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测试卷01(A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3)(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期末测试卷(基础测试卷)
(4——6章)
(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物群落水平分布都是均匀的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垂直方向上,植物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D.在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群分布也有差异
【答案】A
【解析】略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 B.物质与能量均在食物链与食物网中循环流动
C.能量输入比输出多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通过自动调节能力仅保持数量稳定
【答案】A
【解析】略
3.仿生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就是借鉴某些生物的回声定位系统功能,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A.直接价值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文学艺术价值
【答案】A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直接价值(生态功能)、间接价值。
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就是借鉴某些生物的回声定位系统功能,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选A。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过程有影响
C.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D.施放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群落,如动物发出的声音,A错误;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C正确;性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施放性引诱剂控制害虫,属于化学信息在生产中的应用,D正确5.稻田里农民拔出稗草,鱼塘中人们不断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
这是为了()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物质能够尽快地循环流动 D.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拔除杂草是为了减少杂草吸收的能量,使庄稼得到的更多,从而对人类的收成有利。
清除食鱼的黑鱼是为了减少流入黑鱼中的能量,使其他的鱼长得更好,从而对人类有利。
农田中所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最大限度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故选D。
6.下图表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小球藻分裂繁殖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A.乙、甲、丁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丁、乙、丙
【答案】C
7.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一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边坡甲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B.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C.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
D.边坡甲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但乙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A
【解析】边坡甲移栽植物后,小型土壤动物有了食物和生存空间,故数量和种类会增多,A正确。
边坡甲演替过程由于乔木种子萌发,会自然长出乔木,B错。
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一开始由于人工移植植物,演替速度快,停止移植植物后,自然演替速度较慢,C错。
甲乙都是在保留土壤和植物繁殖体等条件发生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D错。
8.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海水酸性已达数千万年最高,将加剧全球变暖;海水酸化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即便CO2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不断酸化的海水逐渐吞噬珊瑚,使营养级较低的浮游生物丧失栖息地而破坏食物链
C.海洋吸收了人类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暖
D.人类工业生产排出的大量CO2多数被海洋和森林吸收了,尽管造成了温室效应,但是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的知识。
人类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打破了自然界原来的碳循环的平衡状态,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使部分生物因不适应变化后的环境而被淘汰,致使生物的多样性锐减。
9.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合理开发
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会破坏生态环境,中围湖造田也破坏生态环境③④错误。
10.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D、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
【答案】C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B正确;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C错误;种群密度调查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防止人为因素的影响,D正确。
11.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答案】A
【解析】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非同步变化关系,先增加者先减少是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是捕食者,A正确。
B是互利共生,C是寄生,D中物种Ⅰ是被捕食者,物种Ⅱ是捕食者。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都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B.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强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D.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答案】C
【解析】略
13.浙江慈溪等地采用聚乙烯发泡板为人工浮床,在富营养化污水中栽培绿萝、美人蕉和龟背竹,从而
使污染水体得到净化。
下列关于人工浮床净化水体机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3-、PO43-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挡部分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水体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中富含N、P等营养物质,栽培植物的目的可以利用水中的无机盐,从而降低水体富营养化呈递;同时由于聚乙烯发泡板所作浮床可以遮挡光照,使得水体中的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抑制其繁殖从而避免水华的发生,因此答案C。
1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箭头表示能量移动的方向,单位为kcal/(m2·a)。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辐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分解者可利用图中A的所有能量
C. 当人们把生产者当做食物时,比起其他营养级,可获得更多的能量
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答案】B
【解析】太阳能的利用率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占辐射的太阳能总量;A中包括的各营养级的呼吸,呼吸所产生的能量有一部分是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被分解者利用;食物链越短可获得越多的能量;使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有:生物间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固定的,同时各营养级的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不能被再利用。
15.某生态园的面积为40hm2,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20只作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00只,其中发现6只带有标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hm2
B.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
C.此种方法可以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
D.生态园防治鼠害可以提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该种群数量为120x200/6=4000只,所以该农场仓鼠的种群密度约为4000只/40hm2 =100只/hm2,A错误;仓鼠在捕捉一次后更难捕捉,导致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密度大,B正确;标记重捕法不能用于调查该地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生态园防治鼠害不会改变生产者到其他生物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16.小杨同学将部分生物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 物质流动
B. 激素分泌调节
C. 血糖调节
D. 能量流动
【答案】A B
【解析】本题以概念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激素调节、血糖调节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
血浆和组织液中的成分可以相互交换,组织液可以渗透到淋巴液中,淋巴液不能反渗到组织液中的,淋巴循环最终到血液中,A正确;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促肾上腺激素,进而促肾上腺激素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反过来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B正确;淀粉是植物中的多糖,C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17.如图表示为农田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农作物
B.秸秆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光
C.夏收季节,农民常采用焚烧秸秆的方法来肥田,同时会造成大气污染的负面影响
D.秸秆可作为有机肥料,这些含15N的有机物经分解者的作用形成15NO3-
【答案】D
【解析】含15N的有机物经分解者的作用形成NH3,再经过硝化细菌(生产者)的硝化作用才能形成15NO3-18.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①过程可以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C.类群丙的有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之一
