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毕沙罗绘画创作的情感表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毕沙罗绘画创作的情感表达
杨婷羽湖南科技大学
摘要:毕沙罗是唯一一个参加印象派八次画展的人,其绘画创作对法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与其 作品的选材和情感表达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毕沙罗的创作经历、绘画创作内容与形式的情感表达、
以及对中国当代画家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毕沙罗创作的情感表达,真正走进毕沙罗的绘画世界。

关键词:毕沙罗情感表达绘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38-03
一、毕沙罗绘画创作经历
卡米耶•毕沙罗是法国印象派大师,生于安地列 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商人出生的他迎娶了家中的仆 人为妻,并始终如一,就像他对绘画的热烈追求一 样。

在诸位印象派大师中,毕沙罗是唯一一个参加了 八次印象派画展的画家。

比起莫奈、梵高、塞尚这些 光辉熠熠的艺术家,他的画作色彩没那么浓烈,虽然 身为印象派的鼻祖,毕沙罗的才华在同时代的艺术家 里算不上最耀眼的,但他朴实无华却饱含爱意的灵魂 让这些画作在色彩消失之后依然有平静的力量和人 性的温暖。

毕沙罗早期都是自学,后来认识了弗里茨梅尔并
拜他为师,还认识了柯罗、库尔贝等大师。

接着他进入
瑞赛画院学习并在这里认识了莫奈、塞尚等画家。

1859 年,毕沙罗向沙龙展提交油画《蒙莫郎西的风景》,在几
千件作品中,毕沙罗的作品脱颖而出,作品被标上 “A ”,并得以入选。

1861年5月,沙龙展在工业宫举行, 毕沙罗自信满满的选送了三幅水粉画,分别是《田野》 《蒙马特的高地》《拉•罗什•居雍的平原》,但遗憾的是,
这三幅都落选了 ,直到1864年的沙龙展毕沙罗的两幅 作品才入围。

接着的两三次沙龙展毕沙罗的画因评审 团的杜比尼而入选。

1867年,毕沙罗搬入蓬图瓦兹并 创作出大量的画作。

其中《蓬图瓦兹隐修处风景》和《蓬 图瓦兹,隐修处之景,加莱斜坡》被入选1868年的沙龙
展且收到诸多好评。

从1870年左右,毕沙罗画了一大 批家人的画,包括妻子和几个子女阅读等的生活画。

而 从1893年起,在生命最后的十个年头,毕沙罗选择了 繁荣的街景为绘画的主体,比如巴黎、鲁昂等城市都是
他的取材地。

在他看来,整条街灯火辉煌,充满活力O
1900年,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塞纳河和卢浮宫为题材的 作品O 也许是受日本铜版画或照相术的启发,对城市的 快节奏充满着好奇,但在这期间,对于描绘家人的画作 他也不曾停止。

二、毕沙罗绘画创作内容与形式的情感表达
毕沙罗的绘画创作在选材、色彩运用、笔触表现上 都有他的情感表达。

(一)毕沙罗选材的情感表达
早期的毕沙罗许多作品充满浓浓的异域风格,题 材多选用当地的民族风情并绘制了大量的水彩画、钢 笔画以及素描去表现赤脚的土著、头顶水壶的少女等, 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去绘制,如1853年创作的 《圣托马斯岛,海边两妇女交谈》。

毕沙罗喜欢描绘妻子和家人° 1870—1872年因普 法战争的爆发,毕沙罗不得不流亡在外,那时他爱上了 母亲从南美洲带回来的女佣朱莉瓦雷,由于父母的阻 碍并切断经济来源,毕沙罗带着朱莉私奔去了伦敦°这 种被现代人诟病“太多戏剧化”的玛丽苏情节真实地发
生在一百多年前°即使在今天,我想也不是所有人的爱
38
Yi Shu Ping
Jian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
情都有冲破种族和超越阶级的力量。

那时的毕沙罗还未成名,画作无人问津。

也许爱情就是毕沙罗的钥匙,打开了他对生活、家庭和真实世界的热情。

在此阶段,毕沙罗创作的大多是素描,画幅都比较小,他的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醉心于现实主义,而是走向印象派。

这时期的毕沙罗大多描绘家人,画了妻子朱莉20岁抱着孩子充满慈祥的样子、30岁认真整理物什的样子、38岁借着窗户射进来的光线缝补衣物的样子、42岁低头沉思的样子、53岁坐着发呆的样子;大儿子吕西安7岁、9岁、11岁、21岁的画作;二女儿珍娜去世前的画作。

