梯控制 系统会根据乘客的重量和电梯的运行状态进行调整,确保乘 客舒适度。
安全保护
电梯的安全保护系统会根据超重和失重状态的变化,采取相 应的保护措施,如超载保护、平衡补偿等。
等。
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有助于深入 理解力学原理,并应用于实际工
程问题。
背景知识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作 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
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 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同一条直线上。
超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 于物体所受重力时,称
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失重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 于物体所受重力时,称
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02
超重的定义和现象
超重的定义
总结词
超重是指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 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详细描述
超重是物体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 降时出现的一种现象,此时物体 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其自身所受 的重力。
超重的现象
总结词
超重时,会出现身体不适、呼吸困难 等症状。
详细描述
超重时,由于身体受到更大的压力, 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呼吸困难等症 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在失重状态下,一些科学实验可以更 好地进行,如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晶 体生长实验等。
娱乐活动
失重状态也广泛应用于娱乐活动中, 如蹦床、跳楼机等,为人们带来刺激 和乐趣。
04
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与其加速度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在超重和失重的情况下,物体受到的重 力或支持力会发生变化,导致合外力或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

“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第一篇:“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超重和失重”教学案例与评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3)能够对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采集到的超重与失重的F-t图象进行分析。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抽象生活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看录像、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到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

(2)通过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

(3)通过观看有关杨利伟的升空录像片断,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1.概念理解情景引入:课前播放有关航天飞机发射、太空站的录像片,开场白:同学们也看过神舟五号升空的实况,都听说过超重和失重这两个名词。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引起超重和失重的原因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超重和失重。

概念提出:引导同学观看在电梯中的录像。

物体放在静止的台秤上,观察台秤的读数,该读数为物体对台秤的压力值,称为视重,此时的视重等于物体的重量;电梯起动的过程,观察到视重值大于正常测量值,电梯停止的过程中,观察到视重值小于正常测量值;如果是在电梯中用弹簧秤挂一个重物,电梯开始起动的过程,同样观察到视重值大于正常测量值,电梯停止的过程中,也观察到视重值小于正常测量值。

就此提出概念“这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篇)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篇)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对于教学《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我有一些反思和思考。

首先是关于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有所混淆,很难正确区分和运用。

这可能与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关。

我应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其运用场景,以便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相关知识。

其次是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讲授部分过于简略,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我应该更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原理。

另外,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惑和难点,我应该提前做好预测和准备相应的辅助教具。

例如,可以通过模型演示、图像展示和实验等方式,直观地展示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将超重和失重与学生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以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可以通过应用实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工程设计、航天科技等领域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最后,教学反思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反馈。

在本次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也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问题。

因此,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回顾和总结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补充。

总之,针对《超重和失重》这一教学内容,我需要在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辅助工具准备、实际应用展示以及教学反馈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超重和失重》教学反思与思考(二)超重和失重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在本次教学中,我设计了一节课程,以帮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实际体验这两种状态。

