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为钢 情铸中原大粮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为刚,1958年10月出生,汉族,籍贯山东省莱芜市。
博士,研究员。
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工作。
2006年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7年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科学成就奖,2014年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人物名片
2007年有一位农业科学家在首届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上做获奖发言时深情地讲道:河南是小麦生长的天堂,我们的先辈们将小麦培育成了这方沃土的优势农作物,这是一片吸引全世界注意力的小麦主产区,我和我的同事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中原大地是如此的美好,我们应继续努力,继续去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河南更加美好的明天去努力工作。
——他就是200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小麦育种家许为钢。
许为钢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随后硕士、博士分别从师于西北农业大学赵洪璋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吴兆苏教授和盖钧镒院士,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国家小麦工程实验室主任、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两个品种,两个跨越
郑麦9023生产应用已长达15年,目前年种植面积仍超1000万亩;郑麦7698
于2012年通过国审,2015年收获面积已上升到1000万亩。
许为钢一直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他始终面向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小麦遗传改良原理与方法等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他先后主持育成郑麦9023、郑麦9405、郑麦7698、郑麦0856、郑麦0943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其中郑麦9023和郑麦7698是他育种事业两个跨越阶段的代表性品种。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中国人已由“吃饱”问题转变为需要“吃好”,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面临着可能国外优质小麦对我国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冲击。
面对国内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局面,许为钢毅然将自己的育种战略目标瞄准了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历经10年,于本世纪元年主持育成了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较好地实现了强筋优质特性与丰产性、抗病性、早熟性和广泛适应性等的结合。
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首次实现了优质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位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年最大种植面积曾达到2980万亩,在河南、湖北、江
苏、安徽和陕西等地大面积种植,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和生产应用的标志性品种。
该品种目前生产应用已长达15年,2003~2008年连续6年种植面积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累计种植面积2.5亿亩,目前年种植面积仍超过1000万亩,已连续12年被我国农业部列为我国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
郑麦9023与其他优质小麦品种一道不仅实现了我国优质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而且已成功地抗御了国外优质小麦可能发生的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商业冲击,并实现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
为此,他于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获首届“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和“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这一成就也造就了许为钢于2009年荣获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育成优质强筋品种郑麦9023以后,“优质+高产”又成了许为钢追求的新目标,他期望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在我国小麦的主产区黄淮麦区不仅品质优良,可满足市场需求,而且也具有一流的产量水平。
又是一个十年奋斗,2011年育成了优质强筋抗病高产新品种郑麦
许为钢
情铸中原大粮仓
中原智库
E-mail:nongjiacanmou@
2
6
@农家参谋杂志社微博 编辑:王晓鸽
7698,该品种的品质特性经农业部小麦品质鉴评会鉴定为优质面条和优质面包双料强筋优质小麦品种,在多次由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机收测产中亩产超过700千克,2014年在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前荣村的郑麦7698千亩高产示范方机收实产达到亩产752千克,实现了优质强筋与高产特性的良好结合。
郑麦7698于2011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201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其示范推广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大项目”,2015年收获面积已上升到1000万亩,被农业部连续两年推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主导品种。
从郑麦9023到郑麦7698,经过了两个“十年磨一剑”,郑麦9023解决了优质强筋特性与其他农艺特性的良好结合,首次实现了我国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位居我国小麦品种第一位的历史性跨越,为优质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生产应用做出突出贡献;郑麦7698则解决了优质强筋品种优质特性与超高产特性的良好结合,为我国主产区小麦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又一个优异的品种支撑。
遗憾中追求完美
从优质,到“优质+高产”,许为钢又将研究目标锁定在“优质+高产+资源高效利用”,期望三者良好结合来满足国人生活的需求、规模化现代农业经
济发展的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
他说:“小麦新品种选育是一门遗
憾的艺术。
在选择过程中,有时候,人
们所期望的性状就是未能结合在一起,
就必须放弃某些东西,最终育成的品种
总会有些不足;采用的某些技术、方法
