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元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
文学常识
1、“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声(生)。
2、小说话本: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有《碾玉观音》,公案故事有《错斩崔宁》。
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4、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窦娥、蔡婆婆、张驴儿、窦天章、桃杌)、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5、四大喜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6、关汉卿,伟大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本色派”,创作了“三国戏”,被明朱权称为“初为杂剧之始”。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8、元曲“五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王实甫
9、白朴,悲剧《梧桐雨》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喜剧《墙头马上》中国古代十大喜剧之一,爱情戏,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10、马致远《汉宫秋》,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汉文帝、毛延寿)
11、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黄梁梦》(吕洞宾、东华帝君、钟离权、骊山老母);《陈抟高卧》(宋太祖、陈抟、郑恩)
12、纪君祥《赵氏孤儿》(与窦娥冤齐名的悲剧,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戏作,程婴、赵盾、公孙杵臼)救孤、搜孤《赵氏孤儿大报仇》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矛盾连续不断,层层迭进,气氛始终紧张而扣人心弦,因此,戏剧效果也特别强烈。
13、杨显之《潇湘雨》(崔甸士、张翠鸾、张天觉、崔文远、赵女),是一部以男子负心为题材的“婚变”杂剧。
14、李文蔚《燕青博鱼》(燕青、吴用、宋江、燕和、王腊梅、杨衙内、燕顺)尚仲贤《柳毅传书》(柳毅、龙女)郑廷玉《看钱奴》(贾仁、周荣祖、长寿、陈德甫)
15、康进之《李逵负荆》(李逵、宋江、鲁智深)高文秀的《双献功》(白衙内、孙荣、郭念儿、李逵)
16、李好古《张生煮海》(张羽、琼莲、龙王)写的是一出人神相爱的故事,神话剧。
17、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的故事源自汉代刘向《列女传》(罗梅英、秋胡、李大户);《曲江
池》演妓女李亚仙与书生郑元和的爱情故事。
李潜夫《灰栏记》是一出公案剧(包拯断案、张海棠、马均卿、赵令史)。
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戏)
18、郑光祖,《倩女离魂》(张倩女、王文举),本事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主人公是张倩女,剧作围绕两条线索展开。
《王粲登楼》以三国人物王粲为主人公,以传世的《登楼赋》为基调,虚构了蔡邕为激励王粲意志,而故意轻视怠慢他的情节。
19、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0、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做的《琵琶记》(赵五娘、蔡伯喈、张广才)。
21、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张协、贫女王氏)、《小孙屠》(孙必贵、孙必达、朱邦杰、李琼梅)、《宦门子弟错立身》(延寿马、王金榜).
22、四大传奇、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荆钗记》:钱玉莲、王十朋、孙汝权
《白兔记》:刘知远、李三娘、李洪一、咬脐郎、岳秀英
《拜月亭记》:蒋世隆、王瑞兰、王镇、蒋瑞莲
《杀狗记》:孙华、孙荣、杨月真
23、最早且较为完备地著录作家及作品名目的文献是戏曲家锺嗣成的《录鬼簿》
24、马致远在元代梨园界声名显赫,有“曲状元”的美称。
贾仲明挽词称“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马致远自号“东篱”,以陶渊明为人格典范。
25、高明是著名的南戏作家,有“南戏之祖”的美誉。
26、乔吉在散曲创作上与张可久齐名,有“曲中李杜”之誉。
27、雎景臣的《高祖还乡》是元散曲中的讽刺杰作,有人称之为“新型讽刺套散”。
28、纪君祥与同时的杂剧作家李寿卿、郑延玉、尚仲贤、石君宝、李潜夫同被钟嗣成的《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29、钟嗣成的《录鬼簿》将郑光祖列入“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
