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意义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肝癌属于恶心肿瘤常见疾病,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肝癌对人体的危害性相当大,一旦怀疑自己患有肝癌,就要及早的采取措施进行诊断。
那么,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空军总医院放疗科专家的介绍。
——原发性肝癌的确诊做哪些检查?一、肝癌的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应用B型超声波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操纵简单且用度低,是目前较好有定位价值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二、肝组织活检:该项检查具有一定创伤性,但对早期原发性肝癌诊断正确性高,可谓是获得小肝癌确诊的有效方法,因其在检查上还存在一些禁忌症,所以在肝癌的诊断上该项检查应用不是很广泛。
三、甲胎蛋白:目前临床上AFP检查可谓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高的指标,其能在肝癌的早期就可出现浓度升高的反应,当检测AFP200ug/L、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或AFP400微克/升以上时,在排除妊娠、新生儿、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活动型肝炎等情况外,即提示肝癌。
四、血液酶学检查肝癌: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谷氨酰转肽酶高的原因有哪些),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等可高于正常范围,但因其缺乏特异性,多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检查。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篇伽玛刀的定位极准确,误差常小于0.5毫米;每条伽玛射线剂量梯度极大,对组织几乎没有损伤。
但201条射线从不同位置聚集在一起可致死性地摧毁靶点组织。
它因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而得名,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颅、不出血和无颅内感染等优点,手术时间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伽玛刀也不是立即显效的,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时间才能显效,甚至1~2年后仍有效果。
伽玛刀的出现的确是神经外科的一大进步。
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万人接受了治疗。
空军总医院放疗科拥有“中国伽马刀第一人”的夏廷毅专家,夏廷毅专家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经验有目共睹,各大媒体都有报道,胰腺癌晚期十年生存记就是最好的视频案例。
gammagt指标 -回复
gammagt指标-回复“gammagt指标”,全称是γ-谷胺酰转肽酶指标,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生化指标。
γ-谷胺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和胞浆内的酶类物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脏、胰腺、肾脏、胆囊等组织中。
在临床中,通过检测血液中的γ-谷胺酰转肽酶水平,可以辅助医生判断肝胆系统的功能状态,以及一些相关的疾病的存在与否。
一、γ-谷胺酰转肽酶的生理作用γ-谷胺酰转肽酶主要参与谷胺酰肽的代谢过程。
谷胺酰肽是通过肝脏合成的一种多肽物质,其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内氨基酸和游离谷氨酸的平衡。
同时,γ-谷胺酰转肽酶还参与谷氨酰酸的转运、维生素C的代谢以及反应性氮氧化物合成等生理过程。
二、γ-谷胺酰转肽酶的检测方法γ-谷胺酰转肽酶的检测一般通过血液检验,检测的是血液中的酶活性。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光度法、酶色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目前,较为常见的是光度法,可以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分光光度值来计算出γ-谷胺酰转肽酶的浓度。
这种方法快速、准确,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的检测需求。
三、γ-谷胺酰转肽酶的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γ-谷胺酰转肽酶广泛存在于肝脏细胞膜上,当肝脏受到损伤时,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γ-谷胺酰转肽酶水平升高。
因此,通过血液中γ-谷胺酰转肽酶水平的升高,可以推断肝脏是否受损,以及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的存在与否。
2.胆道疾病:胆囊、胆管等胆道组织中也含有γ-谷胺酰转肽酶,当这些组织受到损伤或者存在胆囊结石、胆管梗阻等疾病时,γ-谷胺酰转肽酶的水平也会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γ-谷胺酰转肽酶的水平,可以辅助判断胆囊炎、胆管结石等胆道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3.酒精摄入: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肝脏产生损害,γ-谷胺酰转肽酶的水平通常也会升高。
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γ-谷胺酰转肽酶水平的变化,可以对饮酒行为进行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四、影响γ-谷胺酰转肽酶水平的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γ-谷胺酰转肽酶的水平在健康人群中会略有上升。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肝功能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肝脏号称人体的“化工厂”,担负着代谢、解毒和合成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肝病,都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改变。
