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研究——以长沙市XS中学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初中生”正处于个体成长发育的重要节点,同时心理上也由依赖逐渐迈向独立。
这一阶段独特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导致了个体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冲击,表现出极端多变的情绪及消极低落的心理状态。
所以对于初中生群体的成长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抗逆能力方面。
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抗逆力的培养路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由传统的问题视角转变为优势视角,将“抗逆力”看作每个人天生具备的能力,虽然其存在水平的高低之分,但能够通过主动地培养来提升。
提升初中生的抗逆力水平,对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行为理论以及优势视角的理论展开研究,以实习过程中介入的XS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非结构式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其抗逆力现状,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的路径进行研究。
并基于调查的结果,通过个案工作以及小组工作的开展,将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区联系起来;以及通过对其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的能力及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感的培养,激发服务对象的潜在能力,构建起抗逆力的内外在保护因子。
并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进行反思,提出建议,总结出学校社会工作对初中生抗逆力提升所产生的作用,探索出更有利于当下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关键词:抗逆力;初中生;学校社会工作
ABSTRACT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re in the important node of the individu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gradually become independent in psychology.The uniqu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is stage make the individual extremely vulnerable to the interference and shock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showing extremely changeable mood and negative and depressed psychological state.Therefore,it is very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growth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resilienc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provides a new possibili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resistance,From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of problems to the advantage perspective,"resistance"as a natural ability of each person,although its level of existence,but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active cultivation.Enhancing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realistic meaning for promoting their healthy growth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behavior and the theory of advantage perspective to study the students of XS middle school who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non-structural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resistance,and studies the way of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chool social work.Linking students,parents,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hrough casework and group work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And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self-cognition,emotion management,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the value and sense of life,to arouse the potential ability of service object,to construc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tective factors of resistance.And in the concrete social work practice to rethink,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summarized the school social work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resistance of the role of the school social work to explore a mo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curren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school social work model.
Keywords:Resilience;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School Social Work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第二节文献综述 (2)
一、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2)
二、关于初中生抗逆力的研究 (3)
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的研究 (5)
第三节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
一、概念界定 (2)
二、理论基础 (3)
第四节研究设计 (4)
一、研究思路 (4)
二、研究方法 (4)
三、研究创新 (5)
第二章初中生抗逆力的现状及因素分析 (6)
第一节初中生抗逆力现状——以长沙XS中学为例 (6)
一、XS中学简介 (6)
二、XS中学初中生抗逆力现状 (6)
第二节初中生抗逆力内在保护因子的缺失 (9)
一、错误的自我认知 (9)
二、缺乏良好的情绪管理 (10)
三、人际交往的困扰 (11)
四、过度的心理压力 (11)
第三节初中生抗逆力外在保护因子的薄弱 (12)
一、校园环境及相关教育的发展不足 (12)
二、家庭支持欠缺,培养方式不合理 (12)
三、同辈群体交往缺少正确引导 (13)
第三章个案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的实务过程 (15)
第一节个案的基本情况 (15)
第二节个案工作的介入 (16)
第三节对个案服务过程的反思 (21)
第四章小组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的实务过程 (22)
第一节“逆境绽放”小组方案设计 (22)
一、小组理念 (22)
二、小组目标 (22)
三、小组成员 (23)
四、活动设计 (23)
第二节“逆境绽放”小组方案实施 (23)
一、小组初期 (23)
二、小组中期 (27)
三、小组后期 (31)
第三节“逆境绽放”小组活动成效评估 (34)
第五章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的反思及建议 (36)
第一节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的反思 (36)
一、介入方法单一 (36)
二、干预层面不全 (37)
三、专业服务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 (38)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不足 (39)
