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提升: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作文写作提升:以小见大作文技法指导讲义
【技法指导】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既是写作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写作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为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考试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重大主题,小处选材;大型题材,小处着墨;材料众多,选取典型;小处着眼,细节描写等等都能体现“以小见大”。
2、以小见大是写作技巧的一大亮点。
3、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小事,往往能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亮点”。
4、凡人小事中发现“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
例一
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
孙道荣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吃饭。
母亲是最后一个坐上桌的,她总是最后一个才上桌。
忙好了饭菜,又将饭菜一碗碗端上桌,连筷子都摆好了,这才高声喊我们:“开饭了!”于是,一家人从各自的房间里走出来,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开始聊一些五花八门的话题。
话题是聊不完的。
儿子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妻子单位里的同事哪个又结婚了,哪个又离了;妹妹的生意,永远像股市一样波澜壮阔;我的写作进度,还是像老驴拉磨……在所有人中,儿子抛出的话题,常常获得最高的关注。
难得发言的是母亲,她端着饭碗,眼睛盯着讲话的人,似乎插不上一句嘴。
忽然有人喊,汤勺呢?闻声一看,鸡汤盆里,漂浮着
缕缕香气,却没有汤勺。
母亲赶紧放下饭碗,站起身,喃喃笑着说:“你瞧我这个记性,又忘记拿汤勺了。
”样子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大家继续吃饭。
儿子突然一拍脑袋,给我们讲了一个班级里发生的笑话。
笑话一点也不可笑,但我们大人们还是很配合地笑得前仰后合。
儿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筷子被碰落到了地上。
儿子弯腰拣起筷子,我正准备让他自己去厨房再换一双筷子,母亲已经放下饭碗,站了起来,去厨房又拿了一双干净的筷子来,递给儿子。
儿子接过筷子随口说了声,谢谢奶奶。
母亲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这孩子,跟奶奶客气啥啊!”
大家埋头吃饭,谁夹起一口菜,嘀咕了声:“好像有点凉了。
”
是啊,外面天寒地冻,这么冷的天,难怪饭菜吃着吃着,就凉掉了。
母亲放下饭碗,站起身:“我去热一下。
”说着,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
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
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两盆热气腾腾的菜,回到了餐桌旁。
大家都将筷子伸向那两盆热菜,真好吃……
“叮铃铃!”突然,家里的电话,响起来了。
我正准备起身去接,母亲已经站了起来:“你们快趁热吃饭,我去接电话。
”
母亲的饭碗,搁在桌上,已经看不到一丝热气。
突然意识到,仅仅这一顿饭工夫,母亲就已经放下饭碗,站起来三四次。
饭桌上,母亲就像时刻绷紧了弦的士兵一样,随时准备站起身来。
母亲一次次站起来,是想让我们其他人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
点评
本文叙述了一家人吃饭过程中母亲起身四次的小事:鸡汤里没有勺子,母亲起身去拿勺子,回厨房给孙子拿筷子,端起凉了的菜去厨房热,来电话主动去接,这一次次的站起,是想让我们安安心心地吃顿饭啊。
就是在这平铺的叙述中,就是在这一件件小事中,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博大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二
这伸来的手
沐着晨曦,我去上学。
时间还早,路上没有别的人。
夜里下过雨,路上又湿又滑,道旁树的叶子上还积着许多晶莹的水滴。
我小心翼翼地走着。
前方,一个一瘸一拐行走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是她?那瘦矮的个头,那蹒跚的脚步,都向我证实,是她。
虽然我们同班,但因男女之别而互不讲话;况且,大概是由于那一条有病的腿,她在班上更是不声不响。
我加快了步伐----不能跟在女孩子后边走,当然并非因她速度慢,所有的男孩都会这样的。
这是一种潜意识在驱使。
渐渐地近了,前边的她,一瘸,一拐,一步,一摇……举步维艰。
唉,真可怜!
更近了,只有五六步远。
我正准备再次加速超过她时,她忽然身子一斜,左脚向前一滑,摔倒了!摔倒在我前面!
下意识地,我愣愣地站住了,不远的身后,飘来人们的的谈笑,我该怎么办?
不管她,扬长而去?不,当然不能这样。
十几年接受的教育,父母、老师,同学、社会、书本,所有这些输送给我的善恶观,不允许我视而不见。
----那么,上前去扶起她?
不,也不能这样。
不是因为我和她从未说过话,而是因为:她是女生,而我是个男孩子!何况----似乎有人来了……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痛心的画面:在我前面五六步远,摔倒着一位腿有残疾的女同学;而我,却呆呆地站着,站着!欲扶,不行,欲止,不能!
这只是瞬间的景象,顷刻的思绪。
飘在身后的谈笑声,促我在迷惘中作出抉择----不去扶起她!匆匆,我迈开步子,超了过去。
可我又立刻站住了,面对前方延伸的路,我将走向哪里?我能顺着这条路走去吗?
回头,注定要回头。
我转过了身。
她正努力着想要站起来。
伸手,伸手,她攀住身旁一棵树,用力拉着,将身体拉高一些,又把手抬高一点……渐渐地,慢慢地,她站了起来。
我好可怜:我不如一棵树!
