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1年高考语文临门一脚(文言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2011年高考语文临门一脚
2011.06-01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8-11题,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焚驴志【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

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

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

既久,怪诬之说兴。

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

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

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

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

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

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人情初不怿也。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

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ráng):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

②暴巫投魃(bá):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迩.焦然无主赖迩:近
B.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C.民自罹之,吾何预.焉预:预备
D.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咎:罪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B. 又不幸堕于.畜兽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 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
D. 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其.如是,孰能御之
10.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赋予驴以正面的形象特点,它敢于陈情衙府,分析祸福,因古证今,直斥奸佞,成为正直敢言、有胆有识的人的象征。

B.驴“乘负驾驭”,劳辱终生,这使人联想到像牲口一样终年辛苦的农夫,但它远非任人宰割之辈,驴的形象本身包含着作者为受欺者鸣不平、激愤于世道昏暗的战斗意志。

C.白驴最为精辟的见解在于“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其中“人者可以自求”是白驴见解的核心,贯通上下。

D.文章引用典故来证实自己的议论,托物言志,笔意冷峻,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将白驴与镇阳帅、众人对比,虽肯定了镇阳帅勤政爱民的一面,但对他督下祈雨的做法不满;也揭示了无知妄测、人云亦云的可惊可骇。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4分)
(2)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3分)
(3)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吾庐记清·魏禧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
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陡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

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乎? 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呜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

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竞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

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盖井而观,腰舟而渡,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且其志乐为之,而吾何暇禁?”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

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

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节选自道光刻本《易堂九子文钞·魏叔子文钞》) 【注释】魏禧,字冰叔,号勺庭,宁都人。

与兄魏祥、弟魏礼皆有文名,时称“宁都三魏”,而禧为最。

明亡,绝意仕进。

遂隐居翠微峰,讲学易堂,为“易堂九子”之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山宫.之宫:把……当作宫殿 B.蹈.不测之波蹈:踏着、冒着
C.客有让.余者曰让:责备 D.兵变,阖.而坐阖:关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②青出于监,而胜于.蓝
B.①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②则或咎其.欲出者
C.①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①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

本文是魏禧为其弟魏礼的“吾庐”写的居室记。

文章叙议交错,转换自然。

无论状物写景,叙事记人都显得摇曳生姿,意昧无穷。

B.作者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并且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为志趣。

主张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不能“终身守闺门之内”,作“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跃”的懦夫。

C.作者在文中既写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篇幅更多的则是在写其弟的为人,认为其弟“南极琼海,北抵燕”,“冲危难,冒险阻”只是“得行其志为适”,虽然没有得到外人的赞同,但得到了所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D.“人间最苦是飘零”是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之基本文化共识。

然而,明遗民之于漂泊和云游似乎心存痴迷,“客死如家”,“江湖之死如衽席”的说法流露出作者的复杂心态。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3分)
译文:
(2) 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3分)
译文:
(3) 盖井而观.腰舟而渡,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4分)
译文: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万命择帅,天子曰:“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②。

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

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
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从容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③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⑤,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

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古人往往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

②竞:解决;③繄:yi,犹“实”。

④砧斧: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

⑤齐民: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威劫.齐民劫:抢劫,掠夺 B.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绳:管束,处置
C.重足屏息.之民息:气息,出气 D.故其思之于心也固.固:长久,久远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①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①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又不可以.武竞②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

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之际,临危受命,赶赴蜀地。

由于措施得当,祸乱很快被平息,“蜀人相庆如他日”,从此,蜀地相安无事。

1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既正,从容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4分)
②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3分)
③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3分)
文言文阅读与翻译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及解析】8、C (预:通“与”,干涉、关系)
9、C (连词,表顺接 A.助词,的;助词主谓间,不译。

B.介词,在;介词,“见……于”表被动。

D.代词,他的;连词,如果)
10、D (并未肯定镇阳帅勤政爱民,对他只知督下祈雨,愚蠢至极却自言忧农的言行讽刺尖锐。


11、(1)译文:解救旱灾的的办法有很多,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这类做法呢?(“术”1分;“盍……乎”1分,“是类”所指内容1分,句意1分 )
(2)译文:(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怎么会吝惜一死呢?(“有利于人”“爱”各1分,句意1分)
(3)译文:下属(向白驴)道歉后就醒了,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

