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348544d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8.png)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高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1]。
进入21世纪后,在注重通识课程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建设的同时,台湾地区高校积极推动地域化或本土化课程的建设,出现了大量以“台湾”和“台语”冠名的通识教育课程。
此外,相当一部分课程或多或少涉及到地域化或本土化内容。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就在线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了交流,实现了海峡两岸高校在线通识课程的共享[2]。
基于对台湾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初步了解,本文试对台湾师范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2017年11月8日发布的通识课程架构表[3],台湾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完成28个学分,分为语文课程①(10个学分)和通识课程(18个学分)两个必修部分。
其中,通识课程涉及7个领域、200余门课程(见表1),要求本科生在每个领域至少修1门课程(2个学分)。
台湾师范大学通识课程所涉及的7个领域中,课程数量最多的是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21.3%),其次是历史与文化(18.4%)。
7个领域又可以大致分为人文类和科学类两个部分:人文类包括语言与文学、艺术与美感、哲学思维与道德推理、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历史与文化,占比超过70%;科学类包括数学与逻辑思维、科学与生命,占比不到30%。
重文轻理的特点可能与台湾师范大学的师范性质和特点有关,而在台湾地区其他大学也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与自身学校特点密切相关的现象,如台湾实践大学的科学类课程明显多于人文类课程。
[4]台湾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还设置有第二外语和生活技能两类自由选修课程。
第二外语开设了10门课程,包括日语、法语、西班牙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文/张铭摘要:文章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袁介绍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基本架构和特点遥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语文课程和通识课程部分遥通识课程设计为七大领域袁地区化课程数量大尧种类多袁涉及政治尧历史尧文化尧科技等方面袁许多课程也注重在课程内容中设计地区化内容袁此外开设有与地区特点密切相关的生活技能课程曰不仅开设较多有关中国文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袁而且许多课程内容也包含或涉及中国文化遥学校通过夏季学院尧慕课等形式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校际交流遥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院校课程台湾地区作者简介:张铭袁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渊编号院2013084冤曰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渊编号院201736冤曰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渊编号院44351004冤语、韩语、泰语等。
聚焦两岸四地课堂共享语文教学盛宴
![聚焦两岸四地课堂共享语文教学盛宴](https://img.taocdn.com/s3/m/1d52b7e5b8f67c1cfad6b8c2.png)
语文教 育教学 展示研 讨会 ” 在 广州市举 办 。会议 由三部分组 成。第一部分是优 秀课例展示与专家点评 , 第二 部分 是专 家交 流各地语 文教 育教学 成果 , 第 三部分是 专家介 绍最新 研究成
果。广东 、 上海 、 重庆 的特级 教师分别展示 了高水准 的课 堂教
学, 香港 、 澳门的课 例为与会 教师带来 了一股清新 的气息 , 台湾 孔 子学会会长孔 维勤教授 亲 自展示 了台湾 风格的高 中语 文教 学。会上中国当代语文 教学专业 委员会秘 书长 毛继东教授 、 香
g S u c h e n
碉
沉
“ 按说这本集子里边 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 以前写的 , 为 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 因为现在很多问题表面 上是新 问题 , 骨子里还是老问题 , 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 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 ( 吕 叔湘《 叶圣陶语文教育 论集・ 序》 , 教育 科学出版社1 9 8 0 年版) 对 吕思勉先生的文章也可作如 是观 。我们 重提 这些论述 绝不是简单 的发 思古之 幽 情, 而是为了从前人那里获得启迪 , 想一想我们 当今语 文教学有没有 当年 吕思勉所提 的弊端 ?依笔者愚见 ,
祛弊。团
聚焦两 岸四地课堂 共享 语文教学盛宴
2 0 1 3 两岸四地暨新加坡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展示研讨会举办
2 0 1 3 年l 2 月2 9日至 3 1日, “ 2 0 1 3 两 岸 四地 暨新加坡 中学
港 教育学院梁振威教授 、 澳门中国语文学会会长胡培周先生 、 台
湾孔子学会会 长孔维 勤教授 、 新加坡教育部华文教研 中心洪瑞 春教授 、 上海静安区语文教研员冯渊 、 重庆市语文教研员钱金涛 分 别做 了学术 报告 。本次会议 的组织者广东 省教育研究 院语
两岸教师融合心得体会范文
![两岸教师融合心得体会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79c975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0.png)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经在两岸教师融合项目中工作了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与来自宝岛台湾的教育同仁们共同探讨教育理念,交流教学方法,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以下是我在这段经历中的心得体会。
一、文化差异与融合两岸教师融合,首先面临的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台湾和大陆同属中华民族,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在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两岸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 教育理念差异台湾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教学。
而大陆教育则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这种差异使得两岸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
2. 教学方法差异台湾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大陆教师则更注重课堂讲授,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两岸教师需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 课程设置差异台湾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陆教育课程则相对较为系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在课程设置上,两岸教师需要共同探讨,寻求适合两岸学生的课程体系。
