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训练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ebfeca5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e.png)
2《师说》同步练习(含解析)上学期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注重顶层设计,统筹内外资源,回应社会关切,做好儒学当代使命的阐释。
儒家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开放包容、躬行实践等品格,为每个个体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提供了思想智慧与修身原则,孔子不仅提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己达人,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
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注重“存心养性"“齐之以礼”“德礼兼治"并举,即通过道德心理培养来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并做到德礼兼治,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
儒家“德礼"蕴含国家制度建设的治理智慧以及一以贯之的“仁爱”思想,关注制度运作与个人贤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修身与建构选贤任能制度并举,注重贤能思想对治理能力的提升,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0.2《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97b07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5.png)
10.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
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
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
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
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
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
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
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
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
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
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
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fc4fbe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5.png)
《师说》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jiān) 嘉.奖(jiā) 阿谀.(yú) 师襄.(xiāng)B.贵贱.(jiàn) 经传.(zhuàn) 以贻.(yí)之苌.(cháng)弘C.解惑.(huò) 句读.(dú) 孰.能(shú) 老聃.(dān)D.巫.医(wū) 郯.子(tán) 蟠.桃(fán) 无长.(zhǎng)无少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齿..(看不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语气)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士大夫之族.(类)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不耻.相师⑦孔子师.郯子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A.①③④/ ②⑦/ ⑤⑥⑧⑨B.①③④/ ⑦⑧/ ②⑤⑥⑨C.③④/ ②⑤⑥/ ①⑦⑧⑨D.③④/ ②⑥⑦/ ①⑤⑧⑨4.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耻学于.师A.其皆出于.此乎 B.于.其身也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学于.余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2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师说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
![师说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43df1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5.png)
10.2师说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句读(dòu)木讷(nè)削足适履(xuē)改弦易张(xuán)B.谥号(shì)僭称(jiàn)快快不乐(yàng)一哄而散(hòng)C.贻笑大方(yí)迂腐(yú)泾渭分明(jīng)量体裁衣(liàng)D.阿谀(yú)造诣(yì)蓦然回首(mù)焚膏继晷(guǐ)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B.传道受业解惑也C.孔子师郯子D.句读之不知3.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于是)D.不拘于时(被)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
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5.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师说》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一)学案:《师说》](https://img.taocdn.com/s3/m/3bb23add76eeaeaad1f3305b.png)
师说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文体以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大体内容。
2.掌握第一段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3.鉴赏并掌握本文运用正反论证和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4.背诵课文。
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犹且.愚.人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巫.医乐.师句读.阿.谀.经传.郯.苌弘..蟠.贻.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溢“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
20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
792年,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
802年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人仕途。
后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关于古文运动及本文写作背景: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150a3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0.png)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0课《师说》同步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C.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
A项,第一个“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代指“道”。
B项,第一个“其”,代词,那些;第二个“其”,语气词。
C项,第一个“乎”,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比”;第二个“乎”,助词。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
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
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 相与枕藉乎舟中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答案】A【解析】A项和例句均为介词,相当于“于”,在;B项,介词,相当于“于”,对;C项,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D项,语气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习”均为“学习”之意。
A项前一个“出”为“超出”之意,后一个“出”与“出自”的“出”意思相同;B 项前一个“惑”是“疑难问题”之意,后一个“惑”是“糊涂”之意;D项前一个“道”是“道理”之意,后一个“道”是“风尚”之意。
4、下列各组画横线的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却匈奴七百余里而耻学于师B.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 孔子师郯子、苌弘吾从而师之D. 其下圣人也远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答案】C【解析】A项,使动用法/意动用法;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C项,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2《师说》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师说》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71c94e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11.png)
