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班教案自己尿尿.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班教案自己尿尿
篇一:健康活动:自己大小便(生活自理)
健康活动:自己大小便(生活自理)
活动目标:
掌握如厕的方法,提高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木偶小猴、布置场地。

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共同欣赏故事《小猴尿湿了》
(1)教师出示木偶小猴,讲述故事一遍。

(2)尿湿裤子会有什么感觉?怎样才能不尿湿裤子?
(3)教师总结:尿湿裤子会让我们心理和身体都感觉不舒服2、教师和幼儿共同参2、观察班级厕所。

(1)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本班活动室的厕所,让幼儿知道厕所是大小便的地方。

(2)识别男厕所和女厕所的位置。

(3)分清小便池,知道男孩、女孩小便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3、分别请男孩子和女孩子上厕所。

(1)男孩子入厕。

讨论:怎样上厕所才不会将小便弄到便
池外?
(2)穿有拉练的裤子小便,要小心不要损伤皮肤。

(3)女孩子入厕讨论:怎样上厕所才不会让小便弄湿裤子?
4、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入厕的注意事宜。

(1)教师带幼儿回到活动室。

(2)提问:玩游戏时想小便怎么办?吃饭时想小便怎么办?集体活动时想小便怎么办?
(2)教师小结后再次抛出问题:厕所里人多怎么办?小便急怎么办?(厕所里人多时不争先、不拥挤、依先后顺序小便。

小便急时,可与其他幼儿协商,让自己先用厕所)
篇二:小班活动:如厕
活动名称:如厕
活动目标:
1、在看看说说中认识厕所标记,知道如厕的方法,养成不
憋便、不尿湿裤子、不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2、在活动中能够大胆向老师表达自己有便意的需求。

重难点:
1、认识厕所中的标记,知道男孩、女孩不同的如厕方法。

2、有便意时能大胆提出需求。

环境材料:
1、班级厕所的标记(厕所、男孩、女孩便池、洗手盆照片)。

2、男孩女孩上厕所的照片。

3、孩子尿湿裤子、憋尿、玩游戏时想小便、厕所人多拥挤、吃饭时想小便、上课时想小便、排队上厕所、告诉老师的照片,哭脸笑脸标记若干。

活动流程:
认识标记,分辨男女便池一一参观厕所尝试上厕所一一设置情境,大胆表达一一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
一、认识标记,分辨男女便池
1、出示厕所、男孩、女孩便池、洗手盆照片,看看认认厕所标记
1)、(出示厕所照片)孩子们,看看,这个房间是干什么的呀?(幼儿自由说)表扬大胆回答的孩子,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鼓励胆小的孩子开口。

2)、里面有些什么呢?(小便池、马桶、洗手盆)原来这是厕所,是我们小朋友小便大便的地方。

3)、(出示男孩便池)这是谁小便的地方?(弟弟)
(长长的像门洞是弟弟的。

)弟弟小朋友是怎样小便的?(出示弟弟小便的照片:弟弟是站着小便,面对便池,裤子脱到膝盖上,两腿分开站稳,肚子略向前挺,对准便池小便。


4)、弟弟站着上厕所的时候,怎样才不会将小便弄到便池外?(小便时,站在小脚印上,离便池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这样就不会弄赃裤子。


5)、(出示女孩便池)这是谁小便大便的地方?(妹妹)(圆圆的像脸盆是妹妹的。


妹妹小朋友是怎样小便大便的?(出示妹妹大小便的照片:原来妹妹和弟弟上厕所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站在马桶前,脱下裤子至膝盖处,坐到小马桶上再开始小便大便,这样才不会让小便
弄湿裤子,小便大便好了要用便纸擦干净。


6)、弟弟小朋友大便的地方在哪里呢?(指导幼儿正确的
擦屁
2、(养成文明的如厕习惯)孩子们,大小便后我们要抽水
冲洗厕所,便后要洗手(出示洗手盆)。

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弟弟妹妹小便、大便的地方吧。

第二环节
二、参观厕所,尝试上厕所
1、师边带幼儿参观洗手间和厕所边介绍:这是什么地方?
你是怎么知道的?(大小便后小朋友洗手的地方)那这里是做什么的地方呀?(原来这是厕所,是我们小朋友小便大便的地方。


2、找找弟弟小便的地方在哪里?请弟弟朋友到那里。

3、找找妹妹小便的地方在哪里?请妹妹朋友到那里。

4、尝试自己上厕所
1)、孩子们,你们有小便吗,自己试试上厕所好吗?
(幼儿尝试自己上厕所,老师在旁边帮助、提醒幼儿脱裤子、
用便纸、拉裤子,鼓励自己动手的宝宝。


2)、人多的时候要排队、不推挤
第三环节
三、设置情境,大胆表达
1、(出示孩子尿湿裤子哭、憋尿、玩游戏时想小便、厕所
人多拥挤、吃饭时想小便、上课时想小便、排队上厕所、排队上
厕所的照片)看看照片上孩子们都在干什么呀?他们这样做对吗?(分辨对错后请孩子贴上哭脸)
2、玩游戏时想小便怎么办?吃饭时想小便怎么办?上课时
想小便怎么办?可以怎么说?(可以告诉老师,你可以说:
“(老师)我要小便(大便),跟我一起说一说。