第二节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的建议 (40)
一、坚持优势视角的工作理念 (40)
二、多层面构建抗逆力文化 (41)
三、提升学校抗逆力教育意识 (43)
四、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培养专业学校社工 (43)
参考文献 (45)
附录 (48)
致谢 (51)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研究—以长沙市XS中学为例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初中生正处于个体成长发育的重要节点,同时心理上也由依赖逐渐迈向独立,也称之为“心理离乳期”。
这一阶段独特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导致了个体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和冲击,表现出极端多变的情绪及消极低落的心理状态。
当他们从较为轻松的小学校园进入到初中校园,越来越繁重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适应和解决。
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加重的学业压力都会在无形中让他们更容易遭受挫折、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学生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受到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强大压力,也能够对自我的状态进行改变,以更好的适应环境。
但一部分初中生由于缺乏外部环境给予的必要关注和关爱,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薄弱,经受不住挫折,甚至出现了抑郁、攻击、自杀等行为。
此时初中生若没有得到外部的支持与帮助,那么将会带来一系列更为严重的问题,最终造成无法扭转的后果。
因此,初中生群体非常需要外界给予的关注与支持,协助其提高抗逆力水平,增强他们在挫折中的承受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生的日常活动中占据最主要地位的场所是学校,它也是初中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平台,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优质教学及成长条件将会给予他们正向的影响。
本文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基于长沙市XS中学初中生抗逆力水平的调查结果,以专业的理论及技巧开展抗逆力培养的服务。
并对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的介入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反思不足总结经验,发展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技巧,探讨更为高效的社会工作介入抗逆力培养的方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过去越轨行为、精神疾病、心理困境等词汇多在心理学领域出现,且学者们将其作为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其关注点在于如何使困境减少和彻底消失。
“抗逆力”这一概念的出现,使大家意识到困境所具有的两面性,它不是只给我
硕士学位论文
们增添了烦恼和阻碍,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潜能。
当我们身处困难之中,会努力发掘自身潜能,使自己以最好的状态去解决问题,并推动个体往更好的方向成长。
社会工作可利用其独特的专业理论与工作方法,探索到最适宜高效的实务途径,从多方面介入初中生抗逆力问题。
本研究运用个案、小组等工作方法对初中阶段的生活情景进行分析,考察初中生心理、生活、学习等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抗逆力;同时获得的实务经验有利于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研究的深入,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实践意义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国家日益强大的重要保证。
但作为青少年中具有独特性的群体,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抗压力水平总体偏低,心理问题成为了群体中最普遍的问题,这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下,伴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不仅体现在成人的社会生活方面,还体现在父母对孩子产生的更高期望值。
他们将一部分压力与希望转移到了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从而让孩子们背负了过高的心理压力。
初中生已经由儿童期逐步迈进了青春期,在这一阶段是充斥着矛盾与冲突的“危机期”,不堪重负的初中生极容易情绪崩溃、社会人际关系紧张,由此造成了如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局面。
提升初中生的抗逆力水平,对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抗逆力并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可以具备的能力,它作为每个人生来就拥有的能力,只存在着水平的高低之分。
而抗逆力水平能够通过主动地培养得到提升,帮助初中生在当前压力下提高抗逆力,可以使严峻的问题得到缓解。
这不仅有利于初中生群体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社会发展,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
从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看,当前我国学校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的历史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参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研究—以长沙市XS中学为例
考和借鉴意义。
①在西方的许多地区,学校在发展教育的同时会对福利加以重视,从而保障学生们的基本权利与健康成长。
在美国的学校,它们对学校社工非常重视,形成了以其为校园工作关键点的服务机制。
而且学校社会工作在法律、政府及社会层面都已经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体系。
我国的港台地区初高中学,将驻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视为校园辅导员,并且基本在每一所学校中都会有一到两名驻校社工,他们与提供教学的老师及提供心理援助的专业人员共同帮助学生,塑造和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及能力。
而在我国大陆地区的中小学校还未形成“一校一社工”的机制,不论是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进程,还是大陆地区驻校社工站的规模都比上述地区要落后许多。
在我国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针对这一方面,许莉娅(2012)认为我国现有的学校学生服务机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它与学校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介入视角、工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区别。
它在处理某些问题时的非专业性,极容易导致对服务对象的二次伤害,同时也会造成问题解决的不彻底性。
②因此,推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必要的,它对于学生、学校乃至社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实务领域之一,起着服务学生、协助教育的功能,以更好的达成学校育人的目标。
沈炜(2012)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解释,他指出学校社会工作将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在学校领域,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为解决新时期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③对于我们来说,将学校社会工作专业融入到校园的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工作体系,是所有学校与社会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二、关于初中生抗逆力的研究
在心理学的领域,学者最初对危险环境的研究,使得人们注意到抗逆力这一概念。
在1950年左右,重型精神类疾病的产生原因和该疾病对个体所带来的影响是专家们关注的核心及研究的重点,而个体在过程中表现出的较为良好的适应
①周群英.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与专业发展初探[J].社会工作,2014(03):54-60+154.