2《师说》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取材于韩愈《师说》)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C.道之所存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2.下列对句子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怎么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小呢?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来他的明智之处。
D.位卑而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3.下列选项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A.惑而不从师B.吾从而师之C.择师而教之D.则群聚而笑之4.用原文填空。
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fa3b993aa00b52acfc7cac5.png)
《师说》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tán)苌弘(chánɡ) 老聃(dān)李蟠(pán)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 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3.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辍耕之垄上B.郯子之徒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4.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A.圣人之所以为圣B.余嘉其能行古道C.小学而大遗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5.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2课师说(第一课时)(教师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0.2课师说(第一课时)(教师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44955b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7.png)
第10.2课 师说(第一课时)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人为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
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
“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4.“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译文师说韩愈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所以②传道受③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师说》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精品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850e6205087632311212db.png)
《师说》/韩愈精品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精品习题及答案】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受,。
④【生而知之】。
之,。
⑤【其为惑也】。
⑥【闻】。
⑦【从而师之】。
⑧【吾师道也】。
师,。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
⑩【无贵无贱】。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⑫【师道】。
⑬【出人】。
⑭【犹且】。
⑮【众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
益,。
⑰【身】。
⑱【耻师】。
⑲【惑】。
⑳【童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
㉓【或师焉,或不焉】。
不,。
㉔【小学而大遗】。
㉕【巫医】。
㉖【乐师】。
㉗【百工】。
㉘【不耻相师】。
㉙【族】。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
云者,。
㉛【年相若】。
㉜【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
㉝【不齿】。
齿,,㉞【乃】。
㉟【欤】。
㊱【常师】。
㊲【郯子】。
㊳【师襄】。
㊴【老聃】。
㊵【郯子之徒】。
徒,。
㊶【贤】。
㊸【不必】。
㊹【贤】。
㊺【术业】。
㊻【专攻】。
攻,。
㊼【李氏子蟠】。
㊽【古文】。
㊾【六艺经传】。
六艺指。
传,。
㊿【通】。
①【不拘于时】。
时,。
②【嘉】。
③【古道】。
④【贻】。
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中语文 师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https://img.taocdn.com/s3/m/4c241372376baf1ffd4fad36.png)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师说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课文中“师”、“道”等文言实词和“于”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反复诵读,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激情投入,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较深刻地理解韩愈的“师道”思想,尤其是“师道”思想在当时社会里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较透彻地理解对比论证对于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预习案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并借助“教村助读”基本理解文章大意,能准确诵读和断句。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Ⅰ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
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二、了解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得数矣。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aeed6851f524ccbff02184e8.png)
山东省宁阳实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师说》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第一部分:知识与技能积累“传” “师”“道”“受”“固” “从”“也”“则”“于”“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能力目标情感价值观学习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养成良好的从师学习风尚。
对比论证的议论方法。
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学习建议这是韩愈提倡从师学习的一篇重要论文,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重要,有些语句的含义也比较难以理解,建议学习本课时采用以下方法:1.用一节课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字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归纳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掌握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2.理清文章结构,逐句理解,熟读、逐段背诵,培养语感。
3.在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就一些难点问题进行再分析,做一些落实与巩固性的练习。
旧知识铺垫:“而” 的用法1.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2.表示递进关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示承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之所学也第一课时预习、梳理充分预习、熟读后完成下列内容1.注音句读或不焉经传读书不能传道聃蟠苌弘冉潘无长无少2.通假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3.一词多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孔子师郯子、苌弘(④吾师道也(师⑤不耻相师(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古:..②句读之不知(古:..③小学而大遗(古:..5.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有贻笑大方心旷神怡近谀须臾通)通)))))))今:)今:)今:)、、、、第二课时一.解释文题“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
“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10-1《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1《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1562c36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7.png)