二、交流与合作为了缩小两岸教育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两岸教师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1. 互派教师互派教师是两岸教师融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互派,两岸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对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今后的合作奠定基础。
2. 教育研讨会举办教育研讨会,邀请两岸教育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教育热点问题,分享教学经验,是加强两岸教师交流的有效方式。
3. 教学观摩组织两岸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相互学习、借鉴,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融合成果在两岸教师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教育理念更新两岸教师通过交流,更新了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
2. 教学方法改进两岸教师相互借鉴,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3. 课程体系优化两岸教师共同探讨,优化了课程体系,使课程更加符合两岸学生的需求。
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期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结题成绩
![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期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结题成绩](https://img.taocdn.com/s3/m/736d7dd2998fcc22bcd10d82.png)
例 93 短视频对大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影响研究——以抖音为例 94 商业赞助高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95 退出 or 共生:共享单车冲击下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现状的调查 96 “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模式创新研究 97 对大学生从事海外轻奢品代购现象的调查与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78 网络“丧文化”浪潮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失衡与治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余晨义
79 新型城市形态下浙江丽水“慢生活”模式调查及启示分析
蓝林澜
80 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建设比较研究——以贵阳市和金华市为例
吴礼军
81 云 E-young——基于"K.P.D.S."系统的接送一体化服务平台
胡巍川
告别“缺憾”,完美是否从此开始——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研究大学生对医疗美容
周好
65 筋斗云共享电动车的使用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
何艳虹
66 音乐社交短视频 APP 对各年龄层的影响力和吸引角度研究——以抖音 APP 为例
赵恬然
67 关于 90 后住房观念选择的调查研究——以金华市为例
蔡琛
68 帷屏下的战争与和平——关于东屏古村落文化传承情况的调研分析
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期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结题成绩公示
序号
项目名称
1 政务信息中的表情包应用研究 2 当代影视营销路径与效果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3 “品味文化”下对新型观影模式“众筹点映”的研究 4 中国元素在新媒体广告中的应用策略 5 短视频 2.0 时代,音乐社交类短视频平台优化策略——以“抖音”为例 6 基于 CIS 理论的主题景区品牌形象提升与推广策略研究 ——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7 影视文化产业背景下横店群演直播的调查和研究 8 近五年国内文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特征研究 9 “慢综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研究——以美食生活类为例 10 通过中西电影制度的对比——谈审查制度对我国电影业发展的作用 11 知了课堂——便携的影视主题线上课堂 12 虚拟社交平台中的设计导向——以 VTIME 虚拟社交为例 13 浙江绍兴“祝福”民俗的研究
爱莲说两岸教师同课异构
![爱莲说两岸教师同课异构](https://img.taocdn.com/s3/m/eebaf6b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9.png)
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之间 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提升教
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同课异构的意义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课异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让教师们 可以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 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同进步。
提升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和创意,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 质量。
促进教育创新
同课异构活动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教师在教学 实践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同课异构的发展历程
同课异构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解 决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问题而设立 的一种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更 新,同课异构在两岸教育领域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成为两岸教育交流的重 要平台之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两岸教师的共同授课,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 承和发展,增强两岸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2
同课异构介绍
同课异构的定义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课程不同教师 针对相同或相似主题进行的教学 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活动。
同课异构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与 交流,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和 创意,共同探讨教学问题,提高
02
教学内容选择
大陆教师注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内容选择较为固定;台湾教师则
更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善于引入课外知识和资源。
03
教学评价方式
大陆教师注重标准化考试和量化评价,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台湾教师则
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04
同课异构的成果与收获
两岸教学交流,从文化差异中获益
![两岸教学交流,从文化差异中获益](https://img.taocdn.com/s3/m/f9be3c17ff00bed5b9f31d77.png)
