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

合集下载

古诗所见的全文

古诗所见的全文

古诗所见的全文
《所见》
作者:袁枚朝代: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yuè):树阴凉儿。

意欲:想要。

捕:捉。

鸣:叫。

《所见》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
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下来呢!
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完整版)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完整版)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所见古诗_所见袁枚《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

古诗《所见》注释和译文《所见》是一首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绝。

由于其通俗易懂、叙事连贯,因此广受读者欢迎,成为了杜甫的传世佳作。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所见》的注释和译文。

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释:白日:太阳。

依:靠。

山尽:山的尽头。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

入:汇入。

海:指渤海。

流:向。

欲:想要。

窮:穷尽。

千里目:众多景致的眼界。

更:再加。

上:向上。

一层楼:楼视野较宽,可以俯瞰周围景色的建筑。

译文:太阳靠在山的尽头,黄河却向渤海流。

想看尽千里美景,再登高一层楼。

此首《所见》首先以两句话为引子,将太阳沿山而落的景象和黄河向海流这样的宏伟场面,娓娓道来。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对美景的无限向往和追求的心态,凸显出诗人的豪迈、开阔和博大。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杜甫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的“千里目”实际上是在表现诗人不想囿于眼前的景象,而要超越过去的看法,拓展自己的视野,开拓新的境界。

此外,诗中也出现了“楼”的概念,这与唐代的建筑结构有关。

唐代的建筑多数采用木材、瓦片等轻型材料,因此,一般只建造三层或四层。

唐代的楼通常为玄武式或凤凰式,即四角有翘角、中间留有空地的独立式塔楼。

楼的顶部可作为楼阁或亭子,设有窗口,用以观赏山水风景等,这与诗中“更上一层楼”所述完全吻合。

在现代,我们也应该像杜甫一样,保持追求卓越的心态,不断打破封闭的眼光,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为开拓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

《所见》古诗原文欣赏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所见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所见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所见
所见
——【清】袁 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背景】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词释义: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古诗今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动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所见体裁:诗题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名字:袁枚年代:清代描述: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翻译: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原文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他)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二:思想内容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所见》古诗拼音全文