”
问答题
一、影响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社会环境
(1)分化的民族政策
政治待遇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科举分卷考试难易不同两榜录取显出尊卑
(2)恶劣的社会环境
2、文化环境
(1)对儒士的态度崇文尊儒
中央朝廷规定的措施常常在一些地区不能贯彻。
对儒士为官、科举存在严重的民族歧视游士
(2)理学的影响
理学成为官学统治取得合法性文人的忠诚对文学的影响说教色彩
二、元代文学的特征
1、文学发展格局的变化:叙事文学取代抒情文学
元前的叙事文学:传奇、俗讲、话本
元代的叙事文学
讲史:《全相平话五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薛仁贵征辽事略》文言小说:《娇红记》
戏曲
2、审美趣味的俗化
(1)题材生活化(2)小人物成为表现的主角(3)语言的本色
3、少数民族作家卓有成就
元代戏曲
元前的戏曲
远古歌舞——傩: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
——优、优孟衣冠——汉代百戏——唐代歌舞戏——参军戏参军、苍鹘——宋金杂剧和院本副末、副净、末泥、装旦、装孤艳段、正剧、杂扮院本
元戏曲的发展
元杂剧
关汉卿杂剧的题材
关汉卿一生创作了67种杂剧,今存18种。
1.歌颂历史英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
《西蜀梦》又名《双赴梦》,全名《关张双赴西蜀梦》或《关云长张翼德双赴梦》。
《哭存孝》,《哭存孝》全名《邓夫人哭存孝》或《邓夫人苦痛哭存孝》
2. 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们的反抗精神的公案剧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
《鲁斋郎》,全名《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鲁斋郎、李四、张珪)
《蝴蝶梦》,全名《包待制三勘蝴蝶梦》(葛彪、王老汉、包公)
3. 以反映下层妇女的生存状态及出路问题的社会剧,如《救风尘》、《望江亭》、《调风月》。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赵盼儿、宋引章、周舍)
《望江亭》又名《切鲙旦》,全名《望江亭中秋切鲙旦》(谭记儿、白士中、杨衙内)
《调风月》,全名《诈妮子调风月》。
(燕燕、小千户、莺莺)
4. 以表现战乱中青年男女爱情的爱情剧,如《拜月亭》、《谢天香》、《玉镜台》、《金线池》
《拜月亭》,全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蒋世隆、王瑞兰、王镇、蒋瑞莲)《谢天香》,全名《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柳永、谢天香、钱大尹)
《金线池》,全名《杜蕊娘智赏金钱池》(韩辅臣、杜蕊娘、石好问)
关汉卿杂剧的主题
1、民族意识。
首先,刻画的主人公关羽就是一个民族英雄。
其次,作者处处强调一个“汉”字。
2、贫民意识。
《窦娥冤》、《救风尘》、《调风月》、《望江亭》、《金线池》、《谢天香》、《鲁斋郎》、《蝴蝶梦》
(1)真实地展露他们的生存状态和面对的各种苦难。
关汉卿用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注于被损害、被侮辱的社会小人物身上。
李四、张珪(《鲁斋郎》)宋引章(《救风尘》)王老汉(《蝴蝶梦》)燕燕(《调风月》)谭记儿(《望江亭》)窦娥(《窦娥冤》)
(2)揭示出他们的各种优良品质。
寻求正义、呼唤良知。
赋予那些被侮辱、被损害者以刚烈和正义
善良如窦娥,不慕权贵如燕燕,敢于坚持正义如赵盼儿。
(3)对这些人物赋予鲜明的理想色彩。
赵盼儿、谭记儿、燕燕
3、善恶观念。
张驴儿、桃杌、葛彪、鲁斋郎、周舍、杨衙内
4.寄希望于清官包拯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包待制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性
1. 关汉卿杂剧的悲剧性。
作者善于挖掘悲剧因素,营造悲剧气氛。
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魔力。
2.关汉卿杂剧的情节艺术。
(1)尽快入戏。
(2)冲突节奏弛张有致。
(3)情节环环相扣。
3. 关汉卿杂剧的语言特色。
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王国维
关汉卿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
1、“民间本位”与刚健的杂剧风格
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充分体现“民间本位”的立场,没有儒生的酸腐气息,更无粉饰时政的阿谀笔调,笔力千钧、直言无讳地写出民众的苦难与伤痛;酣畅淋漓、激情澎湃地抒发民众的愤怒与悲冤;机灵巧妙、风趣生动地表现民众的智慧与勇敢;笔墨辛辣、语含鄙夷地讥刺权豪势要、宵小无赖的愚妄与卑劣。
2、重视剧场效应与摆脱“曲本位”观念
自觉地接受场上经验的规范,这是关汉卿作品具有充分的戏剧性的重要原因。
关汉卿懂得观众心理与剧场特性,能够摆脱杂剧创作中“曲本位”观念的束缚,其构思不是围绕着曲文转,而是以组织戏剧冲突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尽量做到使剧情尽快入戏,使人物尽快出戏。
