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富津教授治疗经断前后诸证验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富津教授治疗经断前后诸证验案
王金凤;孙丽英
【摘要】通过对段富津教授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验案3则进行分析,以示段富津教授的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以期为临床上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2(040)006
【总页数】2页(P57-58)
【关键词】段富津;名老中医;经断前后诸证;验案
【作者】王金凤;孙丽英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5
段富津教授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国家级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创始人,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重点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名老中医。
段老从医60余载,精通经典,博览群书。
如今段老虽已耄耋之龄,仍目明耳聪,思维清晰,长年坚持出诊。
擅长诊治中医内、妇、儿科及诸多疑难病证,笔者有幸随师临证,亲聆教诲,受益匪浅,兹撷取经断前后诸证验案3则,以飨同道。
经断前后诸证是妇女在经断前后由于天癸将竭,肾气渐衰,阴阳平衡失调,月经开始紊乱、稀发,渐至绝止。
伴随着月经的变化而出现以烘热汗出为主症的绝经前后诸症,发无定时,随情绪波动。
常伴有倦怠乏力、急躁易怒、眩晕心悸、失眠健忘、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面目浮肿,尿频失禁等症状。
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
中医学对此病的论述散在于“崩漏”、“汗证”、“不寐”、“健忘”、“脏躁”、“骨痹”、“腰痛”等病的论述中。
《内经》认为,女子生长发育中“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子在49岁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月经将断而至绝止。
此时人体调节阴阳平衡功能减退,部分妇女由于体质因素,心、肝、脾功能不调,或兼有情志因素,而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出现一系列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
段教授认为,肾虚是经断前后诸证发生的主要病机,“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另外,肾阴阳失调日久累及他脏,以心、肝、脾为主。
如阴不敛阳,虚阳浮越而见潮热汗出、五心烦热;肾水匮乏,不能上济心火,心肾不交,则出现怔忡、不寐、心
悸等症。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阳化风,出现心烦易怒、头晕目眩、不寐、胸胁苦满、月经不调之症。
《景岳全书·不寐》有云:“真阴精血
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肾与脾,先后天相互充养,脾阳赖肾阳以温煦,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脾阳虚,则易出现食少,便溏,面目和肢体浮肿消瘦乏力等症状。
精血不足,清空失养,髓海不足则有头晕耳鸣等。
故临床治疗上强调应以补肾为主,兼顾肝脾心。
1 病案一经断前后汗证
王某某,女,49岁,2010年8月24日初诊。
因烘热汗出1月来诊。
患者平素性情温和,近1年月经稀发,心烦易怒,心悸,多梦,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略细数。
查心电无明显异常。
盆腔彩超: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子宫内膜薄。
处方:天王补心丹与生脉散加减。
生地黄30g,五味子15g,丹参 20g,炒酸枣仁
20g,柏子仁 20g,黄芪30g,白参15g,麦门冬20g,14剂。
二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阵发性汗出仍较突出。
原方加煅牡蛎25g,继服7剂。
三诊:汗出较
前缓解,情志得舒,要求将中药制成丸剂,长期服用。
随访半年,无明显不适。
按语:汗为心之液,肾气亏虚则心阴失济、心火炽盛,水火不济而阴津外泄为汗。
《寿世保元》中提出了汗证辨证施治的总则: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心虚冷汗自出,理宜补肝,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火炎者,当补肾,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医宗必读》论述了心肾虚所致的汗证的诊治,指出“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
