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中探究精选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探究题
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

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试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在A位置时,成一个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在一次实验中,物体在光具座10cm处,凸透镜在光具座25cm处,光屏在55cm 处,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时候,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动至37cm刻度处,则此时像距为______cm,像的性质是______。

若将光屏移去,则像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

(4)在实验中,经过调整后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某同学用一张不透明的纸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发现光屏上的像的性质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像的亮度
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
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用装有6个发光二级管的有方格的白纸板做发光物体,如图1甲所示。

又用这种有同样大小方格的白纸板做光屏。

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

(1)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丙所示。

则光屏上的像是倒立_____的实像,关于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一个例子:_____。

(2)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最主要的一条优点是_____。

(3)如图乙所示,当发光物体在a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1,当发光物体在b点时,物与像之间的距离为S2,则S1_____S2。

(选填“>”、“=”或“<”)
(4)小明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接着又做了一个观察实验。

发光体位置不变,取下光
屏(如图2),当眼睛在原光屏处能看到发光体的像吗?_____。

(填“能”或“不能”)3.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此实验是根据____原理测出摩擦力大小的。

(2)小明刚开始拉木块时,他的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木块仍静止,木块所受的摩擦力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小明读出某一时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他认为这时摩擦力的大小为2N,他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

(3)改正错误后,小明完成了探究过程,比较甲、乙两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

(4)小明把木块沿竖直方向截掉一部分后,继续图甲的操作,测得摩擦力减小,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你认为他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____,改进方法是____。

(木块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
4.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5.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1)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如图所示,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已不再光屏中心,为了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应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光屏。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3)在实验中,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焦距/cm次数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虚实大小倒正
f=a
14513实…………
22020………………
3b45实…………
41625………………
①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______;b=_______。

②实验中第2次所成的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③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发现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

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同”或“异”侧)。

6.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活动中,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红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在做________ (选填“匀速”、“变速”)直线运动,其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测得纸锥在甲、乙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9.60cm,则在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____ m/s。

(3)在图2中,能正确反映出该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的是_________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7.如图是小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装置.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小峰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调节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
了倒立、_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烛焰的像;
(2)若图中的点划线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点为烛焰上的一点,请在答卷的图甲上通过作图确定点在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和凸透镜的一个焦点__________;
(3)如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是否仍然成像?__________;
(4)小峰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所示),受此启发,他选取实验中的凸透镜,利用测凸透镜焦距的原理图(如丙图所示),分别用红光和紫光来进行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对同一凸透镜,__________光的焦距大些(选填“红”或“紫”),你的依据是__________。

乙丙
8.小安和小博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安和小博商议,先用眼睛来观察一下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

于是,他们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0cm处,小博负责将蜡烛从透镜一侧50cm处逐渐向透镜靠近,小安从另一侧透过透镜观察烛焰,并按照观察到的像的大小进行编号,然后整理记录观察到的几个像的情况如图乙所示。

请问以下哪些像是虚像________;
(2)在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
(3)在图甲中的光屏上已经呈清晰像的情况下,实验中有一只小蜜蜂误入停在了凸透镜上(如图丙所示),则对光屏上的像会造成什么影响?________(选填序号)。

A.像的上半部有残缺,但亮度变亮
B.像的下半部有残缺,亮度不变
C.像大小形状不变,亮度不变
D.像大小形状不变,但亮度变暗
9.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表中未涉及的其他条件均适宜)。

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组别种子数处理方法萌发数
①20有光,不加水,25o C0
②20有光,适量的水,25o C19
③20有光,过量的水将种子淹没,25o C0
④20无光,适量的水,25o C18
(1)若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率影响,应选择②组与______进行对照;
(2)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
(3)如果要测定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可让种子处在与上表______组相同的环境中,该组种子
的萌发率为______;
(4)大豆种子萌发时,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种子结构中的______。

10.某同学发现虫蛀过的绿豆有些能发芽,有些不能发芽,便产生了探究的想法。

他将30
粒正常绿豆种子均分为三组,其中一组不作处理,其余两组进行不同部位的钻孔处理(钻
孔不影响未处理部分的结构),将三组种子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
表:(图甲为绿豆种子,图乙为种子内部结构)
组别
现象
日期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完整的种子
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
图乙中的结构②
从b端钻孔,与第二
组等大
5月13日
均长出根,平均
1mm;无叶长出
无根长出;无叶长出
均长出根,平均
3mm,无叶长出
5月17日
根平均长度9mm;均
长出叶,平均6mm
有3粒种子长出根;
无叶长出
根平均长度11mm;均
长出叶,平均7mm
5月21日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2mm
根萎缩;无叶长出
均长成幼苗,平均高度
35mm
苗。

