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妙高台》
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五年级•乐学篇河 广①《诗经•卫风》谁谓河广?一苇杭之②。
谁谓宋远?跂(q ì)予望之③。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④。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⑤。
① 河:黄河。
② 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杭:通“航”。
③ 跂:踮起脚尖。
予:而。
④ 曾不容刀:此句意为黄河窄,竟然容不下一条小船。
曾,乃,竟然。
刀,小船。
⑤ 崇朝:终朝,指从天亮到早饭的一段时间,形容时间短。
注 释注 释上 邪(y é)《乐府诗集》上邪①,我欲与君相知②, 长命无绝衰③。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④。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① 上邪:相当于“天啊”。
上,指天。
邪,语气词。
② 相知:相亲相爱。
③ 长命无绝衰:此句意为让我们的感情永远不破裂、不衰减。
命,令、使。
④ 雨:这里用做动词,降下、落下。
⑤ 乃敢与君绝:(发生上述五件事)我才敢与你断绝。
注 释 注 释长 歌 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①,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③,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k ūn)黄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⑤。
① 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
② 朝露:清晨的露水。
晞:因日晒而干。
③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④ 焜:叶落枯黄的颜色。
华:这里同“花”。
⑤ 徒:白白地。
注 释注 释老 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这是负重而无言的老马的形象,也是饱受压迫的人民的形象。
你能体会这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吗?赏 析注 释山中问答(唐) 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①,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y ǎo)然去②,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① 栖:栖隐。
碧山:又名白兆山,在今湖北安陆县境内。
② 窅然:远远地。
注 释注 释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春 宵①(宋)苏 轼春宵一刻值千金②, 花有清香月有阴③。
苏轼的诗词人生八,知登州,再回朝
八、知登州、再回朝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04.01)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由高太皇太后听政,恢复起用因反对新法被贬斥的人。
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七品),十月十五日任登州太守,二十日被召还京任礼部郎中(六品),十二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
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苏轼49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
九月十二日,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苏轼从一个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只用是十七个月。
到哲宗赵煦元祐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四年左右的时间,这里介绍了这期间苏所写的诗词十六首。
高太皇太后执政之后,就以母改子政的形式宣布废除新法,她在当时有一个最重大的举措,就是把已经退隐回家十五年之久的、64岁的老臣,也就是反对派的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请出山来,让他担任宰相,主持大计。
北宋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历史上把这个阶段叫“元祐更化”,元祐是哲宗的年号,更化就是重打锣鼓新开张,以前都不作数了,一扼振风吹过了。
这司马光一上台就有三个举措:第一,讨论新法,舆论先行。
号召广大的官员纷纷上疏言事,让步大家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新法到底合适不合适,其实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为了废除新法来造舆论的。
第二,废除新法,贬斥新党。
纷纷贬斥新法跟新党的人物。
第三,启用旧党,苏轼回朝。
把过去的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纷纷地召进朝中。
苏轼的回朝,回到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元祐更化”的回中央的浪潮当中才回来的。
从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五月到哲宗赵煦元祐元年(1086)九月,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了。
我们列个时间表来看一看苏轼提拔的速度,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苏轼这一年48岁,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
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相当于登州市市长,七品。
含有清风的诗句
含有清风的诗句1.绿竹挂衣凉处歇,清风展簟困时眠。
——唐·白居易《池上即事》2.赖此林下期,清风涤烦想。
——唐·韦应物《晦日处士叔园林燕集》3.流水随弦滑,清风入指寒。
——宋·苏轼《题赠田辨之琴姬》4.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5.白水生迢递,清风寄潇洒。
——唐·张九龄《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6.白日屡移催我老,清风一至使人愁。
——北宋·王安石《墙西树》7.盛德中朝贵,清风画省寒。
——唐·岑参《暮秋会严京兆后厅竹斋》8.良马比君子,清风来故人。
——南宋·文天祥《所怀》9.花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
——唐·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10.旧馆有遗琴,清风那复传。
——唐·孟郊《哭秘书包大监》11.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唐·李白《别鲁颂》12.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唐·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13.修竹夹左右,清风来徐徐。