(“谢”“释”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己末年间,河朔发生大旱。

远近的庄稼都被烈日烤焦,老百姓没有依靠。

镇阳帅自己说他很忧虑老百姓的生计,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督促下属求雨。

祭神消灾这类小的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也没有效果。

日子长了,一些怪异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

碰巧有户百姓家里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这就是旱灾的祸根。

云刚刚出现,白驴就仰头朝天鸣叫,于是云就四散不留。

不杀死这头白驴,旱灾怎么能结束?”一个人凭空倡议,数以万众跟着随声附和。

镇阳帅听说后,也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吩咐赶快把白驴抓起来,把它烧死。

一天晚上,白驴托梦给帅府中的某个属僚,说“大帅要烧死我,实在是冤枉啊!天灾流行,百姓受苦,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幸的投胎成异类,又不幸成了禽兽家畜。

负重驾车,听人吩咐;更要经常挨骂受打,辛苦劳累、忍辱负重地一直工作到死,这是我的本分。

至于这水旱之类的灾祸,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却想置我于死地?不知是谁在诬陷我,可大帅却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灾祸有的是来源于上天,有的是人为的,人为的灾祸可以寻找追究责任,来源于上天的只好听之任之了。

殷代大旱,商汤有桑林之祷,刚一开始祷告就下雨了;卫国大旱,是提醒卫国去讨伐无道之邢,军队刚出征就下雨了;汉时大旱,卜式奏请处死桑弘羊;唐时大旱,李中敏奏请斩杀郑注。

能抵抗旱灾的办法多的是啊,为什么不寻求殷卫汉唐那些做法呢?如果找不到办法,又无处归罪,那么就把责任推给上天,听之任之吧。

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把责任推给上天,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把旱灾说成说是我的过错,咳,真是太不讲道理呀!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就已经很迂腐了,现在这样做的话恐怕就更荒唐了吧?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为什么吝惜生命,贪生怕死呢?如果事情不是这样,做这样的事来增加罪恶有什么好处?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这种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属僚,所以,我斗胆私自向你申诉。

”.
属僚连忙向白驴道歉,睡醒起床之后,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

起初,人们都很不高兴。

过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

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于是又发生了水涝,伤害了庄稼,直到年底,一点收成都没有。

从此以后,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8.A(宫:拱,环绕。


9.C ( A 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B 项,①人称代词,自己;②指示代词,那。

C 项,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①动词,像;②人称代词,你。


10.C(从“家人忧恐泣下” “家人闻之,益有恐”中可知,并没有得到所有家人的支持。


11.【参考答案及解析】
(1)在这里,(他又顺应地势)使小路高低起伏,将小路折转成三段。

(于是,“在这里” , l 分;高下,“使…… 高低起伏”,1分;语句通顺,1分。


(2)季子却借债来装饰,实在不值得。

(举,“煮”,1分;饰,“装饰”, 1分;非也,否定判断,l 分。


(3)盖上井盖才敢看井,腰系着葫芦才敢渡水,像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勉强使他到江湖
之上:(腰.“腰里系着”, 1分;是,“这样”. 1分;适,“到… … 去”, 1 分;语句通顺,1 分)【参考译文】
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

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在勺庭的左角筑屋,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

吾庐在翠徽峰上位址最高。

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

在这里,(他又顺应地势)使小路高低起伏,将小路折转成三段。

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

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于却借债来装饰,实在不值得。

”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

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

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被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

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

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像平日一样谈笑吃喝。

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

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

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

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限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的道理。

况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满足。

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像这祥的人,我决不会勉强使他到江湖之上。

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像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

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虑的。

像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季子还对我说过:渡海时同船的人都被风浪颠簸得头晕心惊不敢起床,唯有他起而赏览海上月色,还作了一首《乘月渡海歌》。

兵变时,他也镇定地闭门而坐,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诗》。

我听了,便暗笑自己幸亏没有像家里人那样吓得哭泣。

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人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三、【参考答案及解析】
8. A 劫:胁迫、威逼。

9. B 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

我,自己,A 而:连词,表并列,无实义;连词,表
转折,却。

C 为:动词,做、干;语气词,呢D 以:介词,用;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

10.D “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11.(10分)
(1)扶正以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傲自得的神色。

替天子管理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既”“矜”“牧”“”各1分,句意1分)
(2)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看上司对待他们的方式。

”(“为”1分,“所待”1分,句意1分)
(3)(倘若)用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约之以礼”句式1分,“约”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
逃光,谣言流传开来,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

”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

”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
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
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

’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

音容显现在人们心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

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

”苏洵听了,无法答对,就为他们写了这篇画像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