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害部分: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和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它的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在植物的内部和外部,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病态甚至死亡,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的现象。
2.病状:植物生病后,其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3.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4.病程: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的过程。
5.致病性: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组织致病和破坏的能力。
6.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的寄生细胞或组织中吸取营养而生存,寄主细胞死亡便终止了寄生关系。
也称活体寄生物。
7.非专性寄生物:既营活体寄生也营腐体生活,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也称死体营养寄生物。
8.寄生专化性:寄生物种内的不同个体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或对寄主的选择范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寄主专化性。
9.非侵染性病害: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不能传染。
10.侵染性病害:有其他生物寄生引起的病害。
11. 病原:引起植物致病的原因
12. 侵染性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有害生物
13.真菌生活史:指真菌从一个孢子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个孢子为止的全过程。
14.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状物。
15.子座:由拟薄壁组织和疏松组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物,或由菌丝组织和寄主组织结合而成。
16.吸器:菌丝生于寄主细胞间,由菌丝长出侧枝伸入寄主细胞内形成球状、丝状、指状等类型。
17.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18.次生菌丝:初生菌丝交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
19.假菌丝:某些酵母菌的芽孢子相连形成的丝状物。
20.整体产果:真菌繁殖时,整个营养器官转为繁殖器官。
21.分体产果:真菌繁殖时,仅营养体的一部分形成繁殖器官,菌体本身仍执行营养功能。
22.子实体: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结构体。
23.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孢子:真菌的繁殖体。
24.游动孢子:是具有鞭毛,能在水中游动的内生孢子。
芽孢子:单细胞营养体或菌丝体芽产生的孢子。
25.粉孢子:菌丝分枝顶端细胞不断割裂而形成成串的短柱状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粉末状。
26.厚垣孢子:菌丝体顶端或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的休眠孢子。
27.孢囊孢子:孢囊梗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其内产生有细胞壁、无鞭毛的孢囊孢子。
28.分生孢子:菌丝体分化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形成外生的孢子,被称为外生孢子,成熟易落。
29.冬孢子:产生在冬孢子堆上,初为双核,萌发成担子之前核配成为双倍体。
30.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31.同宗结合:两个菌株可自行交配完成有性生殖。
32.异宗配合:一个菌株必须和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株交配才能完成有性生殖。
33.准性生殖:菌丝形成异核体(具有不同遗传物质的细胞核的菌丝体称为异核体),通过核
配、有丝分裂、染色体交换,最后形成单倍体细胞核的过程。
34.合子:由两个同形孢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
35.藏卵器:鞭毛菌亚门中的雌性器官,一般球形,其内形成卵孢子。
36.卵孢子:由两个异形配子囊(藏卵器和雄器)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有性孢子。
37.接合孢子:由两个同形配子囊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厚壁休眠孢子。
38.子囊孢子:由雄器和造囊器结合,经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单倍体有性孢子。
39.子囊果: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40.闭囊壳:子囊果无孔口,球形或近球形,其内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41.子囊壳:子囊果有孔口,球形或瓶形,其内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42.子囊腔:子囊座内着生子囊的空腔。
43.子囊盘:子囊果杯状或盘状,子囊平行排列在盘上。
44.子囊座:子囊生于子座部分组织消解形成的空腔内,此子座组织称为子囊座。
45.附属丝:闭囊壳外着生的各种类型的丝状物。
46.侧丝:在子囊壳或子囊盘内,生于子囊之间的丝状物,由子囊果基部长出,其顶端一般分离。
47.拟侧丝:由子囊座顶部长出,向下生长,与基部细胞相连的丝状物。
48.假囊壳:当一个子囊座内只有一个子囊腔,并且有孔口,子囊腔壁的结构紧密,外形似子囊壳。
49.锁状联合:担子菌中,双核菌丝细胞数增加和菌丝伸长的一种方式。
50.钩状体:子囊菌有性生殖时,造囊器与雄器质配后,形成产囊丝,产囊丝顶端弯曲形成钩状体。
51.担孢子:典型担孢子是双核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担子,在担子上着生担孢子。
52.担子:担子菌亚门中有性生殖的一种结构,其上着生担孢子。
53.担子果:着生担子和担子果的结构体。
54.多态现象:锈菌在生活史中可以出现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
55.性孢子:产生在性子腔内的单核孢子。
56.锈孢子:产生在锈子腔内的双核孢子。
57.夏孢子:产生在夏孢子堆上的双核孢子。
58.长生活史型:在锈菌生活史中,除冬孢子外,至少还有一种双核孢子。
59.短生活史型:在锈菌生活史中,冬孢子是唯一的双核孢子。
60.半知菌:指未发现有性阶段的真菌。
61.分生孢子器:球形或瓶形有孔口的容器,其内着生分生孢子。
62.分生孢子盘:在菌丝块上,短棒状的分生孢子梗排列组成盘状物,有的分生孢子盘上有刚毛,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