3、本色当行的语言典范
其语言的运用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生活气息的再现,对人物的声口有着精细、敏锐的辨析能力,对生活气息有着真切、灵动的描写能力。
关汉卿杂剧是一个活生生的语言世界,性格化的语言固然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而种种来自市井的语言素材,诸如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亦能运用自如,点石成金,堪称本色当行。
关汉卿的戏剧成就
1、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各种妇女、女性形象尤其占第一位。
写出了同一阶层同种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有开创性,为后世戏曲家借鉴。
①开场的抒情唱段或有目的的戏剧动作,为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或渲染气氛,或弥补布景不足。
②在尖锐矛盾中战线人物性格。
③用理想主义光辉刻画人物。
2、情节、性格、主题融合为一,既富有戏剧性又适合舞台表演。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窦娥一登场,便面临异常严峻的戏剧情境。
守寡的小媳妇如何应付?命运如何?一下子就成为观众极其关注的问题,全剧的主要矛盾也由此逐步展开
3、语言本色多姿,是经过提炼的群众口语,通俗易懂又有表现力。
因此,我们说关汉卿为本色派的代表。
关汉卿杂剧的传承
传奇《金锁记》
京剧折子戏:《探监》、《法场》,又名《六月雪》
简单分析窦娥的形象。
窦娥形象,是元代弱小者典型化的产物。
她出身贫寒,三岁丧母;其父幼习儒业却无力谋生,欠下债务,又无法偿还,不得不将女儿卖与债主蔡婆婆做童养媳,以此抵债。
窦娥幼小心灵,早已深受巨创;没有想到,待到成年之时,好不容易结束童养媳身份,正式成为蔡家媳妇,却不出两年,又遭丧夫之痛,年纪轻轻,成了寡妇。
她在剧中出场时才二十岁,本属青春年华,但是,已然饱经人生风霜,编尝人间苦味;人世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巨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关汉卿在塑造窦娥这一个人物形象时,则以凝重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履行道德的强烈义务感为性格特征,总是努力地表现其伦理精神。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殉道者的色彩,她为了履行某种伦理义务,自觉地做出牺牲。
窦娥性格系统中的另一大脉络便是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
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的一面。
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同一性格的这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共同造成“悲而不伤、悲中有壮”的悲剧效果。
当然,对于软弱平庸的性格,遭到毁灭是完全被动的,毁灭对于他们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窦娥的刚烈性格决定了她同黑暗势力的斗争是无法调和的,这就决定了戏剧冲突只能是悲剧性的。
正是窦娥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推动着悲剧冲突不可抑止地向前发展,直至她自身的灭亡,这是构成悲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悲剧能够容纳最强烈的戏剧冲突,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戏剧冲突,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创作15种杂剧,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
《墙头马上》题材来源
《裴少俊伊州》(宋无名氏杂剧)——《墙头马》(“马”后落“上”字)、《鸳鸯简》(金院本,陶宗仪《辍耕录》)——《裴少俊墙头马上》(南戏)
创作杂剧15种,存6种:《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岳阳楼》、《任风子》、《荐福碑》。
《汉宫秋》题材来源
昭君出塞: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昭君怨》(王嫱)、《王昭君辞》(石崇)、《王嫱》(《西京杂记》)、《昭君变文》。
马致远《汉宫秋》故事变化特点
1.以匈奴的“强盛”反衬汉朝的衰弱。
汉强番弱——汉弱番强
2.改变昭君与汉元帝之间的关系。
汉元帝早已“偶遇”美人,并与昭君建立起深厚的帝妃情感。
3.改变故事结局。
在离开汉境、望北而去之际,昭君选择在“汉番交界”的地方,面朝南方,祭酒拜祭,然后趁其不备,投江自尽,成为一个高尚壮美的人物形象。
4.民族意识,坚强的王昭君与无能的满朝文武。
彰显了王昭君的不屈气节与悲剧命运。
5.渲染悲剧气氛,着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
