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新闻两则
编者:李朝艳
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读课文,能用新闻的有关知识来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以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读课文,能用新闻的有关知识来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难点: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读课文,能用新闻的有关知识来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三、学生自学
1、新闻的记叙要素(六要素):、、、、、和。
2、新闻的结构要素(五部分):、、、、。
3、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
签.订()取缔.()对峙.()要塞.()
4、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5、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6、“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四、小组互学
1、阅读课文“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与,对比的作用
是。
2、阅读下列课文文段,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4)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5)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六、当堂训练
阅读下则新闻,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
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
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
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
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
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1)这是一篇()。
A.消息 B.通讯 C.小说 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结构要素说,这句话属于什么?1——3段又分别属于什么?
答:
(3)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
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学习目标
1、继续巩固新闻的有关知识。
2、读课文,能用新闻的有关知识来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能从文中找到例句来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继续巩固新闻的有关知识。
2、读课文,能用新闻的有关知识来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难点:能从文中找到例句来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
三、学生自学
1、给下列加点的生字词注音:
阌.乡()潢.川()鄂.豫皖()绥.靖()
阻遏.()管辖.()襄.阳()逃窜.()
2、找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四、小组互学
1、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2、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六、当堂训练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150字左右)
第2课芦花荡
编者:李朝艳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复习文体知识,查资料了解文学常识。
2、读课文,归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故事情节。
3、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读课文,归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故事情节。
2、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难点:1、读课文,归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故事情节。
2、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学生自学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
2、《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
《芦花荡》的姊妹篇是。
3、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四、小组互学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在文中用不同的标记分别画出他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这些描写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从文中找出三处来分析一下:
2、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2、“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句子的作用。
2、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句子的作用。
2、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难点:1、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句子的作用。
2、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三、学生自学
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奔向东南去了。
A. 像一朵荷花
B. 像一条鱼
C. 像一片苇叶
D. 像一只鸟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 夸张夸张引用比喻
B. 比喻拟人反问比喻
C. 比喻拟人反问没有用修辞手法
D. 比喻夸张设问比喻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
……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四、小组互学
1、《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2、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3、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六、当堂训练
读下列课文文段,完成文段后面的问题: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 “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第3课蜡烛
编者:李朝艳
一、学习目标
1、查资料,知道通讯的相关知识。
2、速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本文令人感动的原因(本文值得学习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速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本文令人感动的原因(本文值得学习的写法)。
难点:再读课文,小组讨论本文令人感动的原因(本文值得学习的写法)。
三、学生自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
揣.在怀里()颤巍
..巍()()鞠.躬()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四、小组互学
1、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2、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当堂训练
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回答问题。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2)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3)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第4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编者:李朝艳
一、学习目标、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自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知道反语的作用。
3、感受雨果的博大情怀和高尚品格。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自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知道反语的作用。
难点:自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知道反语的作用。
三、学生自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óu( )缎晨xī( ) 箱qiè ( ) 瞥.见( ) 赃.物( ) 缀.满( )
2、预习课文,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②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③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4、本文作者雨果是19世纪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
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和《》。
四、小组互学
(一)默读课文1—4段,完成下列问题:
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盛赞圆明园的词语。
(二)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4、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六、当堂训练
(一)课内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回答问题。
1、文中运用多个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
请找出两个反语。
①
②
2、“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 )。
A、凯旋而归的丑态
B、狼狈为奸的丑态
C、得意忘形的丑态
D、尴尬的丑态
3、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
A、揭露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认识。
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
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4、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
请以“谢谢你,雨果”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编者:李朝艳
一、学习目标
1、读课文,归纳文章四个部分所写内容。
2、再读课文,读懂关键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并分析本文主题。
3、精读课文,小组探究日本和西德作家的不同态度。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读课文,归纳文章四个部分所写内容。
2、再读课文,读懂关键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并分析本文主题。
难点:精读课文,小组探究日本和西德作家的不同态度。
三、学生自学
1、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眼花瞭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
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
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
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歌颂远征部队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封信。
B、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缺一不可。
C、《亲爱的爸爸妈妈》开头第一句“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只写出了天气的恶劣。
D、《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作者是聂华苓,女,中国当代女作家。
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四、小组互学
1、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2、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这里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3、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
六、当堂训练
阅读课文这段文字,“纳粹在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了,还有十几位老师。
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想象课堂上的情景(那位老师的深情动作,纳粹士兵的动作),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