《所见》古诗拼音全文

《所见》古诗拼音全文Suǒ Jiàn皎月当空照,清风徐来扫。

醉来忘返步,梦回不踏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老。

凉山山草压柔肠,城中月色拖涵香。

行云载水泛征樯,屈指西风几时到。

夜色茫茫看欲尽,花开花落无穷期。

春日花开花,桃花漫山遍。

野径复时行,户外亦可寻。

病树前头万木春,和风庭院九春暖。

返县城中伴客行,泪尽吴山依旧在。

路漫漫,梦远远,行思无处安身。

千里一路长倾听,唯独留我自怀思。

秋风拂桂花,枫叶纷飞舞。

泪眼吟九月,谁共我无聊?草色连天宿雾早,一洗三千水涟漪。

地中不作木兰花,不开梨花半夜赊。

独酌黄昏尽,寂寞西楼作。

蒹葭古道冷霜天,寒冷童年记。

桂花香处双栖鸟,孤石惊起一行泪。

明月在天隐约虮,小草何时向阶前?别愁深深缝我衣,凉风满庭吗啡醉。

落霞壮观天,秋风摇摆人。

开门换季语,霜叶随风添。

稳种无人到三百,蒲桃川绿草如十年。

衰草凄凉别有意,天风饮马满江乡。

游丝珠箔江上长,庐山一叶愁无常。

闲庭春意晚,花底月明初。

休闲学道语,长路随洛川。

古路日西斜,新楼寒梦多。

灯映千年水,寂寞永江流。

飘零独立梦,观花逐流年。

行路任逍遥,归心带我还。

短亭林中月,寂寞柏树颜。

春风抚琴怀山水,客舟归燕见苍梧。

幽谷长啸无人问,夜深残月寂寞书。

丹青使我留九州,碧水紫山涤尘垢。

搓丝近墨亦染黑,读书破万卷终觉眼。

三千弟子传真意,万里江山点化心。

东篱条条留真境,西篱处处是安身。

修炼英雄虽名动,若不闻此大钟声。

乱世孤零蛇行草,杜鹃嬉戏见春深。

万紫千红杨柳闹,百舌相伴一阵春。

仍怜故乡水,万岭南风吹满头。

画楼风雨恨几许,薄衾学长夜行人。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远上人。

来骑眼里又谁家,江村四月闲人街。

闲世落花花自落,平生无独长偏宜。

摘星灯下听天叹,梦尽晓梦松茸枯。

巍巍长江伟大河,胜地仙踪劝探索。

霜风振华永不倒,波涛走势无穷途。

千峰跃出南楼雪,百牛倒卧宝塔云。

澄江绿水萦红砖,崇山璧水一派春。

若问龙脉何时出,问秦楼楼下长沙滩。

潇湘影响千古意,独板梁留忘忧天。

古诗《所见》

古诗《所见》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 在鸣叫的蝉吧。
忽然闭口立。
闭着嘴巴 站立不动
忽然,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我一定要
想办法抓 住它!
第二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静 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又是多么专注。
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心想捕捉鸣叫的蝉, 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放牛的孩子 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
歌声振林樾。茂密的树林。
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第一层:这两句写了小牧童的动 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 头,何等散漫、放肆。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
心里想 捉 正在鸣叫的知了。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所见
(清)袁枚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活泼顽皮、快乐有趣)
所见
(清)袁枚
诗人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
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
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说写结合,扩展思维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 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 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 事,讲给大家听。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骑 振蝉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振:震荡。
樾:树阴。
林樾:林中的 树阴。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欲:想 意欲:心想
捕:捉。 鸣蝉:正在鸣 叫的知了。
所见 牧童骑黄牛, 作者所看见的。
歌声振林樾。

小学语文-小学必背古诗《所见》

小学语文-小学必背古诗《所见》

小学语文-小学必背古诗《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年),清代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⑴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⑴林樾(yu):指道旁成阴的树。

⑴欲:想要。

⑴捕:捉。

⑴鸣:叫。

⑴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品赏析: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

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
无邪的牧童形象,究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呢?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然而,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完美的。

也许这正是诗人无法解决的主观和客观户间的矛盾吧!。

古诗《所见》

古诗《所见》

suǒ jiàn 所见
mù tó ng qíhuá ng niú , gē shēng zhèn lín yuè

童 骑 黄
牛, 歌




k ǒu
樾。

yì y ù bǔ míng chán, hū rán
意 欲 捕

蝉, 忽 然


立。
骑 蝉
振 樾
要求:
读每句诗,讨 论诗句的意思。
所见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心情?(愉快) 理由?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季节?(夏天) 理由? (意欲捕鸣蝉)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清)袁枚


意 忽


欲 然


牛,

捕 闭

鸣 口
樾。
蝉, 立。
振:振荡
樾:树阴 林樾:林中成阴 的地方
第一、二句诗意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 间小路上,嘹亮的牧歌声透过树林, 回环呼应。
欲:想。
意欲:心想。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第三、四句诗意
大概是想捕捉那只正在鸣叫的 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 高声唱歌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所见:所看见的事物
作者介绍
袁枚: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一生做 过几个地方的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 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 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 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简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扩展:《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所见古诗主要内容的意思
古诗《所见》的意思: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所见》【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所见的古诗大意

所见的古诗大意

所见的古诗大意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原文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这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
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

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

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所见《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全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赏析:户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不望神的气氛,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除了以上的赏析,这首诗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点:1、简洁明了: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洁,没有任何难懂的词汇或复杂的句子结构。

这使得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中的意思,同时也让这首诗更具有普遍的吸引力。

2、画面感强: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非常生动,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

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所见>>朝代:清代作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词句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白话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创作背景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作者介绍袁枚(公元1716年一公元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散文家。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

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中心思想《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古诗所见的意思

古诗所见的意思

古诗所见的意思
古诗《所见》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的内容,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原文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古诗《所见》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清】袁枚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村居⑴·【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⑵醉⑶春烟。

儿童散学⑷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

【注释】⑴村居:住在农村。

⑵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醉:迷醉,陶醉。

⑷散学:放学。

⑸纸鸢:鸢:老鹰。

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

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注释】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了——才料理完。

.④山原-----原野和山陵⑤蚕桑--种桑养蚕。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下的四月人人都在忙碌养完了蚕,又开始种地。

【中心】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

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

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

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

“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

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年代】南宋【作者】范成大【内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简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年代】南宋【作者】范成大【内容】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篱笆。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蝴蝶。

[简析]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自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

吴郡(今江苏吴县)人。

与杨万里同榜进士。

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

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

晚年隐居石湖。

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

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

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无限风光尽被占②。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解词]①山尖:山峰。

②无限风光尽被占:指蜜蜂到处采集百花酿蜜。

[释句]不管是平地还是高山,无限风光都被蜜蜂采花酿蜜时独占了。

它辛辛苦苦采集百花酿成的蜂蜜,究竟是为谁送去甘甜呢?[说明]罗隐(833—909),唐代著名诗人。

一生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唐末社会的黑暗面。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不畏艰难,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又讽刺了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人。

古诗《池上》、《小儿垂钓》的意思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7-5-30 20:03池上小儿垂钓小娃撑小艇,蓬头稚子学垂纶,偷采白莲回。

侧做莓苔草映身。

不解藏踪迹,路人借问遥招手,浮萍一道开。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文解释】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池上》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①藏踪迹,浮萍②一道开。

【注释】①解:知道。

②浮萍:池塘里的水草。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助读】这首诗写出了小孩的贪玩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将:携带。

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

闼:宫中小门。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作品】:书湖阳先生壁【内容】: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风——唐·李峤作者:李峤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1、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2、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简析]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