而这些异常均可通过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体现出来。
因此,肝功能的检测结果对肝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上,不同的检查项目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肝功能化验单上的各项指标都具有什么临床意义呢?1.血清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存在于人体的肝细胞内,常见的有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
血清转氨酶在人体肝细胞内的浓度比在血液中的浓度高出1000~5000倍。
如果患者的肝细胞因炎症而出现损伤时,其细胞内的这些酶就会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所以,血清转氨酶是反映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最灵敏指标。
但当患者出现肝细胞的大面积坏死(如患有暴发性肝炎),由于其肝内的转氨酶已基本消耗殆尽,所以其血清转氨酶反而不会有明显的升高。
2.胆红素正常情况下,胆红素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加工处理,然后经胆道排出体外。
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叫直接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的胆红素叫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叫总胆红素。
当发生肝细胞病变时患者可出现总胆红素升高的现象,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胆红素升高表明患者肝脏的解毒能力下降。
由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所以肝病早期患者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常常并不升高。
3.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当患者的肝细胞合成功能受损时其水平可能会下降。
但白蛋白的半衰期较长,约为15~20天,所以急性期肝病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常表现为正常。
肝硬化患者常会出现白蛋白水平下降、球蛋白水平上升的情况。
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正常比例在1.5~2.5之间,若两者的比例小于1,在医学上则称之为“白/球比”倒置。
这种情况是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之一。
4.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肝细胞参与胆固醇和胆碱酯酶的合成代谢,这两项指标可以反映患者肝脏的储备功能、疾病的恢复能力。
肝脏血液检测之ALT和AST的临床意义
肝脏血液检测之ALT和AST的临床意义ALP(碱性磷酸酶)、AST(谷丙转氨酶)和ALT(谷草转氨酶)是位于肝细
胞外和内的重要肝脏生化检查项目,在肌细胞损伤的过程中释放进血液中,因此它们反映了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是诊断肝病的重要指标。
ALT(谷草转氨酶)和AST(谷丙转氨酶)是指测量血清中两种特殊
蛋白酶,它们分别对应肝细胞和肌细胞,都能反映出肝细胞的损伤情况。
AST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的浓度相差不大,因此在肝病时血清AST的变化
可以反映肝细胞和肌细胞损伤的程度,是肝脏疾病的指标。
而ALT在肝细
胞中的浓度比肌细胞中高几倍,也就是说ALT在肝细胞损伤时会比AST明
显增高,谷草转氨酶的增高是诊断肝病最重要的可靠指标之一,而AST可
以推断肝病是由肝细胞损伤还是肌细胞损伤引起。
ALT和AST是肝功能检查的常用指标,可以反映肝病的发病与发展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比如病毒性肝炎时ALT比AST升高的情况更明显,而
酒精性肝病更能反映出AST比ALT升高,以上两种状况有助于临床分析发
病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疗肝病。
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
1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2
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白蛋白合成:常见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血清总蛋白<60g/l或白蛋白<25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临床上常出现水肿及胸、腹水。
3
营养不良
4
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
消耗增加: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 血清水分增加:如钠水潴留、静脉补液过多
存在部位:组织细胞,以肝细胞含量最多,其次为心肌、脑、肾组织。 意义:ALT位于细胞质,其肝内浓度较血清高3000倍,血清半寿期为47±10h,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
ALT
存在部位:主要分布于心肌,其次为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其中线粒体型AST活性占肝脏AST总活性80%左右。 意义:同ALT,肝细胞损伤加重和(或)累及线粒体,则可明显升高。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HMWK K
[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释放
组织因子(III)
IIa、IXa XIIa、K
XIII XIIIa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III、VII
Ca2+、PF3
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
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6-8h,AST增高,18-24h达高峰,升高可达正常参考值上限4-10倍,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5d后恢复。
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转氨酶轻度升高(50-200)
