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死亡率的统计和死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替代; 加速转变模式(日本、苏联):因人工流产的普及使传染病加速得到控制,同时生
育率在二战前就迅速降低; 延迟转变模式(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传染病加速得到控制,迅
速降低死亡率,但生育率仍很高; 改变的延迟模式(韩国、新加坡):二战后医疗条件的改善使传染病加速得到控制,
因政府号召的节制生育政策,使得60年代生育率 即开始下降;
- 后期新生儿死亡率 ,28-365天/全年活产婴儿数
- 围产期死亡率 (从怀孕开始28周-7个月,到出生后4个星期的死亡胎儿 和婴儿数/ 孕妇怀孕数)
3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r = 本年出生本年死亡婴儿数/ 年内死亡所有未满周岁 婴儿数 a = 1-r
死亡模式的转变
存活子女与曾生子女的比值D(i)是说明了死亡水平
用曾生子女的存活比来估算儿童死亡率(2)
D(i): 第i个 五岁组妇女的死亡子女数占该年龄组妇女总 的曾生子女数的比例
( i= 1,2,…,7,分别对应妇女(母亲)年龄组15— 19,20—24,…45—49)。
显然 ,D(i)越高(低),死亡率越高(低)。但D(i) 给出的是第i个五岁组妇女曾生子女中死亡比例,而这些 妇女的曾生子女及死亡子女的年龄不相同,所以D(i) 无法直接与某一年龄儿童死亡率相联系。布拉斯方法通 过一个调整因子使D(i)等于相应年龄的儿童死亡率, 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基本方程式为:
(约为100-175岁);
1. 生理因素:
(1) 遗传基因:先天性遗传疾病(血友病、爱滋病、精神病等);
(2) 生活方式:饮食起居习惯、饮酒吸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
(3)性格特点:性情暴躁或平和、功利心强或弱、敏感或麻木、失眠或睡眠
良好、
2. 自然因素:影响人们健康水平和患病率的自然因素:
(1) 自然条件中可能导致意外死亡的因素:山区交通条件、海岛、湖泊河
人类对各种死因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医疗技 术的提高,公共卫生设施的改进。
Preston提出预期寿命是国民收入,识字率和卡路里消费。 说明生产力,教育(民主化)和营养对于死亡率的积极 作用。
环境污染,疾病及对死亡的影响
-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化学品污染)对死亡的影响 - 以及对死亡价值的WTP研究方法 - 去死因别死亡率和预期寿命 - 长寿的影响因素和健康长寿的研究
婴儿与小孩死亡率(infant and child mortality)合在一起 简称为儿童死亡率
Brass,1964
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普查或调查都收集了妇女曾生子女 数(CEB)与存活子女数(CS)的资料。存活子女数与 曾生子女数之比称为曾生子女存活比。英国人口学家布 拉斯(Brass)于1964年首次系统提出了利用曾生子女存 活比来估算儿童死亡率的方法,被认为是死亡率估计技 术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流;
(2) 自然灾害:地震、水灾、海啸、台风、森林火灾、等等;
天灾还是人祸?自然灾害背后的人文社会因素
很多灾难的实质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全球 变暖,水土流失。
自然灾难在脆弱的适应、反应体系前会加 倍的扩大。为什么朝鲜水灾死亡上万人, 而美。
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人能活到150岁吗?