②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01):94-102.
③沈炜.论学校社会工作嵌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体系构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2,27(06):26-33.
硕士学位论文
行为和适应能力却被忽视。
直到1970年,学者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未成年孩子身处危险境遇之中,都会失去摆脱困境的能力,一部分人即使在同样的困境下,也可以保持高水平的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家Anthony(1974)为了明确在危险环境中儿童的复原力水平,曾做过一项相关研究。
他对24名儿童开展了持续性的调查,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患有精神类疾病。
沃林(S.J.Wolin)等人公布了他们所得到的结论:其中的70%的人并不会因外界恶劣环境而减弱个体的复原力,他们在困境中依旧能够良好的成长,仅仅存在30%的人无法做到。
于是专家学者们为了了解这其中的奥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这些在父母都患有精神类疾病的危险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除了保持着较好的心理状态,还被指出他们在往后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因此为“适应良好儿童”。
但一些专家不赞同这一表达,表示该概念缺乏相对性,个体处于不一样的生命周期中,其优势和弊端将会改变,存在着差异性。
应当将适应的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前进的过程,这种性质可以被“抗逆力”完美的体现出来,从而人们对抗逆力的研究逐渐深入。
在国内,近年来对学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的抗逆力研究也在增多,如分析当下大学生抗逆力的状况;在抗逆力视角下对大学新生进行干预和辅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的抗逆力状况;农民工子女抗逆力分析等等。
在初中生的抗逆力研究方面,国内有学者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表示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抗逆力的影响非常大。
拥有较高抗逆力水平的孩子通常都是在积极型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反之亦然;且母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会占据更主要的作用,对抗逆力的影响也更为重要。
李燕平(2005)指出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如学校、社区等,对他们起到益处的保护性因子包括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老师和同辈群体的关心鼓励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活动等。
①
总体来说,学者们对大学生群体的抗逆力研究较为丰富,在抗逆力提升和培养方面可以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但国内对于初中生的抗逆力状况关注度不够,研究的成果也非常有限,不足以解决当下初中生抗逆力水平较低的问题。
并且国内的研究许多只是将外国的研究资料进行翻译,没有作进一步的探析。
初中生抗逆力的培养是具有可行性的,亟待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
①李燕平.青少年研究的新趋势——恢复力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15,(5):1-8.
三、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的研究
“初中生”作为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正由儿童期步入青春期,面临着许多以往未曾经历的挑战。
这一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他们极容易发生对自我的认识模糊、情绪失控以及内分泌失调等问题。
抗逆力正是该时期不可或缺的能力,提升其抗逆力水平对初中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国学者在实务领域的抗逆力研究方面,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服务对象抗逆力的培养和提升。
对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的可能性,陈晓莹(2011)进行了解释,表示学校可以对初中阶段的孩子进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及提升,因为他们拥有在这一维度的基础;而且该教育对初中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可以提升他们的抗逆力水平,促进人格发展。
①在介入方法上,她认为开展小组工作将更有利于该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
杜立婕(2007)提出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可运用优势视角,表示社工在了解服务对象处境、评估其能力和可利用资源、协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该视角。
并分析了优势视角对这一实务领域的一致性,以及在介入服务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②
社会工作有许多工作领域,本文所运用的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学者们也对抗逆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
学校作为初中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对他们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韩丽丽(2014)认为学校作为初中生抗逆力的外在保护因子之一,它的校园环境、教育水平以及服务制度都与学生的抗逆力水平息息相关。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可有效的介入初中生的抗逆力培养,它能够通过改善学生的抗逆力外部影响因素,解决关键性问题,恢复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③向翔(2011)也同样表示学校社会工作是介入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的重要领域。
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等,使他们获得所需要的情感支持,改善消极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④学校社会工作对于现代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关乎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状况。
目前,在世界上的许多
①陈晓莹.小组工作模式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和实践[J].社会工作(学术
版),2011(05):76-78.