胚胎肝可合成一种结构与清蛋白相近的甲胎蛋白(AFP),胎儿出生后合成受到抑制,正常人很难检测到,HCC中AFP基因的表达失去遏制,血浆中可能检出此种蛋白,是HCC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检查项目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一、肝功能检查项目-谷丙转氨酶(ALT)指标及临床意义:参考值为男5-40 U/L,女5-35 U/L,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
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
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肝功能检查项目-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及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8-40 U/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肝功能检查项目-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及临床意义:正常参考值为成人40-150 U/L。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
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
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
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四、肝功能检查项目-谷氨酰转移酶(GGT)指标及临床意义:健康人血清中GGT男11-50 U/L,女7-32 U/L。
γ-谷氨酰转肽酶综述
γ-谷氨酰转肽酶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和新的应用价值作者:10级5班刘畅【摘要】γ-谷氨酰转肽酶简称γ-GT或GGT。
它存在于肾、胰、肝、脾、肠、脑、肺、骨骼肌和心肌等组织中,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
GGT对各种肝胆疾病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在大多数肝胆疾病中,其活力均升高,但在不同的肝胆疾病中,其升高的程度与其他血清酶活性的相对比例不尽相同。
γ-谷氨酰转肽酶(GGT)是一种方便的、高敏感的、低花费、常用的检测酶类之一。
它作为肝脏功能异常和酗酒的标志已广泛的被临床接受,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关键词】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临床意义,肝脏疾病,酒精肝【前言】人体各组织均含有GGT,尤以分泌或吸收能力强的富含蛋白质的组织中最多,如胆管、肾脏、胰腺、附睾等。
人体各器官中GGT含量按下列顺序排列:肾、前列腺、胰、肝、盲肠和脑。
而在肾脏、胰腺和肝脏中,此酶的含量之比约为100:8:4(1)。
肝脏含酶丰富,酶参与肝脏复杂的代谢功能,由于肝脏病理改变,使酶含量改变,故反映在血清中酶的浓度也有变化,根据血清酶活性的增高或降低,可判断肝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人血清中的γ谷氨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因此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在肝功能检查中,经常会出现γ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现象,为探讨引起γ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和对肝功能的影响。
而查阅国内外各相关文献,现对γ-谷氨酰转肽酶肝脏疾病中的检测意义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如下。
【正文】1.GGT检测肝功能的原理Y-谷氨酰转肽酶是在氨基酸吸收中参与谷氨酰循环的一个重要酶。
GGT酶活力变化在男性和女性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男性GGT酶活力显著高于女性(p<0.05)。
Y-谷氨酰转肽酶是一种糖蛋白性的膜腱酶在肝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和肝内胆管上皮中.肝脏中的GG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毛细胆管内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GGT合成增多或胆管系统病变,胆汁排泄受阻时均可引起血清GGT升高。
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对肝癌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GLR>39 were 43 3%, 31 1% and 18 0%,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在每一次随访期间,患者均接受腹部超声和血清学
肝移植肝源短缺和费用昂贵,肝切除术仍然是肝癌
每 6 个月检查一次。 存在可疑肿瘤复发时,以上检
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患者约 840 000 例
[1]
。 由于
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由于术后复发转移率高,术
后远期预后仍然不佳
[2]
。
疫因子相关
比值
[4]
。 一些文献报道,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than 59 7%, 49 2% and 45 9% of patients with GLR≤39 ( P< 0 001) . The 3⁃, 5⁃, and 8⁃year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GLR>
39 were 70 7%, 49 7% and 34 5%,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85 3%, 74 9% and 68 2% in GLR ≤39
Meier 法并行 Log⁃rank 检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以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
GGT的临床意义
谷氨酰转肽酶GGT检测的临床意义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病人中,该酶多数呈中度或高度增加,可大于正常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而其他系统肿瘤多属正(2)肝内或肝外胆管梗阻时,GGT排泄受阻,随胆汁返流入血,致使血清GGT上升。
(3)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坏死区邻近的肝细胞仙酶合成亢进,引起血清GGT升高。