(1) 以人的脑重量与体重之间的关系来推算寿命:
寿命(年)=10.839×脑重量(克)0.036×成年体重(克)-0.225
(2) 人的寿命是细胞分裂的周期(120岁);
(3) 认为寿命与生长期之间是5-7倍的比例:(如生长期为20-25岁)
寿命=(20-25)×(5-7);
q(x)= K(i)·D(i)
(1)
其中q(x)是0岁到x岁的死亡概率,x是事先固定的与母亲 第i个五岁年龄组对应的儿童年龄。K(i)是调整因子。
用曾生子女的存活比来估算儿童死亡率(3)
D(i)与哪一个年龄的儿童死亡率对应还取决于妇女的生育年龄分布。 平均生育年龄为x,那么q(x) =D(i) 根据妇女分年龄组生育模式来推算K(i) 但15-19岁与20-24岁妇女的平均曾生子女数之比(p(1)∕p(2)),以及20-24岁与25-29岁妇女
死因别的死亡率:顺位的分析
• 中国卫生部门的死因统计(1987年)分为17大类(参见李若建,1992:114;佟 新,2000:118;两者略有不同)。
• 5大类死因:(1)外源传染病,由于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2)老年退化性 疾病,内源性死因,如心脏病,癌症,等(3)妇婴疾病,(4)外因死亡:非 正常死亡,如火灾、水灾、交通事故、战争、自杀、他杀等;(5)其他(灾害 如地震导致死亡)(佟新,2000:119)。
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的死亡模式: (A)传统农业社会:高死亡率(15-30‰左右);高婴儿死
亡率(150-200‰);低预期寿命(20-35岁);
(B)工业社会:低死亡率(10‰左右);低婴儿死亡率 (10-20‰);高预期寿命(66岁);
(C)中国人口死亡模式:解放前属于传统农业社会模式; 解放后社会医疗体制(城市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 的作用使得死亡率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条件下迅速 下降。
3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 婴儿死亡率 = (未满一周岁死亡的人数/ 未满周岁的婴儿平均人数) * ×1000‰
- 与婴儿死亡率相关的概念 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新生儿”定义各国不同,
中国为“未满月”,出生后一个月,或者四周) 新生儿死亡率 = 新生儿死亡数/活产人数×1000‰;
• 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 主要死因和次要死因: • 死因和实际死因。Nizard 1950提出吸烟(19%),饮食和行为习惯(14%),
饮酒(5%),细菌感染(4%)等是死亡的实际原因。预防疾病的费用只占治 疗疾病费用的5%。 • 死因结构分析: - 中国1957年前3中死亡原因,湖因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肺结核 - 中国197年前3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 - 美国1990年代前3种死亡原因: 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
1 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粗死亡率 = 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平均 人数×1000‰;
CDR一般在6-35‰水平,高于20‰属于高死 亡率。中国1999年粗死亡率为15.2‰;
粗死亡率的计算例题
2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
年龄别死亡率= 该地该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地该 年某年龄组平均人数×1000‰;
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究竟是生物因素还是社会因素所决定?
- 在生物意义上同年龄的女性总是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 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Madigan的研究。 - 索维提出,男孩比女孩死亡率要高,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凡是与此相反的地 方,不是由于统计的差错。就是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 - 儿童时期的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15-29岁是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的另一个高 峰,可能的原因是男性比女性承担各种灾祸风险,包括战争。45-64岁是男性死 亡率高于女性的另一个高峰,原因男性心脏病和其他恶性疾病的死亡率提高,而 女性对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却有所下降。 - 发展中国家还可能出现男性预期寿命高于女性情况。印度,1985年。 - 我国0岁组和低年龄组的的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是否存在选择性溺婴的问题, 还有对女孩生命的忽视。