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
……心虚者,益其血脉,当归六黄汤。
”本案两方加减共奏益气生津敛汗,补心养血安神之效。
方中重用生地黄上清心火,下滋肾水,补肾养心,清热安神;麦门冬助生地滋阴清热;丹
参补血养心;党参益气安神;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酸敛心气,宁心安神;黄芪益气补血兼助止汗;白参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后随证加入煅牡蛎25g,以益阴潜阳,除烦止汗。
2 病案二经断前后不寐
何某某,女,53岁,2010年11月10日就诊。
患失眠已2年,曾服多种镇静药物,收效不显。
自诉:患者绝经近2年,入夜则心神烦躁,辗转反侧,不能成寐。
烘热汗出,口干,头昏耳鸣,腰痠疲惫,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自带外院头部CT、心电及盆腔彩超无明显异常。
处方:酸枣仁汤与黄连阿胶汤加减。
酸枣仁25g,知母20g,川芎 10g,茯苓25g,酒白芍 15g,当归 15g,熟地黄20g,柏子仁 20g,郁金 15g,夜交藤 25g,合欢花20g,黄连 15g,黄芩 15g,牡丹皮 15g,阿胶 15g(烊化),鸡子黄2枚,
炙甘草15g。
7剂后患者寐而能安,虽仍易醒,但情绪佳,汗出减轻。
上剂更服之,7剂后夜已成寐。
无明显烘热汗出,再服7剂以求完效。
未复诊。
按语:肾气亏虚则心阴失济、心火炽盛,水火不济而阴津外泄为汗。
本案辨证为水
亏火旺,心肾不交。
用酸枣仁汤加减,本方首载于《金匮要略》,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即肝血不足,阴虚内热之证。
重用酸枣仁,入心肝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除烦,以助酸枣仁安神除烦;茯苓宁心安神健脾;川芎活血行气,调畅
气机,舒达肝气,与酸枣仁相配,酸收辛散并用,补而不滞,甘草甘缓;郁金、夜
交藤、合欢花与疏肝解郁安神诸药相伍,一则养心肝之血以宁心神,一则清内热以除虚烦;黄连清心泻火,《本草纲目》言其“泻心脏火”;阿胶甘平,补血滋阴,《本草从新》谓之“平补而润……滋肾补阴”。
二药合用交融水火,除烦安神;《本草从新》言黄芩“苦入心,寒胜热,泻火除湿”,白芍“补血敛阴”,芩、芍并用,助君药滋阴降火,除烦安神,;鸡子黄甘平入心肾,《本草纲目》载其“补阴血,
解热毒”,既泻心火之有余,又补肾水之不足;与阿胶、白芍相合,滋补阴血,以
复耗灼之阴津,且防连、芩苦寒伤津之弊。
因该患有头晕、耳鸣、腰痠等肾水不足之证,恐其泻火有余,补肾水之力不足,故加入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牡丹皮清泻相火;茯苓、夜交藤、合欢花均为甘平之药,具有养心安神之效。
本方苦
寒与咸寒并用,滋阴与泻火兼施,泻火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邪,以达到直折少阴之心火,壮足少阴之肾水之效。
3 病案三经断前后眩晕
李某某,女,51岁,2011年5月18日初诊。
以眩晕半年来诊,患者近半年月经稀发,已停经3月,现眩晕,腰膝痠软,耳鸣,目暗,伴有自汗,盗汗,口干,
血压140/100mmHg,舌略红,苔微黄,脉弦细略数。
颈椎及头部CT:未见明显
异常,盆腔超声: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
处方:知柏地黄丸加味。
熟地黄20g,山茱萸15g,山药 25g,茯苓 30g,泽泻
20g,石决明 30g,知母 15g,黄柏10g,怀牛膝 20g,生杜仲 15g,生龙骨
40g,生牡蛎40g,7 剂。
5月25日二诊:眩晕好转,自汗减轻,偶有腰痛,上方加桑寄生20g,7剂。
6月
1日三诊:眩晕大减,微有盗汗,上方龙骨、牡砺煅用,7剂。
5月16日来告知,
眩晕已愈。
按语:肾藏精,肝藏血,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肾不足,精血衰少,肾精不能上
充于清窍,肝血不能上荣于目,故头眩。
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补养肝肾,健脾补虚,益精固肾,能治诸虚劳损;泽泻利湿泻浊,防熟地滋
腻敛邪;重用茯苓淡渗利湿,助山药健运脾胃;怀牛膝、杜仲二者合用补肝肾、强筋骨;知母、黄柏合用,滋阴而降相火;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合用以平肝潜阳;五味子滋阴敛汗。
诸药合用,滋补肝肾,平肝降火,标本兼顾,故7剂而眩晕好转。
二诊时偶有腰痛,方中加入桑寄生以增强补益肝肾之功。
三诊时眩晕已止,只是微有自汗,故生龙骨、生牡蛎易为煅龙骨、煅牡蛎以增强敛汗之功。
综观以上3案,经断前后诸证虽肾虚为主,但却病机复杂,五脏俱损,气血失调。
因此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平调阴阳,兼顾五脏、气血。
段老谨守病机,标本兼顾,治疗不拘一法,守方而不泥方,故以常方而收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