(4)慢性活动性肝炎时GGT常常高于正常1~2倍,如长期升高,可能有肝坏死倾向。
(5)肝硬化时血清GGT的改变取决于肝内病变有无活动及其病因。
(6)脂肪肝病人GGT也常升高,但一般营养性脂肪肝时血清GGT 活性多数不超过正常值之2倍。
(7)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GGT几乎都上升,成为酒精性肝病的重要特征。
继发性肝病导致GGT中度升高:见于心肌梗塞、Ⅳ型高脂血症、糖尿病、类风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功能酶学指标检查及其意义详解
肝功能酶学指标检查及其意义详解各种血清酶学改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肝脏的物质代谢情况,有着其特殊的临床意义。
血清(浆)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机体物质代谢的催化剂。
肝脏内可进行500余种生化反应,有品类繁多的各种酶;酶促生化作用的专一性,是其突出的特点;酶在肝细胞内的细胞器上有定位性分布。
肝功能酶学指标通常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腺苷脱氢酶(ADA)、乳酸脱氢酶(LDH)、胆碱酯酶(ChE)、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GGT)等。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存在于人体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器官中,尤其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
ALT存在于细胞浆内的可溶性部分,被网状内皮系统清除;是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性指标,当肝细胞膜受到损伤(变性、坏死)时,此酶可释放入血,即可引起血中该酶活性浓度增高,因而是肝病炎症活动酶学变化的重要指标。
临床意义:一般患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时,ALT明显升高;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时,ALT中度增高;阻塞性黄疽、胆管炎时可轻度增高。
ALT升高还可见于心血管疾病、骨骼肌疾病、外伤、休克等。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广泛分布在心肌、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分布依次为:心>肝>肌肉>肾。
AST绝大部分存在于线粒体内,在肝窦内清除。
AST有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胞浆内(sAST)和线粒体内(mAST)。
正常时血清中的AST含量较低,当相应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ST先释放入血;当细胞出现坏死病变时线粒体内的AST才能释放入血。
所以,AST为肝病细胞坏死活动的重要指标。
临床意义:①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时,血清AST活性可明显增高,一般为正常参考值上限的10~30倍,不高于同时测定的血清ALT活性。
当血清AST活性增高持续超过ALT活性时,提示肝炎病变呈慢性化和进展性。
血清5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探讨
Ka l S r et n Z lh d i Gh rs r e 1 mai av sa iE, og a r J, ae iFad B, ta.
Cy o i e g n o y r h s n u c p i i t o r c r t k n e e p l mo p ims a d s s e t l y t e u — b i
Tis e An i e s 2 0 6 ( ) 1 3 1 5 s u t n , 0 5, 5 2 : 2 - 3 . g
I一 、F 7 TNFa明 显 升 高 , 示 机 体 细 胞 免 疫 功 能 可 能 处 L 2 IN一 、 - 提
于 上 调 Th 型 状 态 ; S 患 者 中 I- 、L 1 1 UR A L4 I-0的 显 著 下 降 , 提
( T 及 乳 酸 脱 氢酶 ( DH) 原 发 性 肝 癌 ( HC 的诊 断价 值 。方 法 对 原 发 性 肝 癌 组 8 GG ) L 对 P ) O例 , 良性 肝 病 组 6 O例 及
健 康 对 照 组 4 例 血 清 中 的 AF AF AL 、 G L H 进 行 测 定 , 对 结 果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 结 果 O P、 U、 P G T、 D 并
> 3 L, 5 U/ GGT> 5 L, 3 U/ ALP 1 O U/ LDH> 2 0U/ > 5 L, 4 L。
者 对 血 清 中的 血 清 甲 胎 蛋 白 ( P 、 L 岩 藻 糖 苷 酶 ( U) AF ) 一 AF 、
碱 性 磷 酸 酶 ( P) 谷 氨 酰 转 肽 酶 ( T) 乳 酸 脱 氢 酶 AL 、 一 GG 及 ( D 5项 进 行 联 合 检 测 , 讨 其 在 原 发 性 肝 癌 中 的 诊 断 L H) 探
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胆红素、总胆固醇等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谱、电解质等生化检测指标临床意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胆红素、总胆固醇等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心肌酶谱、电解质等生化检测增高降低指标变化临床意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LT 存在于人体心脏、肝脏、肾脏等多个组织器官中,尤其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
增高:提示肝细胞损伤,常见于各种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ST 广泛存在于心脏,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多种器官和组织中。
增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碱性磷酸酶(ALP)ALP 主要存在于肝脏、骨骼、肠道、妊娠晚期胎盘、肾脏等器官,其显著升高可发生于许多与肝外或肝内阻塞相关的疾病。
增高:肝胆疾病时,ALP 释放入血增多,常见于癌症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肝硬化胆管结石、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折愈合、骨软化症、骨转移癌等疾病时骨转换水平较高,导致骨来源的ALP 升高;血清ALP 水平升高也可见于高脂肪饮食导致的肠道ALP 大量释放。
L-γ-谷氨酰转肽酶(L-γ-GGT)L-γ-GGT 在肾脏内最多,其次为胰腺和肝。