2023--2024学年度高一语文《师说》测试练习一、基础选择题(75分,每小题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chuán) 贻.(. yí)B.句读.(dú) 苌.弘(cháng) 聃.(rǎn)C.阿谀.(yú) 授.之书(shòu) 蟠.(pān)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4.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如土石何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C.吾从而..师之D.师不必..贤于弟子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宾前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做无.贵无.贱(没有)9.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10.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11.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13.选出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 )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1918e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6.png)
高一语文文言文训练-------《师说》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B.不耻相师.师:学习C.官盛则近谀.谀:奉承D.郯子之徒.徒:徒弟2.对下列各组句子与成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犹且从.师而问焉/云集景从.B.吾未见其明.也/明.眸善睐C.君子不齿./唇亡齿.寒D.作师说以贻.之/贻.笑大方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章没有标点,阅读时通常把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常用圈和点来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中语文师说训练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基础巩固题――把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chuá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āng)聃.(dān)C.阿谀.(yú)授.之书(shòu)蟠.(fā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得知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师”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吾从而师.之()(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4)犹且从师.而问焉()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这类文体。
二、能力提升题(一)课内语段阅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A.感慨B.叹息C.悲哀D.愤慨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B.圣人之.所以为圣/古之.圣人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则.群聚而笑之/官盛则.近谀9.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孩子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年龄小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知识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知识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不仅仅教给孩子书本知识,还帮助他们领着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难道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11.★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爱其子”的人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于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二)课外拓展阅读训练――山登绝顶我为峰!张纲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
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
”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
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
以纲为广陵太守。
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
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
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
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弃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
”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
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
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
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选自《后汉书·张纲传》,有删改)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C.南州晏.然晏:安定D.负.土成坟负:背负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厉布衣之节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思以.爵禄相荣作《师说》以.贻之C.公其.深计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不拘于时,学于.余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教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使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
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
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
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15.(语言运用)用手机发送短信祝福已成时尚,在教师节到来时,给你的老师发一条短信表达你对他(她)的祝福。
要求:①简明得体,有文采,有创意;②30字左右。
附录课外阅读●新闻事件尊师重教美“教师感激日”华人子女送礼费思量中新网5月6日电据美国《侨报》报道,今年5月4日是美国的教师节,“尊师重教”的华裔家长和学生费尽心思为老师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
每年5月份第1个满周的星期二是教师节,也称为“教师感激日”(Teacher Appreciation Day),当日所在的周也就成为“教师感激周”,是一个学生和家长向教师们致敬和表达谢意的日子。
华人一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以对于这个教师节也格外重视。
但是,如何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敬意却不是一件易事。
居住在南帕沙迪纳学区的刘太太介绍,这里的中小学一般都有家长教师联合会(PTA)。
在教师节到来的时候,家长教师联合会的家长代表就会根据一些家长的建议给全班家长发一封信,信中说明如何给老师礼物。
刘太太6岁小女儿的班级这次就建议班上20个学生凑齐120元钱给老师买个礼品卡,如果不同意集体买卡,也可以自己送给老师价值10元的礼品卡。
没想到刘太太的小女儿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她在教师节前一天在家中挑选了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用保鲜膜包好送给了老师,教师节当天决定给老师送一枝自家种的花。
孩子这样温馨的想法让刘太太也很感动。
刘太太的大女儿已经上了初中,老师多达10位。
大女儿自己也别出心裁,在网络上给每位老师都制作了不同的电子贺卡。
其中她给自己最喜欢的乐队老师用软件谱了一首曲子,十分别致。
刚刚来美国不到一年的齐太太感慨:“在美国,给老师的礼物不必昂贵,而要讲究用心,比如送给老师一份手绘的肖像画,或者是一些自己动手包的糖果,烤的一些小饼干之类的,礼物很简单,但是孩子们却特别认真,特别起劲地准备。
自然收到礼物的老师们也是非常开心,给每一个可爱的学生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亲吻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之间的感情又近了一层。
”点评:一份小小的礼物,代表的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教师的承认与尊重。
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时文50年,没有褪色的爱心接力――岳志德祖孙三代尊师重教的故事从1991年开始,每年清明节,泾阳县王桥镇西街小学的少先队员们总要去为一位老人的墓敬献花圈,学生毕业了一茬又一茬,而这个活动也坚持了整整19年。
这位逝去的老人名叫岳志德,是王桥镇原西街村的一名老共产党员。
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致力于当地的教育事业,为建校办学贡献卓著,荣获陕西省集资建校先进个人称号,深受村民拥戴。
上世纪的王桥镇西街小学校舍分为三处,一处是在村西的破窑洞,一处在街道的旧瓦房,一处在一个小土丘上的破庙里。
岳志德说:“咱吃过没文化的苦头,绝不能让孩子们再吃这个苦!”凭着爱心和执著,他扑下身子,率领村民搬掉小土丘,填平东凹地。
没有砖瓦自己烧,不懂技术向别人学。
那时,岳志德的足迹从旬邑马栏伐木头到官道拉水泥,建校缺什么,就是他的命令。
儿子给他寄回400元,让买台电视机。
他舍不得,却毅然全部捐给学校打水泥路。
有一天,当地下了罕见的大暴雨,群众都在维护自家房子的时候,岳志德却肩扛一根长椽,跑进学校。
校长赶紧招呼他来避雨。
岳志德说:“我不是避雨的,我是来捅楼下水道的,怕水进教室。
”在岳志德精神感召下,1988年,贫穷的王桥镇竟然在全县率先实施了“普六”。
1990年,岳志德老人因长期劳累患病与世长辞。
泾阳县、王桥镇两级党委、政府都为老人送来花圈、挽联,而自发赶来送葬的群众足有千人以上。
岳志德老人走后,在西安陆军学院工作的儿子岳永升大校在追悼会上立即表示,要继承父亲尊师重教的好传统,继续关爱家乡孩子,关心农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