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表面离子辅助蒸镀铝膜的腐蚀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镁合金表面离子辅助蒸镀铝膜的腐蚀性研究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Mg
及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的比强度、优良的电磁屏蔽性、易于加工和回收等优点,在航空、汽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可作为生物植入材料。

然而,镁的标准电极电位低(-2.36V),化学性质十分活泼,且镁合金表面氧化
膜(MgO)的PBR值为0.81,以致氧化膜疏松多孔,对腐蚀介质阻碍性很小,使得
镁合金的耐蚀性能很差。

另外镁合金中的合金元素电位比镁高,在腐蚀液中容易
形成原电池,诱发电偶腐蚀,镁作为阳极优先被腐蚀,且腐蚀产物疏松、多孔,
保护能力差,导致镁合金的腐蚀反应持续快速进行。

因此,镁合金要大规模工业
应用,须开发适当的合金体系,或者进行表面处理来保护镁合金构件。

目前国内
外镁合金防腐蚀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转化膜、有机涂层、阳极氧化、金属膜层、气相沉积等。

真空蒸镀是一种传统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具有沉积速率快、绕镀
性好、膜层纯度高,设备简单、工艺易实现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蒸镀中被汽
化的镀料分子或原子能量较小只有0.1~1eV,镀料粒子到达基体后以低能量态沉积,使得铝膜层结合力和致密性不佳,因此关于镁合金表面真空蒸镀防护膜层的
研究报道很少。

Al的电位低,与镁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且铝本身具有很好的耐蚀性,是现在镁合金防腐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膜层之一。

关键词:镁合金表面离子;辅助蒸镀铝膜;腐蚀性研究
引言
采用离子辅助热蒸镀技术在AZ91D镁合金表面沉积了厚度为100μm的单层
铝膜及厚度为(25+25)和(50+50)μm的双层铝膜,并对试样表面进行喷丸+化学转化后处理,研究了铝膜的结构和耐蚀防护性能。

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的镀铝试样表
面铝膜形貌相似,晶粒清晰、细小,呈柱状紧密排列,存在少许孔缝;双铝膜层
中有明显的界面,界面处致密且结合紧密。

经后处理,膜层表面致密性提高,并
生成一层耐蚀化学转化膜。

采用双层工艺铝膜能大幅度提高基体的耐腐蚀性能,100μm单层膜镀铝试样的盐雾寿命为6h,(25+25)和(50+50)μm双层膜镀铝试样的盐雾寿命分别为72和460h。

(25+25)和(50+50)μm的镀铝试样自腐蚀电流密度分
别为3.86×10-6和4.3×10-7A/cm2,比基体降低了2~3个数量级。

1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为AZ91D镁合金,其化学组成(质量分数,%)为:Al8.3~9.7,
Zn0.35~0.1,Mn0.15~0.5,Si≤0.01,Fe≤0.005,Cu≤0.003,Ni≤0.002,余为Mg。


样尺寸规格为45mm×25mm×3mm,试样表面经400#~1000#砂纸干磨,用丙酮和
无水乙醇超声清洗,吹干挂入炉内。

制备了3种不同的铝膜,分别为100μm的单层铝膜,(25+25)和(50+50)μm的双层铝膜。

制备过程为:将炉内真空抽至10-3Pa
以下,试样加热至100℃,离子清洗30min,然后采用磁控溅射镀制备300nm的
铝过渡层;再蒸镀铝膜,同时开启轰击棒偏压1500V对膜层进行夯实。

对于
100μm的单层铝膜,为了打断膜层柱状晶的连续生长,采用了间歇镀膜方式,即
每次蒸镀10μm厚度后用氩离子轰击膜层,反复10个周期后得到100μm厚膜。

对于双层膜,连续镀完第一层铝膜后出炉,按照AMS-2427C-2001对膜层表面进
行喷丸处理,将试样进行超声清洗,装炉并重复蒸镀相同厚度的铝膜。

所有铝膜
制备好后,再进行喷丸+化学转化后处理,按照AMS-2427C-2001进行喷丸,化学
转化采用阿洛丁1200S,转化至试样表面颜色为黄色。

采用JEOLJSM-5910型扫描
电子显微镜(SEM)对膜层表面、截面及膜层腐蚀后的形貌进行分析,用能谱仪(EDS)进行半定量测量。

采用SH90盐雾箱,参照GB/T10125-1997进行中性盐雾实验,
室内温度(35±2)℃,喷雾压力大小0.8~1.2Pa。

采用Parstat4000型电化学工作站对基体和镀铝试样进行极化曲线测试,使用三电极体系,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SCE),辅助电极为铂电极,工作电极为试样。