正常人血清中的γ-GGT 主要来自肝脏,可用于对占位性肝病、肝实质损伤的诊断。
增高:原发或继发性肝癌、酒精性肝病、胆汁性肝硬化、胆管炎、胰头癌、肝外胆道癌等。
乳酸脱氢酶(LDH)LDH 是一种糖酵解酶,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和肺等组织中。
增高:心肌梗死、肝炎、肝硬化、巨幼贫、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等。
肌酸激酶(CK)CK 分布以骨骼肌含量最高,其次为心肌。
增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发病时4 ~ 6 小时开始升高2 ~ 4 小时开始上升,18 ~ 36 小时可达高峰,2 ~ 4 日可恢复正常,且增高程度与心肌受损程度基本一致。
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梗死的血管恢复血流后,CK 达高峰时间提前,故动态监测CK 变化有助于病情观察和预后估计。
原发性肝癌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原发性肝癌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甲胎蛋白(AFP)、超声、CT、MRI、肝动脉造影、肝穿刺病理原发性肝癌诊断要点:(1)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困难的患者应给予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并记录好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对于有高血压患者,宜低钠饮食,控制钠盐的摄入,适当运动。
(2)了解患者每日大便情况,有便秘患者及时遵医嘱处理,鼓励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服用缓泻药,小量灌肠或使用肛门栓剂,以促进排便。
避免因大便干燥而用力排便而增加颅内压,导致脑血管畸形出血的发生。
维持规律的排便时间也有利于康复的训练。
1.肝癌血清标记物检测(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本法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的特异性。
放射免疫法测定持续血清AFP≥400μg/L,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
临床上约30%的肝癌病人AFP为阴性。
如同时检测AFP异质体,可使阳性率明显提高。
(2)血液酶学及其他肿瘤标记物检查肝癌病人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功酶、异常凝血酶原、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可高于正常。
但缺乏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0%,是有较好诊断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2)CT检查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
(3)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良、恶性肝内占位病变,特别与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
(4)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对<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
由于属创伤性检查,必要时才考虑采用。
(5)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在B型超声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适用于经过各种检查仍不能确诊,但又高度怀疑者。
肝脏酶谱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脏酶谱指标及其临床意义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是肝细胞受损的敏感指标,其中急性肝细胞受损时,ALT先升高,敏感性高于AST,随病情好转可恢复至AST>ALT。
②当肝病严重受损,损及线粒体时则AST明显升高,代表更严重的损害。
一般说来,AST/ALT<1,见于一般急、慢性肝炎;比值>1,则有慢性化趋势,有肝硬化的可能;比值>3时,则有肝癌变的可能性,或就是肝癌,应进行相关检查。
③碱性磷酸酶(ALP)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但所有的ALP均经过胆汁一起排泄,因此它严格地说属于胆系酶,常结合谷氨酰转肽酶和胆红素等判断临床意义。
④谷氨酰转肽酶(GGT)在肝脏的活性居于第三位(肾>胰>肝),分布于肝细胞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在肝内外阻塞性黄疸、肝癌时显著升高;在活动性肝炎、进行性肝硬化时也升高,但不显著;在酒精性肝损害时中度升高,因此它可作为肝病和胆病的共参酶。
⑤由于排泄和分布的特点,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两者常互相参看,对胆系疾病的意义较大。
如均升高,常提示存在胆系疾病,如胆汁淤积,酒精性肝损害等。
⑥如果监测GGT/ALT比值愈大,则肝癌的可能性也愈大,此可作为肝癌与肝炎的鉴别点。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荷尔蒙,由男性的睾丸或女性的卵巢分泌,肾上腺亦分泌少量睾酮。
它是主要的男性性激素及同化激素。
不论是男性或女性,它对健康及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增强性欲、力量、免疫功能、对抗骨质疏松症等功效。
据统计,成年男性分泌睾酮的份量是成年女性的分泌量的20倍。
测定血清睾酮是判断性激素紊乱疾病的常用试验。
睾酮(T)正常值:男性0.52~38.17nmol/L;女性0.52~2.43nmol/L。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
肝功和心肌酶临床意义肝功和心肌酶是医学临床中常用的两种检查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和心脏功能的情况。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常根据这些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脏或心脏疾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功和心肌酶的临床意义。
肝功是指检测血液中肝脏功能的指标,包括肝功能常规指标、肝功能损害指标和胆道功能指标。
其中,肝功能常规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等项目。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合成、分泌和代谢功能等。