”请孩子在
这张照片上贴上笑脸。


小结:原来小朋友想上厕所的时候,可以告诉老师,我要小便,我要大便,这样
老师就知道了。

3、小便的时候厕所里人多怎么办?小便急怎么办?(在排
队上厕所的照片上贴上笑脸。


小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不推挤,排队小便。

小便急的时候,可以和好朋友说一下“我小便很急,请让我先上吧,谢谢!”
(注意礼貌用语的示范作用)小便不急的孩子,等一等, 没关系。

4、宝宝不小心尿湿了裤子怎么办呢?
第一种做法:哇哇大哭
第二种做法:不声不响,继续捂着湿裤子玩。

第三种做法: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助自己换裤子。

小结:可以请老师帮忙把裤子换掉!想要小便或大便就去上厕所,不要憋得太急。

活动延伸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幼儿及时大小便,用厕人多时应相互谦让。

在集体中形成与同伴相处的行为规则:“不推不抢”、“等一等”,并在日常活动中督促幼儿遵守规则。

篇三:案例:自己会说小便了 doc
自己会说小便了
案例背景:
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体生活,托班幼儿已经稳定了情绪,自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如:一开始很多幼儿小便都会解到裤子上,现在有的幼儿会自己脱裤子去解小便了,能力弱的幼儿也会跟老师说,然后请老师帮忙解决。

只有错错,经过两个多月的集
体生活,还是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小便还是经常解在裤子上。

案例描述:
1.做早操时,爸爸把错错送到操场上,错错也挥动着双手做起来。

可是5分钟不到,错错便把小便解到裤子上了,我赶紧把她抱上楼帮她换裤子,耐心地跟她说:“小便了要马上跟老师说,不然解到裤子里又湿又臭,多难受啊!”她什么也不说,只是
睁大双眼看着你。

2.区域活动开展前,我们让幼儿解好小便,可是活动结束时,错错又把小便解到裤子上了,我赶紧帮她换好裤子,然后把她抱在腿上说:“错错,小便了要跟老师说啊,这样我们才能香香的,你看很多小朋友以前也会把小便解到裤子上,可现在有的小朋友会自己去解小便了,有的小朋友自己不会解但会跟老师说呢,请老师帮忙,是不是很能干。

错错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能干对不对!要小便了跟老师说'老师,我要解小便',然后老师帮助你,好吗?”
3.教学活动时,我站在错错旁边,只听见若有若无的一声: “我要小便了”,我忙转过头问:“错错要解小便吗”,只
见她点点头,我激动地放下手中的教具,帮她解好小便,然后把她抱起来亲了亲:“错错真棒,小便会请老师帮忙了,好能干呀!”她开心地笑了。

案例分析:
错错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幼儿,性格内向,胆子较小,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

从妈妈那里了解到,错错爸爸在外面也是个不爱说话的人,错错像他爸爸,在家里很会说,到外面就不声不响了,而且错错在家小便了每次会跟家长说,只是偶尔玩疯了来不及才会解到裤子上。

所以,错错不是没有小便意识,也不是不会说要解小便了,追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因素:一、受家长的影响,不愿在不熟悉
的人面前说话。

二、幼儿年龄小,性格内向、胆子小,缺乏交流的机会和经验。

采取措施:
1.首先,我们要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跟幼儿园步伐一致, 在家中教育幼儿,让幼儿知道小便要勇敢地、及时地跟老师说。

其次,家长要与幼儿多交流,特别是爸爸,应为错错做好榜样作用,如:在带错错来幼儿园时主动和教师打招呼,招呼孩子跟教师打招呼。

最后,家长多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提供幼儿与同伴玩耍、表演、外出的机会,让幼儿在玩耍、游戏中学会交流。

2.教师之间要达成共识,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帮助她,用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多创设与错错交流的机会,让错错感受到教师如妈妈一样,让其有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进而慢慢改变错错,
切忌谩骂、讽刺和急于求进。

3.利用故事、举例、多媒体资源等手段对她教育和引导,让她知道小便了要跟老师说,老师会帮助她。

有进步及时表扬, 用抱抱、亲亲等手段让她感受成功的喜悦。

4.创造积极、无压力的交流环境,在活动时积极引导性格开朗、表达能力强的幼儿与错错游戏,幼儿之间随着游戏的开展一定会产生交流,让错错感受到小朋友的热情与快乐,从而慢慢影响错错胆小、不爱说话的性格。

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

”此案例中幼儿经过两个月的集体生活,其他幼儿都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只有错错不爱说话,小便总是解在裤子上,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错错终于说出了让我激动已久的一句话,虽然只是轻轻的一声“我要小便了”,但错错已经跨出了重要的一小步。