弱化了汉元帝的政治权力,使之成为悲苦不堪的抒情主人公。
6、强化了毛延寿的奸邪性格,使之成为匈奴与汉朝敌对格局中的关键人物。
简单分析汉元帝的人物形象
对于汉元帝这一人物,《汉宫秋》一方面塑造了其昏庸无能、忠奸不分、沉湎女色的庸主形象;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其日理万机、渴望贤才、富国强兵的愿望和对爱情的忠贞及勇于自我批评等美好人格。
汉元帝的昏庸随处可见,他居然用毛延寿为中大夫,需知毛是一个“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
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的拜金者,又是一个以公谋私的贪官,元帝何以任这样的奸诈之人横行朝野而无动于衷?去批判这些小人的阿谀奉承或者见风使舵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元帝本人的昏庸无能、忠奸不分。
汉元帝是本剧的中心人物,在他身上既有任人不贤、沉湎女色的缺点,也有日理万机、忧国忧民、渴望贤才的优点。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真诚之心。
一方面表现在忧国忧民;另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是对王昭君的真诚之爱。
简单分析毛延寿的人物形象
毛延寿是一个奸诈、狡猾之小人。
他不是一个忠臣,而是一个大奸臣,一只生活在皇帝身边的寄生虫!他好用、善用权谋之术,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在官场站稳脚跟。
当他的奸计真相大白后,他逃往匈奴,希望能在匈奴谋求生存。
但是,他估计错了。
事情出乎他的意料:王昭君虽然答应了出塞和番,但却在番汉交界处投江而死!为此,单于在悲痛的同时,也把责任都推到了毛的身上。
于是,派人将毛遣送回了汉朝。
回去后,毛立即被汉元帝下令斩首,祭献明妃。
毛想要保全性命并进一步讨好单于的梦想破灭了,还落得个奸臣逆贼、被两边人唾骂的下场!
毛延寿很有心机,一生左右逢源。
在“领导”面前,极尽谄媚之词,想方设法让“领导”高兴。
他本想:在汉朝这一方失利,可以在匈奴那边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以期得到一定的升迁。
但是,事与愿违。
结果是两边不讨好,最终是身死名丧!不知道,毛在进献美人图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是这样的下场?
《汉宫秋》中,毛延寿的角色不可缺,不可忽视。
而且身份是汉朝中大夫而非仅仅一介画师的毛延寿更是重要。
没有毛延寿,没有作为汉朝中大夫的毛延寿,这一个故事就无法发现下去,更不用说会这么得凄婉动人、感人肺腑!
毛延寿在剧中的出场不多,他的台词也很少,但是他的性格却很鲜明。
作为全剧的一条线,他联系起了汉元帝与王昭君,联系起了汉朝与匈奴,也联系起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脉络。
王昭君人物形象分析
一、选择相信“酒香不怕巷深”
传统观念要求。
女子无才便是德”。
封建社会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女人。
在男权社会的思想传统桎梏下生活,自己承认自己是弱者,甚至甘于做弱者。
昭君并不是这样的女人,她明白自己与众不同,虽然身世卑微,但出身奇异,窖貌美丽,才华出众。
在寂寞中,孤芳自赏,怀着希望,期待受到赏识的时机的到来,她相信自己的青春不会虚度,自己的才华不会荒废,因为“酒香不怕巷深”。
二、选择帮助汉元帝
较之文武百官,他们在这时却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养兵干日,却不能用在一时。
昭君以自己能做的帮助元帝,她毅然,她知恩图报,她是站在与大臣们相同的地位上,甚至更高,她做到了满朝文武和元帝都做不到的事情,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王昭君的大义之举反衬朝中昏庸无能的众官僚,自尊的她在向男权挑战。
三、选择牺牲自己,化解国盎
昭君选择出塞和番,除了出于帮助元帝的原因,也出于自己身为汉人,不忍见两国动干戈。
不忍见汉人流血,所以宁愿牺牲自己的爱国情怀。
尽管不被理解,昭君没有动摇,坚决走上送行的队伍。
所以有了“留汉家衣”的经典场面。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留下衣裳,与其说是留予所爱之人作纪念,不如说是留下自己做为汉人的“最后身份证明”。
自尊的她再一次显示爱国之心,自己并不是玩物,不是被人随意操纵的傀儡,和番是出于自己的爱国之心,留下汉家衣就是心系汉室的证明。
昭君留下旧时装,为投江作了一个隐密的情节铺垫。
四、选撵保全节操
昭君没有入番,“借一杯酒望南浇奠”后,举身溶入滔滔黑江,保全了完美的人格。
此时的昭君已经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个“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的不被赏识的悲苦女子,而是和汉元帝相知相爱的人。
为了国家她挺身而出,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她跃入大江,以身殉国。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一路走来,我们都看到她勇于选择尊重自己的选择,不等别人安排自己的命运,一改历史上的昭君形象,成为马致远笔下一个“理想人格的化身”。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有14种。