肝功能损害指标主要有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等,它们可以反映肝脏细胞损伤和胆汁淤积等情况。
胆道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总胆汁酸、直接胆红素等指标,用于评估胆道梗阻和肝内胆汁淤积等情况。
肝功的临床意义在于提供肝脏功能评估的依据。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合成蛋白质、代谢、解毒、负责胆汁分泌等,肝功检查可以判断肝脏是否受损或功能失调。
例如,AST和ALT是最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它们在肝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作为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当肝细胞受到病毒感染、药物毒性、酒精损害等因素影响时,AST和ALT水平会升高。
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其水平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情况,当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白蛋白水平会下降。
心肌酶是指测定血清中心肌损伤所导致的酶的活性,常用的心肌酶包括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和心肌特异性酶(如心肌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等)。
这些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进而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所致。
心肌酶可以在心肌细胞坏死后的几个小时内升高,并持续一段时间,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相关。
CK和CK-MB是最早被临床应用的心肌酶指标,其升高与心肌梗死相关。
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对肝癌、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参考模板
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对肝癌、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探讨r-谷氨酰转肽酶(r-GT)、碱性磷酸酶(ALP)、肿瘤坏死因子(TNF)检测对肝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法、双抗体夹心法对168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清r-GT、ALP、TNF进行检测,并与11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
结果肝癌病人r-GT、ALP均明显高于肝硬化、肝炎病人,更高于对照组;所有肝病患者TNF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血清r-GT、ALP、TNF联合检测对肝癌、肝硬化、肝炎诊断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肝病近年来,有关r-谷氨酰转肽酶(r-GT)是实验性动物肿瘤癌前及肿瘤较早阶段的标志酶,在病理组织学中已广泛用作肝癌标记物,国内外已有报道[1]。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免疫调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周围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抗肿瘤、抗感染等多种生物活性,是细胞因子研究的热点。
但r-GT、碱性磷酸酶(ALP)、TNF联合检测并用于对肝癌(HCC)、慢性肝炎的诊断报道较少。
本文通过对168例不同肝病患者检测r-GT、ALP、TNF,进一步探讨对肝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测定对象我们选择168例各类肝病患者,其中HCC 71例,肝硬化(LC)3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65例;11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r-GT和ALP均采用速率法,意大利scleva试剂盒,于奥林巴斯AU 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肿瘤坏死因子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2 结果(表1)由表1可见HCC、LC、CAH患者血清r-GT、AL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肝癌患者又明显高于肝硬化和肝炎组。
所有肝病患者TNF 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病人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r-GT和ALP广泛存在于机体多种组织,因而在正常人血清中可测出低浓度的r-GT和ALP。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测定在肝癌诊断上的意义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测定在肝癌诊断上的意义昝惠敏;冯莉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2005(12)09A
【摘要】目的:检测血清中GGT活性对肝癌的诊断意义。
方法:肝癌患者50例,胰腺癌患者8例,胆管癌患者3例,其他非肝胆系统疾病356例,正常对照血清62例,进行血清中的GGT活性测定。
结果:肝癌组GGT明显增高(〉200U),而其他组GGT活性增高不明显。
结论:血清中GGT活性明显增高(〉200U)对肝癌有重要诊断意义。
【总页数】3页(P2347-2349)
【作者】昝惠敏;冯莉
【作者单位】汉中市人民医院,陕西汉中7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
【相关文献】
1.血清AFP、GGT及ADA检测在肝癌诊断中临床意义 [J], 柳梅;张敏;任维鑫
2.血清AFU、AFP、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 [J], 徐桂秋;林伟
3.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力测定在肝癌诊断上的意义 [J], 昝惠敏;冯莉
4.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对肝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J],