影响死亡的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A. 影响人们健康水平和患病率、治愈率、意外死亡的个人因素: (1) 收入水平:居住条件,饮食、服装用品; (2) 教育程度(卫生和疾病知识):卫生习惯、外伤或普通疾病的判断与简单处理; (3) 行业与职业:成年人选择的“危险职业”(警察、消防员、矿工、海员等); (4) 婚姻家庭:童年时是否有父母抚养;成年单身者、丧偶者的生活习惯与健康;老年丧偶的死亡率 (5) 生活观念和心理素质:乐观、悲观;稳定或不稳定; (6) 社会阶层的分析 B. 影响人们健康水平和患病率、治愈率、意外死亡的社会因素: (1) 社会、居住社区公共设施(住房建筑、卫生设施、污染处理)的水平: (2) 社会医疗设施与条件:; (3) 交通器材与设施: (3) 劳动保护条件: (5) 社会治安状况:交通管制体系,犯罪预防体系;非正常死亡率的上升 (6) 社会、单位、家庭医疗保障-保险体制:体系规模、支付水平、可靠程度; (6) 传染病源的控制与预防,环境的因素: (7) 生存与工作的精神压力:工作节奏、竞争强度、失业危险、物价压力等; (8)社会动荡、恐怖活动、内战、战争:导致人们被暴力所波及而死亡; (9)政治运动:
死亡的申报制度:死亡发生后,按照政府制度需要由有关部门(医院、公安 部门、行政部门)开具死亡证明,说明死亡者身份、死亡地点、死亡时间和 死亡原因。在一些国家采取“属地”申报制度,即由死亡发生地点的有关部 门申报和统计。我国和另一些国家采取“属人(属籍)”申报制度,即由死 者户籍所在地的有关部门申报和统计。
年龄格局:分年龄组死亡率曲线,显示不同年龄 的死亡概率; 变化的4个阶段:0-10岁(由高到低迅速下降); 10-35岁(低水平,缓慢上升); 35-90岁(加速 增高);90岁以后(保持高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的分布曲线
从U型向J型转变的分年龄组死亡率
- 婴儿死亡率首先下降 - 死亡率下降的第二个阶段是老年死亡率的下降
流行病转变理论:5个基本命题
(1) 死亡率是人口动态变化的基本因素; (2) 传染病将逐渐减少,人为疾病将成为人类主要致死原因;其过程可分、为3阶段:
A. 传染病猖獗-高(波动)死亡率,预期寿命20-40岁; B. 传染病被逐渐控制,死亡率开始降低,预期寿命30-55岁; C. 传染病进一步受到控制,人为疾病增加,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70岁以上; (3) 流行病的转变对不同人群效果不同,有利于年轻人和女性; (4) 欧洲国家死亡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和营养的提高; 不发达国家死亡率降低,主要是由于医药的发展和普及; (5) 流行病转变的4种模式(李若建,1992:156-157;Kitagawa提出3种模型): 典型西方模式(西欧):18世纪期间从高死亡率逐步演变为低死亡率,传染病被人为疾
另一种形态的标准化
死亡率的比较指数
(Comparative Mortality Index) 以某个初始时间为100,看某地区死亡水平随
年份变化而变化,死亡水平的时间序列分 析
死亡率/死亡人数/某年龄岁组的死亡率,这些 都没有死亡率的比较指数为好。
例题,翟振武,pp.221-225
用曾生子女的存活比来估算儿童死亡率
人类历史上死亡率转变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早于医疗技术的普及,来源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 育和营养水平的提高。
虽然死亡率的转变与食品短缺,饥荒,疾病,传染病等 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更重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 社会分配方式,人均享有的福利状况,和平等地对各种 阶层的关怀。(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
社会发展和死亡率:一个更健康和完善的社会
社会发展可以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也可能是更危 险。卫生的改进;清洁用水的提高;食品消毒技 术;医疗技术的提高;对传染病护理的改进;输 血的提高;产前和产后的护理和医院生育;卫生 健康的教育;诊断技术的提高;中断怀孕方法的 改进和合法化;保护牙齿、视力和听觉方法的进 步;汽车中的安全带和安全能力提高;人类对健 康知识的增长;等等都都大力地降低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的统计和死亡分析
死亡,和人口生命状态的变动
从生到死,无非是从1到0这么简单.
死亡的判定:生命的终结就是死亡,但是对于死亡时间的判定并不简单,就 如同一个生命开始时间的判定也不一致(是从怀孕开始,还是从分娩出生开 始)。一般把心脏跳动、呼吸作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把心脏停止跳动(没有 脉搏)和呼吸停止作为生命终结的表现。但是,现在也出现了“脑死亡”的 概念,把大脑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即使还有心跳和呼吸)判定为“脑死亡” (“植物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没有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