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港花园学校中考全真模拟化学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西港花园学校中考全真模拟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会生成氧气而出现气泡,蒸馏水中二氧化锰没有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正确;
B、锌和镁加入稀盐酸中都会出现气泡,不能鉴别,故B错误;
C、燃着木条在二氧化碳中熄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在空气中现象不变,可以鉴别,故C 正确;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投入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中,红棕色会褪去,氧化铜不具有该性质,可以鉴别,故D正确,
答案选B。

2.向盛有一定质量MgO和MgCO3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42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0 g不饱和溶液。

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A.5.3%
B.5.6%
C.12.7%
D.1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
2
2MgO 2HCl=MgCl H O 409540
++溶液增加质量
3222MgCO 2HCl=MgCl H O CO 848444=4044
+-↑++溶液增加质量
可见生成的氯化镁相同时造成的溶液质量增加是相等的,与是氧化镁还是碳酸镁反应无关;
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MgCl 9540x 150g-142g=8g
溶液增加质量 95x 40=8g
解得x=19g ;
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g
100%12.7%150g
⨯≈。

故选:C 。

【点睛】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 .t 1℃时,甲、乙两物质各50 g 分别加入100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140g
D .t 2℃时,等质量甲、乙两种固体配制成饱和溶液时甲比乙需要的水多 【答案】C
【解析】A.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温度不同溶解度不同,不说明温度时,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 , t 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t 1℃时,甲、乙两物质哦溶解度为40g ,各50 g 分别加入100g 水中,充分溶解,溶质的质量都只能是40g ,得到的溶液质量都是
140g;D. 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等质量甲、乙两种固体配制成饱和溶液时甲比乙需要的水少。

选C
4.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下图)。

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QkJ·g-1)、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

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定每100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量[m(金属)],查得下表数据:
金属铁铝镁
燃烧放出热量/(KJ•g-1) 4.7331.0224.7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金属)只能采用不同比例的金属和氯酸钠在空气中实验获得
B.m(金属)只能通过氯酸钠分解吸收热量与金属燃烧放出热量进行理论药块计算确定C.m(金属)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将减小产氧量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小
【答案】C
【解析】
A、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B、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C、该装置应是利用金属燃烧放出热量,供氯酸钠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供给金属燃烧,所以金属的质量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过度消耗氯酸钠分解产生的氧气,正确;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大。

故选C。

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银也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
B.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碱溶液的pH>7,因此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答案】D
【解析】A.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
出来。

铁在铜前,所以铁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银在铜后,因此银不能将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B.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就能到达灭火的目的;C. 碱溶液的pH>7,如测得某溶液的pH=12,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D. 溶液的化学性质是由溶质溶于水产生的离子决定的,同样的微粒决定同样的性质。

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选D
点睛:1、溶液的性质决定于溶液中的溶质产生的微粒。

2、熟记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三个意义
6.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

将一定量的R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m1=1/9m4时,R是H2
②m1+m2=m3时,R是C或CO
③ m3:m4=11:9时,R是CH4或CH4O
④8m3/11+8m4/9+4m5/7≥m2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R、氧气反应后质量变为0,是反应物;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的质量是0,是生成物,要确定R是哪种物质,生成物是什么,就要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来进行确定。

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点燃 2H2O,其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为1:9,正确;
②碳或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此时m1+m2=m3,正确;
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2点燃CO2 + 2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
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O+ 3O2点燃2CO2 + 4H2O,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
通过分析可知,当m3:m4=11:9时,R是CH4或CH4O,正确;
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则R
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氧气的质量。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100%=8m3/11,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4××100%=8m4/9,
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5××100%=4m5/7,
通过分析可知,8m3/11+8m4/9+4m5/7≥m2 ,正确。

故选D。

7.某同学进行了煅烧石灰石的实验,过程如下(假设杂质不发生变化,酒精喷灯中的燃料是酒精C2H5OH)。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步骤Ⅰ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步骤Ⅱ、Ⅲ可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氧化钙
C.白色固体M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
D.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A、由于酒精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该实验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证明煅烧石灰石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B、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由于石灰石中含有杂质,白色固体M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杂质,可能含有碳酸钙;
D、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固体M中钙元素的质量小于煅烧前石灰石中钙元素的质量.故选B.
点睛:分析反应后的成分是,除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8.将一定量的丙醇(CH308)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 C3
H8O+ b O2点燃
cCO2+dH2O+eX,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g 6.012.8000反应后质量/g007.28.8x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表中x 的值为2.8
B.X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为甲烷
D.方程式中a:b=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丙醇的质量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和X的质量之和,则12.8g+6.0g−7.2g−8.8g=2.8g,即a=2.8,正确;
B、因X的开始的质量为0,反应后质量增加,则X是生成物,错误;
C、因丙醇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8
6.0g100%0.8g
60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2
7.2g100%0.8g
18
⨯⨯=,由氢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则X中没有氢元素,不可能使甲烷,错误;
D、若无X生成,则只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2C3H8O+9O2
点燃
6CO2+8H2O,设6.0克丙醇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为x,
38222
2C H O+9O6CO+8H O
120288
6.0g x
点燃
120288
6.0g x
=
解得:x=14.4g,而题给的氧气的质量为12.8g,所以氧气的质量不足,此时丙醇要发生不
完全燃烧,有根据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
32
8.8g100% 6.4g
44
⨯⨯=,水中氧元素的
质量为
16
7.2g100% 6.4g
18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加上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刚好等
于氧气的质量,故X中只含有碳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可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为,2C3 H8O+ 5 O22CO2+8H2O+4C,所以a:b=2:5,错误。