石岩;巴善铎
5.血清AFP、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 [J], 陈志伟;叶晓光;何明基;罗润齐;黄远明;于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异常升高,考虑什么
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异常升高,考虑什么经常遇到复查肝功能时,ALT/AST正常,或者轻度升高,但GGT 和ALP异常升高的情况。
那么,这种GGT、ALP的升高意味着什么情况的病理生理?如何判断病情?另外,如果遇到ALP异常升高,但GGT正常,意味着什么病情?这篇文章带你了解GGT和ALP。
γ-谷氨酰转移酶(GGT)异常升高,男性超过50U,女性超过32U,考虑为异常升高。
部分医院的参考指标可能有出入。
临床上因GGT血清主要来自肝胆系统,包括广泛分布的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道系统。
异常的GGT意味着肝内代谢异常以及胆汁排出受阻。
而ALT/AST的正常,提示肝胆系统的损伤是存在的,但是考虑药物引起的可能性较大,或者酒精性肝炎。
门诊病人需要询问用药史或饮酒。
住院病人需要考虑哪一种有可能肝损的药物。
异常的GGT主要见于如下几种情况:胆道阻塞性疾病,比如慢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比如肝癌,GGT指标可在正常上限的10倍以上。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也可出现GGT异常升高。
其中急性肝炎期,GGT中等程度升高,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非活动期GGT一般正常。
如果GGT持续升高,考虑病情活动或恶化。
药物性肝炎、急慢性酒精肝炎可观察到GGT明显升高,300U以上。
但是ALT或AST仅轻度升高,甚至正常。
其他情况如脂肪肝、胰腺炎、肿瘤等GGT可轻度升高。
GGT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协助ALP判断病变的位置。
GGT+ALP可以判断异常来源于骨骼还是肝胆。
因为骨骼疾病虽然有ALP升高,但GGT正常。
ALP+GGT升高考虑肝胆疾病。
碱性磷酸酶(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等。
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和骨骼,因此经常作为肝脏疾病的检查指标。
大于150U视为异常。
肝胆系统阻塞性疾病(胆道结石、胆管癌、胰头癌)可见ALP明显升高,且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
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则ALP轻度异常。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及意义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及意义
丁红燕;韩文静;杜遵宪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2001(016)024
【摘要】@@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为了探讨慢性肝病血清γ-GT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我们对124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γ-GT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130)
【作者】丁红燕;韩文静;杜遵宪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八医院,710061;西安市第八医院,710061;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联合检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超敏 C反应蛋白在高龄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J], 王信颖;虞陆超;金东旭;张长青
2.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J], 蒋音;骆成榆;巫善明
3.血清甲胎蛋白、a-L-岩藻糖苷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J], 黄丽芳;刘洪利;赖其伟
4.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的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J], 尤德宏;吴杭源
5.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原卟啉Ⅸ检测的临床意义 [J], 张璎;成若晨;郭蕊;王霞;刘凯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检测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检测的意义。
方法对16例原发性肝癌、6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检测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并进行分析。
结果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别为(346.16±114.31)、(263.19±76.04),肝硬化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别为(114.25±55.28)、(49.25±11.36),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LP、GGT明显高于肝硬化组。
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的ALP和GGT 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ALP(t=6.65,P<0.001)、GGT(t=29.03,P<0.001)。
结论联合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甲胎蛋白可使原发性肝癌总检出率达96%,也可提高原发性肝癌阳性检出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
在我国,90%的原发性肝癌(PHC)是在肝硬化(LC)基础上发生的。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因而早期诊断对PHC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