相信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下,错错一定会慢慢变的大胆,学会与他人交流,小便也不会再解到裤子上了。

从中所悟:教师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
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促进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篇四:托班常识课尿床了
托班常识课尿床了
活动目标:1、缓解宝宝尿床或尿裤子后的紧张情绪。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1、小狗、小猫、小兔子、小熊头饰各一。

狗骨头、鱼骨头、胡萝I、卡片各一。

2、教学书《尿床了》一课。

活动过程:1、带宝宝去动物睡室参观。

教师演绎小狗起床后的一系列害羞和犹疑表情动作,问宝宝小狗怎么了?
2、掀开小狗的被子,发现小狗真的尿床了。

问宝宝怎么办呀?这时候小猫小兔子都掀开了被子,原来呀,大家都尿床了。

一起想一下尿床了应该怎么办呢?
3、熊姐姐来了,并没有嘲笑小狗小猫和小兔子,反而告诉大家,熊姐姐小时候也尿过床,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尿过床的, 长大了就不尿了,所以小朋友不要害羞和难为情。

尿床了小屁屁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老师和妈妈,以便把床单和裤子洗干净。

4、那么宝宝们怎么才能少尿床不尿床呢?倾听完之后总结
给宝宝:想尿尿或想拉便便的时候一定要告诉老师;睡觉之前上课之前也要听老师的话先依次上洗手间;(如果上课途中想要尿尿,为了不引起跟风,老师可以先安抚一下宝宝,让他安静一两分钟后才带去尿尿。


5、跟宝宝一起把小狗、小猫、小兔子的床单晒到太阳下晒。

活动延伸:1、在阅读室引导宝宝复述《尿床了》。

2、如果宝宝尿床了请家长也不要责备宝宝,可以跟宝宝一
起讲《尿床了》的故事,并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尿过床,长大了就不尿了。

篇五: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上厕所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时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

有的幼儿霸占心理很重,认为什么都是我的,不会谦让;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说笑游戏的;有的幼儿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在活动中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部不说。

因此, 帮助小
班幼儿在生活小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片断一:小朋友上厕所
一次活动后休息时,孩子们有的喝水,有的上厕所。

这时,
厕所里传来了争执的声音:”这是我第一个抢到的!老师,他推我!”
”不行,我就要第一个!”
"哇!” (哭声)……
原来,小朋友一起拥到厕所里,由于人多厕盆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入厕。

可天天就是不愿等,一进去就要抢第一。

其他小朋友可不乐意了,他就动起了武力 ......... 像这样的事情
几乎每天都上演好几次。

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中走出来,他们的独占心理比较明显。

在他们的意识中,”我抢到的就是我的。

””我抢不到就打你、
咬你。

”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常常发生冲突。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我们想通过厕所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我们知道幼儿模仿力极强,特别是小班幼儿,他们能通过模仿去学习攻击性行为,同样也可以通过模仿去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和合作等一些行为。

故事《小蚂蚁搬豆》中井然有序、团结
合作的小蚂蚁形象深深感染着孩子,给幼儿树立了好榜样。

于是我们把可爱的小蚂蚁画下来,一个一个排好队贴在厕所的墙面上,而且高度和幼儿的视线一般齐。

这样,他们上厕所时, 看到排着
队的小蚂蚁,自然而然地就排好队等待入厕。

在等待的过程中,还可以数数小蚂蚁,复述故事中的情节:小蚂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很快就把豆豆运到了家里 ................. ”渐渐地,我们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时都要向幼儿唠叨一句:'‘上厕所
时要排好队,不要争抢。

”耳边经常听到的是:”老师,我排好队了。

老师,我让东东第一个小便。

”……片断二:小脚印让我们变勇敢
小班幼儿初人园时,由于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在生活上、情感上和心理上均依赖成人的照顾,不安全感就产生了,尤其是惧怕幼儿园厕所里的蹲坑。

有的幼儿一天尿湿裤子好几回;有的幼儿上幼儿园几天都不大便,引起大便干燥;有的幼儿因憋大便而经常拉在裤子里。

如何让孩子们不害怕上厕所呢?我们认为,营造适合幼儿的厕所环境势在必行。

既然孩子们害怕蹲坑,我们就在每个厕坑的两边选适中的位置用环保油漆画上了可爱的小脚印,孩子们看了既喜欢又感到新奇,都争着去踩自己喜欢的小脚印。

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孩子们的
心理压力,又激起了孩子们主动上厕所的欲望,而且当孩子们把自己的小脚和厕坑边的小脚印对准后蹲下来大小便时,不会弄到外面来,真的是一举多得。

后来,我们还试着用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来营造"厕所文化”;课后,我们还为他们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以缓解紧张情绪。

孩子们在入厕时有了愉快的笑容,憋大便、拉裤子的现象渐渐消失了。

今天的幼儿园教育是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生活环境对幼儿生活能力的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营造"厕所文化” 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都在传递着信息,在告诉我们他们的需求、困惑和感受。

诚然,生活小事中还蕴含着更多的教育价值,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