及教学的重点 ,究竟应着重 于教学
内容 还 是教 学 的技 巧 ?某 评 点 教 师 说 :所 谓 “ 行 大 道 , 即不 找快 捷 方
场气氛显得 活络 ,小孩子也能在其 带领下朗朗上 口,体会平仄之美 。
是希望能藉此达到学习的效果 。
再来看 “ 优 良教学”与 “ 示范 教学 ”之不 同 :平 日的课堂教 学 , 我们 希 望学 生 能 ・ “ 学 会 ”并 “ 了
解” ,我 想 。一 个 有 经 验 的 老 师 会 在 一 个 单 元 的 几 节课 上 ,运 用 不 同 的 教 学 模 式 .这 样 达 成 的 教 学 目标 是 “ 优 良教 学 ” ;而 “ 示范 教 学 ”
“ 评 ”与 “ 论”
在每堂课 四十分钟的教学演示
后 ,授课 教 师必 须 先 接 受 评 点教 师
式 .不 重技巧 ” 。要 “ 从 经典文本 中去 习得文学之美 ” 。但 我个人认 为 ,教学内容与教学技巧是同等重 要且相辅相成 的。身为教师 ,必须 有能力选择优 良的教学内容 ,通过
的课堂 中。想想在 F t 常教学 中因赶 课程进度 ,我们曾几 何时能静下心 来好好欣赏阅读或朗读一篇好文章 , 以领略诗人意境般地吟唱出诗 的韵 味,与孩子们好好讨论一本书呢? 我们总是 碌 的课程教学 中、 有 限的时间 内尽最大的可 能把课上 完 ,但试 问,学生真正吸收 、获得 了多少?在教改 的声浪 中想让学生 更有竞争力 ,则课程的规划 、教师 的教学心态 、家长的 “ 成绩为导向
“ 学 习”与 “ 改变”
这次观摩会上 看到台湾 陈老 师 指导 朗读 的热情 ,北京朱老师 吟唱
共享课程教学改革实践(3篇)
![共享课程教学改革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e7fea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3c.png)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共享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泛采用。
本文以某高校为例,探讨共享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分析其背景、实施过程、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共享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共享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共享课程教学改革,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过程1. 建设共享课程平台(1)平台建设:某高校投资建设了一个共享课程平台,集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视频、课件、试题等,方便教师和学生使用。
(2)资源整合:平台整合了校内外的优质课程资源,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教师培训(1)组织教师参加共享课程培训,使其了解共享课程的特点和优势。
(2)鼓励教师将自身课程资源上传至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 学生使用(1)学生通过平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自主学习。
(2)教师根据学生需求,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
4. 教学评价(1)建立共享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内容、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估。
(2)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
三、效果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共享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通过参与共享课程建设,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课程设计能力。
3.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共享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降低教育成本共享课程资源的共享,减少了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降低了教育成本。
四、存在的问题1.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共享课程资源质量不高,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2. 教师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对共享课程的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对共享课程资源利用不足。
五、改进措施1. 提高资源质量(1)加强对共享课程资源的审核,确保资源质量。
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方案
![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f0be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a.png)
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方案以下是一篇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方案的范文,供参考。
与台湾高校合作交流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成为增进两岸人民相互了解、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为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本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两岸高校的共同发展。
二、合作领域1.学术研究:鼓励两岸高校在共同关心的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共享研究成果,提升学术水平。
2.学生交流:加强两岸高校之间的学生交流,通过互派学生、短期访学等方式,增进两岸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3.教师互访:推动两岸高校教师互访,促进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
4.合作办学:探索两岸高校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施措施1.建立交流合作平台:成立两岸高校交流合作协会,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议,为两岸高校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2.推进学术研究合作:设立两岸高校联合研究基金,支持两岸高校在共同关心的领域开展联合研究。
3.加强学生交流:设立两岸高校学生交流奖学金,鼓励两岸学生互访交流,增进友谊。
4.推动教师互访:设立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计划,支持两岸教师开展短期访学、合作研究等活动。
5.探索合作办学模式:鼓励两岸高校在优势学科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四、预期成果1.提升两岸高校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
2.增进两岸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3.促进两岸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推动两岸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与文化融合。
两岸高校学子互动模式探究
![两岸高校学子互动模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807d1bcc17552707220898.png)
两岸高校学子互动模式探究摘要:一个勇于站在时代前沿且不断提升自己的高校平台,一群虚心向善的学子,一种能让学子身心对话的活动内容,构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模式。
该模式具有实践意义,值得两岸活动组织者借鉴。
关键词:两岸学子互动模式学院太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及对世界人事物的看法将深刻影响着他们未来的行为与思考习惯。