——唐·白居易《题西亭》14.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宋·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15.好风经柳叶,清风照花枝。
——唐·杜甫《寒食夜苏二宅》16.绝域惟高枕,清风独杖藜。
——唐·杜甫《送舍弟频赴齐州三首》17.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唐·杜牧《早秋》18.炎月北窗下,清风期再过。
——唐·孟浩然《晚春题远上人南亭》19.红烛围棋生死急,清风挥尘笑谈闲。
——北宋·黄庭坚《李大夫招饮》20.道人挥丝桐,清风转寥廓。
——南宋·文天祥《听罗道士琴》21.落日看山凭曲槛,清风谈道据胡床。
——北宋·黄庭坚《题司门李文园亭》22.不如金山去,清风半帆耳。
——宋·苏轼《金山妙高台》23.榻上氍毹黄叶满,清风日日坐阳春。
六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背诵内容(1)分解
国学经典—第一单元《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一)◎宪①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③、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译文】:◎原宪问孔子什么是可耻。
孔子说:“国家有道,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
”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可以说是很难得的,但至于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子曰:“士而怀居④,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子曰:“邦有道,危⑤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⑥。
”【译文】:◎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
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南宫适⑦问于孔子曰:“羿⑧善射,奡⑨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⑩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译文】: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
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
”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二)◎子曰:“君子而不仁①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译文】: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子曰:“为命①,裨谌②草创之,世叔③讨论之,行人④子羽修饰之,东里⑤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发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由子产作最后修改润色。
”◎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①。
中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首苏轼的诗词,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
中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首苏轼的诗词,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展开全文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
历经起起伏伏,有得意又蒙难,心已死灰时人生又似乎有了起色,高兴还来不及时又痛失幼子。
这就是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后来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环境十分糟糕,虽然太守徐君猷惜才,为他另辟了一处无市井喧嚣的居所:临皋亭。
然,清风明月到底填不饱肚子。
又是太守徐君猷解他燃眉,将一座废弃的军营拨给他,约有五十亩的坡地。
于是,苏轼在此垦荒种地,营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素材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的第三年。
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
苏东坡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回家后,他就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这首词中传达出苏轼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这首词也告诉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应该有苏轼一样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只要你带着轻松的心态,就算遇见再大的风雨,又有何惧?素材二、《望江南·春未老》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历史趣谈苏东坡死亡原因?由于吃错了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苏东坡死亡原因?由于吃错了药?导语:苏东坡在生命垂危弥留之际还不能认识到他之所以由小病而至性命攸关的地步,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他错在自己给自己开错了药方,草菅了自己的苏东坡在生命垂危弥留之际还不能认识到他之所以由小病而至性命攸关的地步,完全是他自己造成的。
他错在自己给自己开错了药方,草菅了自己的性命。
可悲的是,东坡却不这样认为,反而还对朋友说,“此而不愈则天也,非吾过也。
”其实,把责任推给老天,实在是没有什么道理,只能是怨天尤人聊以自慰罢了。
东坡死在自己手上,他死于给自己开错了药方吃错了药。
我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制造什么烟雾弹。
我这样说,不是危言耸听,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制造什么烟雾弹,而是在读了清人陆以湉所著的《冷庐医话》,看到“士大夫不知医,遇疾每为俗工所误,又有喜谈医事,研究不精,孟浪服药以自误。
如苏文忠公事,可惋叹焉。
”这一记载,才说出了上面这句话。
《冷庐医话》卷一《慎药》篇有这样的一段记述。
建中靖国元年,公自海外归,年六十六,渡江至仪真,舣舟东海亭下,登金山妙高台时,公决意归毗陵,复同米元章游西山,逭暑南窗松竹下,时方酷暑,公久在海外,觉舟中热不可堪,夜辄露坐,复饮冷过度,中夜暴下,至旦惫甚,食黄粥觉稍适。
会元章约明日为筵,俄瘴毒大作,暴下不止,自是胸膈作胀,却饮食,夜不能寐。
十一日发仪真,十四日疾稍增,十五日热毒转甚,诸药尽却,以参苓瀹汤而气寝止,遂不安枕席,公与钱济明书云∶某一夜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如蚯蚓者无数,迨晓乃止,困惫之甚。