不是很完美也会导致遗憾发生。
郑麦
9023如果耐寒性、抗倒伏性再好一点就
更好了。
”
许为钢正是在遗憾中不断地追求完
美,在社会经济的需求发展趋向中去寻
求新的育种目标,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中
不断创新。
郑麦7698基本定型后,他根据我国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将研究目标
锁定在“优质+高产+资源高效利用”,
期望实现三者的良好结合来满足我国人
民生活的需求、规模化现代农业经济发
展的需求和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
在小麦产量潜力改良方面,他带领研究
团队对60多年来河南省小麦品种产量潜
力遗传改良进展状况及改良途径进行了
系统研究,建立了小麦理想冠层建构模
式,开展了小麦耐光抑制特性的遗传改
良工作,创制出农艺性状较好且至矮力
适中的新矮源郑麦07H508。
在小麦品
质特性遗传改良方面,对黄淮麦区小麦
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多
态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包括17
种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品质效应评
分标准,建立了适用于小麦新品种选育
工作的品质特性高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
小麦抗病性遗传改良方面,结合分子标
记、病圃鉴定和基因源分析,对河南省
60年来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基因和白粉
病抗性基因的利用状况及其利用价值进
行了研究,发现了PmHNK和PmHNK54
两个白粉病抗性新基因。
近年来,在小
麦资源高效利用特性改良方面也取得了
可喜的研究进展,如将玉米C4光合循
环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功能基
因pepc导入普通小麦,使小麦的光合速
率提高20%,产量提高10%左右;将水
稻低磷胁迫转录因子OsPHR2导入普通
小麦,使小麦的磷、氮养分利用率提高
10%以上,低、高肥力试验中产量分别
较对照提高15%和5%以上,将大豆的干
旱应答转录因子GmGREB导入本地小
麦,在少浇一水的情况下小麦产量与对
照相当,可节约灌溉用水40方/亩。
追
求无止境,奋斗求完美,许为钢正在为
实现小麦品种“优质+高产+资源高效利
用”的三结合而刻苦攻关。
一个美好的梦想
粮安天下,粮稳中国。
河南作为中
国大粮仓不仅要成为全世界小麦生产、贸
易、加工的主要区域,也应发展成为全世
界的一个重要的小麦科技创新中心。
1999年,许为钢随河南省小麦遗
传育种考察团在美国考察期间,他看
到美国堪萨斯州小麦生产面积是4000多
万亩,是美国最大的小麦生产区域,
同时也是美国小麦科学研发的一个重
要中心,这强烈地触动了他的思绪。
他有感而想到,河南小麦面积8000万
亩,是中国小麦生产、贸易和加工的
第一大省,也就可以称其为全世界的
一个小麦生产中心,但在小麦科技创
新上则是集成创新多,原始创新少;
应用型创新多,基础性创新少。
这是
河南小麦科技的短板,势必成为河南许为钢(左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中)介绍小麦长势
三农人物
27
小麦生产未来发展的瓶颈;河南不仅是全世界小麦生产、贸易、加工的主要区域,也应发展成为全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小麦科技创新中心。
这也成为了许为钢的一个“另类之梦”,虽然他知道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他也为这个梦想而与他的河南同行们去共同努力。
在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来他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课题“小麦分子聚合育种”、国家行业公益性重大专项“粮食作物抗灾群体优化与定向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河南粮食核心区高产、稳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落户河南省农科院,主持建设了“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黄淮海转基因小麦中试基地”“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河南省小麦遗传育种国际联合实验室”,为所在区域小麦科技构建了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10年来在省、国家外专局的支持下,在许为钢的组织下,河南小麦研究会和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牵头,河南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的省、市级科研骨干近百人次9赴世界小麦
科技的先进国家进行培训和考察,并积极引进海内外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许为钢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个梦想是可以实现的,因为这是中国人的需要,国家是支持的。
青春白发麦金黄
他以科学家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和白发,换取中原大地麦浪欢歌。
曾有人对许为钢说:“许博士,你这一头白发换来了麦地金黄。
”“头发一辈子只白一次,小麦年年都变黄,年年都丰收。
”谈笑间,许为钢流露出对小麦的钟情。
在开展优质小麦品种选育的初期,没有仪器测定品质指标,许为钢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就用嘴嚼麦粒,舌搅面筋来鉴别后代材料的品质优劣,一个收获考种季节要嚼搅上万份样品,干硬的麦粒磨坏了牙齿,粗糙的麦砏在口中搅出了血泡,但最终选育出了我国优质小麦育种与生产优质化的标志性强筋品种——郑麦9023。
许为钢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小麦生产,每年在农村指导生产的行程都在5万千米以上,为河南小麦连续多年丰收做出了贡献,被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他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曾拿出自己获得的20万元科研奖励倡导设立了河南省农科院研究生奖学金。
他总是告诫自己和年轻人,要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努力工作,倾力奉献。
他常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大家能吃饱、吃好,要让小麦品种产量增长的速度超过耕地减少的速度。
”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和人大农委委员,尽管业务工作繁忙,许为钢牢记使命,积极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积极为营造利于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而履行职责,体现出了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本文转自《河南科协蓝皮书·人物卷》】
宋洛文,河南省偃师市人。
1986年毕业于郑州牧专畜牧专业,先后任省畜禽改良站科长、省良种羊育种中心副主任,职称为农业推广研究员。
现任省奶业协会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专业特长:畜牧业发展规划、科研推广、技术咨询、投资效益分析、畜禽品种改良技术服务及动物疫病防治、饲养技术指导。
主要从事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擅长奶牛、肉牛、肉羊品种改良及技术指导。
公开出版著作:主编《奶牛高产新技
中原智库E-mail:nongjiacanmou@ 28@农家参谋杂志社微博 编辑:王晓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