(2)比较第一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________,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________。

破损的种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出苗率是否更高?该同学又开始了新的探究……
11.小明同学对种子的萌发非常好奇,于是动手做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2个广口瓶,将脱脂棉花塞入瓶内
②将10粒绿豆种子放在盛有水的杯子中浸泡一夜后,各取1粒放入培养瓶中,然后小心地往里加水至刚好覆盖绿豆种子,分别在瓶外壁做上记号A、B
③将A培养瓶放在温暖有光处,B培养瓶放在相同温度的黑暗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的实验目的是:探究________。

(2)小明同学的实验设计存在不足,请指出一处不足,并改正________。

(3)小明改进实验后,每天记录观察,发现光照处和黑暗处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如下图
通过实验:小明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__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光。

小明还观察到,放在黑暗中的培养瓶萌发出来的幼苗和我们平时吃的绿豆芽比较相似,颜色较浅,阳光下萌发的绿豆芽颜色较绿较深,说明幼苗的健康生长__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光。

(4)在土壤处发芽的绿豆胚芽是钩状,这种形状有什么意义?________。

12.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小车在三种不同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留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其目的是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路程越长,木块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________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

(3)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将做_________________运动。

(4)下列实验中除控制变量外用到以上研究方法的是________________。

A.用真空罩和闹钟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平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C.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3.按要求完成下列光路图
(1)如图甲所示,有一束与水平面成30°的光斜射入水中,请画出反射光线(标出度数)及折射光线;_________
(2)小明家的窗户正对着一幢大厦,大厦的镀膜玻璃外墙作用相当于平面镜,会把太阳光反射到小明家,这是一种光污染。

请画出一条由太阳(S点)发出,经过玻璃外墙反射到小明家窗户(A点)的光线。

_________
14.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

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

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

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

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 。

(2)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12345678910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单

7978828073848482818080


2023242424252222212523
①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来反映的。

②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15.小雨在吃烤肉串时,偶然发现了一个现象:通过烤炉上方看对面的人,感觉对面的人好像在晃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雨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火炉上方的空气被加热后,其疏密程度在不断发生变化,光进入这种不均匀的热空气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看起来感觉对面的人在晃动。

为了验证这种分析是否正确,回到家后,小雨利用一支激光笔、一个装有酒精的浅盘及火柴,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如图所示,将激光笔固定在小桌上沿水平方向照射,用喷壶向激光笔的前方喷水,看到激光笔发出的一束红光射向墙面,墙面上有一个红色光点保持不动,这说明光在均匀的空气中是________传播的。

(2)如果要让这束红光穿过不均匀的空气,接下来小雨的做法应该是:________。

(3)如果小雨的分析是正确的,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放大 30 倒立、放大的实像存在没有改变改变
【详解】
(1)[1]由图象知道,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2)[2]当蜡烛在A点时,由图象知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3][4]根据题意知道,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与像距分别是
u=25cm-10cm=15cm
v=55cm-25cm=30cm
若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动至37cm刻度处,则此时像距仍为30cm,由于此时2f>u>f,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5]由于成的是实像,所以,若将光屏移去,则像仍存在。

(4)[6][7]若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没有挡住的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由于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2.缩小照相机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不能
【详解】
(1)[1]由乙和丙比较知道,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本实验中得到的像在生活中的一个应用就是照相机。

(2)[3]这种发光体的亮度大,成的像更清晰,同时其形状规则,利用方格纸更容易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4]由图知道,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此时,当物距不断增大时,像距会无限的靠近一倍焦距,但永远达不到一倍焦距处,所以,物体向左移动的幅度要大于像向左移动的幅度;即当发光物体放置在b 点时,物像之间的距离会相应的增大。

(4)[5]因为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所以是实像,成像点在凸透镜的右侧;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是会聚的,经过成像点后是发散的。

所以眼睛必须在成像点以外的光线发散区域才能看到这个像。

所以当眼睛在原光屏处不能看到发光体的像,眼睛靠近凸透镜也不能看到像,当眼睛从原光屏位置远离凸透镜,能看到像。

3.二力平衡变大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没有控制压力相等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详解】
(1)[1]在实验中匀速拉动木块运动时,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拉力与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2)[2]虽然水平拉力逐渐增大,但是木块始终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在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相互平衡,大小相等;由于拉力在增大,所以摩擦力也在增大。