台湾和大陆血脉相连,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岸青少年的思维习惯其实不尽相同,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使相互间增进了解与理解,这对两岸的未来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当前互动存在的普遍问题两岸青少年互动,持续时间超过五年的有由台湾师范大学校友会经费支持的“孔子行脚”,组织两岸大学生到两岸最贫穷的地方支教,最近两三年有“情系青春――两岸青年八闽行”文化交流活动等。
这样的活动因为有延续性,使得经办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然而参与的青少年却是年年更换。
两岸诸多的活动都存在每年不断更换交流个体的现象,所以,普遍容易出现一些不易解决的突出问题,环环相扣。
1.彼此事先不认识。
由于生长的社会环境不同、个体性情差异、接受的处事训练不同,在两岸交流中,这个不同可能会因为彼此的陌生而放大,甚至延伸为负面的影响,乃至发酵扩散。
2.彼此联结浅。
由于事先不认识、交流时间短,比较难有心灵共振,随着活动的结束、时间的逝去,彼此间的联结逐渐淡薄,后续就很难有互动。
对此,已经在两岸持续互动长达二十年的“学院太极”平台的互动模式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
二、两岸“学院太极”活动“学院太极”源于台湾师范大学,由王子和教授于1948年带到台湾,1994年应台师大赵玲玲教授和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的共同引荐,该太极重新回归大陆,反哺大陆高校师生。
[1]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场地、科研团队等,都是依托高校,且不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比赛表演,所以美其名曰“学院太极”。
它既是一个团队,也是两岸青少年交流的平台。
早在1997年和2002年,北京大学太极拳师生就曾应台湾师范大学的邀请访问台湾,进行两岸太极文化交流的活动,开启了两岸共打一套拳的交流序幕。
师生云端共叙两岸情——《台湾史》线上教学分享
![师生云端共叙两岸情——《台湾史》线上教学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60a8ca67941ea76e58fa04f5.png)
——《台湾史》线上教学分享沈阳大学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随着开学日期的日益临近,作为需要跨省流动的高校学生按时归校已不可能,教育部及时作出了延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重要决定。
沈阳大学根据教育部和辽宁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迅速把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引入沈阳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师立刻开展线上教学的培训和学习工作。
图1 沈阳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一、学校高效落实线上教学工作学校党委第一时间成立了沈阳大学疫情防控期间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沈阳大学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对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特别是线上教学工作做出了详细地安排和部署。
学校还专门配备了在线课程服务小组,自2月6日起,利用网络对教师和学生开展了为期19天的线上教学培训工作,对2020年春季开出课程的全体教师实施全员培训,帮助教师实现“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的融合和迁移,掌握网络教学平台使用和线上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
面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教师们的紧张和焦虑可想而知,但是在学校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所有教师在开学之际已经能够完全胜任在线上完成各种教学任务。
3月2日早8点,学校如期“开学”了,教师们信心满满,全情投入,同学们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师生互动顺畅温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平台和手段,顺利实现了“停课不停学”,校领导亲自走进校园直播间观摩和督导线上教学。
图2 开学第一天校领导观摩和督导线上教学--《台湾史》二、线上教学设计与教学流程本学期我承担的是本校本科生《台湾史》和研究生《中国文化概论》共两门课的教学,此外还承担东北财经大学的辽宁省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课程《世界当代史》的教学。
表1 2020春季线上课程三门课程全部采用线上教学,主要使用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和雨课堂两个线上教学平台,并辅助微信和腾讯会议。
由于我本人有辽宁省教育厅开展的大学生跨校修读学分课程使用六年超星学习平台的经验,因此对于本次的线上教学比其他初次使用线上教学的教师显得比较淡定和从容。
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2d17e8c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a8.png)
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陆与台湾是两个相互关联的地区,历史、文化、语言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作为两岸间重要的人口群体,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成为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交流的机遇和问题大陆与台湾的学生在不同的大学校园中度过了青春岁月,有着不同的社交圈和生活方式。
但是,两岸间的交流机遇却越来越多,大陆高校和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项目日益增多。
大陆学生和台湾学生可以在中央、省市跨度的校际会议、文化展览等活动中相遇,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交流互动。
例如微博、微信、新浪等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也有一些专门为两岸学生提供对接服务的平台。
但是,在大陆与台湾学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一些问题。
由于两岸的历史、政治与文化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常常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和误解。
因此,交流之前,有必要了解彼此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二、交流的重要价值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之间交流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众所周知,两岸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着很多认知上的误解。
交流是解决这些误解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加强两岸青年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同时,交流也有助于拓宽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交流,大陆学生可以学习到台湾的文化、科技和社会经验,台湾学生也能对大陆的经济、文化和发展模式有更多的了解。
两岸学生的合作是一种交流,也是一种竞争,可以激发出更多创造性思维和潜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从长远角度来看,两岸学生的交流合作实际上也是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社会的未来和主人公,两岸学生的经验和思想,将成为两岸交流合作、互信互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合作的具体案例大陆与台湾学生之间的合作范围非常广泛,从企业合并到学术招聘等,可以紧密联系起两岸教育和经济的发展。