或许以家人为题材并不能代表什么,但在2008年5月英国牛津大学将所有的画都进行了串联,串联之后的一系列画作使人感受到了毕沙罗对家人浓厚的爱。

家庭的温暖一直是毕沙罗生命里的情感寄托。

我想,毕沙罗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有艺术里有更大的爱,是对人的爱。

毕沙罗在晚期绘画创作时选择表现城市和街道。

因为他年近花甲且经常游览写生,野外的风吹雨打导致他患上了慢性泪囊炎,于是他开始探索城市景色,巴黎、伦敦、鲁昂等成为毕沙罗创作的核心内容。

毕沙罗挑选城市中的著名景点,如:蒙马特大街和蒂伊勒利花园就是典型代表。

以蒙马特大街为主体毕沙罗绘制了几十张风景画,虽然描绘的是一个地点,但毕沙罗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出了不同时间、季节和人流量的蒙马特大街的喧闹景象,画面中的动与静、光和色、线条与构图、活泼的生命与严肃的秩序相互交汇。

而蒂伊勒利花园则是不同于蒙马特大街的喧闹,给人展现别样的风景。

除此之外,其选材想表达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和人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反映人类创造城市的又一次跃进和发展的城市精神面貌。

毕沙罗选择的任何题材是都不是机械的,他将身边的人物和规律的城市的日常都变成跳跃着的光,就像被风吹过的稻穗,也像跳动着的音符给人一种美妙的感受。

(二)毕沙罗绘画色彩的情感表达
众所周知,印象主义对于色彩的掌握是非常敏感的。

他们善于记录风景与气候的敏感变化、见证时间中飞逝的瞬间,就像莫奈画了不同时间的草垛一样,毕沙罗画了很多蒙马特大街,每个不同的时间点、不一样气候、街上的人流量与车流量的不同的蒙马特大街都被他展现得绘声绘色。

在绘画初期,柯罗对毕沙罗的影响较大,以至于他的颜色大多用紫色、橄榄绿以及橙色来绘制,用笔轻快,虽然摆脱了传统的棕褐色色调但是画面显得呆板而无生气。

从70年代起,毕沙罗经常绘制速写和小稿,并且用细小的笔触和轻快的色调来增加画面印象从而为我们展现出形体模糊但色彩斑斓的世界。

修拉等人提出的色彩分割也吸引了毕沙罗,但新印象主义为了强调光色分离的科学原理而漠视了人们的
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点,毕沙罗将早期印象派和新
印象派的“点彩”画法相融合,不但维持了色彩之间的
微妙节奏,还用黑白来形成画面的明暗对比,这使他不
仅生动的展现出车水马龙的广场和大街,而且恰到好
处的表现出街上人流络绎不绝的真切体会。

相较于早
期毕沙罗对瞬间的颜色的追逐和把控,他晚年的作品
则展现的是一种时间凝固的永恒。

(三)毕沙罗绘画笔触的情感表达
70年代后期的毕沙罗才真正形成早期的印象主
义风格,例如1877年的作品《菜园和花树,蓬图瓦兹的
春天》,这幅画他运用细小的笔触绘制,色彩之间的对
比和过渡都恰到好处的丰富与微妙。

这种笔触的点画
和新印象主义的点彩略微相似,但它们给人的感受却
全然不同。

《菜园和花树,蓬图瓦兹的春天》的笔触不是
整齐而规矩的排列而是像音符一样闪烁跳跃着,画家
像是一位歌手,在用欢畅的笔触赞美春天诱人的景色,
使画面给人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之感。

毕沙罗中期受到修拉的影响也尝试了点彩的画法,就如毕沙罗于1887年创作的《农场上的孩子》,这
幅画仍然选择了乡村景色为创作题材,但是创作手法却
采用修拉的点彩派,画面的光色也更偏重于理性和科学
的处理,这一阶段是毕沙罗向新印象主义学习的阶段。

后期毕沙罗的笔触并没有一直停留于新印象主义
的表现手法,而是抛开禁锢,让笔触更为随心随性、空
间更加层次鲜明、技巧更为熟稔、画面也更为生动,在
这阶段他的艺术作品具有非常强的时代感,如1898年
画的《法国剧院广场》,以俯视的角度加上随意地笔触
表现出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城市的房屋,来去的马车、妇女菜篮中快要溢出的果实还有撒欢跑着的小孩
似乎透露出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变革。

三、毕沙罗作品情感表现
毕沙罗本身是犹太人,所以有很深的家庭观念和
深刻的家庭意识。

他对出身卑微的妻子一生忠诚且敬重,对于22岁才开始接触绘画的他来说,家人是他最
重要的陪伴也是最重要的绘画对象。

《三十八岁的妻子》在这幅油画中,毕沙罗绘制出太太借着窗户的光线
在缝制衣物,这幅画不禁让人想起维米尔的画作,蓝色
与黄色给人以静谧的感觉再加上窗外的光使画面更加
祥和。

