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猜想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教学过程
猜想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的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三)设计实验
(反应前)称量混合(反应后)称量
(四)进行实验
演示实验
红磷燃烧的实验耗时长,由教师演示,这样一方面
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产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教师强调四要
素:“参加”、“化学反应”、“质量”和“总和”。
(五)分析论证
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质量
守恒的本质原因: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
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六)反思与拓展
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
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
乐趣,培养学生团。
在知识储备方面:
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
学生学习能 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力分析
在能力方面:
课例研究综 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
述
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
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
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好教师。
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
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
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该节
内容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
和“质量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的涵义和化学变化质量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
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分析和观察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化学
教学课例名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称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
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
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
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
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
技巧方面(两次称量)起到示范作用,为后面学生自己
动手实验打下基础。实验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探究活动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 变? 汇报结果 A 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 B 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 数据分析 展示拍摄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 实验现象查找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装置改进 小组讨论,将敞口装置改为各种密闭装置。 演示实验 教师用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再次进行碳酸钠与 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实验 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化学反应前后物质 的总质量相等。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学生产 生强烈的共鸣,体验成功的喜悦。
展示镁条燃烧的图片,请学生分组讨论镁条燃烧前
后的质量关系?通过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
应的镁条的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
二字,使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可
能会不相等,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是守恒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
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教学策略选
教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择与设计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多媒体展示运动会发令枪图片。引发问题:在物质
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
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