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练习(8)散文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类文本阅读(二)
一、(2021·枣庄三中第二次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不去的渡口
傅菲
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

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

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

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

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

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

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

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

河是饶北河。

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

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

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

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

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

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

两个村子隔一条河。

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

这是我们村没有的。

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

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

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

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

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

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

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

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

——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

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

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⑤这里确是晨读的好地方。

石埠由一块石灰石大石板铺设。

我们坐在石板上,听着湍湍而流的河水,背诵课文。

苍老的洋槐,在暮春,散发一种黏稠的气味,一串串垂挂下来的洋槐花,一直垂到我们额头。

被嘴唇磕碰出来的汉语,有了水的韵味和植物的气息。

有一个练
声的人,每天会来到这个渡口,把镜子悬在树上,对着口型,练声。

我一直记不起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一个艺考生,考了几年也没考上,后来去深圳,村里也几乎没有他的音讯。

我外出生活之后,每次回家,我在父母身边坐几分钟,说说话,便会去渡口走走,站站。

我说不清为什么。

⑥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故去的老人,到渡口买水。

炮仗啪的一声,零星地炸开。

哭丧的子女,跪在埠头上,哭得全身瘫痪。

渡口,是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

河流,或许是人世间最长的路。

活着的时候,没走完,死了,接着走,渺渺茫茫地走,不分白日黑夜,风雨兼程,身上不需要长物,不需要口粮,不需要牵挂和被牵挂,一个人走,再长的路,再艰难的路,也不觉得孤独寂寞,也不凄冷忧欢。

我们需要另一个世界来打开现世的世界,放下恩怨,放下爱恨,驱除内心的黑暗。

没有死,我们无法理解生;没有死的永恒,我们无法理解生的短暂。

死是对生的救赎,死是生的皈依。

⑦没有到过渡口的人,不足以谈论生离死别。

我是这样以为的。

⑧公路开通之后,渡口迅速被人遗忘。

石埠两边,长满了荒草。

早年拴木船缆绳的石桩,黝黝的,全是苔藓。

作为时间的标记,石桩多了一份轮回的沧桑。

石桩上面,搭了一块长条形的石板,石板连通石埠侧边台阶。

溽热的夏天,我们躺在石板午睡,歇凉。

洋槐的树荫浓密地盖在赤裸小身子上。

河水清幽的凉风,从水面卷上来,我很快进入梦乡。

除了山中的岩洞,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凉爽的地方。

事实上,我们几乎不午睡,和几个差不多大的孩子,从石板上,一个纵身,跃入河中,青蛙一样游泳。

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一群群游鱼梭子一样,来来回回。

我们常常玩得忘乎所以,不记得上课。

⑨现在的渡口,完全荒落了。

石柱和石板,被人连夜偷走,卖给浙江人。

和对岸村子相连接的,是一座石桥。

石桥也无人走,因为下游几百米的河面上。

有了一座公路桥。

一个完全无人踏足的荒滩。

蒿草和白蓼,再一次占领。

洋槐依然散发蓬勃的生命,郁郁葱葱,即使冬天落尽了叶子,也苍劲,宛如深远岁月的写意。

我几次带我小孩去渡口,看看那种荒凉。

我小孩看了一次,再也不去,说,没什么好看的,都是草,还有很多垃圾。

⑩这是一个时间的渡口,每一个人,都是它的客人。

人,只是渡口的不系之舟,终有一天,会离开渡口,在河面上飘,直至不知所终。

当我想起这些,我对生命,保持敬畏的沉默。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本文通过对特定时期的渡口刻画展现了故乡饶北河渡口的风景画,展示了故乡人们
的风情、风俗,体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B.作者对石埠旁的妇人、小孩以及艄公的描述主要采用动作细节描写,呈现渡口的热闹景象,体现作者对“渡口”的深深依恋之情。

C.作者对渡口河滩秋季开满白蓼花和芦苇花束的环境描写,既烘托出当时渡口的繁忙,也与当下渡口的荒芜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章多处采用插叙,回忆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了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

【解析】D项,“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而今渡口荒芜的现状的惋惜之情”以偏概全。

文章回忆以前的渡口并描述渡口旁人们的各种活动,目的不仅仅是表达惋惜之情,也有对他人命运的悲悯同情、对生命与生离死别的升华与思考。

2.关于本文的语言运用特点,有人认为,表述活泼新颖,富有音乐美;也有人认为这样会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感。

对此,你怎么看?试以第④段为例说明。

(4分) 答:示例一:第④段以短句为主,(如“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等)运用节奏明快的短句,细腻地描述了渡口曾经的繁忙以及我的祖辈由渡口出发经商的过程;多处运用叠词描述对象,(如“密密麻麻”“米白米白”“一日一日”等)形象确切地刻画了渡口相关事物景致的特点,富有音乐美。

这些语言运用,贴切地描述了渡口的景象,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渡口的情感,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达成有机的统一。

示例二:第④段多用短句,似乎在追求一种跳跃活泼的语言风格,但有时却割断了语意的连贯性,也割裂了画面的完整性,有生硬之感。

(比如“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如果改成“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渡船”,反而更能突出“有渡船”,从而与下文今日的荒凉空旷形成反差。

再比如,将“空茫”单独成句,是突出了渡口的荒凉,但也显得生硬、突兀,欠自然)作者的主观意图太过强烈,使语言略显做作而失了散文应该的自然流畅。

3.全文围绕“渡口”进行构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渡口”的含义。

(6分)
答:示例:①作者由现实中的渡口写起,它是人们过往生活的一个美好记忆,是河两岸人们相互联系的生活的见证,是由此外出讨生活的起点;②由渡口还是哭丧的地方,赋予渡口去另一个世界出发的地方的内涵,建立起生与死的关联;③由渡口的被人遗忘、荒落,与渡口边生机勃勃的植物形成对比,赋予渡口时间的内涵,引发我对生命的敬畏与思考;④同
时,“渡口”象征生命中的某一起点,生命仿佛是从“渡口”出发的“不系之舟”,在不断地前行中发现、探索生命境界,增加对生命的体验与领悟。

(一点2分,三点即可)
二、(2021·新高考模拟评估卷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

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

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

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

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

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

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

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

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

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

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

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

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

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

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

我无意间发现。

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

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铜丝箩筛。

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箩筛。

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

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

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
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

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

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

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

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

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

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

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

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

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

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

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

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的龌龊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

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

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

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选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

【解析】B项,“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已经是作者之前计划好的,所以没有迷茫和无助。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苕、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解析】A项,“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

6.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分)
答:示例: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

②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

(每点2分)
7.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
答:示例: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每点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