细察病状,专是热毒根源不浅,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渴即少啜。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苏轼《贺新郎·夏景》原文翻译与赏析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苏轼《贺新郎·夏景》原文翻译与赏析“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苏轼《贺新郎·夏景》原文翻译与赏析小故事网时间:2016-07-31 贺新郎·夏景(苏轼)【原文】乳燕飞华屋。
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无人桐影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
手拿出丝织的白团扇,纤手和扇子都白如美玉。
渐觉困乏,斜倚枕安然入睡,此时不知是谁在帘外推门?空教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皱叠,待桃杏等浮花浪蕊落尽后,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
细看这一枝秾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
又恐怕被西风吹落只剩叶绿。
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
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赏析一】有关此词本事,宋人众说不一。
杨堤云:苏轼知杭州时,府僚于西湖宴集,官妓秀兰浴后倦眠,姗姗来迟受责,折榴花请罪,苏轼为其解围作此词。
陈鹄则认为此词是苏轼为爱妾榴花所做。
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
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
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
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
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
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
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
苏轼 登山诗句
苏轼登山诗句1.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游金山寺》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3. 《登玲珑山》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
4. 《游庐山次韵章传道》芒鞋竹杖自轻胜,蒲荐松床亦香净。
醉眠石上人莫嗔,自有云门千嶂横。
5.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6. 《百步洪二首·其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7. 《游径山》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
8. 《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
乔木百丈苍髯须,扰扰下覆行人途。
9. 《游金山寺回,到舟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乱山回首忽不见,落日孤云知此情。
10. 《游三游洞》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下清波深百尺。
11. 《游庐山》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12. 《行香子·过七里濑》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13. 《游庐山次韵章传道》攀跻不上山顶路,俯瞰犹惊涧道深。
14.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15.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万里沧江生白发,镜中衰鬓已先斑。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16. 《次韵王巩颜复同泛舟》我来登临欲尽览,水穷云起兴悠哉。
1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豪放洒脱的文风和明理正道的政治主张而著称于世。
他在文学、政治、诗词、书画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被后人尊为"苏子",他的作品至今仍深受后世诗人和文人的研究和推崇。
苏轼的一生中,尤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与超然台、乌台、啸台等地的故事和作品。
超然台是苏轼任官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时,他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面对种种政治压力和琐事纷扰,对整个官场生活感到厌倦,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超然台记》。
这篇文章以自省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为主题,揭露了当时官场上的种种不公和腐败现象,由此开创了宋代以后散文的新模式,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苏轼的豪放洒脱的文风。
乌台是苏轼任官黄州(今湖北黄州市)时的居所,他在此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
尤其是他著名的《赤壁赋》,具有美妙的想象力和文艺才华,以描绘出赤壁之战的壮丽场面和英雄人物的形象,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乌台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象征,代表着他豁达不羁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啸台则是苏轼在贬居黔州(今贵州),受到了长时间的幽禁和束缚。
尽管困境重重,但苏轼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的激情。
他在《若耶溪别墅记》中写道:"水边之径,斜阳之景,竹树之趣,与人条直路而往,水空而回者:时往时归者也。
"这个啸台的景象和苏轼超然自在的心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即使身处苦境,苏轼仍然保持着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抒发情感。
苏轼的超然台、乌台、啸台等故事和作品,其中的台载着苏轼内心的自由和争取自己独立思想的追寻,也载着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
这些台成为他文学创作和人生境遇中的一个重要象征,展现出他不随波逐流的个性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苏轼的超然台、乌台、啸台等,既是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也是他追求自由和真理的表现。
苏轼:上可陪玉皇,下可伴乞儿;才华顶天,旷达立地
苏轼:上可陪玉皇,下可伴乞儿;才华顶天,旷达立地1051年,苏轼14岁,随父亲和哥哥来到汴京,今天的开封。