高考物理《超重和失重》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物理《超重和失重》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物理《超重和失重》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浙江1月]如图所示,2023年12月9日“朱雀二号”运载火箭顺利将“鸿鹄卫星”等三颗卫星送入距离地面约500 km 的轨道.取地球质量 6.0×1024 kg ,地球半径6.4×103 km ,引力常量6.67×10-11 N·m 2/kg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火箭的推力是空气施加的B.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约8.4 m/s 2C .卫星运行的周期约12 hD .发射升空初始阶段,装在火箭上部的卫星处于失重状态答案:B解析:根据反冲现象的原理可知,火箭向后喷射燃气的同时,燃气会给火箭施加反作用力,即推力,A 错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G Mm (r +h )2=ma ,解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 =GM (R +h )2 ≈8.4 m/s 2,B 正确;卫星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有G Mm (R +h )2 =m 4π2T 2 (R +h ),则卫星运行的周期为T =2π(R +h )3GM≈1.6 h ,C 错误;发射升空初始阶段,火箭加速度方向向上,装在火箭上部的卫星处于超重状态,D 错误.2.[2024·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第二次考试]林老师将手机放在叉车的升降机上,利用传感器得到一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手机传感器中速度向上时为正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8 s时手机处于失重状态B.1.2 s时手机处于超重状态C.0.9 s~1.2 s升降机处于匀加速上升阶段D.2.4 s~2.6 s手机对升降机的力等于升降机对手机的力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0.8 s时,手机向上加速,加速度竖直向上,处于超重状态,A错误;由图可知1.2 s时手机速度不变,处于平衡状态,B错误;由图可知0.9 s~1.2 s升降机处于匀速上升阶段,C错误;手机对升降机的力与升降机对手机的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正确.3.[2024·福建省莆田市期末考试](多选)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有一个弹簧秤,秤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变为8 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m/s2)() A.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B.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C.电梯可能向上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D.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答案:BC解析: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10 N,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有mg=10 N,物体的质量为m=1 kg,弹簧秤的示数变为8.0 N时,对物体受力分析,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F=ma,解得a=2 m/s2,方向竖直向下,电梯加速度大小为2 m/s2,可能向下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上减速运动,B、C正确.4.如图所示,在上端开口的矿泉水瓶的左侧面戳一个小孔,在瓶中灌些水,当手持饮料瓶保持静止时,小孔有水向外喷出.假设矿泉水瓶在下列运动中,没有发生转动且忽略空气阻力的作用,那么水将继续从小孔向外喷出的过程是()A.矿泉水瓶自由下落的过程中B.矿泉水瓶被竖直向上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C.矿泉水瓶被斜向右上方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D.手持矿泉水瓶向上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答案:D解析:瓶自由下落、平抛以及在空中做抛体运动时,均只受到重力的作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水不会流出,故A、B、C错误;手持饮料瓶向上加速运动的过程中,由于水处于超重状态,故水之间存在压力,水会向外喷出,D正确.5.[2024·陕西省汉中市第四次联考]很多智能手机都有加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能通过图像显示加速度情况.用手掌托着手机,打开加速度传感器,手掌从静止开始迅速上下运动,得到如图所示的手机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图像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手机始终与手掌存在作用力B.手机在t1时刻处于平衡状态C.手机在t2时刻改变运动方向D.手机在t3时刻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t3时刻手机的加速度为-10 m/s2,即此时手机只受重力作用,与手掌间没有相互作用力,手机处于完全失重状态,A错误,D正确;手机在t1时刻加速度大于10 m/s2,且加速度向上,手机处于超重状态,B错误;手机在t2时刻加速度方向改变,手机开始做减速运动,速度方向不变,即运动方向不变,C错误.6.[2024·北京市海淀区期中考试](多选)某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竖直加速度测量仪”,其结构如图所示.一根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弹簧旁沿弹簧长度方向固定一根直尺,弹簧下端挂一个质量m=0.10 kg的重物,重物静止时弹簧的伸长量x0=5.00 cm,指针指在O点.已知图中OM=ON=1.00 cm,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指针指在OM之间某点时,被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B.若指针指在ON之间某点时,被测物体可能在减速上升C.M点应标记的加速度值为-2.0 m/s2D.该测量仪上的刻度所对应加速度的值是均匀的答案:BCD解析:重物静止时弹簧的伸长量x0,可得kx0=mg,若指针指在OM之间某点时,弹簧的伸长量增大,弹簧弹力大于物体重力,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被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A 错误;若指针指在ON之间某点时,弹簧的伸长量减小,弹簧弹力小于物体重力,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被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被测物体可能在减速上升,B正确;指针指在M点时,有mg-k(x0+x OM)=ma,M点应标记的加速度值为a=-2.0 m/s2,C正确;设O点至指针所指位置的位移为x,可得mg-k(x0+x)=ma′,可得a′=-gx0x,故该测量仪上的刻度所对应加速度的值是均匀的,D正确.7.[2024·天津市第四十七中期中考试]根据海水中的盐分高低可将海水分成不同密度的区域,当潜艇从海水高密度区域驶入低密度区域,浮力顿减,称之为“掉深”.如图甲所示,我国南海舰队某潜艇在高密度海水区域沿水平方向缓慢航行.t=0时,该潜艇“掉深”,随后采取措施自救脱险,在0~50 s内潜艇竖直方向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设竖直向下为正方向).不计水的粘滞阻力,则()A.潜艇在t=20 s时下沉到最低点B.潜艇竖直向下的最大位移为600 mC.潜艇在“掉深”和自救时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2D.潜艇在0~20 s内处于超重状态答案:C解析:在50 s内先向下加速后向下减速,则50 s时潜艇向下到达最大深度,A错误;由图像可知潜艇竖直向下的最大位移为h=12×30×50 m=750 m,B错误;潜艇在“掉深”=1.5 m/s2,在自救时加速度大小为a′时向下加速,则由图像可知加速度大小为a=3020m/s2=30m/s2=1 m/s2,加速度大小之比为3∶2,C正确;潜艇在0~20 s内向下加速,50-20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D错误.8.[2024·广东省东莞市月考]升降机箱内底部放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当箱从高空某处以初速度v0下落时,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0~t1内箱内底对物体的支持力保持不变B.0~t1内箱内底对物体的支持力可能为0C.物体在0~t1时间内处于失重状态D.物体在0~t1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答案:D解析:在v­t图中,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即物体的加速度,由图可知,在0~t1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向下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加速度向上,处于超重状态,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0~t1内箱内底对物体的支持力逐渐减小,不可能为零,D正确.。