两岸校际协作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
![两岸校际协作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https://img.taocdn.com/s3/m/9ab3ff0410a6f524ccbf8573.png)
为 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课题 。有研究者以 《 学 习科学 与 技术 》网络课程建设为例 ,在 阐述 分布式网络学习共 同体 内涵 的基础 上 ,探讨了在高校实践 中基于 同类网络课程创
建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策略 ( 李翠白 ,2 0 0 7)。 本
文 以台湾 台北市万芳小学与厦 门市 同安 区阳翟小学两校借 助网络远程教学 手段 、共同学习数学创新课程 为例 ,在实
践探索 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基础 教改现状 ,探
讨在 中小学 教学实践 中创建校 际协作网络学 习共 同体的组
织策略 ,以及对两岸教育 、文化 、情感交流的推动作用 。 “ 共同体”一词最初来源于德文 “ g e me i n s c h a l f ”, 意为礼俗社群 ,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紧密关系和共 同的精神 意识 ,是一个人 类社会学范畴 的概 念 。学校教育若想成 为
与到共同体的活动 中 。成员之间相互信任 , 相互影 响 , 超
越 时空和心理藩篱 ,分 享学习的体验和结果 ,达到情 感的 沟通与升 华 ,从而提高学 习者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于 学习之外收获宝贵 的友谊 。 相 比本地 共 同体 ,校 际协作 网络 共 同体建 立 在同一
指导 。围绕课程进行学 习是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之一 , 不同学校的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通过网络连接起来 ,形成教
两岸同心 智慧 同行
和助学者积极进 行线上 、线下的 沟通 交流 ,加深成员问的 认同感和 归属 感 ,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体 系 。由此 ,参考
Br a n s f o r d 等 人 提 出 的 学 习 共 同体
学 校的研究生 、小组组长或学生 骨干 担任校 际导学 ,不仅 负责本校协作小组的导学活动 ,还 担任 其他 学校研究性小 组 的远程导学 ,组织跨学校的 同类 或相 关专题小组结成校
两岸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之比较
![两岸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609fb403b3567ec102d8a5a.png)
两岸语文学科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之比较作者:柏玉美罗云倩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12期内容摘要:对比海峡两岸语文师资培育过程中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对当下语文学科师范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本文对华中师大和台中教育大学语文师范生培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对比与分析,试图从分类比较入手,对台湾地区的语文师资课程设置进行总结,并提出课程设置建议,为大陆本科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课改建议两岸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是两岸师范生培育模式研究的重要方面。
大陆师资培育模式有提升与优化的空间,而随着跨区域交流程度日益加深,也需要对其他地区的中文师资培育方式进行借鉴。
台湾地区在语文这一传统学科的师资培育经验上具有较为丰富的积累,1994年《师资培育法》实施后,一改传统师资培育的计划与公费,转为市场竞争、多元渠道的模式。
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也让师范生培育课程设置焕然一新,更多的人文关怀注入到教师培养的过程之中,对大陆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1]但从当前文献看,绝大多数集中于师资培育的宏观、总体研究,缺乏涉及语文学科的、深入细致的课程设置研究成果。
本次研究就华中师范大学和台中教育大学两校培养语文师资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对两岸课程设置与学业要求这一师资培育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分析,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出适合语文学科师范生的培育方案,促使师范生可以在社会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一.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比较方法与内容分析法,以两校中文师范生培养方案为基础,进行内容的比较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直属于教育部,承担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因此其语文学科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在大陆地区具有代表性,其材料来自该校教务处2014年修订的《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台中教育大学是台湾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师范院校,其材料来自于2013年该校下发的课程资料。
指导两岸教案实践教学的实用指南编写
![指导两岸教案实践教学的实用指南编写](https://img.taocdn.com/s3/m/a5a53ab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6.png)
教案是教学的核心,编写好的教案不仅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针对两岸教学的教案编写,更需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文将针对指导两岸教案实践教学的实用指南编写进行探讨。
一、两岸教学的特点两岸教学相对于国内教学具有一定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特点不同两岸教学中,既有来自中国的教师,也有来自台湾的教师。
不同的师生背景、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对于教学和教案的编写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教学内容的差异两岸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特别是在历史和政治等方面。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教学环境的不同两岸教学中,教学环境的不同也需要考虑。
比如,教室设施的差异、教学场地的差异等等。
这些因素也会对教案的编写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编写实用指南的必要性在面对以上的困难和特点的时候,如何编写出实用的教案指南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指导两岸教案实践教学的实用指南编写的必要性所在。
实用性是教案指南的关键,因为实用教案指南的有助于教师将计划付诸实践,并能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