[3]根据题意知道,“木块被拉动,且越来越快”说明木块未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此时拉力与摩擦力不相等,操作是错误的。

(3)[4]甲、丙两次实验,压力大小相等,丙的接触面粗糙程度大于甲的接触面粗糙程度,拉力大于甲的压力,说明丙的摩擦力大于甲的摩擦力,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5]甲图中将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测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变为原来一半。

由此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

所以,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压力相等。

[6]改进方法:将截下的木块置于剩余木块上方,放在木板上,匀速直线拉动木块,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5.同一高度上 D 10 13 大于异
【分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应将蜡烛向上调,这样像会向下移动。

(2)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所成虚像与成像物体位于凸透镜同侧。

【详解】
(1)[1]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的高度降低,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在光屏的上方。

要想使像重新回到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或凸透镜向下方移动。

(2)[3]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

故选D。

(3)①[4]由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
u=v=20cm
应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凸透镜焦距,f=10cm。

[5]第1次实验中,u=45cm,v=13cm,由于折射光路可逆,v=45cm时,u=13cm。

②[6]第1次实验最后,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第2次实验中,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7]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即蜡烛放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这个虚像,像和物同侧,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异侧。

6.变速相同时间内纸锥下落的高度不相等 0.12 C
【详解】
(1)[1][2]由纸锥照片可知: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 内路程s 越来越大,由s v t =
知,纸锥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纸锥做变速直线运动。

(2)[3]由图示可知,甲、乙两位置间的运动时间
t =0.2s ×4=0.8s
纸锥的速度
9.6cm 12cm/s 0.12m/s 0.8s s v t ==== (3)[4]根据图象中纸锥从甲位置下落到丙位置过程中,纸锥从甲位置运动到乙的过程中,纸锥在相等的时间t 内路程s 越来越大,纸锥下落的后面3个之间的距离几乎不变,所以纸锥后面的运动应该是接近匀速的,所以由图象知图象C 能反应纸锥下落的运动情况。

7.缩小 是 红 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
【详解】
(1)[1]由图知道,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2]过A 点和光心作一条光线,折射光线与光屏的交点为像点A ′;过A 点作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然后过透镜后到达A ′点,折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即为焦点F ,如下图
(3)[3]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不影响成像。

只是撤去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了。

(4)[4][5]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不相同。

由图乙知道,红色光较紫色光偏折能力弱,所以,红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

8.6 凹 D
【详解】
(1)[1]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在乙图中,4和6中的像都是正立的,是虚像。

(2)[2]将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 即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此时像距变小,即成像在光屏的前面,要使像向后移动到光屏上,就要使光线发散,因此需要安装一个合适的凹透镜。

(3)[3]实验中有一只小蜜蜂误入停在了凸透镜上,它会遮住部分入射光线,但是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变,只是亮度变暗,故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④空气② 95% 子叶
【分析】
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①与②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一定的水分;②与③以空气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充足的空气;②与④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

【详解】
(1)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中②与④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是以光照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

由于②号瓶处于有光的环境中,所以另取一瓶编号为④号,放少量水置于25℃黑暗的环境中,观察其萌发的情况,结果种子也萌发,结论:光对种子的萌发无影响(或种子的萌发不需要光)。

(2)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③组的种子浸没在水中,缺少充足的空气,因此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3)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就要为种子的萌发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表中②瓶的种子所处的环境具备了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

②瓶种子的发芽率是(19÷20)×100%=95%。

(4)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在种子萌发时,储存在子叶里的营养物质将供给胚芽、胚轴和胚根发育。

【点睛】
找出每组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是解题的关键。

10.胚轴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水分
【分析】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甲图中从a端钻孔至恰好破坏图乙中的结构②胚轴,从b端钻孔破坏的是一部分④子叶,乙图中①胚根、②胚轴、③胚芽、④子叶。

【详解】
(1)胚是种子的主要结构,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子叶四部分。

第一组、第三组有胚轴,种子萌发发育成幼苗,第二组无胚轴种子不能发育成幼苗。

所以对比三组实验结果可知,缺失②胚轴会导致种子无法发育成幼苗。

(2)第一组子叶完整种子萌发,第三组种子子叶不完整种子萌发。

因此比较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可知,第三组种子还能萌发成幼苗,这是因为剩余的子叶仍能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从种子萌发速度看,破损的种子更快,因为种皮破损的种子更有利于吸收水分。

【点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