63.孢梗束:多数分生孢子梗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柱状孢梗束,孢梗束上端分离。
64.转主寄生:某种真菌需要寄生在两种不同亲缘关系的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转主寄生。
65.异核体:某些真菌菌丝体之间或孢子萌发的芽管之间可以互相连接,使新生的菌丝体细胞中含有遗传性状不同的细胞核,这种具有异核的菌丝体称为异核体。
66.孢子果:复杂的产孢机构,如分生孢子器。
67.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受另一个病毒的侵染。
得毒饲育时间:传毒媒介在有病植株上获毒的时间。
68.接毒饲育时间:获毒的介体在健康植株上取食,能够使健康植株发病的取食时间。
69.循回型病毒: 蚜虫口针吸食获得的病毒,要经过中肠和血淋巴到唾液腺,再经唾液的分
泌才能传染的病毒,病毒在体内不增殖。
70.增殖型病毒: 病毒在介体内有转移过程,并且还能在体内增殖的一类病毒。
71.钝化温度: 又称为致死温度,把病株植物的榨取液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力的处理温度。
72.稀释限点: 把病株植物的榨取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的稀释限度称为稀释限点。
73.体外存活期: 病株植物的榨取液在室温(20~22度)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体外保毒期。
74.内寄生线虫:内寄生线虫的虫体进入组织内吸食。
75.外寄生线虫:外内寄生线虫的虫体大部分留在植物体外,仅以头部穿刺到寄主的细胞内吸食。
76.半寄生性种子植物:含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通过导管相连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77.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无叶片和叶片退化和鳞片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从寄主植物吸取水分、无机盐、碳水化合物和营养物质导管和筛管都相连。
78.根寄生:按寄生部位不同可分为根寄生与茎寄生两类,列当和独脚金等寄生在寄生植物的根部,在地上部与寄主植物彼此分离,称为根寄生。
79.茎寄生:无根藤、菟丝子、?寄生等寄生在寄主的茎杆枝条或叶片上,寄生藻类也在寄主叶上或杆上寄生,两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这类寄生称为茎寄生。
80.吸盘:桑寄生种子萌发后产生胚根与寄主接触,分泌黏液,附着在树皮上,形成盘状的吸盘,吸盘产生轴生吸根,分泌对树皮有消解作用的酶。
81.重寄生:以寄生物为寄主的寄生现象。
82.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开始建立寄生关系。
83.潜育期:从寄生关系的建立到出现明显的症状。
84.侵染过程:病原物从侵入到引起发病的过程。
85.潜伏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在寄主体内潜伏,不立即表现症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或在寄主的不同发育阶段才表现症状。
86.隐症现象: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一般表现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例如低温,症状可以暂时隐藏,条件适宜又可再表现。
87.寄主专化性毒素:只对原来的寄主植物起作用的毒素。
88.非寄主专化性毒素:影响范围广泛,不限于寄主植物的毒素。
89.植物保卫素:指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产生的抗生物质。
90.活体营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
91.死体营养生物:侵入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死组织中进行腐生生活。
92.局部性侵染:病原物侵染植物后,仅在侵染点附近扩展。
93.系统性侵染:病原物侵染植物后,很快从侵染点扩展至全株或随寄主生长点扩展蔓延。
94.半活体营养物:从活组织中获得营养,并在组织死亡之后继续生长和形成孢子。
95毒素:病原物产生的除酶和生长调节物质以外的有害代谢物,在低浓度下能诱发植物发病。
96.系统侵染:沿生长点或维管束蔓延至全株扩展的侵染方式。
97.耐病性:植物忍耐病害的能力,植物虽然感病但产量和质量不受严重损伤。
98.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相应地有控制致病性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相互作用是相对应的,也就是专化的。
99.植物保卫素:指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抗生物质。
100.侵染循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
101.初侵染:由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初次侵染。
102.再侵染:在初侵染的病部发生的病原体通过传播途径引起的侵染。
103.植物病害流行: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量严重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病害流行主导因素:指病害流行容易变动的限制性因素。
103.S型曲线:高频侵染型病害季节流行曲线的一种形式,它以田间病害数量的系统资料为纵会标,调查日期为横坐标绘成曲线的起点即始发期,高峰代表盛发期,曲线平缓或下降阶段称病害衰退期。
104.植物病害预测:根据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通过必要的病情调查和掌握有关环境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研究,对病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趋势和流行程度等作出及时预测,掌握防治有利时机,为经济有效地防治病害提供依据。
105.专化型:是指同一种寄生物种内,根据其对寄生植物的科、属、种具有不同的致病力区分的专化类型。
106.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变种或专化型内对寄主植物的种和品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专化类型。
虫害部分:
1.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外部形态各内部器官都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2.补充营养:有的昆虫羽化为成虫后生殖细胞还没有成熟,为了达到性成熟必须进行取食,这种成性成熟前的取食行为,称为补充营养。
3.世代重叠:有的一年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的发生期长,产卵期长,幼虫孵化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在一个地区内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相互重叠的现象.
