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 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政和一中、周宁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周襄王即位不久,他的弟弟王子带就联合戎、狄赶走了周襄王。

后来晋文公诛王子带,迎周襄王复位。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诸侯维护天子权威,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的地位衰落
C.诸侯势力发生分化,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礼乐制度趋于瓦解,诸侯僭越天子职权
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3.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

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文化途径迥异 D.国力对比变化
4.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到:“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

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
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6.“岛寇荼毒,痛及滇西。

谁无血气,忍弃边陲。

桓桓将士,不顾艰危。

十荡十决,甘死如饴。

瘗忠有圹,名勒丰碑。

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这段碑文纪念的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中国远征军第八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7.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的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C.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有重要影响
D.主流思想取向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
8.周枏的《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理”。

材料说明罗马法
A.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9.“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但立宪政治中与魔鬼结盟则是化敌为友,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又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是 (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监督C.全体选民的政治素养 D.革命的不彻底性
10.在一次历史探究课上,几位学生在分析美国1787宪法后,得出以下结论:①这部宪法使美国确立了共和政体;②宪法规定的三权分立原则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③这部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老师在讲评时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下列补充正确的是( )
A.允许奴隶制的存在等表明其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B.这部宪法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C.这部宪法规定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具有较大进步性
D.从其内容来看,这部宪法受到英国的《权利法案》的较大影响
11.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

……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

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

”作者观点的实质是A.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D.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12.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

”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B.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13.(1917年)11月2日,军事革命委员会向卫戍部队派出近60名政治委员,并规定凡向卫戍部队发出的命令必须有政治委员的签字,否则一律无效;4日,彼得格勒2万多名士兵工人赤卫队员建立中央司令部,直接受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5日,拥有8万多名水兵的波罗的海舰队发表声明说:“准备在彼得格勒苏维埃的第一声召唤下,就手执武器支援革命。

”与以上材料所给信息相符合的是
A. 军事革命委员会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指挥中心
B. 苏维埃控制的革命力量有条不紊进入战斗准备状态
C. 面对革命力量的壮大,临时政府并未放弃抵抗政策
D. 即将爆发的武装夺权获得了所有军事力量的支持
14.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15.清朝乾隆《吴江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

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

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日夕治丝。

”据此可知()
A.政府的倡导对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B.新兴市镇的兴起侵夺了行政机构附属的经济职能
C.当地丝织业逐渐从农家副业生产中独立出来
D.江南地区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16.明清时期的一位学者分析说:“必有兄老先营货殖于前,子弟方得专事读书进取,以致身通显。

是故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

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根据这则材料,可以判断明清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商人地位提高,“士首商末”的观念已经被打破
C.商人入仕,开始掌握政权,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商人经商动机与西方不同,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17.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
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
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18.传教士师古德说:“整个中国渴望改变;科举制成为过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政府也开始懂得其存在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利;爱国的精神正在产生,抵制美货运动是最初的表现;对宪法和重组军队的要求已经得到回应;禁止缠足、女子教育、新建筑风格、治外法权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

”材料反映的年代应该是
A.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B.民国初期 C.北洋军阀时期 D.清朝晚期
19.近代中国道路通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

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

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
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
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
20.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研制“飞船”的新闻。

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申报》附送)画师只能参照文字所描述的“飞船”样子,把它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右图)。

这反映了 A.《申报》是介绍外国先进科技的报刊 B.通俗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清政府开始逐渐重视西方的先进科技 D.报纸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真实性原则
2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白银、非洲的劳动力、中国的丝绸茶叶以欧洲为中转站形成“大三角贸易”,中国成为当时经济贸易中心区域之一,也是货币财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切优势均未能荡涤旧的基础实现社会转折,其中最为主要的政治因素是
A.专制集权制度对旧经济秩序强大的维护功能
B.“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牢固的自然经济结构阻碍了传统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2.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
23.“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自己穷困潦倒,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这段材料旨在说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B.英国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英国工业革命壮大了资产阶级
D.工业革命中英国社会结构
的变化
24.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

”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二、材料题(共3题,18+12+22,共52分)
25.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五四运动以来大幅前进的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全面提升。

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当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第一首民国国歌的时候,“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已由革命派的意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

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的趋势。

﹣﹣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材料三
在日本军国主义者野蛮侵略下……不管是国内的居民还是海外的华侨,都同样难以抑制地热血沸腾,聚结成一个整体去抵抗外来的侵略者。

……这场战争也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反映了革命派怎样的意向?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是如何“揖美追欧”的?(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从‘沉沦’转而‘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政治角度归纳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因素。

(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精神导师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
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摘编自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
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点,阐述史论结合。

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农业时代的外贸需求一般主要是奢侈品需求,强大帝国的这种需求(可以货币支付的需求)往往高于衰弱国家,因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逆差,奏汉唐宋时期的对外贸易就属于这种情况。

初级工业化开始后,大宗产品供给与大宗原材料需求同步增加,但如果它是与没有投资需求的传统农业国进行贸易,则它的大宗原材料需求会比大宗产品供给更易实现,从而也造成大量逆差。

17、18世纪前后的明清时代中国对外贸易,从此前的历史性逆差转交为顺差,倒更有可能是开始逐渐转为相对落后、相对“边缘”化的体现:
——秦晖《“东方中心论”是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材料二
英国从中国进口的丝茶迅速增加,而对华出口却进展缓漫,这就势必造成英国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

……而作为第二大贸易国的美国情况与英国相类似,“对华贸易也有四百万至九百万美元的货易逆差”。

一李小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英贸易仍存在巨大逆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存在巨大贸易逆差、明清时期转变为巨大贸易顺差的原因,并分析这种转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的特征,并加以简要评价.(10分)
政和一中、周宁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5 BDBAB 6--10 BCDBA 11--15 CABBC
16--20 BDDBB 21--24 ACDC
25.(18分)(1)意向:建立民主共和国.
阐释:借鉴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依据国情,实行责任内阁制.(6分)
(2)主要原因: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推动国共合作.(8分)
(3)重要因素:革命政党的领导;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4分)
26.(1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下列“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1:
论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等思想流派的兴起,构成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轴心时代构筑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各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急剧的变化,一大批思想家面对着社会的变革,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的变革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的“仁”、“仁政”,“礼”及道德教化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及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如答法家思想,则应体现法治观念和改革精神;如答道家思想,则应反映道家思想构筑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其它言之成理即可,10分)
示例2:
论点:宋明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顺势而生。

(轴心时代思想的苏醒或复兴,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2分)
阐述: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遭遇困境;两宋时期,二程、朱熹,汲取和消化佛、道文化,把儒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构建起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儒学文化圈”形成。

(10分)
说明:也可选择“西汉董仲舒复兴儒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人性复苏,文艺复兴崛起”“启蒙运动的兴起”等论点。

27.(22分)
(1)(12分)原因:秦汉唐宋时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奢侈品的需求相对较大;贸易对象相对落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

明清时期,中同依然处于农业时代,对外商品依赖小;西方开始向工业社会过渡,主要以金银等向中国购买大批原材料和初级产品。

(言之成理即可)
实质:表明中国由奢侈品消费国逐渐向原料出口国转变,中国日益远离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言之成理即可)
(2)(10分)特征:西方对华进口大量增加.对华出口进展缓慢,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

评价:鸦片战争后初期,西方对华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是由于西方国家大肆惊夺中国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同时,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西方工业品需求小。

这表明中国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

为了扭转逆差,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加深重的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