D.增加图中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①过程可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类群丙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主要途径之一;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B .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不单单是捕食关系
C .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
【答案】A
【解析】因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有限的,因此食物链的环节也是有限的,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食物网上的生物有可能是竞争的关系。
20.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的生物体型一定是最大的
B.种群A个体数大增,使种群B个体被大量捕食,这是种群B在甲→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C.种群B在丙处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衰退型
D.在该生态系统中,C的有机物总量一般比B多但肯定比A少
【答案】B
【解析】根据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C→B→A。
A.在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的生物体型一般是最大的;错误。
B.种群B在甲→丙段时间内个体数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种群A个体数大增,使种群B个体被大量捕食;C种群个体数剧减,种群B食物减少;正确。
C.种群B在丙处时,由于捕食者减少,使得死亡率降低,则种群的年龄组成属增长型;错误。
D.在该生态系统中,C的
有机物总量一般比B和A多;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
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
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丙代表___________,甲、乙、丙共同组成一个___________。
该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信息传递功能。
(2)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1分)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1分)调节。
【答案】每空2分(1)分解者群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2)大于(3)自我调节负反馈
【解析】(1)甲可以固定大气的二氧化碳,为生产者,甲乙都有碳流向丙,故丙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
甲、乙、丙共同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功能。
(2)加上化能合成细菌固定的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负反馈调节功能,故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22.(10分)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
据图回答:
①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____。
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的作用。
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空2分①减少另一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③1.69 N0
【解析】 (1)由图中三条曲线的最高点的差别可看出,当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32.5 ℃时,种群数量均会下降。
在每一条曲线中分析,如温度为32.5 ℃时,相对湿度低于或高于90%时,种群数量也会下降。
从以上两方面可看出,温度和湿度是有相互影响的,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大小。
(3)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则第三年(两年后)该种群数量为N t=N0λt=N0×1.32=1.69N0 23.(12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当地农田生态系统的鼠害情况进行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采用法估算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田鼠种群数量。
(2)调查统计发现,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根
据,构建了田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 t=N0·λt,(其中N t代表t天后田鼠的数量,t 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田鼠的起始数量)。
由此可见田鼠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的环境条件除了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外还必须满足。
(3)在农田中,田鼠可被鼬捕食,它们之间通过气味识别,可见信息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中所含全部能量折合成葡萄糖质量为Akg,农作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质量为Bkg,1kg葡萄糖储存CkJ能量,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大于、等于、小于)(A+B)CkJ。
通常采取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12分,每空2分)
(1)标志重捕法
(2)调查统计的数据(数据)无天敌
(3)调节种间关系
(4)>锄草(治虫)等(只要合理即给分)
(4)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有:①自身呼吸散失(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③被分解者分解。
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生长季节收获的农作物中所含全部能量折合成葡萄糖质量为Akg,农作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质量为Bkg,1kg葡萄糖储存CkJ能量,这些农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大于 (A+B)CkJ。
通常采取锄草(治虫)等措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大限度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24.(8分)塔胞藻(单细胞微型藻类)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
为探究Cu2+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2+浓度依次为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320μmol/L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
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
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进行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
实验结果如下图甲所示。
(1)在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处理。
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
(2)研究人员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藻进行计数,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见图乙,则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
下列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大的是。
A 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稀释倍数
B 对于压在小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
C 塔胞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但每一个小方格内的塔胞藻过多
D 误把死细胞当作活细胞
E 从三角烧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未将三角烧瓶轻轻振荡几次即从培养液的上方取样
(3)实验结论:Cu2+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2+ 浓度越大,其抑制作用越强。
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①在相同时间内,;
②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4)研究人员推测,水体受Cu2+ 污染和缺Mg2+都可能会抑制塔胞藻的光合作用。
为探究Cu2+污染和缺Mg2+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以下对照实验: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
你认为,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与细胞密度两个指标中,往往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2+毒害的程度。
【答案】(每空1分,共8分)(1)灭菌 216 (2)5.0×105 ABD
(3)含Cu2+培养液中的塔胞藻密度比不含Cu2+培养液的小培养液中的Cu2+浓度越大,塔胞藻密度越小(4)添加Cu2+ 的完全培养液、缺Mg2+培养液、添加Cu2+ 的缺Mg2+培养液光合作用生理状况
【解析】(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
根据题意,为探究Cu2+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2+浓度依次为0μmol/L、20μmol/L、40μmol/L、80μmol/L、160μmol/L、320μmol/L共6个不同浓度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
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
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共4种不同时间进行取样,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所以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6x3x4x3=216。
(2)根据题意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藻进行计数,图中25个中格(体积为1mm×1mm×0.1mm)共含有塔胞藻50个,所以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50个/(1mm×1mm×0.1mm)=5.0×105个/L。
若计数时,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稀释倍数或对于压在小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或误把死细胞当作活细胞,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3)分析图甲曲线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含Cu2+培养液中的塔胞藻密度比不含Cu2+培养液的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培养液中的Cu2+浓度越大,塔胞藻密度越小;所以可得到结论:Cu2+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2+ 浓度越大,其抑制作用越强。
(4)为探究Cu2+污染和缺Mg2+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4组实验,即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添加Cu2+ 的完全培养液、缺Mg2+培养液、添加Cu2+ 的缺Mg2+培养液。
由于细胞生长和增值需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2+毒害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