4.生活年史:昆虫在一年中发生经过的状况,即从当年越冬虫态出蛰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所发生的世代数,以及各世代和各虫期出现和经历的时间,称为生活年史或生活史。
5.休眠:是指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食不动,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
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
6.滞育:是由于环境条件和昆虫的遗传特性的影响或诱导而造成昆虫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
一旦进入滞育,即使给予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解除滞育。
滞育的解除要求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并由激素控制。
7.致死中量:致死中量是指被试验的动物一次口服某种药剂后,产生急性中毒,有半数死亡所需要该药剂的量,用LD50来表示,单位为mg/kg体重。
年生活史:年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经过的状况,即由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
8.发育起点:适温区的下限,即最低有效温度,是昆虫开始能够生长发育的温度,所以又叫发育起点。
9.羽化: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10.农药的规格:药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叫做农药的规格。
11.药害:在防治园林植物害虫时,使用的化学药剂对园林植物本身的毒害作用称为药害
12.综合治理(蔡邦华):充分利用病虫害和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以预防为主,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发展森林群落中不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因素,因地制宜地经济地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相辅相成的系统措施,防治环境污染,把病虫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达到保护环境和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13.地下害虫:指活动期或危害虫态生活在土中危害作物或近地面植物。
14.两性生殖:由雌雄交配、受精、产卵来繁殖后代。
15.蚕食:指吃光叶片,仅剩下叶脉和叶柄。
16.世代:昆虫自卵或幼体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并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17.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发生经过的状况称为生活年史,简称生活史。
18.不选择性:是植物抗虫性的一个体现。
指的是植物不具备引诱产卵和刺激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植物具有拒避产卵和抗拒取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物理性状,因而害虫不产卵、少取食或不取食。
19.植物检疫: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严格禁止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同植物或植物产品等介体人为远距离的传播的措施。
20.孤雌生殖:也叫单性生殖或处女生殖,是少数昆虫具有的生殖方法,其特点是卵不经过受精也能正常发育成新个体。
1兼性孤雌生殖:又叫偶发性孤雌生殖,即大多数情况下行两性生殖,但偶尔会出现不受精的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2专性孤雌生殖:即没有雄虫或只有少数无生殖能力的雄虫,所有的卵都不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至少在某些世代如此。
3经常性孤雌生殖:生殖方式几乎完全通过孤雌生殖进行。
4周期性孤雌生殖:周期性孤雌生殖是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随季节变迁交替进行,即所谓的异态交替或世代交替。
21.胎生是指雌虫产出的后代个体虫态是幼体,也就是说昆虫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即行孵化成为幼体,尔后脱离母体继续生长发育。
根据幼虫离开母体前的营养方式,胎生又分4类,即卵胎生、腺养胎生、伪胎盘胎生和血腔胎生等。
22.胚后发育:胚后发育指幼虫自卵中孵出到成虫性成熟为止的时期。
23.幼体生殖:童体生殖是指某些昆虫在幼虫期或蛹期就能进行生殖,凡进行幼体生殖的昆虫产出的后代都是幼虫,所以幼体生殖可以认为是胎生的一种形式。
24.多胚生殖:一个成熟的卵可以发育成2个或2个以上的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多胚生殖。
25.不完全变态:这类变态又称直接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翅在幼期虫态的体外,成虫的特征随着幼期虫态生长发育逐步显现。
26.龄期:相邻两次脱皮所经历的时间称龄期。
27.虫龄:某一龄期的虫态,蜕皮次数加1。
最后一龄幼体:老熟幼体蜕皮变成蛹(完全变态),或变成成虫(不全变态)。
28.性二型:雌雄两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形态上。
除生殖器官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差异,称为性二型。
29.趋性就是对某种刺激有定向的活动的现象。
趋向运动称为正趋性;负向运动称为负趋性。
根据刺激源可将趋性分为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趋声性等
30.趋化性:寻找食物、异性和寻找产卵场所等。
如一些夜蛾对糖醋液有正趋性;菜粉蝶喜趋向含有芥子油的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蚂蚁喜欢糖蜜等。
31.群集性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可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类。
32.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根据扩散的原因可将扩散分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两类。
33.迁飞是指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迁移。
迁飞是昆虫种的遗传特性,是一种种群行为。
34.拟态:是一种动物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其它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现象。
35.伪装:是指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
36.假死性:有一些昆虫在取食爬动时,当受到外界突然震动惊扰后,往往立即从树上掉落地面,卷缩肢体不动或在爬行中缩作一团不动,这种行为叫做假死性。
37.保护色:或称隐藏色,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背景色非常相似,从而躲过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获得保护自己的效果,这种与背景相似的体色称为保护色。
一些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等模拟具有蜇刺能力的胡蜂的色斑型,通常人们把拟态昆虫的这类色斑型称为警戒色。
38.分类单元:是分类工作中的客观操作单位,有特定的名称和分类特征。
如一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的目等。
39.分类阶元:是由各分类单元按等级排列的分类体系(hierarchy)。
在分类学中有7个基本的分类阶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
40.过冷却点:温度降低时,昆虫体温随着降低,当降至0℃以下的一定温度时,昆虫体温突然上升, 上升至接近0℃而后又继续下降至与环境温度相同为止。
开始突然上升的温点称为过冷却点, 体温上升而后再下降的温点称为体液冰点。
41.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
42.物理防治:是用物理方法来防治病虫害,例如热处理等。
43.有效积温:Reaumer1735年提出来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该物种的有效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