积在树上的雨水,在她的拉力下纷纷滴落,仿佛在痛哭。
你为谁而哭,树?
你应该为她而哭,她摔倒了,没有人扶她起来!你也应该为我而哭,一个残疾女同学摔倒在我面前,我只是看着她自己站起来!可是,你更应该为千万个她和我而哭,为这个世界而哭!
她又迈开了步子,坚强地走来,甚至比原来更快。
转
过身,我怅然若失地走着,顺着这条路走去。
是她摔倒了么?是的,的确是的。
不!是我摔倒了,我摔倒在世俗的污泥中!有谁,有谁能伸过手来,拉我一把呢?
“哎呀!”我脱口出声。
任何偶然摔倒者都会叫的----这是下坡的路,我一脚踏空了。
真疼啊!我试着站起来。
突然,我怔住了!
—只手伸----了----过----来!----是她!她站在我身旁,一只手伸在了我的面前。
她脸上的汗迹,衣服上的泥痕,清晰,刺眼……
哦,这伸来的手!----我不禁潸然泪下。
点评
本文写的是一件很微小的事情:雨后路滑,瘸腿的“她”摔倒在“我”的面前,“我”愣愣地站着,不敢伸出应该伸出的手;而“我”跌倒后,“她”却勇敢地向“我”伸出援助的手。
事情虽小,却表现了一个很大的主题:抨击封建思想阴魂不散的现象,鞭挞“男女授受不亲”余毒残存的劣根。
作者写道:“是她摔倒了吗?是的,的确是的。
不!是我摔倒了,我摔倒在世俗的污泥中!”正是“以小见大法”使《这伸来的手》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技法点睛】
1、小处选材。
重大的主题通过平常小事中体现。
选材唯其“小”,才便于精雕细刻,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再现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才能更深入挖掘,从而把主题表现得较为充分。
从材料的意思是让我们珍惜身边曾经对我们付出爱的人。
许多考生都选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也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材料。
既可以把父母亲人对自己的爱护描述出来,也可以把老师朋友的关怀展现出来,从而表达自己的珍爱之情。
在《总是站起来的那个人》中,作者选取了家庭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母亲起身去拿汤勺,起身替孙子拿筷子……这些小事并没有直接把“母爱”写出来,可却把那厚实凝重的母爱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的细节进行具体生动,细致逼真的描绘。
细节虽小,它的作用不小。
它既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又可以深化作品主题。
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突出人物性格,便有以小见大的效果。
然而,真实的,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须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刻的分析和
独立的思考。
《总起站起来的那个人》中对母亲的几处细节描写,如“母亲迈着碎步,走进厨房,拿来了汤勺。
”“端起两盆炒菜,走进了厨房。
从厨房里传来“兹拉”声。
”……使母亲的一颗挚爱孩子的灼热的心跃然纸上。
3、选取典型。
在众多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主题的事例。
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
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的品质的典型事例来写,这才能使人幸福,灵活灵现。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典型事例能突出人物性格,体现主题。
如果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主题就浅显。
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种事理。
所以,在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在《总起站起来的那个人》中,作者选取四个典型事例:鸡汤里没有勺子,母亲起身去拿勺子,回厨房给孙子拿筷子,端起凉了的菜去厨房热,来电话主动去接,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的爱是在行动上,而不是在语言上。
作者把那无声的母爱浓缩在字里行间。
【习作选优】
例一
我家喜事多
刘雪梅
今晚是除夕夜,爸爸妈妈为庆祝新年的到来,特意在厨房里忙着做年夜饭。
不时地从厨房里传来“嗞嗞”的煎炒声,飘出阵阵肉香。
说真的,我对过新年没什么兴致了,只是三岁的小弟弟高兴地蹦来跳去要这要那。
不过半个小时,一桌丰盛的饭菜准备好了。
不必说黄嫩嫩、脆酥酥的烤鸭,也不必说白莹莹、油光光的桶子鸡,单就是几个小小的素菜也着实地让我流了口水:白亮亮的藕片,晶莹透明的海带丝,黄黄的油炸豆腐块配上青青的蔬菜叶,红红的冒着热气的花生米……“你刚才不是吵着要吃吗?小吉,这么多好吃的,你怎么不快点吃?”爸爸问弟弟。
“现在不想吃了,肚子早已填满了。
”弟弟抱着肚子说。
很快,晚饭结束了,只有爸爸妈妈边吃边唠叨着“现在的小孩子----真是的,过年了这么好吃的饭菜怎么就吃不下呢?要是咱们当年,早吃光了。
”爸爸接过话说:“孩子们怎么会像咱们当年呢,过去春节有好面(小麦面)吃就不错了,哪敢奢求什么鸡、鱼、肉呀。
现在不同了,天天都有鸡呀、鱼呀的,平常就是天天过年,真到过年了,反倒不稀罕了。
”我仔细琢磨着他们的话,确实难以想象他们
的童年、少年是怎样的饥饿光景。