测试溶液为质量分数为3.5%NaCl
溶液,扫描速率0.5mV/s,扫描范围-0.4~1.0V。

2结果与讨论
2.1铝膜层表面与截面形貌分析
不同铝膜具有相似的形貌特征,晶粒清晰、致密,有些大的晶粒之间存在孔缝,表面没有出现传统蒸镀常见的原子簇团大颗粒。

这是由于蒸镀过程中引入离
子辅助技术,改善了蒸镀铝膜的组织。

在蒸镀时加入了高偏压轰击,使Ar原子
离化成Ar+,产生辉光放电现象。

Ar+在电场中将蒸发出来的Al原子离化成Al离子,这些等离子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具有很高的能量,对基体进行轰击和沉积。


发产生的原子簇团大颗粒被轰击碎,并且将膜层上结合不牢的原子轰击脱落,使
膜层晶粒清晰,减少了膜层上由原子簇团大颗粒堆积产生的孔缝,同时Al以高能量的Al离子形态沉积,膜层更加致密。

即使如此,从局部放大图可看到铝膜表面依然会存在一些孔缝,从而成为腐蚀液渗透到基体的通道,为了提高膜层表面的
致密性,需要对膜层表面进行喷丸+化学转化后处理。

如图1d为(50+50)μm的双
层铝膜后处理表面形貌,经后处理膜层表面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膜层表面首先
由喷丸处理被夯实,晶粒间的较大孔缝消失,膜层表面致密性提高。

在后续的化
学转化过程中又生成了一层致密、耐蚀的铬酸盐转化膜,铬酸盐还填充了晶粒间
的孔隙。

由于铬酸盐转化膜难溶于水,使基体很好的隔绝了腐蚀液,且铬酸盐中
6价铬离子具有很强的自修复能力,能将破损的转化膜修补完整,使铝膜变得致密、耐蚀。

膜层表面经后处理,变得紧实,且有一层致密化学转化膜。

2.2铝膜层的耐盐雾腐蚀性能
虽然膜层表面没有出现腐蚀,但已说明膜层失效。

盐雾24h试样鼓泡面积增大,盐雾96h试样表面已经全部鼓泡,局部有疏松的腐蚀产物。

盐雾72h试样表
面出现了鼓泡现象,铝膜表面完好,没有被腐蚀;盐雾96h鼓泡面积增大,铝膜
表面依旧很完好。

盐雾240h,试样表面没有出现鼓泡现象,铝膜完好,表面颜色
轻微变暗,说明膜层经长时间盐雾腐蚀还具有很好的防护性;盐雾365h,铝膜表
面局部出现暗点,没有出现严重腐蚀;盐雾460h,试样表面依然没有出现腐蚀坑
和鼓泡现象,铝膜表面颜色大面积变黑。

盐雾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膜层的失效方式
不一致,100μm单层和(25+25)μm双层的镀铝试样,其失效形式是铝膜鼓泡,说
明腐蚀是从基体内部开始,铝膜未起到先腐蚀的防护作用。

而(50+50)μm双层镀
铝试样,盐雾460h膜层也未出现鼓泡或脱落等现象,仅颜色发生变化,说明腐
蚀是从表面开始,铝膜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

为了进一步研究铝膜层的腐蚀行为,对盐雾后的镀铝试样进行分析。

2.3电化学性能分析
AZ91D镁合金基体的自腐蚀电位为-1.62V,自腐蚀电流密度为5.4×10-4A/cm2。

100μm单层和(25+25)μm双层镀铝试样自腐蚀电压比基体分别上升了0.28V和
0.35V,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4.03×10-6和3.86×10-6A/cm2,比基体降低了两个
数量级。

而(50+50)μm双层镀铝试样自腐蚀电位为-1.089V,比基体上升了0.53V,自腐蚀电流密度为 4.3×10-7A/cm2,比基体降低了三个数量级。

由于极化曲线中,
试样自腐蚀电流密度越小,腐蚀速率越小,自腐蚀电压越负,腐蚀趋向性越强。

因此极化曲线分析结果与前面图3~5盐雾实验结果一致,双层结构+后处理铝膜具有很好的耐蚀性。

结语
蒸镀/喷丸/蒸镀工艺制备的双层铝膜晶粒清晰、细小,成柱状紧密排列,膜层中间经喷丸处理,存在明显的致密层界面,能很好的阻碍腐蚀液的渗透;经喷丸+化学转化后处理,膜层表面致密度提高,并生成一层耐蚀铬酸盐转化膜,填充了晶粒间孔缝,增强了膜层的耐蚀性。

参考文献:
[1]戴长松,吴宜勇,王殿龙等.镁及镁合金的化学镀镍[J].兵器材料学与工
程,1997,20(4):35.
[1]亢海娟,李安全,周伟.镁合金的腐蚀特性与防护措施[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2,24:5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