父亲把自己的文章和两个儿子,送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面前。
后来,两个儿子都考入官场,名震天下。
当时,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苏轼对此发表言论,他太真实,他写诗揭露,就有了“乌台诗案”,许多人以他的诗歌作为把柄,要置他于死地,42岁时,他被流放到黄州,然后一路流放,一路歌颂,一路转身而去。
我把贬地当故乡,诗歌绘画任我描绘,美食好景任我采撷苏轼的一生,就是从北到南,不断被流放,不断与当地融合,又不断找到人生意趣的一生。
1079年,他来到湖州担任知州,可没有料到,一封《湖州谢表》让他被新党人抓住把柄,最终去黄州。
黄州四年,孤苦无依,他寻找心灵的慰藉,自名为东坡居士,耕地造房,他的思想也早在释和道中有所发展,他发现了人除了乐观和悲观,还有一种超越之上的东西--- 达观。
达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而是经年累月达成的。
他说:“回顾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于是苏轼换成了苏东坡。
这四年,是他创作高产又精华之年月:《临江仙》《念奴桥》《水调歌头》《南乡子》《浣溪沙》......后来皇帝去世,哲宗继位,苏东坡又去了皇朝,这次保守派当政,苏轼以国家兴衰为执念,不迎合保守派的某些做法,这样他受到两边加攻。
然后又贬到英州和惠州,最后到海南的儋州。
越贬越远,他越来越达观,最后就是旷达。
在黄州最郁闷的时候,物是人非,他写下了《念奴桥》: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怀酹江月。
写完后,诗人的郁闷一定也灰飞烟灭,他还要站起来,喝酒去,赏月去,关心百姓去,翻滚他的盖世才华去。
在最低谷时,他写下《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苏轼《望江南 超然台作》PPT
名动京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 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 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 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 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 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 “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 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 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 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 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 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 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 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 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 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 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 思念之情。
诗句赏析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 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 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 诗酒以自娱。“年华”,指 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 老”相应合。
目
第四章
录
历史趣闻
东坡肉
相传苏东坡在徐州、黄州、杭州 三个地方做过“东坡肉”。在任 徐州知州时带领百姓抗洪筑堤保 城,百姓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慰劳, 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 家人烧制红烧肉回赠予老百姓。 大家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 酥香味美,一致称它为“回赠 肉”。
妙高台(镇江金山寺内建筑)详细资料大全
妙高台(镇江金山寺内建筑)详细资料大全妙高台,又称晒经台。
“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
刘编《金山志》(镇江金山寺)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祐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
”又云,“妙高台江水明如镜”。
妙高台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
金山在江中时,可以俯视四面长江,滚滚东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头劈开,分为两股,向东奔腾而去,气象万千。
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
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继重建,公元一九四八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的妙高台为1991年慈舟法师主持重建。
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倾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高台,命(袁)绹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
”如今妙高台边的围墙上,正勒有苏轼的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妙高台•别名:妙高峰、天柱峰、晒经台•所属地区:江苏省•地理位置:镇江市市区西北的金山寺•面积:约 3 5 0 平方米•海拔:396米景点介绍,历史沿革,历代传说,景点介绍妙高台妙高台位 ... 雪亭西约 5 0 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
海拔 3 9 6 米。
顶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约 3 5 0 平方米。
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
云雾初开,凭栏四眺,爽风迎面,松涛盈耳,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被光岚影,别有风情。
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间”。
苏东坡金山寺诗词大全
苏东坡金山寺诗词大全1.《游金山寺》
宋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2.《金山寺与柳子玉饮大醉卧宝觉禅榻夜分方醒书》宋苏轼
恶酒如恶人,相攻剧刀箭。
颓然一榻上,胜之以不战。
诗翁气雄拔,禅老语清软。
我醉都不知,但觉红绿眩。