必修1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课例分析

必修1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课例分析

《超重和失重》课例分析牛刚毅2007年12月9日,由天津市静海一中和我校联合举办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每学科由静海一中的一位教师和我校的两位教师在同一上午依次讲同一课时的内容。

物理学科由我和王文忠老师与静海一中的王静老师“三人同唱一首歌,共同切磋求改进”,前两节由王文忠和王静老师主讲,第三节由我在高一211班主讲,课题为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

一、对教材的理解:超重和失重是在学习了牛顿三定律后引入的巩固应用的一节,教材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的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属I级要求。

模型来源于生活经验,要求运用所学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所以教材还安排了阅读教材——失重和宇宙开发,小实验——观察失重现象。

本节内容是对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知识的综合运用。

二、设计思路:本节课从学情出发,针对许多学生认为“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这种牢固的错误认识,首先进行了知识补偿,分析了弹簧秤的示数和物体重力的关系,在研究了当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变速运动时弹簧秤和台秤的示数时而变大时而变小之后引出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计算升降机在各种运动中人对体重计压力的变化规律探究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透过视频、创设情境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掌握正确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以及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2)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

高中物理教案-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区一等奖)

高中物理教案-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区一等奖)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王佳斌[课题]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的一个普通班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牡丹江市中等水平。

对于超重和失重,学生有一点模糊的体会,传统授课过程中学生只能由教师的讲授,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超重与失重的含义,导致学生缺乏对超重与失重的进一步理解,更无法对超重与失重现象亲身体验。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直接上升到理论高度梯度太大。

针对上述情况,本节课创设了较多的情境,设计了一个分组实验(用改装后的弹簧秤和钩码探究超重失重产生原因),两个演示实验(矿泉水瓶下落、小球运动到轨道最低点掉下来)以及两个探究性实验(面巾纸纸带拉钩码想办法让纸带断、钩码压着纸带和托盘一起下落不想让面巾纸纸带断)。

希望使物理课堂更贴近生活,使物理知识真正走近学生!遵循情境——体验——探究——应用的步骤,学生自主体验发现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自主举例应用问题。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互助学习法,加强分组讨论、演练、互助学习和展示学习结果,教师再分析并纠错以及习题拓展过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的获取知识,学生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最终达到使学生“ 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目的!分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本节课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弹簧秤和钩码探究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时,存在着弹簧秤示数变化太快不容易观察弹簧秤指针变化的弊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两个方法。