大家边聊边看电视。
大姐刚从上海打工回来,我和弟弟围着她问这问那。
她高兴地对我们说:“上海是个大城市,人多、车多、马路多、楼房多、工厂更多。
我们厂里一日三餐,餐餐不同,特别是中午,每人加一个鸡腿。
老板对我们可好啦,工资每月7号按时发放,听说过了春节每人工资上调30%,老板为我们办了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真庆幸,我选择了职业中专,要是上高中还不知怎样呢?”大姐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彩。
我听到这里,我都不想上学了,马上去打工。
这时妈妈在一边说落大姐:“咱们邻居二妮,人家正读高中,将来考大学,人家那才是正道,将来比你强百倍,别高兴太早。
”妈妈还在埋怨当时大姐没按她的意思去上高中。
爸爸一直叹气:“大妮,哪有那么好,小心别受骗。
我当年被别人骗的不轻,至今两年的工资没踪影。
幸好,这两年猪市行情好,一年能赚上一两万,我也上了年纪了,在家种地又免交公粮,包上几十亩地,一年养上五六十头猪也不错。
”
“汪汪……”我家的大黑狗突然叫了起来。
爸爸正高兴地说着停下来对我说:“快看看!是谁呀!看着狗。
”我急忙起身奔向大门。
一看是大伯,我把大伯让进屋里。
爸爸急忙自己拿酒拿烟,又叫妈妈把菜端上。
大伯还没说话,
已是满脸的兴奋:“今年地里收成好,这不,村干部又送给五百块,说是啥低保,还有别的,我也不懂,反正是上级政府给的。
我无儿无女,这四百块钱给二妮子和小龙当学费吧!就算压岁钱,也算是我给他们的一点心意,让他们好好上学,咱家今后还指望他们呢!”说着大伯把四张大红票和一盘大鞭炮放在饭桌边上。
我和二姐齐说:“过了春节,我们的书钱、学费全免了!”爸爸说:“大哥,你恁大年纪,也不容易,这钱你自己留着吧,过了年,孩子们上学一切费用都免了。
”还没等爸爸说完,大伯抢道:“不行、不行,这是我对孩子的一点心意,必须收下,再说,我一个人留着那么多钱啥用?若病了还有合作医疗和我的保险单呢!”“大哥,大年呀的,哪有病,我们现在不仅吃的饱,而且吃的好了,平时我们就能保证营养均衡,健健康康活到一百岁没问题。
”妈妈抢过话来。
爸爸端起酒杯递给大伯,他们一饮而尽,脸上一会起了红晕。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了我们村的房屋全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二层楼房,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宽阔的马路,到处是绿树、草坪、鲜花,鸟儿在蓝蓝的天空自由飞翔。
点评:
言一家之事。
展一国之情。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
小作者以小小笔触,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例二
就寝风波
魏梦莹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是一丁点儿的事儿,有时也会让大家感到其乐融融,有时则会在我们中间掀起轩然大波。
就拿住校生就寝时的关灯来说吧:虽然说平日里我们都能和睦相处,然而一到就寝时,就会因关灯一事上演一出出闹剧,大家各抒己见,尽显“聪明才智”。
晚上九点钟,伴随着就寝铃声的响起,有同学释放出最后的疯狂----唱起劲歌:“抓不住爱情的我……”立即会有人接上类似“谁有掏耳勺”的调侃。
大家准备进驻自己扎在学校的“使馆”睡觉。
睡觉就要关灯,否则难以入眠。
于是,问题便来了----谁去关灯呢?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就此拉开了帷幕。
眼镜刘说:“关灯乃一项义务,须由咱们的老大来做,所谓一国之君爱民为先也。
你们说,有没有道理?”眼镜
以专犯上司、要享受公仆的服务却不愿做公仆而闻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寝室长立即反对:“公平、公正是原则,官坑民不对,民坑官也不行,官民平等、互相体谅才是时代的潮流,以后不如轮流关灯。
”瘦子阿芸则反问道:“雷锋精神我们经常在口头上说,难道寝室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吗?”显然这“我们”是不包括他在内的。
这时小胖发表高见了:“别吵了,既然没人自告奋勇做好事,轮流来做又浪费人力,我看不如选举一个关灯员。
”猴子阿香马上插话:“好呀,多少工资?什么待遇?我干!”整个寝室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笑过以后,眼镜刘再次重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当官带长的不是平民百姓,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得到大家的支持就必须担起应尽的义务。
”这当然遭到了寝室长更强烈的反对……
灯久久地亮着,到底谁去关呢----大家还在争论着。
值班老师来敲门了:“怎么还不关灯?”“正商量谁去关呢!”“这还用商量?当然是开关旁边的……”说话间声音已远了。
可床有两层,是上层的关呢还是下层的关呢?争论依旧在进行……
当然,灯最终还是关了。
是谁关的呢?不告诉你!
点评:
本文是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中的一篇佳作,究其亮点表现在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上。
作者由就寝时“关灯”这件小事折射出人生百态,反映了社会上某些办事互相推诿“踢皮球”的不负责任的不良现象。
文章主题深刻,有现实意义;选材真实可信,贴近校园生活;小中见大手法运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