实用教案指南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使用,并能够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实用教案指南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的关键点,提高教学效率,并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三、编写实用的教案指南的建议针对两岸教学的教案指南编写,需要具有实用性、适用性和针对性。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教案指南编写建议:1、明确教学目标编写实用的教案指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两岸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样,教学目标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编写教案指南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2、关注学生的需求实用的教案指南需要更关注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比如,在两岸教学中,中国学生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台湾学生则注重实践能力。
在作教案指南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应,调整教学方式,以符合学生的需求。
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效果对比研究——以北师大和台师大教育学专业为例
![两岸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效果对比研究——以北师大和台师大教育学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0623d3808a1284ac95043b0.png)
22教改教法李 鑫 邹海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DOI:10.16871/ki.kjwhc.2016.07.010摘 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北师大和台师大教育学专业为例,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上,两校均存在目标理念不清晰且缺乏共识,多元主体有待合作整合,课程相对完善但效果不佳,缺乏实践平台和评价机制等情况。
两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均有较高的需求,但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应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整合校内资源,开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一般课程相融合,以企业为实践平台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stems and Effec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A Case Study on the Education Majors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Li Xin,Zou Haiyang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With the education majors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rough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und that they have som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goals and guiding ideologies, a lack of consensus,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among subjects from multiple sides, ineffectiv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a lack of a practice platform and evaluation system. Students from both universities have high requirement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the evaluations on their education effects differ greatly.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comple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by construct-ing a positive atmosphere, integrating on-campus resources, and carrying out courses oriented by students' needs, integrated with general courses, and based on enterprise practice platforms.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eds;innova-作者简介:李鑫(1994—),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邹海洋(1996—),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解惑式高校涉台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华南农大“两岸关系”课程为试点
![解惑式高校涉台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华南农大“两岸关系”课程为试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e08d5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a.png)
解惑式高校涉台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华南农大“两岸关
系”课程为试点
李仕燕
【期刊名称】《台湾研究集刊》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两岸关系是大陆高校学生最关注的时政热点之一,迫切需要系统化的高校涉台教育课程加以教育与引导。
华南农业大学“两岸关系”课程以解惑为教育目标,摸索出“课前调查-解惑教学-教学反馈”的教学模式,以填补常识、拓展知识与及时教学为教学思路,开展课堂教学,辅以新媒体及时教学手段,为探索高校涉台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总页数】8页(P95-102)
【作者】李仕燕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困惑与解惑:应用型高校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J], 吴绍萍
2.困惑与解惑:应用型高校师范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J], 吴绍萍;
3.从十九大涉台政策展望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J], 何达薷;吴宜
4.高校体验式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J], 栾劲松
5.政府工作报告涉台内容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J], 钟厚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d30d236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6.png)
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
范大学为例
张铭;曹阳;胡中波;万枞;董珊;刘红
【期刊名称】《世界教育信息》
【年(卷),期】2018(31)15
【摘要】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两岸共享在线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对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平台、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两岸共
享在线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形式受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的一致认可,不仅有助于两岸高校课程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助于两岸文化的交流.