一是将弹簧秤的指针进行改装,将指针上用透明胶带缠上红色的牙签或小木棍,并且在指针的上方和下方插入两个纸片,这样指针的变化就非常容易观察。

二是提前用摄像机将弹簧秤向上提钩码的运动录下来,然后用慢动作回放,这样运动过程就非常清晰明了了。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A.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以及完全失重现象。

B.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C.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原因。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富阳市实验中学青年教师培训展示公开课《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孔林军【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

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

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

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1.自然状况:学生为高一年级一个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年级中等水平,但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2.知识基础: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3.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体会应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2.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我们身边实验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2.了解完全失重现象;3.运用超重与失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想】1.以随堂演示小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为核心(1)感受超失重;(2)实验研究超失重(3)实验探究完全失重;(4)观察水瓶的完全失重现象。

2.以递进式的问题为引导(1)什么是超失重现象?(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失重现象?(3)超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是什么?(4)什么是完全失重?其力学本质是什么?【教学器材】天平,沙漏,纸带,摄像头,钩码,体重秤,水瓶,两本书【教学过程流程图】【教学过程】课堂引入:问题1.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重量学生答:……………….演示实验一:天平测量黑箱(内部为沙漏)先正向朝上测量,在翻转测量------现象不平衡一、超重和失重现象课堂实践:(1)用手托住钩码,并保持静止,感受钩码的重力大小。

2020届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超重和失重》(解析版)

2020届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超重和失重》(解析版)

《超重和失重》一、计算题1.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用飞船载人到太空的国家,并在2005年执行搭载两位宇航员的航天任务,图为飞船升空过程.在飞船加速过程中,宇航员处于超重状态.人们把这种状态下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与静止在地球表面时所受重力的比值,称为耐受力值,用k表示.在选拔宇航员时,要求其耐受力值为若某次宇宙飞船执行任务过程中,在飞船起飞阶段宇航员的耐受力值,而飞船重返大气层阶段飞船以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减速运动.设宇航员质量,求:飞船起飞阶段加速度的大小;返回大气层时宇航员的耐受力值.2.质量为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如图所示,求:取当升降机以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时,通过计算分析人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若该体重计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2000N,则升降机向上加速时的最大加速度多大?3.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站在竖直向上运动着的升降机底板上.他看到升降机上挂着一个带有重物的弹簧测力计,其示数为40N,如图所示,该重物的质量为5kg,这时人对升降机底板的压力是多大?取4.一个质量为70kg的人乘电梯竖直向上运行,如图为电梯的速度时间图象。