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意义已得到临床肯定[2],但是由于其阳性检出率仍然不高,有20%~30%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FP正常,使AFP应用价值有所局限。
为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阳性诊断率,本文回顾性地对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甲胎蛋
白(AFP)水平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病例选自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6.59±11.2)岁;同期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4.12±13.38岁,其中29例为乙型肝炎,1例为血吸虫病,23例为酒精性肝病,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5例隐源性,8例为混合性。
原发性肝癌参照1999年第四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B超和CT证实[3]。
肝硬化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10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
1.2 检测方法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静脉血,上机检测ALP和GGT等项目,所有指标均采用日本生产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与其配套的试剂进行。
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ALP参考值:56~119(U/L),GGT参考值:8~58(u/L),AFP参考值:0~20(ng/ml)。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原发性肝癌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别为(346.16±114.31)、(263.19±76.04),肝硬化组患者血清ALP、GGT均值分别为(114.25±55.28)、(49.25±11.36),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LP、GGT明显高于肝硬化组。
原发性肝癌组与肝硬化组的ALP和GGT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ALP(t=6.65,P<0.001)、
GGT(t=29.03,P<0.001)。
由表2可见原发性肝癌组16例患者血清ALP、GGT均为阳性者有14例,阳性率87.5%;肝硬化组68例患者血清ALP、GGT均为阳
性者有29例,阳性率42.6%,两者相比,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36.46,P <0.005)。
在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行AFP检测后AFP>400 ng/ml的有12例,阳性率为75.0%;由表2可见,1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ALP、GGT检测均为异常者有14例,阳性率为87.5%,其中2例AFP<20 ng/ml的患者的ALP与GGT检测值均明显高于正常。
提示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常规检测与甲胎蛋白一样对早期原发性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
3 讨论
PHC患者中血清AFP一般都明显升高,但也有20%的患者可无AFP的升高[5]。
本文通过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LP、GGT检测,发现在PHC患者中其阳性率可达87%以上,与AFP联合检测,有望提高PHC患者的检出率。
血清ALP主要来自肝胆系统、骨骼及肠道。
胆道系统是ALP产生的主要部位,ALP在肝脏中主要分布于肝细胞的血窦内侧和毛细胆管侧的微绒毛上,经胆汁排入小肠,若病变使毛细胆管内压升高,可诱发ALP产生增多。
GGT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
肝脏中的GG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毛细胆管内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GGT合成增多或胆管系统病变,胆汁排泄受阻时均可引起血清GGT升高[6]。
血清GGT与ALP均有癌胚特性,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GG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细胞质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而在PHC时,肝脏实体肿瘤组织生长时,肿瘤压迫毛细胆管,胆汁排泄不畅,使毛细胆管内压升高,肝细胞受到挤压的刺激,合成和分泌ALP、GGT增加,释放到外周血液中,使血清中ALP、GGT急速升高,有时甚至高达600U/L以上。
本文中明确诊断为PHC的2例患者AFP<20 ng/ml,其血清中ALP与GGT检测值明显高于正常,且GGT>500U/L。
在LC组中虽有9例患者AFP>400 ng/ml,但其血清中ALP与GGT检测值都在正常范围。
通过对AFP、ALP、GGT联合检测对PHC患者检出率达95%,因此应用肝癌非特异的相关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可以成为人们防止AFP漏检的良好措施。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血清ALP、GGT是肝癌的辅助性肿瘤标记物,两项指标的常规检测对早期PHC有一定诊断价值。
在肝癌高危人群中,AFP测定虽然为阴性时,可行ALP、GGT动态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率,降低漏诊率。
参考文献
[1] RYDER S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n adults. Gut,2003,52:913-915.
[2] 王宝恩,张定风.现代肝脏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52.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1.
[4]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5] 沈玲,方之勋,舒伟平,等.310例不同年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点比较.江苏医药,2002,28:456.
[6] 王鸿利.实验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