【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张铭;曹阳;胡中波;万枞;董珊;刘红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中师范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在线共享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以《酒店物品艺术赏析》课程为例
2.基于智慧树平台的在线共享课程教学实践分析r——以《酒店物品艺术赏析》课程为例
3.提升中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探究——以《外贸制单》在线
课程教学实践为例4.建设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推动线上线下教学实践——以“化学
分析检验技术”课程为例5.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关于高等学校在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究——以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赴台湾交流学习心得报告 -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赴台湾交流学习心得报告 -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24bd4fe91711cc7930b7163e.png)
赴台湾交流学习心得报告报告人:毛伟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1级社会工作硕士致我敬爱的师长,我亲爱的同学和一直关爱我的朋友们:2012年2月至6月,我在台湾实践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进行为期4个月的交流学习,修读了《社会工作督导》、《生命议题与社会工作》、《老人社会工作》、《儿少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当代社会工作议题》共六门专业课程,领略到了社会工作在台湾社会发展的学科魅力,体验到了社工专业在教育、实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运作方式。
同时对于自身成长来说,曾经工作中专业创伤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疗愈、修复,并获得生命复原之力。
这是一次交换学习之旅,对于我最宝贵的,是获得了生命成长解读与专业发展的梳理和整合,我发现我们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助人,不仅仅是去研究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议题,更是助人工作者/社会工作学徒自我专业发展的内观。
下面,我就在台湾学习与实践、专业发展状况和未来两岸联动可能性这三个方面,做心得报告:一、专业疗伤,服务学习,新鲜环境新体验世间万物,事出于因,所有事件的因果,都会决定事情最后的走向和效果。
带着去“问道社工”的心愿,放下在大陆学习、实践的各项事务,我企盼心灵在时间上获得解放。
却没有想到台湾交流学习期间,我获得了在专业上的救赎,生命创伤获得重新的梳理,对于我所热爱的社会工作专业,如今痴醉与其中,因为这不是关于专业本身的“助人”,庆幸自身入行社会工作专业,自己获得“自助”。
我发现专业的魅力让我有更有力量去热爱我的人生,也乐意为社会工作专业做一台播种机,播种专业的魅力从而福泽更多的生命!台湾实践大学是以关注民生、关爱民众幸福生活为理念创办学校,社会工作系隶属实践大学民生学院,在台湾创系有50多年历史,为台湾社工教育、实务界输送大量实务人才。
实践大学作为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以各种形式吸纳台湾社工学界、实务界著名人士投入教学与实务领域。
我在半年的时间里,选修了杨蓓教授的《社会工作督导》、《生命议题与社会工作》、香港浸会大学赵维生教授的《当代社会工作议题》课程,这三门课几乎每堂课下来都是以泪洗面,理念与技巧的得以互动与重构、专业成长与个人成长关系获得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教育信息》编辑部:edinfo@ 67
港澳台聚焦
总第 447 期 2018 年第 15 期
同学选修 (因课堂容量限制选修人数);12 月 11-12 日,李娓娓教授在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了现 场教学和互动。2014 年 5 月 13-17 日,华中师 范大学两岸三校 MOOCs 研讨会访问团访问了 台湾师范大学,与台湾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 学在课程的选择和推介、教学平台的介绍和使 用、教学评价和学分认定等问题上进行了充分 的研讨。研讨会基本达成两岸共享课程的基本 共识,即基于本校已在线运行的通识课程,在 对方的课程平台上使对方学校的学生共享,并 互认学分。然而,由于两岸教育管理模式之间 存在差异,一些问题未能及时解决。后经双方 多次在线和互访沟通,2016 年 4 月 25-27 日, 台湾师范大学时任副校长吴正己(现任台湾师 范大学校长)率团访问了华中师范大学,就两 校互开慕课课程、学分认定等事宜达成一致。两 校商定在 2016 年 6 月 20 日互开一门在线课 程,采取在线学习和见面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 式,为期 6 周。台湾师范大学开设“艺术台湾—— — 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鉴赏”,华中师范大学 开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两校商定 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增加共享在线课程的类型 和数量,并使在线课程共享成为常态。
关键词:通识教育曰在,在线课程通过在课程中大量使用 在线资源的方式和将完全的在线学习课程纳 入学校学历教育体系获得学分的方式进入高 校课程教学系统[1]。一方面,各高校均建立起校 内云平台系统,鼓励和支持教师将课程资源上 传平台,使学生可使用在线资源进行混合式课 程学习;另一方面,一些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 和特色课程被制作成在线学习课程,实施课程 共享,供不同学校的学生选课学习,合格者给 予证书或相应的学分,如中国大学 MOOC (慕 课)、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等。同样,利用 信息化技术,基于各学校现有的在线教育平 台,可实施校际之间的在线课程共享。华中师 范大学通过构建区域性在线课程联盟,在本校 的云平台上开展了多门在线课程共享,如湖北 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共享师范教育类在线课
