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单元过关检测:第1单元(新人教版必修4)(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接受学”属于“文本学”的一个分支,即一篇文章一经完成,便像商品一样获得了独立于作者(制作者)之外的生命,此后进行的解读(或商品消费)就只是读者自身的事,而与作者无关。
作为平等的主体,读者当然不承担对作者的忠诚义务,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基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生活阅历、知识背景、文字感悟与想象力等的不同,阅读的走向远非作者所能控制和所应控制的:一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流失了,而作者未曾意识到的隐形信息却被读者无意间激活了。
一些所谓的作秀式的“素质教育”,也涉及这类思维模式的嫌疑。
作秀式的“素质教育”最大的可疑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至今无法获得严格定义的概念。
只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定义为到剧场里上语文课,到大自然里上生物课等。
当然,还有诸多非标准答案。
如果作秀式“素质教育”可以部分归结为“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那么,为“素质教育”所包装或掩盖的很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一种教育返祖现象。
说到底,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教育或书本教育,由原始的“情景式教育”发展到书面教育曾标志着教育史上最大的方法论革命,因为最简单的书面概念也是一种“类”的抽象,而没有这种抽象,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或全面性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一味地回归“情景式教育”是对“读图时代”的无原则迎合。
迎合这种形象性生存的“素质教育”几乎必定陷入“形象的狂欢”:到剧场上语文课,比如看《雷雨》,既免去了教师的教之累,又免掉了学生的学之苦,大家皆大欢喜,不亦乐乎!但剧场里的《雷雨》已完全剥夺了学生在课文《雷雨》中本应得到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至于非标准答案,我的质疑是,对于一个正在建立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高中生群体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知识状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一个没有共同语言、共
同语法,一个在任何问题上还达不成共识的群体,如何合作?如何进行道德评价?我对当下“状元经济”的态度一向是乐观其成的。
如果总得有人为大众传媒提升销量或收视率,那么让这些高考状元去占据那些本来由芙蓉姐姐、人造美女或八卦艺人占据的传媒空间,又何尝不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至少,他们代表的是勤奋努力的形象;至少,他们揭示的是“天道酬勤”的逻辑;至少,从他们当中产生未来精英——各个领域的概率大于任何一个群体。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接受学”是“文本学”的一个分支,它认为读者阅读作品与作者无关。
B.读者自身对文本进行解读,不承担对作者的忠诚义务。
C.作者无法控制读者的阅读走向,有些作者想传达的信息可能流失。
D.读者对作者未曾意识到的隐形信息的激活,源于对作者的崇拜。
解析:“源于对作者的崇拜”错,文中无此信息。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到剧场里上语文课,到大自然里上生物课,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教育返祖现象”。
B.“教育返祖现象”是指部分作秀式的“素质教育”,也即“情景式教学”或“形象化教学”。
C.“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于形象,又终于形象,具有思维的想象能力。
D.“教育返祖现象”使素质教育陷入“形象的狂欢”,它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
解析:该题答题区间在第三、四、五段,作者反对“情景式教育”,认为这是一种倒退,令学生缺少想象力。
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D)
A.现代学校教育是一种书面或书本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体现。
B.作秀式“素质教育”包装掩盖下的可能是一种教育思维的倒退,可能使教育陷入“形象的狂欢”。
C.正在建立基本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高中生群体,需要标准答案。
D.虽然“状元经济”不可取,但让状元去挤占传媒空间,这是作者乐见其成的。
解析:“虽然…状元经济‟不可取”错,文中说“我对当下…状元经济‟的态度一向是乐观其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
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4.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拜:拜见
B.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坐:因为
C.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勒:雕刻
D.而颇能诱厉.后进。
厉:勉励,激励
解析:授予官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C)
A.以其.有史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投文于.公卿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
固一世之.雄也
D.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解析:C结构助词,的;A认为,动词/因为,介词;B介词,在,到/介词,比;D介词,和,同,跟/动词,交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韩愈从小失去父亲,由同族兄长抚养长大,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
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裴度、孟郊、张籍等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解析:裴度事不能说明韩愈“与人交,荣悴不易”。
7.翻译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0分)
(1)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韩愈宣扬美名,因此在当代知名。
不久韩愈考中进士。
(3分。
“延”“寻”各1分,译对大意1分。
)
(2)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
(3分。
“凡鄙”“省”各1分,译对大意得1分。
)
(3)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皇帝)述说碑文失实,(皇帝)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
(4分。
补出主语“皇帝”1分,“因”“诉”各1分,译对大意得1分。
)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
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督促。
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
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
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
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查御史。
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
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
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
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
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
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
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
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
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
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
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
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
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
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
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近十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
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8.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露、月、泉、鸟,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谪居僻远之地,孤独、寂寞、愁苦之情。
9.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动写静,反衬,写出了周围环境的清幽、寂静,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愁苦之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西当太白有鸟道,(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____,黄鹤之飞尚不得过,(6)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可以横绝峨眉巅(2)地崩山摧壮士死
(3)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6)猿猱欲度愁攀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
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
”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
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
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
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测定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沿用了十多年。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
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
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
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
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
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
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1925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
他的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
”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叶企孙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
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
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7号饭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1929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
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
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
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
相关链接:
①统计显示,从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69人,研究生1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6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3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CE)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
B.在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和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解析:CE(共5分,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D给1分。
A,原文是“提出”不是“商定”。
B原文“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
D原文“五十年后再下断语”。
)
(2)叶企孙具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基本条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每点2分)①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规范。
如在清华学习时对自己提出五点生活自律要求,“清华科学学会”章程里六点会员守则等。
②有自己的科学思想,有改变中国科学研究面貌的决心。
③有科学实验及研究能力。
参与W.杜安主持的物理实验,博士论文得到布里奇曼高度评价。
(3)叶企孙能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分,每点2分)①重视科学研究,他认为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不能在现代立足。
②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千方百计为新生的清华物理系延揽良师;③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④广泛听取意见,充分发挥教授群体的作用,致力于教育改革;⑤根据国家需要,及时调整招生方向。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企孙成为著名教育家,这是他的幸运。
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分)示例: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并不遗憾,成为教育家则是他的幸运。
(2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在国家需要与个人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对接点。
(2分)叶企孙在国外的求学经历及成就,是他后来执教清华、担任物理系主任,进而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的必要条件。
(2分)叶企孙也许能成为知名科学家,但相比能培养出大批科学家来说,后者的价值要远远超出前者。
(2分)
(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一是人的精力角度,二是他在国外的学习与成为教育家关系的角度,三是成为科学家与成为教育家的“价值”比较)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
A. 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
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
....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
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
...,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解析:A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
而C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
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
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地迁移。
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意完全相反。
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C)
A.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使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B.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和借鉴,同时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创新,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有灿烂前景。
C.这场变革一定会因为不被理解而引起一些人的非议甚至抵制,特别是当触动到某些集团的利益的时候,可能还会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变革。
D.自20世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杭州市老龄化速度加快。
据最新统计,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2.1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7.53%,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解析:A、“由于……使……”导致主语残缺B、不合逻辑(或者是搭配不当),应该是“纵向的积累和创新,横向的沟通与借鉴” D、搭配不当,“老龄人口”不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该是“老龄人口的比例”。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是的,他在那个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①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
②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
③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
④因此,他们往往带着—种悲壮的激情
⑤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
⑥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
A.①⑤②④⑥③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④⑤①③⑥D.⑤①②④③⑥
解析:②句“而另一方面”紧承第一句意思,所以放最前,排除A、D项④句“因此”承前两句结果讲做法⑤意承“悲壮的激情”,排除B项;⑥“同时也”承接③“首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