今存三种:《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西厢故事的演变
元稹《莺莺传》——秦观、毛滂《调笑转踏》——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十首——《董西厢》——《西厢记》
《西厢记》在哪些方面超越了《董西厢》
1、重构戏剧情景,强化人物互动关系。
在配置新的故事元素的同时,重构戏剧情景,强化了人物的互动关系。
比如,以男女主人公的“初遇”为例,《王西厢》不满足于情景描述,重新构拟出男女双方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形下四目相遇时的微妙情节。
又如,张生与莺莺私会后,老妇人已有察觉,要兴师问罪。
《王西厢》的处理更为戏剧化。
2、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深化作品的意蕴。
《王西厢》既注意到舞台演出的节奏感和层次感,又照应了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展现,随着剧情的推进,人物刻画的立体感得以强化,作品的意蕴也随之得以深化。
《西厢记》的矛盾冲突
1、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2、精心设计戏剧冲突。
(1)冲突的第一次激化
(2)冲突转移。
赖简、酬简。
(3)泰山压顶与四两拨千斤。
拷红,赴考。
(4)第四次矛盾冲突。
第二次赖婚,团圆。
3、喜剧冲突
(1)冲破“阻隔”的恋爱
“西厢”在普救寺内,属于“佛地”,却成了“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观念的“摇篮”。
这个特定的空间具有不同寻常的象征性。
(2)红娘穿针引线的戏剧意味
剧中男女主人公交往的难度显而易见,故而红娘的穿针引线就别具意味。
(3)主人公的内心纠结及其自由意志的觉醒
《西厢记》的剧情复杂而异常纠结。
莺莺与红娘的磨合跟莺莺与张生的龃龉几乎同时进行,都围绕着“情”字展开。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1. 人物形象
(1)多情的少女——崔莺莺
(2)志诚种和傻角――张生。
(3)机智泼辣的红娘。
2. 《西厢记》的语言
(1)富有诗情画意。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得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一声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2)口吻毕肖的宾白
除了唱词,剧中的宾白也是个性化的,听其言可知其人,人物有各自的声口,显露着各自的脾性、气质和语气特点。
(3)诗化的心理描写
王实甫对恋爱中的男女,有深刻细致的观察和揣摩,他充分运用杂剧的“代言体”优势,丝丝入扣而有曲尽其妙地写出了男女主人公变动不居的恋爱心理,
出以诗一般的语言,优雅而不失生活气息,借此以深化题旨、充实剧情、刻画内心世界。
(4)唱词中的戏剧场面
杂剧用的是曲牌连套体,与诸宫调有着密切关系。
王实甫充分利用了这一文体,在恰当的场合借用了诸宫调的表现方式,即以唱词的形式描述正在进行的戏剧动作,以特有的手法丰富了戏剧场面的表现力。
3、《西厢记》艺术上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多变。
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
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
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
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
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
但她毕竟是相国小姐,家庭教育和上层社会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
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
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
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
这就突出了莺莺最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
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小姐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
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
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
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娘的面前,声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