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主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2.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哲学思考。

2.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样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大自然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三、分析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山、狼、草原等。

3.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如:优美的描绘、深刻的哲理。

四、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像山那样思考”是什么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

2.提问: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
二、深入分析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挖掘课文深层含义。

2.分析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写作训练
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像山那样思考”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
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

2.提问:如何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拓展阅读
1.教师推荐相关课文,如:《草原》、《狼》等。

2.学生阅读,感受象征手法的魅力。

三、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将象征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2.学生进行课堂反思,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
1.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2.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反思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同时,学生学会了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主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补充内容:
对话引导: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他是如何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尊重的?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相关文段,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习作者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补充内容:
对话引导:同学们,你们注意到文中的哪些事物被用作象征呢?它们代表了什么深层含义?
学生探索:学生尝试找出文中的象征元素,并讨论它们的意义。

教师解析:教师深入解析象征手法的使用,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哲学思考。

补充内容:
对话引导:同学们,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像山那样思考”,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意思?这背后有什么哲学思考吗?
学生思考: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尝试理解作者的思想。

教师阐述:教师阐述作者通过这句话想要传达的哲学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补充内容:
对话引导:同学们,如果我们想要在写作中使用象征手法,你们觉得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创作: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个短小的象征段落,表达自己的
情感。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补充:
第一课时
三、分析课文(补充)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描述的山、狼、草原等元素,你们觉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尝试解释这些元素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解析:教师进一步解析这些象征元素如何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四、课堂讨论(补充)
学生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小组的分享进行评价和讨论,促进思想的碰撞。

第二课时
二、深入分析课文(补充)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将自然界的元素与人类的思想情感联系起来的?
学生探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寻找作者联系自然与人类情感的语句或段落。

三、写作训练(补充)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创作一篇小作文。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象征手法。

第三课时
二、拓展阅读(补充)
教师推荐:教师推荐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学生分享:下一节课,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创作尝试;而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要耐心引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象征手法的初步运用。

2.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也要
注意维持课堂秩序,确保讨论能够有序进行。

4.在写作训练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不要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模式,允许他们尝试不同的象征手法和表达方式。

5.对于教学方式的调整,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应变,如果发现某种教学方式效果不佳,应及时调整,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6.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7.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