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一中大丰高级中学等四校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终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市一中、大丰高级中学等四校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
上学期期终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回溯史学史,可以看到,史学进步发展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实力,是开放包涵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学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但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迸发出新的活力。

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更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探讨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

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

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记之一。

关于传统史料的数字化转换。

自古以来,就始终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干脆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特别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肯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探讨的进步。

其中,文字书写与近代印刷的独创和应用,对人类的学问生产和传播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

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更。

单就史料本身而论,数字化使得历史探讨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得、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驾驭相关的探讨状况。

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实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行想象的新问题。

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日每一个探讨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绽开的“大数据”模型分析也应运而生。

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干脆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

随着数码电子设备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

对于将来将要探讨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首先必需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得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

在将来的探讨者所要处理的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

况且时代在变迁,信息存储的设备和格式可能早已更新换代,加之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删除、破坏、篡改和散佚,很多私
人信息、官方文件和电子设备可能还设有加密爱护。

这些状况,对于仍旧依据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育的探讨者来说,唯恐会成犯难以逾越的障碍。

因此,在一些对将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经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将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化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探讨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数不胜数。

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肯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共识,亟待深化绽开探讨、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

历史学的探讨实践,不仅须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和工具,而且要前瞻性地思索历史学本身在将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历史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在时间序列上绽开探讨的学问,因此人们经常把历史比作是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话。

而作为对话参加者之一的历史学家,通常站在其身处的时代,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关怀,绽开相应的探讨和写作工作。

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探讨,则为我们供应了谛视自身学科的独特视角,也促使我们思索与展望历史学的前沿趋势和将来前景。

历史学者应当抓住时代机遇,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

(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实力,开放包涵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都成为历史学探讨进步发展的动力。

B.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使得古老的历史学不断地迸发出新的活力,“数字转向”也是其中的一个新变更。

C.自19世纪,历史学的探讨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已比较严格缜密,这主要体现在史料收集、整理和考证上。

D.史学探讨所遇到的数字化后海量的史料已超出了人类自然阅读实力范围的问题,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行想象的新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原生的数字史料的大量出现,是推断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记之一。

B.文章第三段主要接受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多个传统史料数字化转换的现象,阐述了数字化的意义。

C.文章在陈述观点时,运用“在肯定程度上”“或许”等词语,体现了作者论证语言的严谨。

D.经过充分论证,作者建议要提前思索历史学在将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历史学都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冷遇和低谷,说明历史学的发展难免会遇到困难。

B.收集、整理和考证的史料范围不断扩大,表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要从文字拓展到文字之外的形式。

C.依据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育探讨者不符发展要求,必须要具有“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学术基本功。

D.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但是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尚未达成一样的相识。

4.第三段中,传统史料的处理睬对史学探讨产生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分)
5. 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曹铁匠的小尖刀
南翔
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

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说今日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

曹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
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木根芒刺在背。

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木根始终绷紧的心思,才隧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

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唯恐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根道,是啊。

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唯恐也就是本人一个了。

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錾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

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工匠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

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

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
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

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
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

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

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耍闹,木根最痴迷的,还属铁匠炉,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

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

有一次他们淘气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

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

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细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快乐的笑容。

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

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

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

俩学生都雀跃跟随。

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

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

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终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

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

这三个环也真是圆,犹如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

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
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

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宠爱,二是要做出年头来。

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

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
吴天放这才告知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

从发觉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看法不一样,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始终懊悔,人都有些恍惚。

吴天放道,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

没走出去未必是坏事。

乡镇里的人假如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日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经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

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

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顺手掐灭。

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活灵活现。

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肯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

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

(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子公曹木根继承父业成为一名铁匠,靠着自己的悟性和刻苦,练就了非凡手艺。

但是“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示意铁匠铺的生意萧条。

B.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曹铁匠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木根技艺的超群。

C.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木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

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铁匠的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一种隐喻,即沉淀志向、志趣和传承的一门手艺或职业;还是曹铁匠匠艺的详细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

B.这篇小说不以激烈的冲突冲突见长,最主要的冲突冲突——曹木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溢了温情。

C.曹木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孙教授赞美“野有遗贤”,引出下文对曹木根早年经验的介绍。

