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110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

对照组给予骶髂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单钉棒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优良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稳固骨盆位置,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后路单钉棒系统;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临床疗效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骨盆骨折不稳定型损伤。

大多数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伴随髋臼、髂骨骨折或骨盆前环破坏等,属于高能量损伤[1]。

研究资料表明,骶髂关节骨折患者若没有良好固定复位,极易引发畸形、遗留疼痛和下肢功能障碍等,对患者的恢复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给予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效果显著。

现将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确诊收治的110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

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6.3±9.0)岁。

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6.1±8.7)岁。

所有患者中合并L5横突骨折38例,合并腰骶结合部位损伤28例,椎间盘突出游离型8例,L5神经损伤30例,椎弓根峡部裂同时伴极外侧椎间盘突出4例,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伴钙化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给予骶髂螺钉治疗,取患者俯卧位,采用C型臂X线机对骨盆侧位、正位及入口位进行确定,在髂后上棘外侧3~5 cm处选择切口,将定位套管插入切口处,透视套管放置于正位和出口位,再打入直径
2.5 cm的导针至S1椎体内。

使用透视反复调节导针位置,再沿导针方向拧入空心螺钉。

观察组给予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采用常规气管插管进行麻醉,以腰背后的正中作为切口,剥离骶棘肌和臀大肌,暴露椎板和突关节。

在髂后上棘内上方髂嵴部切除宽深各位1.5 cm的骨块,将其作为髂骨板间螺钉的植入点。

然后置入椎弓根螺钉,并且咬除椎板及上关节突内侧的部分骨质、下关节突和黄韧带,之后采用自制带导向四棱骨刀剖开纤维环和钙化边缘部分。

采用帶齿的刮匙对椎间隙上下终板下面的软骨刮除,夯实椎间隙置入咬除的椎板骨粒,在椎间嵌入已经修剪过的软骨面关节突,安装椎弓钉固定,最后止血、引流,关闭切口。

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拔除引流管。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根据患者骨折复位情况进行疗效评价:优:≤4 mm;良:5~10 mm;可:11~20 mm;差:>20 mm。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常见的不稳定性骨盆损伤。

目前,临床通常采用骨盆后方张力带钢板、骶髂螺钉固定、髂腰支撑内固定、骶髂关节前方双钢板等内固定方法,其中骶髂螺钉固定治疗最为常见。

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量少和定位准确等优点,但是临床资料显示骶髂螺钉固定治疗极易引发并发症,增加误入骶管的风险,还可能会导致骨折再次移位,骨折具有不可愈合的可能[3]。

近年来,伴随医疗事业的发展,后路单钉棒治疗逐渐被临床广泛运用,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在患者骨盆后环形成较为稳定的内支架结构,能够有效配合后环自身结构,对骶骨上的椎弓根钉进行适度加压,从而增强稳固性,通过对患者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进行髂骨-骶骨固定,从而有效复位和内固定,具有极强的抗剪切强度,疗效显著。

本次研究可以发现,采用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对照组)和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观察组)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疗效对比,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为89.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研究结果与刘加元等[4]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充分显示出采用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稳固骨盆位置,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治成.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及临床效果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4,21(4):30-32,35.
[2] 和利,贾健,梁彦,等.后路单钉棒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有效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0):5563-5568.
[3] 田素魁,房晓彬,王振强,等.使用TOS装置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
型骨盆骨折.实用骨科杂志,2012,18(7):598-600.
[4] 刘加元,张成亮.后路复位固定并伤椎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1):34-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