取求:电梯在内上升的高度。

在,,三个阶段,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分别为多大?5.一个质量是60kg的人站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升降机的顶部悬挂了一个弹簧秤,弹簧秤下面挂着一个质量为的物体A,当升降机向上运动时,他看到弹簧秤的示数为40N,g取,求:此时升降机的加速度的大小;此时人对地板的压力.6.在电梯中,把一重物置于台秤上,台秤与力的传感器相连,当电梯从静止加速上升,然后又匀速运动一段时间,最后停止运动;传感器的屏幕上显示出其受的压力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电梯在哪段时间内加速上升,此过程中重物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为什么?电梯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大?取7.如图所示,质量的人站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升降机的顶部悬挂了一只弹簧测力计图中简画为弹簧,测力计下挂着一个质量的物体在升降机运动的某段时间内,人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超重与失重 课外小实验
侧面有一个洞的水瓶里面装满水, 侧面有一个洞的水瓶里面装满水,让 水瓶做自由落体运动, 水瓶做自由落体运动,水会不会从洞 中射出来?为什么? 中射出来?为什么?
【例题】有一质量为60kg的人站在一放置于升降机的 例题】有一质量为 的人站在一放置于升降机的 底板上的台秤上,当升降机作如下运动时, 底板上的台秤上,当升降机作如下运动时,台秤的示 数为多少? 数为多少? 1.升降机以 升降机以v=5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 的速度匀速上升时; 升降机以 的速度匀速上升时 2.升降机以 升降机以a=5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时; 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时; 升降机以 3.升降机以 升降机以a=5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时; 的加速度减速上升时; 升降机以 4.升降机以 升降机以a=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 升降机以 5.升降机以 升降机以a=5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时; 的加速度减速下降时; 升降机以 6.升降机以 升降机以a=g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 升降机以 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
本节练习
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关于超重和失重, A、超重时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 B、超 重时物体的重力是不变的 、 C、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没有了. D、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全部用来产生加速度 、 2、升降机地板上放一个弹簧 、 秤盘上放一个质量为20kg的 秤,秤盘上放一个质量为 的 如图示), 物体 (如图示 ,当升降机: 如图示 当升降机: (1)以4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 的速度匀速上升时, 以 的速度匀速上升时 台秤读数是多少N? 台秤读数是多少 ? (2)以1m/s的加速度竖直上升 以 的加速度竖直上升 台秤读数是多少N? 时,台秤读数是多少 ?
其超重和失重很简单,总结四个字: 其超重和失重很简单,总结四个字:
超上失下
即加速度a方向向上,物体处于超重, ma, ★上即加速度a方向向上,物体处于超重,超ma, N(F)=mg+ma 即 运动可能: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 运动可能:
即加速度a方向向下,物体处于失重, ★下即加速度a方向向下,物体处于失重,失ma, N(F)=mg即 N(F)=mg-ma 运动可能: 运动可能:向下加速运动或向上减速运动
【观察与思考】?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坐? 观察与思考】 为什么心脏病人不宜乘坐?
日常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1. 人起跳过程和从高处跳下,体验超重和失重。 人起跳过程和从高处跳下,体验超重和失重。 2. 利用体重计称量体重时,人在体重计上要保持静止。 利用体重计称量体重时,人在体重计上要保持静止。 3. 乘竖直升降的电梯,在升降过程中,体验超重和失重。 乘竖直升降的电梯,在升降过程中,体验超重和失重。 4. 乘快速行驶的汽车,突遇上坡或下坡,体验超重和失重。 乘快速行驶的汽车,突遇上坡或下坡,体验超重和失重。 5. 游乐园里,乘座过山车,体验超重和失重。 游乐园里,乘座过山车,体验超重和失重。 6.飞机起飞或着陆或突遇气流,飞机上下颠簸,体验超重和失重 飞机起飞或着陆或突遇气流,飞机上下颠簸, 飞机起飞或着陆或突遇气流 (船、跷跷板、轿子等) 跷跷板、轿子等) 7. 蹦床运动,人上下运动时,体验超重和失重。 蹦床运动,人上下运动时,体验超重和失重。 ……
超重和失重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绳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的拉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的拉力)大于它所受的重力,称为超重现 象.即视重大于实重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绳 的拉力) 小于它所受的重力, 的拉力),小于它所受的重力,称为失重 现象.即视重小于实重 实重。 现象.即视重小于实重。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挂绳的 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绳的 拉力)等于零,即视重等于零,称为完全失重。 拉力 等于零,即视重等于零,称为完全失重。 等于零
情况记录与探索: 情况记录与探索:
运动 情况 静止 加速 上升 减速 上升 加速 下降 减速 下降 实重G 视重 实重 实重与视 加速度 /×10N G//×10N 重关系 方向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400.0 500.0 300.0 300.0 500.0 G= G/ G < G/ G < G/ G< G/ G> G/ 无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超重或 失重 无 超重 失重 失重 超重
体验: 体验:杨利伟在太空中的失重实验
宇航员在 太空行走
宇航员在维 修太空站
太空举重
体验.感知. 体验.感知.理解 ——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
观察:电梯中的超失、 观察:电梯中的超失、重现象
上行
下降
体重计中的表头
体重计
实重和视重
实重:物体的实际重量,在数值上等于 实重:物体的实际重量, 物体在静绳的拉力). 绳的拉力). 视重: 视重: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对支持物的压 或对悬挂绳的拉力). 力(或对悬挂绳的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