②王鑫.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学困生抗逆力培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③韩丽丽.青少年抗逆力与学校服务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对北京市1175名青少年的问卷调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其视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探索也在逐步深化。
第三节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school social work)是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的理论,利用科学的技巧与方法在校园中开展工作。
其包含以下几种模式: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
①它是在传统的介入模式上的发展,对其长处进行接纳,缺点进行修正。
学校社会工作不仅仅是在校园内开展工作,同时还涉及到学生家庭与所在社区之间的联系,为他们之间搭建合作平台,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高效的服务。
社工在与多方的交流中担任着协调者的角色,在保持双方的良好互动的同时,也要建立起学生、老师、家长及社区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形成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要协助学生预防和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能力,使之达到更好的状态。
学校社会工作既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工作,也是让服务对象能有更加优质的成长环境。
(二)抗逆力
抗逆力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相同的说法,如“复原力”、“心理弹性”“resilience”等。
本文中所用的抗逆力是香港的概念,因为笔者认为该名称更符研究的目标及服务对象的现状。
但目前对抗逆力的含义并无明确一致的规定,在查阅文献资料时会出现多种定义,因此研究者们会基于本人的方向进行解释。
将不同界定概括总结后基本为:抗逆力指个人遇到磨难和阻碍时可以立即适应和复原的状况;抗逆力是可以使自我在磨难艰险之中抵抗强压的能力,在克服困境的同时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抗逆力它会让在危险境遇之中的自己明白怎样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状态。
②它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财富之一,也是一个能够主动培养逐渐提升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将抗逆力定义为个体具有在逆境的抵抗
①欧阳珒晶.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
能力和恢复自我的能力,不会因陷入危险处境而影响自我的心理健康状况,反而心理会变得更强,抗击困境的能力也会提升。
二、理论基础
(一)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的整合,虽然二者不属于同一理论起源,但在实践中二者的共同运用可扬长避短,避免和弥补了由单个理论所带来的问题和缺陷,有助于问题更高效的解决。
因此认知行为理论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的发展。
该理论认为当个人做出行为后,自身的认知将会对接收到的行为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决定是否做出反应。
认知作为行为与情绪的中间环节,起着协调的作用,但认知会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
认识行为理论强调的是认知在改变行为与解决问题时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疗法与技术,如Ellis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以及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等。
随着不断的发展,认知行为理论及其疗法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运用。
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实务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情况选择最适宜的理论疗法,对其认知或行为进行矫正和治疗,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的其中一种理论范式,是与传统的问题视角截然相反的概念。
它的基本假设包含以下几点:A、需要对个体的价值和尊严表示尊重,并相信他们具备能力。
B、个体天生拥有着潜能和抗逆力,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摆脱困境。
C、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服务对象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社会工作在提供介入服务时,不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缺陷之上,而是要积极寻找服务对象可利用的优势。
在以往的社会工作实务中,问题视角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视为“病人”,关注的重点在于他们的所面临的困境。
而在优势视角下,社工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潜能,关注的重点是服务对象所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这并不是给予盲目的信任,社工需客观的看待服务对象的缺点及优势。
在实务中运用优势视角,社工可了解案主对待困境的态度及生活经验,首先
同发掘其自身存在的优势资源,相信自己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最终协助服务对象做出行动,改变现状。
第四节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行为理论以及优势视角展开研究,以实习过程中所介入的XS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抗逆力现状,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提升的路径进行研究。
通过个案工作以及小组工作的开展,将学生、家长、学校以及社区联系起来,总结出学校社会工作对初中生抗逆力提升所产生的作用,探索出更有利于当下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状况,表明了研究问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以及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的意义。
然后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学校社会工作和抗逆力的概念;并查阅相关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章基于对XS中学初中生抗逆力的调查结果,分析其抗逆力的内外保护性因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解决途径。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及小组方法介入XS中学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的具体实务过程。
第五章是对本次研究中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初中生抗逆力培养的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和建议,期望社会工作能更加有效提升初中生抗逆力,保障我国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并推动社会工作理论以及实务经验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非结构式访谈法
笔者实习期间在XS中学进行了非结构式访谈。
访谈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在问卷调查中抗逆力水平较低的学生。
一方面通过访谈,深入了解其情况,为他们建立个案档案;另一方面在个案与小组的过程中进行访谈,作为对于社会工作介入成效的评估方法之一。
二是与学校老师及学生的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学生抗逆力问题的看法,同时有助于更深入的了解服务对象,并联系多方面共同为提升孩子的抗逆力而努力。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作为调研人员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用来获取资料的工具,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