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题--赏析语言——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术(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突破练10赏析语言——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花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

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

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

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

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

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

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

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

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

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

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

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

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

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

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

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

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

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

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

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窗花。

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

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

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
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

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

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

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

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

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百财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
动作鲜活动感。

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

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

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

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
生风。

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写红窗花充满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迁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魅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

B.第3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的神态、动作等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C.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美好与幸福。

3.(对点题)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2021·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墙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

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

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停止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归于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脚踏车,以及活猪活牛。

眼下客船少了,只剩下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

船家们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垂钓的一位老人和一位少年。

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

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

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是在黄昏中出现。

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

谁知道?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或者水蘑,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

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地看去,像是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

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

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

它一坐就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

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

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们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叮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
指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过来。

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

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
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

对于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天。

那么,上天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

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有改动)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

经过办《海南纪实》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着了。

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

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

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

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

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

不过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
激发。

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
随笔的札记》)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视湖水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等这样真实可感的动,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

B.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韩少功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D.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要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

7.(对点题)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8.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参考答案
任务突破练10赏析语言——理解句子含意,赏析语言艺术
1.B解析“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表述不合文意。

写不同人群对窗花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窗花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审美方面的不同需求,且“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的“最”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2.D解析“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表述错误。

文中虽有对过往的回忆,但无论回忆的人还是事,体现的都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没有“历史的沧桑与沉重”。

3.①“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

②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③既总结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①“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的生机。

②“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其内心的愉悦。

③“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生活的美好幸福。

5.C解析“更赞赏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错误,由“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

谁知道”可知,作者并不确定少年是否处在人生磨难中。

6.A解析B项,“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表述错误,不能说小说、散文不需要智慧。

C项,“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于文无据。

D项,不合文意,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7.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

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的联想,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

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

“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贴切。

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

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8.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的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