二、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的选取 在共享课程的选取上要达到如下三点要 求:其一是要选择较为优质的课程;其二是课 程内容可被对方接受;其三是课程主讲教师应 具有在线教学经验。 “艺术台湾—— —台湾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 鉴赏”是台湾师范大学首期建设的磨课师(台 湾地区对 MOOCs 的称谓)课程,也是台湾师范 大学的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该课程“将台湾 的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并列为两大轴线,将前 者视为当代学习主体的人文素养之一,体现不
作者简介:张铭袁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曰曹阳袁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曰胡中波袁华中师范大 学教务处副处长曰万枞袁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曰董珊袁华中师范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工作人 员曰刘红袁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
基金项目: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渊编号院2013084冤曰华中师范大学 2017 年教学研究项目渊编号院 2017036冤曰2016 年华中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渊编号院44351004冤
由此可见,两门课程的选取基本上符合共 享在线课程选取的三个基本原则。经两校管理 部门对共享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考核方 法进行审核,并在根据对方要求进行相应修改 的基础上,两校同意并批准两门共享课程分别 在对方的在线课程平台上线。
(二)教学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均建有各 自的在线学习平台,华中师范大学是自行设计 的云平台,台湾师范大学是基于魔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 MOODLE)设计的磨课师平台[5]。两校共享课程 资源经对方审核后均由对方的助教或技术人 员上传至各自在线平台,主讲教师对在线资源 进行调整和测试。
总第 447 期 2018 年第 15 期
港澳台聚焦
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实践
———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文 / 张 铭 曹 阳 胡中波 万 枞 董 珊 刘 红
摘 要: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袁介绍了两岸共享在线通识教育课 程的教学实践遥 对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教学平台尧混合式教学方式尧课程考核方式尧学生学 习效果评价等问题进行了比较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遥 两岸共享在线通识教育 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一形式受到学生尧教师和学校三方的一致认可袁不仅有助于两岸高 校课程资源的共享袁而且有助于两岸文化的交流遥
同时代与社会的艺术发展变迁;于后者则强调 学习主体与日常生活中缤纷杂沓的视觉对象、 事件与环境的互动及省察”。该课程已在大陆 地区由清华大学主导的学堂在线平台上运行, 有 1211 位学生参加在线学习。[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史话”是华中师范 大学首批混合式教学课程,其公开课“认识生 命和疾病的历史”是教育部第五批精品视频公 开课。该课程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研 究工作为主线,介绍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大发 现和著名学者的成长经历,普及生物学知识,了 解现代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哲学思想,提高本科 生的科学素养,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该 课程已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平台上运 行,先后有 30 多所院校的 3000 多位学生选课 学习并获得学分[4]。截至 2018 年,该课程已在 中国大学 MOOC 开设 3 期,在东西部高校课程 共享联盟开设 7 期,有 2 万多人选课学习。
程。基于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校际 联系及不懈探索和努力,2016 年暑假,两校实施 了在线通识课程的共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两岸共享在线课程的筹划
2013 年,在国内外慕课迅速发展的背景 下,北京大学将慕课与校内教学结合,探索校 内在线学分课程的教学模式;北京大学、上海 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组成东 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共建大型开放式网络 课程,探索学分互认机制[2]。同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3 日,台湾师范大学时任校长张国恩率团 参加华中师范大学 110 周年校庆时,两校达成 并签署了“共享一门优质课”的协议。9 月,台湾 师范大学音乐系李娓娓教授的 《音乐鉴赏》以 远程同步的方式在华中师范大学开课,有 33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