故选A。

点睛:根据丙醇的组成可知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及质量守恒可知,则该反应中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X三种物质,则X的质量为12.8g+6.0g-7.2g-8.8g=2.8g。

9.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个操作过程,其中与事实不相吻合的是:
A.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
B.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C.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
D.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
【答案】C
【解析】A. 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生成硫酸钡沉淀,硝酸钡反应完后硫酸钡的质量不再增加;B. 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由酸性逐渐变成碱性,溶液的pH增大,组后溶液的pH大于7;C. 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开始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大于零,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错误;D. 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中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比没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但是催化剂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选C
10.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主要实验操作
A CO2(HCl)NaOH溶液洗气
B NaCl固体(Na2CO3)稀盐酸溶解、加试剂,蒸发结晶
C CaO(CaCO3)H2O过滤
D KNO3溶溶液(KOH)MgSO4加入适量试剂,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B、Na2CO3能与适量稀盐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
质又不引入了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C、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D、硫酸镁能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但会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B。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1.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表示直接转化关系)。

某同学推断正确的是
A.若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则C一定为水
B.若C为H2O,B为CO2,则A可以为酸、盐、氧化物
C.若A为氧化铁,B为铁,则C可以为FeSO4
D.若A为FeSO4,B为CuSO4,B→C一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A为碳酸钙,碳酸钙可以在高温煅烧条件下生成氧化钙,B可为氧化钙,氧化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碳酸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但是C不一定为水,可以是盐,如氯化钙,硝酸钙等,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若C为H2O,CO2与碱反应可以生成H2O,则A可以为酸,如碳酸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为盐,如碳酸盐可以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为氧化物,如氧化铁可以与碳单质或酸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推断正确,故符合题意;
C、若A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以被碳、一氧化碳、氢气等置换得到铁单质,B可为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C可以为FeSO4,氧化铁不能直接与酸或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若A为FeSO4,B为CuSO4, FeSO4无法直接转化为CuSO4;B→C可能发生的是置换反应生成盐,如加入锌置换生成硫酸锌。

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其中有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需鉴别物质
所加试剂或方法
方法1方法2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厕所清洁剂显酸性,能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产生冒气泡的现象;厨房洗涤剂显碱性,与石灰石不反应;两种物质溶于水都无明显的放热现象;
B、
NH4NO3氮肥和K2SO4钾肥,加Ca(OH)2研磨,硝酸铵会生成氨气,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硫酸钾不能;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硫酸钾无明显现象; C、苏打是碳酸钠和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加水,都能溶解;加入稀HCl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D 羊毛织品和尼龙织品,触摸纺织品无明显差异,抽丝灼烧,羊毛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选B
点睛:鉴别题要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

13.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D.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A
【解析】
A.阿伏伽德罗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分子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都是对物质构成的理论解释,结合二者的理论,有的物质是分子构成的,也可以是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中的不同种类和数目的原子将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C. 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D. 波义尔用敞口容器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于有外界的氧气参加反应,可回顾波义尔得出的结论不守恒。

而罗蒙诺索夫因为是在密封玻璃瓶内加热金属,金属虽然也被氧化,但是至于玻璃瓶内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从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选A
点睛:多了解化学通史,熟记科学家们的贡献
14.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分离溶液中的NaCl和CuSO4
B.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
C.检验CO32-的存在
D.测溶液pH
【答案】B
【解析】A、氯化钠和硫酸铜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错误;B、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即可检验蜡烛燃烧生成的水,正确;C、未知物中滴加盐酸产生气体,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还有可能是金属,错误;D、测定溶液的pH值不能将pH试纸湿润,否则使测量结果不准确,错误。