但毕沙罗画面上的模特不是一个简单的模特,而
是跟着自己过简朴甚至是贫穷生活、全心全意为家庭
付出的爱人。

画中的妻子身着蓝色泛白的衣服,头发挽起,神色专注,黄色的光线加上蓝色的衣物使画面无比
静谧,从窗户外射进来的光打在妻子的脸上,将妻子脸
上的轮廓清晰的勾勒,由于妻子神情专注,睫毛的影子
也清晰可见。

画面不仅表现了三十八岁劳作的妻子更
透出对妻子的愧疚以及满满的爱。

Yi Shu Ping Jian 39
毕沙罗的作品除了家人之外,森林、乡间的小路和 小路两旁交织的稻田和村庄也是出现很多次的场景。

毕沙罗会选择远处田野中交叉的小路、被风吹散的炊 烟等,这些场景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勾起人们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毕沙罗一家回到法国两年后绘制
了《蓬图瓦兹:艾尔米塔日的坡地》。

当时毕沙罗和他的 家人住在蓬图瓦兹高地的埃尔米塔日街区,在家的附 近有一个古镇,那里有一些17.18世纪的房子。

在毕沙 罗的画笔下这些建筑物显得更为深沉和历史悠久,给
人以厚重而神秘的感受,时不时冒烟的烟囱、光秃秃的
枝丫还有规整的田地构成的乡村景色显得整幅画面层 次更为鲜明。

绘制树木时,毕沙罗用他所擅长的曲折的
笔法勾勒出诗一般的图案,让画面显得朝气蓬勃。

而且 其画面中的颜色组合都被调和得较为和谐和舒适,层 次鲜明的构图、诗一般的树木还有色彩之间的和谐使
得整幅画透着清新的乡村气息。

四、毕沙罗绘画创作的情感表达对中国当代画家 的影响
首先,毕沙罗本身是印象派的代表人之一,其绘画
的颜色与笔触等绘画语言的表达和巧妙抓住瞬间光线
的绘画手法不仅在印象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 且对中国当代画家外出写生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

毕沙罗不仅自己一生致力于对绘画的探索并影响 了他的子侄,其中大儿子路西安成为了英国有名的画 家。

其作品表达的情感更是对年轻一代的画家有着重 要的引导作用。

正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中所提到的:美
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自己的创作,它还会在社会中
传播并造成一定影响O 这就意味着,艺术不单单是一种 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方式O 这种社会活动不只是包括了艺术家的创作,更多的是 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展览时人们接受、消费的过程O 简单 来说,艺术活动是由多个环节先后承接和发展而成的 整体。

在这一整体中,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的选材和
情感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年轻一代的画家对于选 材等有着极大的困惑,极其容易走向歪路而选择一些
负能量的题材从而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O 在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更需要一批爱家爱人的而且 又深爱着自己事业的有影响力的画家,需要一批有正 能量的,给观者以正确的价值观影响的画家。

如果说莫奈是印象派中的灵魂,那么毕沙罗则是 那个串联起整个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的线索人物O 他 是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后继者的沿袭,亦是现 代主义之父保罗塞尚的老师。

他一生坚定不移的站在
印象派的行列中,在印象派绘画曲折发展,印象派画家 离合聚散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最 终促使印象主义得到接受并赢得尊敬。

他的温和与坚
韧,他所展现的生命的追求,让他的艺术作品散发出别 人所没有的温柔与爱。

希望中国近现代画家能受到他 绘画创作的选材与情感表达的影响,选择含有正能量
的题材并能创作出对社会活动影响好的推动社会发展 进步的画作。

参考文献:
[I] 毕沙罗•毕沙罗艺术书简[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⑵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史[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欧文•斯通,丁宁.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M].北京:北京十月文 艺出版社,1999.
[4] 何政广•印象派画家的师长•毕沙罗[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社,2005.
[5] 郭华榕•法兰西文化的魅力[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6] 毕沙罗•毕沙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 莫奈,梵高,毕沙罗,等•向印象派大师学色彩[M] •合肥:安徽教育
出版社,2011.
[8] 丁宁•西方美术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朱伯雄,焦禹•世界美术名家名作大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 社,2002.
[10] 张弘苑•世界名画全集[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II] 李冉•我住在毕沙罗的画里[J] •神州学人,2014(01).
[12] 李力•重新认识印象派之父毕沙罗[J] •美术观察,2001(06).
[13] 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0
Yi Shu Ping
Jia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