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绽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8.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
9.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现实关怀”是对人的详细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生现世和俗世的思索;“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人们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行。

请简要分析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完成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文雅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
..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

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

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即命以此意为复书。

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行。

裴寂、刘文雅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行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
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
..,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

”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

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

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

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

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

建成等引兵还晋阳,来回凡九日。

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遂定入关之计。

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

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

吾所以少取者,示贫。

且不以为急故也。

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

”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雅使于突厥以请兵。

私谓文雅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

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

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B.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C.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D.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可汗,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西域各民族也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

B.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赐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C. 甲申,是古代常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法。

从文中的“甲申”年到“己丑”年,已经过了五年。

D.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疆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

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情愿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
依旧保持醒悟头脑,谨慎应对。

B. 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

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犯难;攻克西河郡之后,
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 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

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
力气,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D. 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

李渊悉数接受刘文雅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
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4 分)
(2)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4 分)
14.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咏梅
陈亮
为探梅魁策蹇①驴,竹梢疏处见清癯。

芳香雅韵特别足,俗态嚣尘一点无。

寄我谁能如陆凯②,爱渠自谓若林逋③。

夜窗却恐劳清梦,速剪寒梢浸玉壶。

【注】①蹇:跛足。

②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寄一枝梅花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全部,聊赠一枝春”。

③林逋:北宋初闻名隐逸诗人,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为寻梅而“策蹇驴”,于“竹梢疏处”寻得心仪之梅。

B.“清癯”从形态入手,“芳香”从气味入手,运用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对梅花进行描绘。

C.“速剪寒梢浸玉壶”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玉壶来突出梅花的高洁。

D.竹梢疏处,一树寒梅,傲然兀立,既显出了梅花的千般风韵万种精神,也代表了作者的气质性格。

16.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对梅花的宠爱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阴惨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
家、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下,扭亮台灯,翻开书本,好像都在享受优雅,靠近神圣。

这种误会,制造了多数
时间的嬉戏,而自己还深感欣慰。

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见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书目,以防止在阅读领域里价值观。

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的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

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已经独立,阅读成了他们与阅读对象之间的一个“能量交换”的过程,选择的重任主要靠自己来完成。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

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简单的事,一旦找到好书,就要细细品尝。

交挚友也是这样,天下值得交往的好人多得很,岂能都成为密友?的有几个,也就够了。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不难理解,却不易做到,因为在阅读时,我们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我们很少打开感觉选择的雷达。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抛撒迷失启发开诚布公
B. 拋撒迷茫启蒙肝胆相照
C. 抛掷迷失启蒙开诚布公
D. 抛掷迷茫启发肝胆相照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一旦跳入其间,你便沉浮于汹涌的浪涛之间,怎么泅得出来?”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词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

灭口:指怕泄露隐私而杀死知情人。

B. 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即:假如,假使。

C.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夺:强取;抢。

D.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今助公。

”弟:称比自己年幼者,文中指陈豨。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精确流畅。

(5分)
①近几年统计数据显示,②中国也许有35%的粮食没有被充分利用,③但是被奢侈掉了。

④202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探讨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奢侈报告》显示,⑤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奢侈量为每人每餐90克左右,奢侈率为11.7%;⑥另一方面,受新冠疫情和全球性蝗灾的影响,⑦今年全球有6.9亿人处于饥饿。

⑧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⑨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实行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措施。

(1)序号: 修改为:
(2)序号: 修改为:
(3)序号: 修改为:
(4)序号: 修改为:
(5)序号: 修改为: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5分)
2024年11月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进入正式登记阶段。

作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可以为编制“十四五”规划,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供应重要信息支持。

此次人口普查,全面接受电子化采集,数据干脆实时上传至国家,有效杜绝中间环节可能受到的人为干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60分)
时间流转,岁月不会因为任何人停下向前的脚步。

那么,人生究竟该怎么度过?假如你问蒙田,他会说:“不懊悔过去,不惧怕将来。

”假如你问弗洛伊德,他会说:“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钟南山院士则会亲身示范。

17年前,他是抵挡“非典”的国之柱石,17年后,他是抵挡“新冠肺炎”的国之战士。

事实上,他的一生,都在做有担当的前行者。

身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作为00后的你,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自己的人生呢?请依据材料,联系社会,思索现实,面对全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