醒时江月堕,摵摵风响变。
惟有一龛灯,二豪俱不见。
3.《过金山寺一首》
宋苏轼
明月妙高台,盘涡月照开。
琳宫龙久住,珠树鹤能来。
云雾空中绕,帆樯槛外回。
无言卷石小,江左拟蓬莱。
4.《题金山寺》
宋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睛。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平生的诗句
平生的诗句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2.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纳兰容若《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3.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劝学诗》4.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
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欧阳修《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5.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6.平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陈子昂《答洛阳主人》7.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双调·蟾宫曲·春情》8.平生爱大海,披月乘风来。
——毛泽东《五律·咏梅》9.大屋去高栋,长城扫遗堞。
平生白羽扇,零落蛟龙匣。
——杜甫《八哀诗·故司徒李公光弼》10.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秋瑾《秋海棠》11.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几。
——白居易《感逝寄远》12.不痴不聋不作翁,平生与世马牛风。
——陆游《醉歌·不痴不聋不作翁》13.平生剩久观书债,四库留人未许休。
——陆游《九月初作·碧海仙蓬感旧游》14.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平生意。
——龚自珍《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15.意气百年内,平生一寸心。
——贺遂亮《赠韩思彦》16.男儿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草莱。
——司马光《和子渊除夜》17.万里长江水,平生不印心。
——贯休《归故林别知己》18.词源三峡笔千军,尽出平生素蕴。
——郭应祥《西江月·锁棘方当拔士》19.平生不面却相识,黄鹤楼前今一鸣。
——危稹《上赵总领》20.平生落魄嬴得虚名留,也曾椎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
——解缙《采石吊李太白》21.平生爱庐山,梦寝不可去。
——梅尧臣《送僧了素游庐山》22.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
——苏轼《惠州近城数小山类蜀道春与进士许毅野步会意》23.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
陆游 - 入蜀记
提要《入蜀记》六卷,宋陆游撰。
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佃之孙,宰之子。
初以荫补登仕郎。
隆兴初,赐进士出身。
嘉泰初,官至宝谟阁待制。
事迹具《宋史》本传。
游以乾道五年授夔州通判。
以次年闰六月十八日自山阴启行,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
因述其道路所经,以为是记。
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风土,叙述颇为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
如丹阳皇业寺即史所谓皇基寺,避唐玄宗讳而改;李白诗所谓新丰酒者地在丹阳、镇江之间,非长安之新丰;甘露寺很石、多景楼皆非故迹;真州迎銮镇乃徐温改名,非周世宗时所改;梅尧臣《题瓜步祠诗》误以魏太武帝为曹操;广慧寺《祭悟空禅师文》石刻保大九年乃南唐玄宗,非后主;庾亮楼当在武昌,不应在江州,白居易诗及张舜臣《南迁志》并相沿而误;欧阳修诗“江上孤峰蔽绿萝”句,绿萝乃溪名,非泛指藤萝;宋玉宅在秭归县东,旧有石刻,因避太守家讳毁之,皆足备舆图之考证。
他如解杜甫诗“长年三老”字及“摊钱”字,解苏轼诗“玉塔卧微澜”句,解南方以七月六日作七夕之由,辨李白集中《姑孰十咏》、《归来乎》、《笑矣乎》、《僧伽歌》、《怀素书歌》诸篇,皆宋敏求所窜入,亦足广见闻。
其他搜寻金石,引据诗文以参证地理者,尤不可殚数。
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
卷一乾道五年十二月六日。
得报差通判夔州。
方久病,未堪远役,谋以夏初离乡里。
六年闰五月十八日。
晚行,夜至法云寺。
兄弟饯别,五鼓始决去。
十九日。
黎明,至柯桥馆,见送客。
巳时至钱清,食亭中,凉爽如秋。
与诸子及送客,步过浮桥。
桥坚好非昔比,亭亦华洁,皆史丞相所建也。
申后,至萧山县,憩梦笔驿。
驿在觉苑寺旁,世传寺乃江文通旧居也。
有大碑,叶道卿文。
寺额及佛殿榜,皆沈睿达所书,有碑亦睿达书,尤精古。
又有毗陵人戚舜臣所画水,盖佛后座大壁也。
卒然见之,觉涛澜汹涌可骇,前辈或谓之死水,过矣。
县丞权县事纪旬、尉曾槃来。
曾原伯逢招饮于其子槃廨中,二鼓归。
原伯复来,共坐驿门,月如昼,极凉。
四鼓,解舟行,至西兴镇。
绘画中的东坡形象
载:“有观莲亭在祠西池中,环台皆蓮,中有碑刻东
坡小像,李 龙 眠 画,山 谷、颍 滨 赞. 今 移 入 寝.”②
— 45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虽然一生历经坎 坷,其 才 华 和 人 格 魅 力 却 无 人 能
目若 新 生 之 犊,身 如 不 系 之 舟,要 问 平 生 功 业,黄
州、惠州、崖州.集中不载,蜀 人 传 之.’”[3]2641~2642
与杨万里所载全同.按,妙高台,即金山寺之晒经
掩.其在世之时,就 已 名 声 巨 大,崇 拜 者 不 少;在
传,建祠立馆,等 等.这 些 方 式 各 有 其 长,也 各 有
中图绘历代帝王 功 臣 像 供 人 瞻 仰,既 出 于 教 化 目
其短.其中,雕塑和绘画最能传其音容笑貌,因而
的,也有纪念意义.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用画像
神和 英 雄 塑 像,大 约 同 一 时 期,中 国 人 也 多 为 神
【收稿日期】
兼侍读,道士李德 柔 为 其 画 像,苏 轼 作 «赠 李 道 士
像作者为谁? 其一曰“其紫微玉堂,不自知其珠厓
之任后,杭州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建中
歌”,其二曰“其恶之也,投之于鲲鲸之波”[8],可知
世雄聚于金山,登妙高台,壁间有成都中和院僧表
三十六云:“入儋后,李公麟(伯时)为苏轼画像,弟
坡诗
.元裕二 年 (
1087),苏 轼 在 京 任 翰 林 学 士
[
1]
为此画像之仿作.邹浩«东坡横策像赞»云:“东坡
未作儋耳 行,此 相 已 入 龙 眠 笔.”[7]从 题 目 中 “横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花影
北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摘要
《花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著平起入韵七绝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借物抒怀,比喻新巧,意新语工,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