故选B。

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C.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D.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由图可知,温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不说明温度时,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B、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30℃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g÷(30g+100g) ×100%<30%;
C. 由图可知,当温度变化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较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当温度变化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会有较大的改变,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D.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而甲中含有少量乙时,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C。

16.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B.化学与安全
①用甲醛可保鲜海产品
②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①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进行化学实验时配戴护目镜
③发现厨房中天然气泄漏马上拨打119报警
C.化学与资源D.化学与发现
①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分析解答;
B. 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安全常识分析解答;
C.根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解答;
D.根据各科学家的发现分析解答。

解:A. 甲醛会与海产品中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危害人体健康,故归纳错误;
B.天然气泄漏拒绝一切产生火花的行为。

拨打电话可能产生火花,故归纳错误;
C. ①塑料在有些方面的使用可以代替金属。

因此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归纳正确;
D. 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归纳正确;
故本题选CD。

17.下列除杂方案中(括号中物质是杂质),正确的是()
A.N2(O 2):通过红热的木炭 B.烧碱(纯碱):加适量稀盐酸、蒸发
C.Cu(CuO):加过量的盐酸溶液并过滤 D.NaHCO3(Na2CO3):高温煅烧
【答案】C
【解析】A氮气不可燃不助燃,使氮气中的少量氧气不能与木炭充分接触,不能使氧气转化成二氧化碳,不能除杂;B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C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溶液,铜不与盐酸反应,过滤后固体只有铜;D碳酸氢钠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碳酸钠。

选C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8.取一定量的氧化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含0.2molH2SO4),恰好完全反应成盐和水.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A.12.8 g B.6.4g C.3.2g D.1.6g
【答案】C
【解析】Fe2O3+ 3H2SO4= Fe 2 (SO4 )3+3H2O CuO+H2SO4= CuSO4+H2O,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硫酸根的物质的量,故
n(O)=n(H2SO4)=0.2mol,故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0.2mol×16g/mol=3.2g,故选C。

19.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试剂(括号内的物质)正确的是:()A.CaO中混有少量CaCO3(盐酸) B.CO2中混有HCl气体(NaOH溶液)
C.Cu(NO3)2溶液中混有AgNO3(铜粉) D.CO2中混有少量CO(氧气)
【答案】C
【解析】A、氧化钙、碳酸钙都能盐酸反应;B、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能反应;C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过滤后溶液中溶质只有硝酸铜;D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要求;选C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0.将一个不与盐酸反应的小球放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小球漂浮在液面上,将几枚洁净的小铁钉投入烧杯中,当不再有气泡逸出时(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小球的位置与开始
时比较,将()
A.下沉一些 B.不变 C.上浮一些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小球漂浮于液面上,所以小球所受的浮力不变,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ρ
gV排可知,在浮力不变时,当ρ液增大时,则v排减小,小球将上浮一些;当ρ液减小液
时,则v排增大,小球将下沉一些。

解:因为小球漂浮于液面上,所以小球所受的浮力不变。

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于水所以溶液的密度变大,所以液体的密
度增大,而小球受到的浮力不变,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所
以小球会上浮,故A正确。

故选C。

点睛: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通过小球所受浮力不变,与化学知识结合
起来考查了溶液密度的变化,完成此题,要依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结合起来。

21.下列表中除杂方法与试剂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
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
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A. 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
杂,故正确;
B. NaOH和Na2CO3均能与盐酸反应,违背除杂原则,故错误;
C.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
确;
D.过量的铁粉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
引入新的杂质,正确。

故选B。

点睛:除去混合物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应对杂质有作用,不影响主要成分,并
且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的杂质。

22.为测定某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小冰用一氧化碳还原12g 该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完成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9.3g ,假设矿石中其他物质不参与反应,请你推算,该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为( ) A .85% B .80% C .75% D .70% 【答案】C
【解析】在高温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为氧元素的质量,设矿石中氧化铁的含量为x ,则12g×x×
163
160
⨯×100%=12g-9.3g ,解得x=75%。

故选C 。

23.下列有关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反应时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可见随着氯化钾的质量增加,氧
气的质量增加,Δ3222KClO 2MnO 24514KCl +3O 996

,且质量比为: 149:96=49.7:32,不符合质量
比关系,错误;
B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可见随着氯酸钾反应的质量增加,
氧气的质量增加,Δ3222KClO 2MnO 24514KCl +3O 996

,且质量比为:245:96=24.5:32,符合题
意,正确;
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氨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氧气的生成质量与二氧化锰无关,故图象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错误;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固体混合物质量的减少,氧气的质量增加,故图象与实验操作过程不对应,错误。

故选B。

2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少量的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目的;B没有硫酸反应,银不与硫酸反应;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反应;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很小,应该用蒸发结晶提纯。

选B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5.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